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自然地形的坡度大小
- B.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及运输联系
- C.场地面积大小
- D.土石方工程量多少
- E.建筑场地的供水与供电
- A.运营范围
- B.运输能力
- C.运力预测
- D.牵引方式
- E.敷设方式
- A.集中
- B.分理
- C.质检
- D.称重
- E.仓储
- A.转接式
- B.混接式
- C.直达式
- D.汇接式
- E.分区式
- A.万维网
- B.局域网
- C.广域网
- D.城域网
- E.互联网
- A.单向布置
- B.双向布置
- C.交叉布置
- D.转向布置
- E.平行布置
- A.供气
- B.煤电
- C.交通
- D.供水
- E.供热
- A.屋顶以卷棚为主
- B.内外有别
- C.尊卑有序
- D.错落有致
- E.朴素淡雅
- A.高度
- B.周长
- C.宽度
- D.边长
- E.直径
- A.利用通风来降低已受热外墙和屋顶的温度
- B.通过平面设计和规划组合来减少东西向墙面的长度或减少受太阳辐射的程度
- C.把外墙饰面材料处理成浅色和采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射热量的材料,减少外墙吸收的热量
- D.利用平顶减少建筑顶部对室内气温的影响
- E.利用一些隔热性能较好的建筑材料和有效的构造方法,来减少外墙和屋顶的受热程度
- A.不适应物料加工流程
- B.与竖向设计、管线、绿化、环境布置协调,符合有关技术标准
- C.满足生产、安全、卫生、防火等特殊要求
- D.主要货运路线与主要人流线路应尽量避免交叉
- E.力求缩减道路敷设面积,节约投资与土地
- A.探视范围广
- B.所获图像的分辨率高
- C.可进行各种遥感试验
- D.可对目标动态观测
- E.成像慢
- A.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 B.经济开放度
- C.资源的开发利用
- D.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 E.经济体制
- A.道路
- B.不规则的地形表面
- C.环保监测站
- D.交通分析用的道路交叉口
- E.地下管线
- A.制定燃气管道的保护措施
- B.结合城市和区域燃料资源状况,选择城市燃气气源,合理确定规划期内各种燃气的用量,进行城市燃气气源规划
- C.确定各种供气设施的外观、数量
- D.选择并确定城市燃气管网系统
- E.科学布置气源厂、气化站等产、供气设施和输配气管道
- A.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规模、用地、与城市道路连接方式等要求,以及停车设施的性质进行总体布置
- B.停车设施出入口不得设在交叉口,一般宜设置在次干道上
- C.停车设施出入口多设在公共交通停靠站及桥隧引道处
- D.停车设施的交通流线组织应尽可能遵循双向行驶的原则
- E.停车设施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路面结构、绿化、照明、排水及必要的附属设施的设计
- A.污水处理厂污泥
- B.粉煤灰
- C.废渣
- D.炉渣
- E.碎屑
- A.易腐烂的有机物
- B.炉灰
- C.粪便
- D.砖、瓦块
- E.废管道
- A.交通联系单元
- B.生产单元
- C.管理单元
- D.动力单元
- E.辅助生产单元
- A.简易式遮阳
- B.活动式遮阳
- C.综合式遮阳
- D.挡板式遮阳
- E.固定式遮阳
- A.交通流量
- B.交通组织
- C.车行系统
- D.人流组织
- A.公共经济学
- B.动态经济学
- C.综合经济学
- D.空间经济学
- A.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扩散
- B.城市规模分布
- C.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 D.城市职能研究
- A.供热管道通常敷设在道路的一边,或者是敷设在人行道下面
- B.供热管道穿越河流或大型渠道时,可采用虹吸管由河底(或渠底)通过
- C.地下敷设必须注意地下水位,沟底的标高应高于近30年来最高地下水位0.2m
- D.主要干管应靠近热负荷集中的地段,避免长距离穿越没有热负荷的地段
- A.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 B.城市是具有人工化环境的生态系统
- C.城市是流量大、容量大、密度高、运转快的开放系统
- D.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必须与人类文化环境相结合
- A.单层刚架
- B.拱式结构
- C.简支梁结构
- D.屋架
- A.扫描输入
- B.语音输入
- C.键盘输入
- D.汉字手写输入
- A.水面处理聚分不同,以分为主,以聚为辅
