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服务的提供常在不存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 B.享有财务上的独立性
- C.对提供的基础设施服务有明确、连贯的目的性
- D.拥有经营自主权
- E.企业的管理者和生产者都对经营承担一定程度的责任
- A.固定性
- B.经济性
- C.差异性
- D.耐久性
- E.一致性
- A.车站
- B.零售商店
- C.商业
- D.办公
- E.学校
- A.属性数据
- B.图形数据
- C.地图数据
- D.文字数据
- E.图像数据
- A.透明红外航空相片
- B.热红外扫描图像
- C.微波雷达图像
- D.MSS图像
- E.TM图像
- A.简捷化
- B.远程化
- C.效率化
- D.社会化
- E.大众化
- A.冶炼
- B.化工
- C.医院
- D.制药
- E.交通
- A.安全
- B.卫生
- C.技术
- D.美观
- E.截弯取直
- A.“先小后大”
- B.“先大后小”
- C.“先集中后分散”
- D.“先分散后集中”
- E.“先近后远”
- A.发展态势延伸法
- B.单因子相关系数法
- C.静态分析法
- D.不确定性分析法
- E.综合因子相关系数法
- A.经济水平
- B.服务人口数
- C.服务半径
- D.业务收入
- E.需求情况
- A.确定城市燃气种类
- B.选择供气对象
- C.确定供应标准
- D.预测和计算燃气负荷
- E.计算燃气管道管径
- A.预测城市热负荷
- B.选择城市热源和供热方式
- C.确定热源的供热能力、数量和布局
- D.布局城市供热重要设施和供热干线管网
- E.估算城市分区的热负荷
- A.多回线式
- B.格网式
- C.放射式
- D.联络线
- E.环式
- A.污水处理方案的选择
- B.高程布置
- C.污水水质研究
- D.污水处理厂选址
- E.平面布置
- A.动态分析法
- B.产量单耗法
- C.按部分分项分析叠加法
- D.用电水平法
- E.不确定性分析法
- A.生活用水
- B.消防用水
- C.生产用水
- D.雨水
- E.市政用水
- 18
-
分流制的特点包括( )。
- A.比较灵活,适应发展
- B.投资费用增多
- C.比较符合城市卫生要求
- D.易造成污染
- E.有利于减少初期雨水的污染
- A.高度
- B.周长
- C.宽度
- D.边长
- E.直径
- A.交叉式立交
- B.非分离式立交
- C.非定向立交
- D.定向立交
- E.分离式立交
- A.停车道宽度随车长和停放角度有所不同
- B.出入时占用车行道宽度较小
- C.车辆出入方便
- D.车辆停放时车身方向与通道垂直
- E.有利于迅速停置与疏散
- A.车行道
- B.绿地
- C.盲道
- D.分隔带
- E.人行道
- A.秩序
- B.光影与色彩
- C.材料与肌理
- D.通风情况
- E.通透程度
- A.抗热强度
- B.抗拉强度
- C.抗弯强度
- D.抗压强度
- E.抗剪强度
- A.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
- B.建筑物高差在6m以上时
- C.建筑物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时
- D.建筑物的墙体、楼地面、屋顶等构件已经全部断开
- E.建筑物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时
- A.建设目的和依据,设计指导思想
- B.资源、材料、燃料、动力、运输、水文、地质等配合条件
- C.企业组织、劳动定员和管理制度
- D.防空、防震要求
- E.设计及建设工期要求
- A.稳定岩石地段
- B.坚实均匀土地段
- C.开阔平坦地形地段
- D.平缓坡地
- E.松软的人工填土地段
- A.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市场预测和确定的依据
- B.建设地点、厂区布置方案、占地面积
- C.资源开发可能引起的生态变化
- D.环保、防震等要求
- E.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A.简易式遮阳
- B.活动式遮阳
- C.综合式遮阳
- D.挡板式遮阳
- E.固定式遮阳
- A.流动组织
- B.立体组织
- C.平面组织
- D.固定组织
- E.空间组织
- A.6.0
- B.6.5
- C.7.0
- D.>7.5
- A.特殊工程性
- B.生态工程措施
- C.水土保持措施
- D.管理措施
- A.物理净化
- B.空气净化
- C.生物净化
- D.化学净化
