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电感原件是体现电场能量的二端元件
- B.电感元件是体现磁场能量的二端元件,简称电感
- C.电感的单位是亨利,用H表示
- D.1H=103mH=106μH
- E.电感也可用好亨、微亨表示
- A.当电容元件两端加恒定电压时,其中电流i为零
- B.当电容元件两端加恒定电压时,其中电流i不为零
- C.当电容元件两端加恒定电压时,电容元件可视为开路
- D.电容具有隔直流的作用
- E.当电容元件两端加恒定电压时,电容元件可视为短路
- A.短路就是电源未经负载直接由导线构成通路
- B.短路是一种事故,发生短路时,电路中的电流比正常工作时大得多
- C.短路是一种事故,发生短路时,电路中的电流比正常工作时小得多
- D.应严防电路发生短路事故
- E.短路可能烧坏电源和电路中的设备
- A.电容元件是体现电能转化为其他能量的二端元件
- B.电容元件是体现电场能量的二端元件
- C.电容的单位是法拉,用F表示
- D.1μF=10~6F,1pF=10~12F
- E.工程上多采用微法(μF)或皮法(pF)表示
- A.开路就是电源与负载接成的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
- B.开路就是电源与负载接成的电路中有电流通过
- C.在实际电路中,开路有正常开路和事故开路
- D.开路又称断路
- E.在实际电路中,开路都是不正常的
- A.在管径不变的直管段上,流速不变
- B.在管径不变的直管段上,沿程水头损失hf与流程的长度成反比
- C.在弯头、突然扩大、突然缩小、闸门等边界改变处产生局部水头损失hf,其值与边界情况变化有关。
- D.整个管路总水头损失hw等于各管段沿程水头损失hf与各局部水头损失hj分别迭加之和
- E.在管径不变的直管段上,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都是直线
- A.通路就是电源与负载接成闭合回路,这时电流没有电流通过
- B.通路就是电源与负载接成闭合回路,这时电流有电流通过
- C.通路可分为轻载、满载和超载
- D.一般情况下,轻载是最佳工作状态
- E.一般情况下,满载是最佳工作状态
- A.加压阀的工作原理是使流体通过缩小的过流断面而产生节流
- B.节流损失使流体压力降低
- C.节流损失使流体压力升高
- D.减压阀形式不同,其基本原理也不相同
- E.减压阀形式不同,其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
- A.流体的边界在局部地区发生急剧变化,迫使流速的大小和方向发生相应改变,会使主流脱离边壁而形成漩涡
- B.流体的质点发生剧烈碰撞、摩擦,这种对流体运动所形成的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 C.单位重量流体为了克服局部阻力作功而消耗的机械能,称为局部能量损失
- D.在急变流中局部损失占主要部分,其大小与边界条件的局部变化情况有关
- E.在急变流中沿程损失占主要部分
- A.流体流动是稳定流
- B.流体是不可压缩的
- C.流体是连续介质
- D.流体不能从流段的侧面流入或流出
- E.流体流动是时刻变化的
- A.流体具有黏滞性
- B.在同一过流断面的流速是不均匀的
- C.紧贴管壁的流体质点,其流速接近于零,在管道中央的流体质点的流速最大
- D.流体因为具有黏滞性,在同一过流断面的流速是均匀的
- E.在管壁的流体质点的流速最大
- A.流线表示同一时刻的许多质点的流动方向
- B.根据流线,不可以确定过流断面
- C.根据流线,可以进一步确定过流断面
- D.过流断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
- E.流线是互相平行的直线时,其过流断面是平面
- A.流线上所有各质点在同一时刻的流速方向均与流线平行
- B.流线上所有各质点在同一时刻的流速方向均与流线相切
- C.流线上各点的切线方向就是各点的流速方向
- D.流线上各点的切线方向与各点的流速方向,没有关系
- E.流线上所有各质点在同一时刻的流速方向可能与流线平行,也可能与流线相切
- A.流线上各点的切线方向与各点的流速方向,没有关系
- B.流线可能是一条折线
- C.流线是一条光滑的曲线而不可能是折线
- D.在同一瞬间内,流线一般不能彼此相交
- E.在同一瞬间内,流线可以彼此相交
- A.垂直矩形平面所受的静水总压力的大小等于该平面形心点的压力与平面面积的乘积
- B.垂直矩形平面所受的静水总压力的大小等于该平面重心点的压力与平面面积的乘积
- C.总静压力P的方向是垂直指向作用面的,其作用点为在作用面对称轴上
- D.总静压力P的方向是垂直指向作用面的,其作用点离液面的距离为2/3h,h是液面的高度
- E.总静压力P的方向平行于作用面
- A.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可以表示压强
- B.压强的单位可以是牛顿每平方米
- C.单位面积上所受的拉力可以表示压强
- D.1MPa=10.12kg/cm2
- E.1kPa= 10kN/m2
- A.1at=2kgf/c㎡
- B.1kgf/cm2=98.1kN/㎡
- C.1at=10mH2O
- D.1at=736mmHg
- E.1kgf/cm2=1mH2O
- A.流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 B.流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 C.由流体静压强特性可知,修建的河流堤坝必须越往下越厚
