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最完善的生态系统
- B.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们具有巨大的创造、安排城市生态系统的能力
- C.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物质及其运作都体现着当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
- D.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选择的最优化的生存环境
- A.速度快、精度高
- B.直接获得矢量图形
- C.手工劳动时间长
- D.可以和地图的分类、取舍结合起来
- A.点和面的叠合
- B.线和面的叠合
- C.面和面的叠合
- D.线和线的叠合
- A.城市的经济水平
- B.城市的资源丰盛度
- C.社会环境
- D.自然环境
- A.它研究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过程或社会问题时,总是联系多种有关的社会因素以至于自然因素来加以考察
- B.它能独立解决所有社会问题
- C.社会学的研究经常结合和利用其他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成果,来做综合性的考察
- D.社会学的研究只是借助自身的研究成果,来做综合性的考察
- A.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或任何一种人类生境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
- B.城市生态位可以分为资源利用生态位、生产条件生态位、环境质量生态位、生活水平生态位四大类
- C.城市生态位是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 D.城市生态位比生物生态位要窄
- A.地域
- B.人口
- C.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
- D.共同利益
- E.地缘感
- A.冲突指公开的暴力,也包括紧张、敌意、竞争和在目标与价值标准上的分歧
- B.冲突的产生是因为资源的稀有使其社会关于它的分配充满着不平等现象
- C.冲突论者认为,社会长期存在着对其只产生破坏作用的冲突
- D.从思想体系看,冲突理论与结构功能主义并没有实质性的矛盾
- A.尽管假设在建立中心地理论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某些假设或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从而损害了该理论的现实性
- B.中心地理论不仅适用于单纯农业区,还适用于城市密集区
- C.克氏的中心地学说忽视了制造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 D.中心地理论强调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而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子系统中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也忽视了同一个子系统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
- A.生产者
- B.生产资源
- C.生产力
- D.各项物质要素
- A.广域城市化就是离心型城市化
- B.广域城市化就是外延型城市化
- C.广域城市化就是逆城市化
- D.再城市化就是过度城市化
- A.城市内部空间
- B.用地分异过程
- C.城市化
- D.土地利用模式
- A.税收收入
- B.利润收入
- C.规费收入
- D.罚款收入
- E.债务收入
- A.政策干预
- B.引入竞争机制,使垄断行业更有竞争性
- C.降低垄断行业的竞争性
- D.管理垄断者的定价和行为
- E.把一些私人垄断行业的企业变为公共企业
- 15
-
土地的产权制度( )。
- A.决定着土地的价格
- B.决定着土地的使用方式
- C.决定着土地收益的分配形式
- D.影响着土地使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 A.伯吉斯
- B.黑格
- C.韦伯
- D.霍伊特
- A.供给的周期性与需求的连续性
- B.服务的公共性与社会性
- C.效益的内部性与外部性
- D.需求的周期性与供给的连续性
- A.综合指标法
- B.高程箭头法
- C.纵横断面法
- D.设计等高线法
- A.放射式
- B.多回线式
- C.环式
- D.带形
- A.设施的高标准设防
- B.设施节点的防灾处理
- C.完备的组织管理
- D.设施地上化
- A.局址应交通便利,运输邮件车辆易于出人
- B.局址应较平坦,地形、地质条件良好
- C.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布在火车站一侧
- D.有方便接发火车邮件的邮运通道
- A.内侧增加宽度
- B.外侧减少超高
- C.内侧减少宽度
- D.外侧增加超高
- A.自行车左转弯专用车道
- B.停车线提前法
- C.设置自行车横道
- D.自行车绿灯
- A.符合城市道路系统对道路的性质、等级和红线宽度等方面的要求
- B.满足交通畅通和安全要求
- C.考虑道路停车的技术要求
- D.满足城市与其他区域交通的衔接
- E.注意节省建设投资,节约城市用地
- A.自然地形的坡度大小
- B.自然地形的地质地貌
- C.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及运输关系
- D.无障碍设计
- A.交通量很大的交叉口
- B.城市中心
- C.快速路与铁路相交的交叉口
- D.城市出入口
- A.采用深色光洁的外饰面
- B.合理利用封闭空气间层
- C.绿化植被隔热
- D.东、西向不开窗
- E.增加墙的厚度
- A.水平承重
- B.垂直承重
- C.水平分隔
- D.重直分隔
- A.纵向承重体系对纵墙上开门、开窗的限制较小
- B.横向承重体系楼盖的材料用量较少
- C.内框架承重体系空间刚度较好
- D.内框架承重体系施工比较麻烦
- E.纵向承重体系横墙是主要承重墙
- A.79×79;10×10
- B.79×79;20×20
- C.120×120;10×10
