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定点
- B.仅指一个城市所处的经纬度位置
- C.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 D.仅指城市距交通干线的距离
- E.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
- A.建筑物高度在3m以上时
- B.建筑物高差在6m以上时
- C.建筑物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时
- D.建筑物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小时
- E.建筑物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时
- A.机动车辆行驶时,驾驶人员为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视线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 B.行车视距与行车速度、驾驶人员所采取的措施有关
- C.行车视距与机动车制动效率有关
- D.行车视距一般包括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等
- E.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以会车视距和超车视距两种较为重要
- A.通透
- B.排水
- C.消防
- D.美观
- E.抗震
- A.分区综合用电量指标
- B.人均综合用电量指标
- C.人均城市居民生活用电量指标
- D.单项建设用电负荷密度指标
- E.城市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负荷密度指标
- A.砖瓦块
- B.渣土
- C.粉尘
- D.碎石
- E.污泥
- A.提出项目建议书
- B.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 C.对建设项目进行决策
- D.编制设计文件
- E.签订合同
- A.节地与室外环境
- B.节电与电能利用
- C.节水与水资源利艉
- D.节能与能源利用
- E.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A.投资量
- B.劳动量
- C.技术进步
- D.生产率
- E.收益量
- A.节能
- B.节水
- C.节材
- D.节钢
- E.节地
- A.从区域角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 B.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城市化对整个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影响
- C.衡量城市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生态学指标
- D.改善城市居民生存环境质量的途径以及城市及其居民的生态责任
- E.按照生态学的要求编制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有关规范、文件
- A.种植位置
- B.种植形式
- C.种植种类
- D.种植规模
- E.种植季节
- A.局址应设在闹市区、居民集聚区、文化游览区、公共活动场所、大型工矿企业、大专院校所在地
- B.局址应交通便利,运输邮件车辆易于出入
- C.局址应有较平坦地形,地质条件良好
- D.避开靠近110kV以上变电站和线路的地点,避免强电对弱电干扰
- E.兼营业服务点的局所和单局制局所一般宜在城市中心选址
- A.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和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 B.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
- C.宋代以后城市模式是开放式街市布局,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
- D.唐长安城开创了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 E.在宋代首开“东西堂制”,即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
- A.调节城市供电负荷
- B.选择城市供电时间
- C.确定城市电网供电电压等级和层次
- D.确定城网中的主网布局及其变电所(站)容量,数量
- E.预测城市规划目标年的用电负荷水平
- A.生活用水
- B.民用热负荷
- C.室温调节
- D.生产用热
- E.工业用热负荷
- A.推行住宅公积金制度
- B.公有住宅租金改革
- C.货币化分房
- D.出售私有住房
- E.出售公有住房
- A.确定燃气输配管网的级配等级,布局输配干线管网
- B.规划布局燃气输配设施,确定其位置、容量和用地
- C.计算燃气用量
- D.规划布局燃气输配管网
- E.确定城市气源厂和储配站的数量、位置与容量
- A.制定燃气管道的保护措施
- B.结合城市和区域燃料资源状况,选择城市燃气气源,合理确定规划期内各种燃气的用电量,进行城市燃气气源规划
- C.确定各种供气设施的外观、数量
- D.选择并确定城市燃气管网系统
- E.科学布置气源厂、气化站等产、供气设施和输配气管道
- A.确定雨水、污水主要泵站数量
- B.确定规划区雨水、污水支管管径和控制点标高