- D.由流体静压强特性可知,修建的河流堤坝必须越往下越薄
- E.河堤下部所受到水的压强比上部要大
- A.直杆在轴向拉力作用下,将产生轴向伸长
- B.直杆在轴向压力作用下,将产生轴向缩短
- C.当杆伸长时,其横向尺寸略有增加
- D.当杆伸长时,其横向尺寸略有缩小
- A.应用截面法只能求得截面上内力的合力,要想确定截面任意点的应力,必须了解内力在截面上的分布情况
- B.应力的分布规律与杆件的变形无关
- C.应力的分布规律与杆件的变形有关
- D.应用截面法可以确定截面上任意一点的应力,而无需了解内力在截面上的分布情况
- A.增大 增大
- B.减小 减小
- C.增大 减小
- D.减小 增大
- A.密度
- B.容重
- C.质量
- D.重量
- A.比例极限σp
- B.屈服极限σs
- C.弹性模量E
- D.比例极限σp和屈服极限σs
- A.最小惯性矩
- B.最大惯性矩
- C.最小弯矩
- D.最大弯矩
- A.许用正应力
- B.许用切应力
- C.许用应力
- D.许用压力
- A.材料的刚度
- B.材料的韧性
- C.压杆受力的大小
- D.临界应力的大小
- A.比例极限σp
- B.屈服极限σs
- C.弹性模量E
- D.压杆材料组成
- A.0.5~1.0
- B.1.0~1.2
- C.1.2~1.5
- D.1.5~2.0
- A.0.5~1.0
- B.2~3.5
- C.1.2~1.5
- D.1.5~2.0
- A.弹性阶段
- B.屈服阶段
- C.强化阶段
- D.颈缩阶段
- A.弹性阶段
- B.屈服阶段
- C.强化阶段
- D.颈缩阶段
- A.比例极限σP
- B.屈服极限σs
- C.强度极限σb
- D.刚度极限σg
- A.弹性阶段
- B.屈服阶段
- C.强化阶段
- D.颈缩阶段
- A.弹性阶段
- B.屈服阶段
- C.强化阶段
- D.颈缩阶段
- A.不变 弹性变形
- B.可变 弹性变形
- C.不变 塑性变形
- D.可变 塑性变形
- A.Q200
- B.Q235
- C.Q250
- D.Q300
- A.压力
- B.温度
- C.湿度
- D.蠕变
- A.截开→平衡→替代
- B.平衡→截开→替代
- C.替代→截开→平衡
- D.截开→替代→平衡
- A.两个力可以组成力偶
- B.等值反向的力能使物体发生转动
- C.力偶能使物体转动
- D.力偶不能单独存在
- A.弹性变形
- B.塑性变形
- C.综合变形
- D.刚性变形
- A.弹性变形
- B.塑性变形
- C.综合变形
- D.刚性变形
- A.力对点的矩是一个代数量
- B.力矩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乘以力臂
- C.力矩正负的确定是:力使物体绕矩心顺时针转动时取正
- D.力矩正负的确定是:力使物体绕矩心逆时针转动时取正
- A.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有两种
- B.弹性变形卸去外力后变形可以消失
- C.工程上使用的多数构件可允许产生塑性变形
- D.塑性变形是指卸去外力后变形不能完全消失
- A.力
- B.力偶矩
- C.力偶
- D.力矩
-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的
-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的,且方向相反
- 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可以单独存在
-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须同时存在
- 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 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 C.二力平衡中的二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 D.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 A.公安监管机构 消防监管机构
- B.消防监管机构 公安监管机构
- C.施工单位 消防监管机构
- D.公安监管机构 施工单位
- A.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都可以合成为一个力
- B.力的合成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
- C.两个力合成的力的作用点也在该点
- D.两个力合成的力的作用点,不一定在该点
- A.两个力的大小相等
- B.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 C.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 D.两个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 50
-
有压流可以有自由表面。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53
-
流线可能是一条折线。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