- D.120×120;10×10
- A.梁
- B.檩
- C.门
- D.柱
- E.屏风
- 32
-
热红外扫描( )。
- A.只有白天可以成像
- B.只有黑夜可以成像
- C.白天、黑夜都可以成像
- D.不能反映地物热辐射能量的细微差别
- A.信息获取与数据输入: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查询与分析,成果表达与输出
- B.信息获取与数据输入,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查询与分析,地理空间规划与布局C.信息获取与数据输入,数据存储与管理,地理空间规划与布局,成果表达与输出
- D.信息获取与数据输入,地理空间规划与布局,数据查询与分析,成果表达与输出
- A.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 B.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废气污染、固体污染等
- C.按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
- D.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又可分为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局部性污染等
- A.70km
- B.700km
- C.80km
- D.800km
- A.栅格模型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是储存为尸体的
- B.由于每个单元在网格中只取值一次,对有多重属性的事物,就必须用多个栅格表示
- C.用栅格模型表达空间事物一般用点、线、面三类要素
- D.多个栅格相互叠合很方便,常用于土地、环境的评价
- A.所需物质对外界有依赖性
- B.物质既有输入又有输出
- C.生活性物质远远大于生产性物质
- D.物质循环中产生大量废物
- A.根据地方环境功能确定地方性环境标准,将预测结果与该标准进行比较,作出评价
- B.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增加必要的研究内容
- C.应注意环境影响的迭加性及累积性特点
- D.抓住评价建设项目引起的主要问题
- A.①②③
- B.②③⑧
- C.④⑤⑦
- D.①②④
- A.生产者是绿色植物,消费者是动物,还原者是微生物
- B.生产者是人,消费者是动物,还原者是绿色植物
- C.生产者是动物,消费者是绿色植物,还原者是微生物
- D.生产者是微生物,消费者是动物,还原者是绿色植物
- A.个体
- B.种群
- C.群落
- D.生态系统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⑤
- C.②③④⑤
- D.①③④⑤
- A.重金属
- B.酸氢有毒物质
- C.酸、碱污染物
- D.氮、磷,钾
- A.1950
- B.1952
- C.1962
- D.1972
- A.认知、感受、选择和决策
- B.明确的目标、认知过程、消费选择以及行动
- C.需求的感受、目标的明确、对未来的规划和选择以及决策和行动
- D.组织行为、需求感受、决策和行动以及认同
- A.经济商品和人口资源
- B.地理空间和人口资源
- C.经济商品和地理空间
- D.人口资源和物质资源
- A.调查问卷
- B.赖克特量表
- C.态度量表
- D.访谈记录
- A.系统论
- B.规划选择理论
- C.协同论
- D.冲突理论
- A.职业、收入和种族
- B.城市化、社会阶层和社会隔离
- C.财富、权力和声望
- D.种族、职业、经济地位
- A.自然地理学
- B.经济地理学
- C.应用地理学
- D.理论地理学
- A.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 B.脱离乡土生活态度及方式
- C.社会经济结构化
- D.农村意识转化为城市意识
- A.行政原则
- B.交通原则
- C.市场原则
- D.生产原则
- A.逆城市化主要表现在20世纪50年代
- B.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 C.逆城市化在20世纪80年代加速发展
- D.逆城市化化现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趋势
- A.土地利用的行为学理论
- B.多核心模式
- C.同心圆模式
- D.扇形模式
- A.城市地理位置影响不到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 B.城市地理位置指一个城市在地球上广阔区域中所处的地理经纬度位置
- C.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定点,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 D.城市地理位置仅指城市距交通干线的距离
- A.美国
- B.澳大利亚
- C.法国
- D.英国
- A.第一阶段
- B.第二阶段
- C.第三阶段
- D.第四阶段
- A.投资的增长
- B.城市消费的增长
- C.城市出口的增长
- D.资本流人的增长
- A.降低税收
- B.减少支出
- C.控制物价
- D.严格投资项目审批
- A.市场控制
- B.资源控制
- C.规模经济
- D.政府授权
- A.各种要素投入的增加方式
- B.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方式
- C.各种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种方式
- D.各种要素投入的增加和集约经营两种方式
- A.将外部性经济的负效果转化为外部性经济的正效果
- B.政府运用市场规律使经济意义上的外部性存在
- C.政府通过收费使经济意义上的外部性存在
- D.微观经济单位因其产生的外部经济而向得益者收取相应费用,或者因其产生的外部不经济而向受害者支付相应补偿,从而使经济意义上的外部性不存在
- A.由政策职能部门管理并承担其所有责任
- B.对提供的基础设施服务有明确、连贯的目的性
- C.拥有经营自主权,企业的管理者和生产者都对经营承担一定程序的责任
- D.享有财务上的独立性
- A.①②
- B.②⑤
- C.①⑤
- D.②③
- A.管线埋设深度:指地面到管道底(内壁)的垂直距离
- B.管线覆土深度:指地面到管道顶(外壁)的垂直距离
