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城市治安
- B.城市供电
- C.社区管理
- D.城市自来水
- E.公共交通
- A.可以和地图的分类、取舍结合起来
- B.输入速度快
- C.直接获得矢量图形
- D.不会带入原图上的污迹、杂点
- E.输入精度高
- A.地形绘测
- B.土地使用调查
- C.经济水平调查
- D.绿化、植被调查
- E.人口估算
- A.消防站
- B.消防指挥调度中心
- C.消水栓
- D.消防水池
- E.消防嘹望塔
- A.电力电缆
- B.自来水管道
- C.电力管道
- D.电讯电缆
- E.电讯管道
- A.危险固体废物
- B.砖瓦
- C.城市生活垃圾
- D.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 E.城市建筑垃圾
- A.热能最终用途
- B.性质
- C.用热时间
- D.用热规律
- E.用热周期
- A.一等支局
- B.二等支局
- C.三等支局
- D.四等支局
- E.特等支局
- A.预测城市燃气负荷
- B.选择城市气源种类
- C.计算燃气用量
- D.确定燃气输配设施的保护要求
- E.布局城市输气干管
- A.分区综合用电量指标
- B.人均综合用电量指标
- C.人均城市居民生活用电量指标
- D.单项建设用电负荷密度指标
- E.城市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负荷密度指标
- A.地理位置
- B.造价
- C.气候条件
- D.杆距
- E.导线材料
- A.预测分区供电负荷
- B.确定分区供电电源方位
- C.选择分区变、配电站容量和数量
- D.进行高压配电网规划布局
- E.确定城市变电站容量和数量
- A.平均日负荷率
- B.平均月负荷率
- C.季不平衡负荷率
- D.月不平衡负荷率
- E.年不平均负荷率
- A.估算干管管径
- B.提出污水综合利用措施
- C.划分排水区域,估算雨水、污水总量
- D.确定排水干管、渠的走向和出口位置
- E.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
- A.确定用水量标准
- B.预测城市总用水时间
- C.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和位置
- D.确定给水系统的形式、水厂供水能力和厂址,选择处理工艺
- E.布置输配水干管、输水管网和供水重要设施
- A.无交通管制
- B.采用渠化交通
- C.实施交通指挥
- D.设置立体交叉
- E.设置单行交叉
- A.要求满足交通量在所有时期内的发展要求
- B.要求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结合、分期发展
- c.满足行人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
- D.合理使用各项技术标准,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较高的线形技术标准
- E.城市道路的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在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 A.铁路与城市道路的立交
- B.公交车道与人行道的立交
- C.快速道路与地方性道路的立交
- D.环行道路与铁路的立交
- E.城市道路与快速道路的立交
- A.平面形状
- B.里面形状
- C.剖面形状
- D.立体形状
- E.侧面形状
- A.枋
- B.窗
- C.门
- D.隔扇
- E.屏风
- A.楼盖做法比较简单、施工比较方便
- B.材料用量较少,但是墙体材料用量相对较多
- C.有利于使用上的灵活布置
- D.适用于宿舍、住宅等居住性建筑
- E.对纵墙上开门、开窗的限制较少
- A.铜
- B.铝合金
- C.钢筋混凝土
- D.木材
- E.石材
- A.天然石材
- B.混凝土
- C.玻璃钢
- D.石油沥青
- E.玻璃
- A.提出项目建议书
- B.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 C.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估
- D.编制设计文件
- E.签订合同
- A.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起不应大于70m
- B.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边缘不应小于5m
- C.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
- D.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
- E.当基地通道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 A.净高