- B.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各有特点但又互相连通
- C.景物布置也要主次分明,在相互连通时,对景是一个主要手法
- D.建筑造型轻巧典雅,空间力求开敞流通
- A.朝向
- B.通风
- C.采光
- D.地质条件
- A.焚化
- B.投海
- C.暂时贮存
- D.深井处理
- A.建筑结构
- B.建筑成本
- C.建筑功能
- D.建筑规模
- 32
-
城市自然环境是 ( )
- A.构成城市环境的基础,为城市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区域,是城市赖以存在的地域条件
- B.实现城市各种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基础设施
- C.城市生产功能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潜力
- D.城市形象、城市气质和韵味的外在表现和反应
- A.1.0
- B.1.5
- C.2.0
- D.2.5
- A.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 B.地市内部空间组织
- C.城市所处地理位置
- D.区域城市空间组织
- A.储存必要的燃气量,以调峰
- B.使多种燃气混合,达到适合的热值等燃气质量指标
- C.将燃气加压,保证输配管网内适当的压力
- D.储存定数量的空瓶与实瓶,为用户提供换瓶服务
- A.厂址选择应合乎城市总体发展的需要,不影响近、远期的建设
- B.厂址应具有方便、经济的交通运输条件
- C.厂址宜靠近生产关系密切的工厂
- D.厂址应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和较高的地下水位
- A.城市的形成条件
- B.城市的发展模式
- C.城市的发展条件
- D.城市的空间组织演化
- A.15°
- B.20°
- C.45°
- D.90°
- A.45℃
- B.55℃
- C.65℃
- D.75℃
- A.避免制定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措施中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或抓不住重点的弊病
- B.明确影响大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和目前在控制大气污染方面的薄弱环节
- C.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根本
- D.进一步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 A.0.3
- B.0.5
- C.1.0
- D.1.5
- A.单层钢架
- B.梁
- C.拱
- D.屋架
- A.社会需要
- B.社会互动
- C.社会管理与控制
- D.社会变迁与进步
- A.1;500
- B.3;400
- C.2;500
- D.1.5;400
- A.0.5~0.7
- B.0.75~1.0
- C.0.75~1.5
- D.1.75~2.0
- A.旋转曲面
- B.平移曲面
- C.弯纹曲面
- D.直纹曲面
- A.社会形态
- B.环境
- C.经济
- D.宗教
- A.秦、汉
- B.唐、宋
- C.魏、晋、南、北、朝
- D.辽、金、元
- A.MSS图像
- B.HRV图像
- C.热红外扫描图像
- D.彩红外航空像片
- A.外部效应关系
- B.内部效应关系
- C.公共经济关系
- D.市场经济关系
- A.物质部分
- B.能量部分
- C.生物部分
- D.非生物部分
- A.2.0
- B.2.1
- C.2.2
- D.2.3
- A.设在水量充沛、水质较好的地点,宜位于城镇和工业的上游清洁河段
- B.尽可能减少泥沙、漂浮物、冰凌、冰絮、水草、支流和成潮韵影响
- C.应尽可能远离主要用水地区,以减少投资
- D.取水构筑物应建造在地质条件好、承载力大的地基上
- A.居民生活年用气量
- B.采暖年用气量
- C.工业企业用气量
- D.燃气计算用气量
- A.小汽车的净高要求为1.6m,公共汽车为3.0m
- B.公共汽车的净高要求为2.0m,大货车(载货)为4.0m
- C.小汽车的净宽要求为3.0m
- D.公共汽车的净宽要求为1.6m
- A.前进停车,后退发车
- B.后退停车,前进发车
- C.前进停车,前进发车
- D.后退停车,后退发车
- A.使规划设计成果、建设项目申请与审批的成果更精确、更详细
- B.使设计成果的表达更加直观、丰富
- C.能够减少差错和疏漏
- D.能够突破传统设计上的某些局限
- A.应避免在火车站一侧,远离火车站台
- B.有方便接发火车邮件的邮运通道
- C.有方便出入枢纽的货车通道
- D.局址宜面临广场,同时有两侧以上临主要街道
- A.单位产品法
- B.百元产值法
- C.人均指标法
- D.增长率法
