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网格式线网
- B.联合式线网
- C.无环放射式线网
- D.分离式线网
- E.有环放射武线网
- A.图像判读、解译后获得的往往是对地物的大致估计或问接信息,会和实际情况有出入
- B.在很多情况下用计算机判读、解译比用熟练的人工误差大,但全靠人工则解译工作量很大、周期很长
- C.城市规划中需要地物的社会属性,但靠遥感只能间接获取,主要还得靠实地调查解决
- D.遥感信息的获取、解译技术还比较复杂,成本还比较高,需要多种专业人员的配合才能实现
- E.对维修不重视的结果是基础设施的寿命缩短,产出下降和服务能力丧失
- A.手绘
- B.扫描
- C.摄影
- D.利用现有资料
- E.电脑制作
- A.便于资料保存、查询、积累
- B.提高修改、编辑设计成果的效率
- C.使规划设计成果、建设项目申请与审批的速度更快
- D.使设计成果的表达更加直观、车富
- E.突破传统设计上的某些局限
- A.知识的碎裂化或者分割
- B.确定规划的适应性
- C.环境问题在公共政策中的出现
- D.生态规划即人类生态规划
- E.人为过程影响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 A.土壤成分
- B.管线内介质的性质
- C.生产安全
- D.地形
- E.交通运输
- A.军事基地
- B.机场
- C.展览馆
- D.码头
- E.公园
- A.确定规划目标及所涉及的因子,建立规划方案及措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表
- B.根据需要将各单要素图进行叠加得到符合图,即综合适宜性图
- C.根据规划目标将不同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图叠合为综合适宜性图
- D.根据资源利用要求,制定资源利用的适宜评估表,定性描述每一个景观或校区的潜力与限制
- E.根据对分析对象的实地调查或有关资料,按地形、植被、土壤等地理要素特征将规划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同质单元或景观类型
- A.集中锚固
- B.枢纽锚固
- C.间接锚固
- D.走廊锚固
- E.预先锚固
- A.服务面积
- B.排水分区
- C.调蓄能力
- D.雨水管渠
- E.城市水系格局
- A.生活用水
- B.民用热负荷
- C.室温调节
- D.生产用热
- E.工业用热负荷
- A.高程箭头法
- B.统一判断法
- C.综合指标法
- D.纵横断面法
- E.设计等高线法
- A.应合理利用现有气源,并争取利用各工矿企业的余气
- B.选择气源时,必须考虑气源厂之间和气源厂与其他工业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
- C.应遵照国家能源政策和燃气发展方针,结合各地区燃料资源的情况,选择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的气源
- D.在城市选择多种气源联合供气时,应考虑各种燃气间的互换性
- E.应根据城市的气象情况和负荷的分布情况,合理确定气源的数量和主次分布,保证供气的可靠性
- A.接近计算的线路网中心
- B.单局制将电信局所设在各个中心位置
- C.兼营业服务点的局所和单局制局所一般宜在城市中心选址
- D.避开靠近110 kV以上变电站和线路的地点
- E.多局制通常将电信局所设在区域中心或靠近中心处或用户交换中心处
- A.城市和城市交通现状
- B.城市控制规划
- C.交通需求预测
- D.线网方案与评价
- E.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
- A.曲线和道岔性能与单轨等新交通系统相近
- B.噪声小,轨道的维护费用少
- C.属于小运量系统
- D.车辆费用较高
- E.车辆载荷平均分布、车身较轻
- A.出入时占用车行道宽度较小
- B.车辆驶出方便迅速
- C.停车带和通道的宽度最小
- D.能适应同时停放不同车型的车辆
- E.占用停车道宽度最大
- A.沉淀池
- B.消毒池
- C.过滤池
- D.泵站
- E.清水池
- A.三角形交叉口
- B.十字交叉口
- C.T形交叉口
- D.环形交叉口
- E.多路交叉口
- A.快速道路(u≥80 km/h)与其他道路相交
- B.主干道交叉口高峰小时交通量超过3000辆当量小汽车时
- C.城市干道与铁路干线交叉
- D.具有用地和高差条件
- E.其他安全等特殊要求的交叉口和桥头
- A.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
- B.年递增率法
- C.单位用地指标法
- D.分类加和法
- E.综合用水解析法
- A.横向视距限界
- B.平面弯道视距限界
- C.纵向视距限界
- D.交叉13视距限界
- E.会车视距限界
- 23
-
隔热的主要手段为( )。
- A.加设隔热层
- B.采用遮阳一通风构造
- C.采用浅色光洁的外饰面
- D.合理利用封闭空气间层