- A.各类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 B.污水进入水体后,污水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氧化分解需消耗一定数量的氧
- C.水体的自净作用与水体中氧的含量密切相关
- D.水体中氧的消耗与溶解是水体发挥自净作用的重要因素
- A.5.5~6.5
- B.5.0~6.5
- C.6.0~7.5
- D.6.5~7.5
- A.最大值
- B.最小值
- C.平均值
- D.最小倍数
- A.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城市化对整个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影响
- B.改善城市居民生存环境质量的途径以及城市及其居民的生态责任
- C.开展生态规划研究与实践
- D.按照生态学原理开展城市综合研究,探讨城市环境问题的生态学本质
- A.社区设施
- B.地域空间
- C.社区活动
- D.社区文化
- A.环形
- B.三角形
- C.扇形
- D.圆形
- A.逆城市化
- B.间接城市化
- C.农村城市化
- D.郊区化
- A.经济的不发展是造成失业或不能充分就业的根本原因
- B.即使经济发展,也会出现失业现象,而且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 C.从失业的社会影响看,失业总是纯经济性的
- D.在任何情况下,某种程度的失业都是不可避免的
- A.社会调查法
- B.观察法
- C.社会实验法
- D.问卷法
- A.发现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 B.寻找城市的地理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织规律
- C.通过城市发展的种种表象,寻找人口分布在城市发展中的共性规律
- D.更佳、更合理地利用地理知识
- A.计算机技术
- B.手工数字化仪
- C.电子测量仪器
- D.扫描仪
- A.点
- B.区域
- C.速度
- D.时期
- A.高度化结构阶段——以完善的高技术体系为标志
- B.复合结构阶段——以农业为主体
- C.传统结构阶段——工业技术装备普遍扩散到各个产业
- D.先进技术主导结构阶段——手工操作的农业技术和比较先进的半机械化、机械化、自动化的工业技术并存
- A.利润收入
- B.规费收入
- C.税收收入
- D.债务收入
- A.4个
- B.5个
- C.7个
- D.8个
- A.46%和70%
- B.55%和60.7%
- C.59%和50.7%
- D.59%和70.7%
- A.4%
- B.6%
- C.8%
- D.9%
- A.相连
- B.交叉
- C.垂直
- D.平行
- A.信息发布和公众讨论
- B.数据共享
- C.分散而协同地工作
- D.处理功能共享
- A.热力管不应与电力、通信电缆和压力管道共沟
- B.排水管道应布置在沟面
- C.腐蚀性介质管道的标高应低于沟内其他管线
- D.凡有可能产生互相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敷设
- A.30°
- B.45°
- C.60°
- D.90°
- A.消防站应位于责任区的中心附近
- B.防站应设于交通便利的地点,如城市辅路一侧
- C.消防站应与医院、小学、幼托以及人流集中的建筑保持20m以上的距离
- D.消防站应确保自身的安全,与危险品或易燃易爆品的生产储运设施或单位保持200m以上的间距,且位于这些设施的下风向
- A.30~50m
- B.50~70m
- C.60~80m
- D.80~100m
- A.15~30m<SUP>2</SUP>
- B.25~40m<SUP>2</SUP>
- C.30~50m<SUP>2</SUP>
- D.40~55m<SUP>2</SUP>
- A.占地面积较小,选址灵活
- B.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较低,管理操作要求也较低
- C.可以有效地消除有害病菌和有害物质
- D.能迅速而大幅度地减少有害物质
- A.100~150m
- B.200~350m
- C.250~400m
- D.300~500m
- A.1~2km
- B.2~3km
- C.5~9km
- D.10~12km
- A.有线电视、广播线路应长
- B.有线电视、广播线路应少穿越道路,便于施工及维护
- C.线路应避开易使线路损伤的场区,减少与其他管线等障碍物交叉跨越
- D.线路应避开与有线电视、有线广播系统无关的地区,以及规划未定的地域
- A.45万
- B.60万
- C.100万
- D.120万