- A.前进停车、后退发车
- B.后退停车、前进发车
- C.后退停车、后退发车
- D.前进停车、前进发车
- A.间接加剧温室效应
- B.绿洲沦为荒漠
- C.水土大量流失
- D.干旱缺水严重
- A.人口总数
- B.少年儿童比重
- C.年龄中位数
- D.高龄人口比重
- A.唐朝
- B.宋朝
- C.汉朝
- D.明朝
- A.①②③④
- B.④①②⑤
- C.①③④②
- D.①④②③
- A.不宜大于500m;不宜大于10min
- B.不宜大于350m;不宜大于8min
- C.不宜大于250m;不宜大于5min
- D.不宜大于200m;不宜大于4min
- A.年用水量
- B.季用水量
- C.平均日用水量
- D.最高日用水量
- A.凝结硬化慢
- B.硬化后尺寸稳定
- C.硬化后孔隙率小
- D.硬化履抗火性差
- A.每小时
- B.每天
- C.每月
- D.每季
- A.网格式
- B.有环放射式
- C.无环放射式
- D.联合式
- A.高压燃气管道A:0.8<P≤1.6(MPa)
- B.中压燃气管道A:0.2<P≤0.4(MPa)
- C.低压燃气管道A:P≤0.05(MPa)
- D.低压燃气管道B:0.O5<P≤O.2(MPa)
- A.从“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
- B.从“生产城市”变为“消费城市”
- C.从“消费城市”、“生产城市”变成“开放城市”
- D.从“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和“综合城市”
- A.1
- B.5
- C.10
- D.20
- A.要与沿路建筑和公用设施的布置要求相协调
- B.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 C.充分考虑道路绿化的布置
- D.符合城市道路系统对道路的限行要求
- A.用地不被水淹,雨水能顺利排出
- B.考虑地下水位、地质条件影响
- C.考虑交通联系的可能性
- D.增加土石方工程量
- A.给水管道
- B.压力管线
- C.热力管道
- D.地铺管线
- A.楼阁式塔
- B.多层式塔
- C.喇嘛塔
- D.金刚宝座塔
- A.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组合管理科学化
- B.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采用工厂结构方式
- C.集中、先进的大工业生产
- D.构件生产工厂化、建筑设计标准化、工厂化管理
- A.成分
- B.总量
- C.性质
- D.来源
- A.为绿化种植提供良好的条件
- B.照顾与路幅其他部分宽度的协调
- C.城市管线的布置提供良好的条件
- D.满足人流通畅的要求
- A.可靠性
- B.适用性
- C.安全性
- D.经济性
- A.广场和主要交通干路两侧
- B.车站、码头、展览馆等公共建筑附近
- C.风景名胜古迹游览区、公园、市场、大型停车场
- D.城市区域内所有胡同
- A.佩鲁
- B.赫希曼
- C.约翰·弗里德曼
- D.纳克斯
- A.建设条件
- B.配水条件
- C.水源条件
- D.安全条件
- 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 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 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与经济地理关系研究
- D.城市问题研究
- A.时间的先后与空间的过渡
- B.空间的过渡与对比
- C.空间的排列与过渡
- D.空间的排列与时间的先后
- A.50
- B.80
- C.100
- D.120
- A.1~3
- B.3~5
- C.4~6
- D.5~7
- A.城市的总体规划
- B.策划分析
- C.轨道交通发展目标
- D.实施性规划
- A.2~5倍
- B.5~10倍
- C.10~15倍
- D.10~20倍
- A.800m
- B.900m
- C.1000m
- D.1200m
- A.50
- B.100
- C.150
- D.200
- A.0.5
- B.0.75
- C.1.0
- D.1.5
- A.1
- B.2
- C.3
- D.4
- A.经济性
- B.安全性
- C.可靠性
- D.适用性
- A.直排式和截流式
- B.直接式和间接式
- C.完全式和不完全式
- D.整体式和独立式
- A.准备阶段
- B.正式阶段
- C.报告书编制阶段
- D.评价阶段
- A.韧性
- B.弹性
- C.塑性
- D.脆性
- A.实体性质
- B.光学性质
- C.外观性质
- D.力学性质
- A.干砌石护坡
- B.草皮土质护坡
- C.混凝土护坡
- D.浆砌石护坡
- A.0.3
- B.0.5
- C.0.6
- D.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