- E.绿化植被隔热
- A.旋转曲面
- B.螺纹曲面
- C.平移曲面
- D.直像曲面
- E.直纹曲面
- A.剖面设计
- B.空间组合制约立面
- C.断面设计
- D.建筑技术与其对平面的影响
- E.建筑环境和建筑功能
- A.节水
- B.治理水污染
- C.排水
- D.改进水厂净水工艺
- E.利用非传统的水资源
- A.自然地形的坡度大小
- B.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及运输联系
- C.场地面积大小
- D.土石方工程量多少
- E.建筑场地的供水与供电
- A.安装采暖设施
- B.加大建筑的进深
- C.尽量减少每户所占的外墙面
- D.缩短外墙长度
- E.加厚墙面
- A.地下线产生的震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B.地上线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C.区间线路、车站建筑与城市其他建筑间的安全防护距离
- D.工程实施对预留施工场地的要求
- E.线路走廊用地的控制原则和控制范围的指标
- A.该区域内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自净介质的总量
- B.污染物的性质和大气环境净化能力的大小
- C.承纳的最大的污染物质的负荷量
- D.污染物的特点和允许的排放量
- A.建筑入口
- B.地下室
- C.入口平台
- D.候梯厅
- E.公共走道
- A.科学性
- B.可行性
- C.集中性
- D.稳定性
- A.社会一人文一经济
- B.政治~人文~自然
- C.社会一经济一自然
- D.政治~经济~思想
- A.植被补偿
- B.经济补偿
- C.耕地补偿
- D.技术补偿
- A.大气
- B.微生物
- C.水
- D.公共设施
- A.太阳能一绿色植物一食草动物一食肉动物一微生物
- B.太阳能一微生物~食草动物一食肉动物一绿色植物
- C.太阳能一绿色植物一食肉动物一食草动物~微生物
- D.太阳能一绿色植物一微生物一食肉动物一食草动物
- A.自然
- B.社会
- C.景观
- D.城市
- A.飞地型
- B.向心型
- C.外延型
- D.离心型
- A.叠合
- B.几何量算
- C.属性查询
- D.空间查询
- A.1iDAR数据
- B.微波雷达图像
- C.SPOT5卫星数据
- D.高光谱遥感卫星影像
- A.准备阶段
- B.正式阶段
- C.报告书编制阶段
- D.评价阶段
- A.形态分析法
- B.逻辑规划组合法
- C.因素地图叠加法
- D.线性组合法
- A.形态分析法
- B.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 C.线性与非线性因子组合法
- D.逻辑规划组合法
- A.间接加剧温室效应
- B.绿洲沦为荒漠
- C.水土大量流失
- D.干旱缺水严重
- A.5%~10%
- B.10%~20%
- C.15%~25%
- D.20%~30%
- A.1.5
- B.2
- C.2.5
- D.3
- A.中心城市原则
- B.过渡带原则
- C.联系方向原则
- D.宏观调节原则
- A.电缆隧道
- B.电缆沟敷
- C.排管
- D.直埋
- A.三级管网系统
- B.二级管网系统
- C.一级管网系统
- D.混合管网系统
- A.6.0
- B.5.0
- C.4.0
- D.3.0
- A.0.9
- B.0.6
- C.0.3
- D.0.15
- A.40
- B.36
- C.32
- D.28
- A.溢流井
- B.检查井
- C.排水出口
- D.雨水口
- A.硬件
- B.数据
- C.软件
- D.用户
- A.高程箭头法
- B.设计等高线法
- C.纵横断面法
- D.单位用地指标法
- A.扫描输入
- B.语音输入
- C.键盘输入
- D.汉字手写输入
- A.传输链路
- B.电信接收设备
- C.交换设备
- D.用户终端设备
- A.垃圾管道收集
- B.袋装化上门收集
- C.垃圾箱(桶)收集
- D.垃圾气动系统收集
- A.1.0
- B.1.5
- C.2.0
- D.2.5
- A.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用水
- B.河湖环境用水
- C.自备水源
- D.航道用水
- A.水环境要求较高,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城市
- B.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城市
- C.雨水通过路面或零星的道路边沟排放
- D.降水量很小的城市
- A.检查井
- B.溢流井
- C.雨水口
- D.排水出口
- A.制冷站
- B.热力站
- C.中继加压泵站
- D.热量转换站
- A.200
- B.150
- C.100
- D.50
- A.0.9
- B.0.8
- C.0.6
- D.0.5
- A.75%~95%、80Y00~90%