- B.面积
- C.坡度
- D.设计
- E.宽度
- A.流线短捷
- B.减少连续性
- C.环节最少
- D.避免逆行
- E.避免交叉
- A.滑坡
- B.崩塌
- C.大风
- D.岩溶
- E.断层
- A.教室
- B.行政办公室
- C.实验室
- D.楼梯
- E.仓库
- 30
-
单元组合方式包括( )。
- A.平直组合
- B.错位组合
- C.单向组合
- D.转角组合
- E.多向组合
- A.恢复
- B.保护
- C.建设
- D.利用
- A.技术一财政一环境
- B.技术一财政一污染
- C.技术一环境一财政
- D.财政一技术一环境
- A.5%或7%
- B.8%或6%
- C.10%或8%
- D.10%或7%
- A.生物栖息的场所
- B.生物成长的空间场所
- C.生物繁衍的空间
- D.生物发育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
- A.群落内的各种生物都是偶然散布的、孤立的,相互之间不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的复杂联系
- B.在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中,生物群落经常改变其外貌,并具有一定的顺序状态,即具有发展和演变的动态特征
- C.群落的特征就是其组成物种的特征的简单总和
- D.在一个群落中,物种和生物个体的数量是单一的
- A.资料收集
- B.资料整理
- C.资料分类
- D.资料分析
- A.社会运行机制
- B.社会互动
- C.社会需要
- D.社会管理与控制
- A.集中型
- B.扩散型
- C.飞地型
- D.积极型
- A.范围
- B.时间
- C.结构
- D.位置
- A.当4<H<6时,则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
- B.当1.0<H<3.0时,则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
- C.当1.5<H<2.5时,则处于工业化第三阶段
- D.当0.5<H<1.5时,则处于工业化第四阶段
- A.服务面积
- B.服务半径
- C.价格
- D.服务人口
- A.公共性
- B.效益外部性
- C.需求的周期性
- D.供给的连续性
- A.非土地经营性的使用者,获取土地时重视土地的使用价值
- B.以土地为经营对象的使用者,获取土地时注重土地的交易价格
- C.由于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性,土地供给中很容易出现投机和垄断价格的情况
- D.土地的供给由于它的固定性而对市场的价格信号反应缓慢
- A.1924年
- B.1926年
- C.1928年
- D.1934年
- A.价格
- B.质量
- C.性能
- D.收藏价值
- A.微波雷达图像
- B.彩色红外航空摄影相片
- C.HRV图像
- D.气象卫星图像
- A.该事物有确切的位置,但大小、长度可忽略不计
- B.该事物的面积可以忽略不计,但长度、走向很重要
- C.该事物具有封闭的边界、确定的面积,一般为不规则的多边形
- D.该事物在一定地理范围内边界比较模糊
- A.1.0~2.5m
- B.1.5~3.0m
- C.2.0~3.0m
- D.1.5~3.5m
- A.高程箭头法
- B.纵横断面法
- C.数据输入法
- D.设计等高线法
- A.一级消防站
- B.二级消防站
- C.三级消防站
- D.特种消防站
- A.管径大的让管径小的
- B.检修次数多的、不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少的、方便的
- C.不易弯曲的让易弯曲的
- D.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
- A.80m
- B.100m
- C.120m
- D.150m
- A.150t/d;100m<SUP>2</SUP>
- B.150~300t/d;100~200m<SUP>2</SUP>
- C.300~450t/d;200~300m<SUP>2</SUP>
- D.300~500t/d;400m<SUP>2</SUP>
- A.2min
- B.3min
- C.4min
- D.5min
- A.150m
- B.200m
- C.300m
- D.400m
- A.大型停车场
- B.公园
- C.人流密集地区
- D.老居民区
- A.占地较小
- B.投资较低
- C.产品可用作肥料
- D.无害化程度较高
- A.垃圾箱(桶)收集
- B.垃圾管道收集
- C.袋装化上门收集
- D.垃圾气动系统收集
- A.2~4m
- B.5~8m
- C.6~9m
- D.10~15m
- A.直埋敷设
- B.架空敷设
- C.无沟敷设
- D.穿管敷设
- A.直角
- B.锐角
- C.钝角
- D.165°角
- A.热网介质
- B.服务对象
- C.功能
- D.位置与服务范围
- A.邮政年业务收入
- B.服务半径
