- A.抗震缝是从基础开始断开,直至屋顶的竖缝
- B.抗震缝宽与伸缩缝相等
- C.抗震缝宽与房屋的高度有关
- D.抗震缝宽与设防烈度有关
- A.采用高强度等级水泥
- B.提高水灰比
- C.加强养护
- D.采用质量合格、级配良好的骨料和砂率
- A.立面造型
- B.建筑物的荷载大小
- C.工程地质
- D.水文地质
- A.雨篷发生倾覆破坏
- B.挡土墙发生滑移现象
- C.屋面板变形裂缝而漏水
- D.钢筋锈蚀
- A.增加整体性
- B.避免板端被压坏
- C.增加保温性
- D.避免板端滑移
- A.粉质黏土
- B.黏土
- C.粉砂
- D.粉土
- A.主动土压力与静止土压力的合力
- B.静止土压力
- C.被动土压力
- D.主动土压力
- A.4~6层;建筑高度不超过24 m的民用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24 m的单层民用建筑
- B.7~9层;建筑高度不超过24 m的民用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24 m的单层民用建筑
- C.10层及l0层以上的住宅;高度超过24 m的公共建筑
- D.建筑高度超过lOO m的民用建筑
- A.增加
- B.减小
- C.不变
- D.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 A.6度以下
- B.7~9度
- C.6度及6度以上
- D.10度以上
- A.沉降量
- B.沉降差
- C.局部倾斜
- D.倾斜
- A.梁、柱两端的箍筋应加密
- B.加强梁、柱纵向钢筋的锚固
- C.保证梁、柱节点核心区箍筋的配置
- D.为方便施工,梁、柱接头处可以不要箍筋
- A.底部框架一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形式基础等整体性好的基础
- B.底部框架一抗震墙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个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
- C.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过渡层的底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板厚不应小于l00 mm,并应少开洞,当洞口尺寸大于800㎜时,洞口周边应设置边梁
- D.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框架柱的截面不应小于400㎜X 400㎜,圆柱直径不应小于450㎜
- A.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是提高房屋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各类多层砖砌体房屋必须按规范的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 B.多层砖砌体房屋必须按规范的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
- C.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的长度,均不宜小于80㎜
- D.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所有墙体沿墙高每隔500 mm设通长钢筋和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点焊钢筋网片
- A.临时支撑
- B.焊缝
- C.普通螺栓
- D.高强螺栓
- A.强度高
- B.塑性好
- C.可焊性好
- D.耐腐蚀性好
- A.平均值
- B.最大值
- C.标准值
- D.设计值
- A.防止基础破坏
- B.抗震要求
- C.防止地基破坏
- D.防止冻胀
- A.20%
- B.25%
- C.30%
- D.50%
- A.0.5 KN/㎡
- B.0.7 KN/㎡
- C.2.0 KN/㎡
- D.2.5 KN/㎡
- A.I、Ⅱ
- B.Ⅱ、Ⅳ
- C.I、Ⅲ
- D.Ⅲ、Ⅳ
- 22
-
计算屋面荷载时( )。
- A.应同时考虑屋面均布活荷载和雪荷载
- B.屋面均布活荷载不应与雪荷载同时考虑
- C.只考虑屋面均布活荷载
- D.只考虑雪荷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