- C.同一类别管线:指相同专业,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工程管线
- D.综合管沟:指敷设不同类别工程管线的专用管沟
- A.直排式合流制虽然管渠造价低,但对水体污染严重,目前一般不采用
- B.截流式合流制在雨量大的时候,会有部分混合污水直接排入水体
- C.不完全分流制,适宜在地势平坦、多雨易造成积水的地区采用
- D.完全分流制,分设污水和雨水两个系统可以做到清浊分流,但仍有初期雨水污染问题
- A.站址应选在所在地全年最大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 B.站址应选在所在地全年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 C.站址应选在所在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 D.站址应选在所在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 A.平均日最高时
- B.最高日子均时
- C.最高日最高时
- D.平均日平均时
- A.城市性质和功能
- B.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 C.城市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 D.国家的有关规定
- A.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市政用水
- B.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市政用水、消防用水
- C.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市政用水、绿化用水
- D.工业企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河湖绿化用水、城市消防用水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A.直排式合流制
- B.截流式合流制
- C.完全分流制
- D.不完全分流制
- A.①③④⑤
- B.②④⑥⑦
- C.③④⑥⑧
- D.③④⑤⑦
- A.①⑦③⑥
- B.①②⑥⑦
- C.②③⑤⑥
- D.①④⑥⑦
- A.20~50年
- B.50~100年
- C.100~200年
- D.200年
- A.里侧面1~2m
- B.外侧面2~3m
- C.里侧面2~3m
- D.外侧面1~2m
- A.无交通管制
- B.立体交通
- C.采用交通指挥
- D.立体交叉
- A.15~25
- B.8~10
- C.5~8
- D.3~5
- A.18m
- B.21m
- C.24m
- D.25m
- A.0.3
- B.0.5
- C.1.0
- D.2.0
- A.45m
- B.50m
- C.55m
- D.60m
- A.16~20m<SUP>2</SUP>/停车位
- B.20~25m<SUP>2</SUP>/停车位
- C.25~30m<SUP>2</SUP>/停车位
- D.30~35m<SUP>2</SUP>/停车位
- A.行车安全视距验算
- B.街头绿地绿化设计
- C.雨水管干管平面布置
- D.人行道铺地设计
- A.0.5%;0.4%;0.3%
- B.0.6%;0.3%;0.2%
- C.0.5%;0.3%;0.2%
- D.0.6%;0.4%;0.2%
- A.8.0~8.5;16~18;19~21
- B.7.5~8.5;15~16;20~22
- C.7.0~7.5;14~16;20~23
- D.7.5~8.0;13~15;19~22
- A.三面;1/3
- B.二面;1/2
- C.一面;1/6
- D.四面;1/8
- A.下部采用横墙承重,上部采用纵墙承重方案
- B.区段性纵墙或横墙承重方案
- C.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方案
- D.纵墙承重方案
- A.帕提农神庙属于古罗马建筑
- B.圣索菲亚大教堂属于中世纪建筑
- C.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属于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 D.埃菲尔铁塔属于19世纪末的建筑
- A.完成“七通一平”
- B.总体运输
- C.占地面积、土地使用情况
- D.投资控制额
- A.木材
- B.石材
- C.玻璃
- D.混凝土
- A.道观布局和形式,大体仍遵循我国传统的宫殿坛庙体制
- B.道观以殿堂,楼阁为主,中轴对称,纵深布局
- C.目前保存较完整的道观,以元代中期的山西永济县永乐宫为代表
- D.清真寺必须朝向圣地麦加,其必设高耸的召唤信徒使用的邦克楼,以及净身的浴室
- A.周礼《考工记?匠人》
- B.宋代《木经》
- C.宋《营造法式》
- D.清《工程做法则例》
- A.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
- B.设计变更和设计洽商
- C.设计技术咨询
- D.参加隐蔽工程和阶段性验收
- A.α——下午太阳高度角
- B.H——前幢建筑檐口至水平线高度
- C.H1——后面一幢房屋的窗台至地面高度
- D.D——日照间距
- A.一般拼联不宜过多,否则交通迂回
- B.干扰较大,通风也有影响
- C.每户三面临空,平面组合较灵活
- D.拼联也不宜过少,否则对节约用地不利,取30m左右为宜
- A.2.1;1.5
- B.2.2;1.8
- C.2.2;1.5
- D.2.4;2.0
- A.防水
- B.密合缝隙
- C.黏结
- D.隔潮
- A.伊斯特
- B.希波丹姆
- C.阿克亨纳顿
- D.伯鲁乃列斯基
- A.用地不被水淹,雨水能顺利排出,考虑建筑朝向,考虑交通联系的可能性,减少土石方工程
- B.用地不被水淹,雨水能顺利排出,考虑地下水位和地质条件影响,考虑交通联系的可能性,减少土石方工程
- C.用地不被水淹,雨水能顺利排出,考虑地下水位和地质条件影响,考虑建筑朝向,考虑交通联系的可能性
- D.用地不被水淹,雨水能顺利排出,考虑地下水位和地质条件影响,考虑建筑朝向,减少土石方工程
- A.外力的作用
- B.经济因素的影响
- C.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
- D.自然气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