- C.通信总量
- D.人口密集程度
- A.0.35m
- B.0.5m
- C.0.75m
- D.0.8m
- A.一般地沟管线敷设深度最好浅一些,以减少土方工程量
- B.热力管道埋设在绿化地带时,埋深应大于0.3m
- C.热力管道和电缆之间的最小净距为0.5m
- D.供热管道穿越河流或大型渠道时,可随桥架设或单独设置管桥
- A.输送介质的不同
- B.平面布置类型的不同
- C.热源与管网之间的关系
- D.用户对介质的使用情况
- A.第一分区
- B.第二分区
- C.第三分区
- D.第四分区
- A.发展事态延伸法
- B.综合因子相关系数法
- C.概算指标法
- D.单耗指标套算法
- A.47~76W/m<SUP>2</SUP>
- B.58~81W/m<SUP>2</SUP>
- C.64~81W/m<SUP>2</SUP>
- D.58~70W/m<SUP>2</SUP>
- A.一级管网系统
- B.二级管网系统
- C.三级管网系统
- D.混合管网系统
- A.6.0m
- B.7.0m
- C.8.0m
- D.9.m
- A.4.0m
- B.5.0m
- C.6.0m
- D.9.5m
- A.600kV?A
- B.620kV?A
- C.630kV?A
- D.650kV?A
- A.变化规律
- B.增长情况
- C.使用时长
- D.接受程度
- A.环式
- B.格网式
- C.放射式
- D.多回线式
- A.0.5m
- B.0.65m
- C.0.75m
- D.0.9m
- A.330kV
- B.500kV
- C.66kV
- D.550kV
- A.地质
- B.气温
- C.土壤密度
- D.水文
- A.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 B.应尽量远离负荷中心
- C.应尽量避免利用劣地或非耕地
- D.燃煤发电厂应有足够的贮灰场,贮灰场的容量要能容纳电厂5年的贮灰量
- A.产量单耗法
- B.用电水平法
- C.大用户调查法
- D.平均增长率法
- A.0.6m
- B.1.0m
- C.2.2m
- D.3.2m
- A.直接排放水体
- B.处理后排放
- C.处理后回用作水源
- D.直接排放进土壤
- A.确定排水制度
- B.进行排水管、渠系统规划布局
- C.估算分区的雨水、污水排放量
- D.提出污水综合利用措施
- A.100m
- B.200m
- C.300m
- D.400m
- A.潮湿路面
- B.破损路面
- C.高级路面
- D.光滑路面
- A.1.0~1.5m
- B.1.5~2.0m
- C.2.5~3.0m
- D.3.5~4.0m
- A.跨线桥是立体交叉的主体,一座立交可以由多座桥组成
- B.匝道是连接相交的两条道路,为转弯行驶的车流而设置的交换道
- C.加速道是为匝道上的车辆加速驶入快速道路而设置的车道
- D.集散道是为快速道路上的车辆减速驶入匝道而设置的车道
- A.取水点要求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应设于补给条件好的地段
- B.取水点的布置与给水系统的总体布局相统一,力求增加取、输水电耗和取水井及输水管的造价
- C.取水点有良好的水文、工程地质、卫生防护条件,以便于盈利
- D.取水点应设在城镇和工矿企业的地下径流下游,取水井尽可能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布置
- A.10%~15%
- B.15%~20%
- C.15%~30%
- D.20%~35%
- A.0.5~1.0m
- B.0.8~1.4 m
- C.1.0~1.4 m
- D.1.0~2.3m
- A.12m
- B.15m
- C.18m
- D.20m
- A.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载,连同其自身重量传递给地基
- B.供人们内外交通和采光、通风和观望之用
- C.抵御大自然侵袭的围护作用
- D.解决竖向交通
- A.0.5~0.7m
- B.0.75~1.0m
- C.0.75~1.5m
- D.1.75~2.0m
- A.密度
- B.孔隙率
- C.表现密度
- D.含水率
- A.大型开发区、联合企业或特大型项目
- B.技术复杂的项目
- C.小型建设项目
- D.技术简单的项目
- A.20~50m
- B.40~60m
- C.50~80m
- D.60~100m
- A.一层建筑60~100kPa
- B.二、三层建筑100~120kPa
- C.四、五层建筑120kPa
- D.六、七层建筑120~130kPa
- A.5个
- B.6个
- C.8个
- D.10个
- A.独立式
- B.联排式
- C.双联式
- D.单元式
- A.应具有组成不同户型的灵活性,满足居住者的实际需要
- B.平面功能合理,能满足各户的日照、采光、通风、隔声、隔热、防寒等要求
- C.避免公共交通对住户的干扰,进户门的位置便于组织户内平面
- D.单栋住宅的长度大于200m时应设4m宽、4m高的消防车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