- C.布置规划区内雨水、污水支管和其他排水设施
- D.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排水干管位置和其他排水设施用地,并在管径、管底标高方面与周边排水管通相衔接
- E.确定排水干管的位置、服务范匿
- A.0.5m
- B.0.6m
- C.0.7m
- D.0.75m
- A.风力发电厂
- B.水力发电厂
- C.火力发电厂
- D.太阳能发电厂
- A.大气
- B.除人类外的动物
- C.水
- D.公共设施
- A.一般情况下,直埋电缆、光缆的埋深应为0.5~0.7m
- B.直埋电缆、光缆应有覆盖物保护,无须设标志
- C.直埋电缆、光缆穿越电车轨道或铁路轨道时,应设置于水泥管或钢管等保护管内
- D.其埋深可以低于管道埋深的要求
- A.线性回归法
- B.指数回归法
- C.对数回归法
- D.生长曲线法
- A.直接式
- B.外缘式
- C.平行式
- D.过渡式
- A.2.5h,30%~35%
- B.2h,35%~40%
- C.1.5h,40%~45%
- D.1h,45%~50%
- A.中心城市原则
- B.过渡带原则
- C.联系方向原则
- D.宏观调节原则
- A.建筑结构材料
- B.围护和隔绝材料
- C.其他功能材料
- D.照明材料
- A.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
- B.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
- C.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 D.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
- A.防震缝
- B.伸缩缝
- C.沉降缝
- D.企图缝
- A.年用水量
- B.最低日用水量
- C.平均日用水量
- D.最高日用水量
- A.0.5
- B.1.0
- C.1.5
- D.2.0
- A.13m
- B.16m
- C.18m
- D.22m
- A.摩擦性失业
- B.贫困性失业
- C.结构性失业
- D.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 A.1.6
- B.2.0
- C.2.5
- D.4.2
- A.工程地质报告
- B.施工许可证
- C.可行性研究报告
- D.项目建议书
- A.S
- B.J
- C.T
- D.H
- A.形态分析法
- B.逻辑规划组合法
- C.因素地图叠加法
- D.因果假设法
- A.消防水管
- B.电讯管道
- C.自来水管道
- D.电力管道
- A.0.3~0.5
- B.0.5~0.7
- C.0.6~0.9
- D.0.7~1.0
- A.居民区
- B.主干道
- C.热负荷中心
- D.工厂区
- A.巴黎歌剧院
- B.伦敦“水晶宫”
- C.英国国会大厦
- D.德国魏玛艺术学校
- A.预测城市用水量
- B.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C.估算分区用水量
- D.确定城市自来水厂布局和供水能力
- A.城镇化进程大大降低,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城镇化的主体
- B.大城市缓慢发展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得以形成和快速发展
- C.郊区化、逆城镇化现象的消失
- D.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仍以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
- A.人均城市居民生活用电量指标
- B.单项建设用电负荷密度指标
- C.分类综合用电指标
- D.城市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负荷密度
- A.2倍
- B.3倍
- C.4倍
- D.5倍
- A.对流和传导两种类型
- B.传导和辐射两种类型
- C.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类型
- D.对流、传导和扩散三种类型
- 49
-
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避暑山庄位于河北承德
- B.寄畅园位于苏州
- C.留园位于苏州
- D.拙政园位于苏州
- A.体育馆
- B.展览馆
- C.散装仓库
- D.食堂
- A.生长曲线法
- B.对数回归法
- C.线性回归法
- D.指数回归法
- A.0.4m
- B.0.6m
- C.0.8m
- D.1.2m
- A.工业用地的坡度为0.50%~2.00%
- B.铁路站场的坡度为0~0.25%
- C.机场用地的坡度为1.50%~2.00%
- D.居住建筑的坡度为0.30%~10.00%
- A.污染小,并能充分回收资源
- B.处理量大
- C.工程运用已处于成熟阶段
- D.投资运行费用较省
- A.交错
- B.穿插
- C.对称
- D.平行
- A.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用水
- B.河湖环境用水
- C.自备水源
- D.航道用水
- A.2.0%
- B.2.5%
- C.3.0%
- D.3.5%
- A.2~3
- B.4~5
- C.5~6
- D.7~8
- A.框架结构、砖混结构、砖混及框架结构
- B.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砖混及框架结构
- C.砖混及框架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