- A.0.3m
- B.0.6m
- C.1.6m
- D.2.4m
- A.1/2
- B.1/3
- C.1/4
- D.1/5
- A.热网介质
- B.功能
- C.位置与服务范围
- D.服务对象
- A.典型抽样调查
- B.电话访问
- C.问卷调查
- D.网络调查
- A.平面布置类型
- B.输送介质的不同
- C.热源与管网之间的关系
- D.用户对介质的使用情况
- A.0.3m
- B.0.5m
- C.0.6m
- D.0.8m
- A.47~76W/m<SUP>2</SUP>
- B.58~81W/m<SUP>2</SUP>
- C.64~81W/m<SUP>2</SUP>
- D.93~116W/m<SUP>2</SUP>
- A.第一分区
- B.第二分区
- C.第三分区
- D.第四分区
- A.通风热负荷
- B.空调热负荷
- C.生活热水热负荷
- D.供热总负荷
- A.中压A一级管网
- B.中压B一级管网
- C.中压混合管网
- D.低压一级管网
- A.可靠性
- B.适用性
- C.安全性
- D.经济性
- A.每小时
- B.每天
- C.每月
- D.每季
- A.2~3
- B.3~4
- C.4~5
- D.5~6
- A.4.0m
- B.5.0m
- C.6.0m
- D.7.0m
- A.废气
- B.余气
- C.CO<SUB>2 </SUB>D.天然气
- A.高压燃气管道A:0.8<P≤1.6(MPa)
- B.中压燃气管道B:0.2<P≤0.4(MPa)
- C.低压燃气管道A:P≤0.05(MPa)
- D.低压燃气管道B:0.05<P≤0.2(MPa)
- A.水下敷设
- B.沟槽敷设
- C.隧道敷设
- D.桥梁构架安装
- A.1.2m
- B.2.5m
- C.1.5m
- D.5.0m
- A.应有足够的贮灰场,贮灰场的容量要能容纳电厂10年的贮灰量
- B.接近负荷中心或网络中心
- C.便于各级电压线路的引入和引出,架空线走廊与选址同时决定
- D.尽量不设在空气污秽地区,否则应采取防污措施或设在污染的上风侧
- A.60%~75%
- B.70%~87%
- C.80%~95%
- D.90%~97%
- A.海水
- B.地下水
- C.可回用的污水
- D.河流、湖泊
- A.0.6m
- B.1.0m
- C.1.2m
- D.2.2m
- A.0.5m
- B.0.7m
- C.0.9m
- D.1.2m
- A.确定或选用当地暴雨强度公式
- B.确定排水流域与排水方式,进行雨水管渠的定线
- C.确定雨水泵房、雨水排放口的流量
- D.进行雨水管渠的水力计算,确定管渠尺寸、坡度、标高及埋深
- A.输水和为沿线用户供水
- B.把干管输送来的水,配给接户管和消火栓
- C.供给消防用水
- D.供用户用水时用
- A.50m
- B.100m
- C.150m
- D.200m
- A.确定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的用水量指标后,根据规划的城市规模,推算出城市用水总量
- B.分别对各类城市用水进行预测,获得各类用水量,再进行加和
- C.新增部分的用水量加上现状的用水量
- D.城市每日的总供水量除以用水人口所得到的人均用水量
- A.1/5~1/10
- B.1/10~1/15
- C.1/15~1/20
- D.1/25~1/25
- A.无交通管制
- B.实施交通指挥
- C.采用渠化交通
- D.设置立体交叉
- A.2.0m
- B.2.6m
- C.3.0m
- D.3.6m
- A.10~15m
- B.15~20m
- C.20~25m
- D.25~30m
- A.耐久性
- B.弹性
- C.耐磨性
- D.连续性
- A.12~16m
- B.16~24m
- C.18~34m
- D.24~36m
- A.正面
- B.中面
- C.反面
- D.低面
- A.基地应至少三面直接临接城市道路,其沿城市道路的长度至少不大于基地周长的1/6
- B.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应有供人流、车流集散用的空地,其面积和长宽尺寸应根据使用性质和人数确定
- C.绿化面积和停车场面积符合建筑基地的需要即可
- D.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应尽量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
- A.1%
- B.3%
- C.5%
- D.7%
- A.建筑与等高线平行
- B.建筑与等高线垂直
- C.建筑与等高线重合
- D.建筑与等高线斜交
- A.9m
- B.10m
- C.12m
- D.1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