- B.80%~85%、75%~85%
- C.85%~95%、70%~80%
- D.85%~90%、60%~85%
- A.土地填埋
- B.热解
- C.焚烧
- D.堆肥
- A.人口的密集程度和居民生活水平
- B.人1:1的密集程度和地理条件
- C.居民生活水平和居民的文化水平
- D.市政配套设施规模和人口的密集程度
- A.完全分流制
- B.截流式合流制
- C.不完全分流制
- D.直排式合流制
- A.形成公共活动空间
- B.设置人流活动区域
- C.有机地连接各种交通方式
- D.提供居民文化休憩活动
- A.建筑高度
- B.建筑面积
- C.建筑距离
- D.建筑结构形式
- A.通行不同交通工具所需高度
- B.当地的气候条件
- C.城市的发展水平
- D.投资规模
- A.1.4~1.8
- B.1.2~1.4
- C.1.3~1.5
- D.1.1~1.3
- A.特枯年
- B.枯水年
- C.盈水年
- D.平水年
- A.城市中街道狭窄的地区
- B.城市中房屋密集的地区
- C.新城区或安全距离可以保证的地区
- D.情况复杂的大、中城市
- A.接户管
- B.干管
- C.支管
- D.网管
- A.确需修改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应当由原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修改
- B.经原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书面同意,建设单位也可以委托其他具有相应资质的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修改C施工单位发现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文件不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的,应当报告监理单位.
- C.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文件内容需要作重大修改的,建设单位应当报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后,方可修改
- A.液化石油气气化站与混气站的站址应靠近负荷区
- B.站址应是地势平坦、开阔、不易积存液化石油气的地段
- C.站址应与站外建筑物保持规范所规定的防火间距要求
- D.作为机动气源的混气站不能与气源厂、城市煤气储配站合设
- A.分类加和法
- B.单位用地指标法
- C.年递增率法
- D.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
- A.适用于各种用途
- B.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 C.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 D.不宜饮用
- A.资源型缺水
- B.系统性缺水
- C.工程性缺水
- D.水质型缺水
- A.互通式
- B.垂直式
- C.相交式
- D.分离式
- A.敷设式
- B.导向方式
- C.支撑方式
- D.路权
- A.多路停车法
- B.二路停车法
- C.让路标志法
- D.交通信号灯法
- A.日变化系数
- B.时变化系数
- C.周变化系数
- D.总变化系数
- A.硫酸镁
- B.氯化镁
- C.氧化镁
- D.氯化铁
- A.30
- B.25
- C.20
- D.15
- A.斜楼板式停车库
- B.螺旋坡道式停车库
- C.错层式停车库
- D.直坡道式停车库
- A.平面环形交叉
- B.集中式立体交叉
- C.互通式立体交叉
- D.分离式立体交叉
- A.垂直停车
- B.平行停车
- C.斜向停车
- D.路边停车
- A.2~5
- B.5~10
- C.10~15
- D.10~20
- A.无交通管制
- B.实施交通指挥
- C.采用渠化交通
- D.设置立体交叉
- A.通道宽度
- B.交叉口视距不应小于10 m
- C.最小转弯半径
- D.道路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
- A.应与城镇规划协调,合理布点
- B.儿童剧场应设于位置适中、公共交通便利、比较安静的区域
- C.应选择地势较高、空气流通和环境安静的地段
- D.基地应设置停车场,或由城市规划统一设置
- A.密度
- B.吸水率
- C.空隙率
- D.含水率
- A.联排式
- B.独院式
- C.双联式
- D.外廊式
- A.凝结硬化慢
- B.硬化后尺寸稳定
- C.硬化后孔隙率小
- D.硬化后抗火性差
- A.制作人造大理石
- B.室内抹灰、粉刷
- C.配制三合土
- D.制作模型或雕塑
- A.集中式
- B.拼凑式
- C.双联式
- D.联排式
- A.孔隙率
- B.空隙率
- C.吸水率
- D.含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