- D.框架结构、砖混及框架结构、砖混结构
- A.主要使用空间
- B.次要使用空间
- C.交通联系空间
- D.办公空间
- 61
-
生活污水一般显( )性。
- A.酸
- B.碱
- C.中
- D.强酸
- A.市场原则
- B.交通原则
- C.经济原则
- D.行政原则
- A.物理信息
- B.技术信息
- C.化学信息
- D.行为信息
- A.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 B.维护社会秩序
- C.促进城市快速发展
- D.城市规划民主化的公众参与
- A.生物圈
- B.岩石圈
- C.大气圈
- D.土壤圈
- A.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 B.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 C.土地用途变更的简易性
- D.土地增值性
- A.将热量从局部系统内转移到热网
- B.供热管网和热用户的连接场所
- C.将热媒加以调节和转换
- D.在蒸汽供热系统中,收集凝结水并回收利用
- A.社会进化
- B.社会变迁
- C.社会控制
- D.社会互动
- A.物理净化
- B.空气净化
- C.生物净化
- D.化学净化
- A.行人高度限界为2.5m
- B.其他非机动车通行及在非机动车桥洞内雨天通行公共汽车,其高度限界控制为3.5m
- C.自行车高度限界为3.5m
- D.超高汽车禁止在桥(洞)下通行
- A.汇接式
- B.混接式
- C.直达式
- D.转接式
- A.1800;3
- B.1600;1
- C.1000;1
- D.1500:2
- A.均匀系数法
- B.不均匀系数法
- C.比例估算法
- D.分项相加法
- A.1.5
- B.2.5
- C.3.0
- D.5.5
- A.输送介质的不同
- B.平面布置类型的不同
- C.热源与管网之间的关系
- D.用户对介质的使用情况不同
- A.地下水位较高
- B.年降雨量较少
- C.地下敷设时不需进行大量土石方工程
- D.碱性土壤
- A.潮湿和混乱
- B.黑暗和复杂
- C.通透和混乱
- D.复杂和通透
- A.T形交叉口
- B.十字交叉口
- C.X形交叉口
- D.Y形交叉口
- A.业务收入
- B.通信总量
- C.交通设施
- D.地理条件
- A.0.5~1.5
- B.0.5~1.0
- C.1.0~1.5
- D.1.0~2.0
- A.0.3%~5%
- B.0.4%~7%
- C.0.5%~6%
- D.0.7%~8%
- A.堆积密度
- B.吸水率
- C.空隙率
- D.孔隙率
- A.1.0
- B.1.1
- C.1.2
- D.1.5
- A.特殊工程性措施
- B.生态工程措施
- C.水土保持措施
- D.管理措施
- A.实物、价格、人口
- B.实物、人口、消费量
- C.实物、生产量、消费量
- D.实物、人口、收入
- A.焚烧
- B.热解
- C.堆肥化
- D.土地填埋
- A.0.7m
- B.0.75m
- C.1.0m
- D.1.2m
- A.50%~70%
- B.60%~80%
- C.70%~80%
- D.75%~95%
- A.自然地形的坡度大小
- B.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及运输联系
- C.场地面积大小
- D.建筑场地的供水与供电
- A.热力管不应与电力、通信电缆和压力管道共沟
- B.排水管道应布置在沟面
- C.腐蚀性介质管道的标高应低于沟内其他管线
- D.凡有可能产生互相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敷设
- A.自然作为进化的整体,是生产服务性功能的源泉
- B.系统服务性能与生态过程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它们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
- C.生态系统服务性能是主观的存在
- D.自然生态系统是多种性能的转换
- A.项目批准文件
- B.图纸及相关附件
- C.城市规划
- D.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 A.30°
- B.45°
- C.60°
- D.90°
- A.10~25
- B.15~30
- C.25~40
- D.55~80
- A.前期工作—设计招标—建筑设计—施工招标—施工组织—配套装修—试运验收—工程决算
- B.前期工作—建筑设计—设计招标—施工招标—施工组织—配套装修—试运验收—工程决算
- C.前期工作—设计招标—建筑设计—施工组织—施工招标—配套装修—试运验收—工程决算
- D.前期工作—设计招标—建筑设计—施工招标—施工组织—试运验收—配套装修—工程决算
- A.净空大于限界
- B.净空等于界限
- C.净空小于限界
- D.不一定的关系
- A.在建筑物中起围护和隔绝作用
- B.以便形成建筑空间,防止风雨的侵袭
- C.在建筑中承受各种荷载,起骨架作用
- D.在于满足房屋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美观要求
- A.位置
- B.人口
- C.气象
- D.经济
- A.火电厂主要是二氧化硫和煤灰对环境的影响
- B.造纸厂主要是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 C.矿山开发主要是废水对环境的影响
- D.家庭主要是对水环境的影响
- A.地域性建筑美学
- B.反形武美学
- C.高技建筑美学
- D.解构建筑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