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城市生产生活活动排出大量热量
- B.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
- C.城市绿地面积过大
- D.城市建成区大部分建筑物和道路被硬质材料所覆盖
- E.河湖水体水质污染严重
- A.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 B.城市是具有人工环境的完全的生态系统
- C.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一转化一输出”运转效率很高
- D.城市需要不断的人为干预来维持系统的平衡
- E.城市小气候发生了变化
- A.pH<4.5
- B.pH<6.5
- C.pH=6.5~7.5
- D.pH>7.5
- E.pH>9.5
- A.交通噪声是现代城市重要的公害
- B.工业噪声是工厂的机器在运转时产生的噪声
- C.建筑施工噪声源是多种多样的,且经常变换
- D.人群噪声
- E.休闲噪声
- A.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由生物群落来实现的
- B.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
- C.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是很低的
- D.营养关系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员之间的唯一联系
- E.生态系统的物质流是不可逆的
- A.电信电缆管线
- B.低压配电电缆管线
- C.高压输电电缆管线
- D.给水管线
- E.燃气管线
- A.架空线
- B.重力自流管线
- C.地铺管线
- D.地埋管线
- E.地下人防线路
- A.人防工程总量以城市总以人口为基数,按每人1.5m<上标>2估算
- B.在成片居住区内应按总建筑面积的1.5%.设置防空工程
- C.人员掩蔽所距人员工作生活地点不宜小于200m
- D.人防工程设施应避开宜遭到袭击的重要军事目标
- E.人防工程作为专用工程,任何时候不得改变用途
- A.消防栓
- B.消防站
- C.消防给水管道
- D.消防水池
- E.消防瞭望塔
- A.水质
- B.水量
- C.取水构筑物
- D.水源地生态环境
- E.水压
- A.路基路面勘察
- B.桥渡勘察
- C.隧道勘察
- D.筑路材料勘察
- E.河道勘查
- A.客机坪
- B.货机坪
- C.跑道
- D.等待坪和掉头坪
- E.维修机坪
- A.硅酸盐水泥
- B.矿渣硅酸盐水泥
- C.普通硅酸盐水泥
- D.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 E.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 A.弹性
- B.塑性
- C.屈服点
- D.抗拉强度
- E.伸长率
- A.高速公路
- B.四级公路
- C.国道和省道
- D.国道、省道和县道
- E.郊外公路、城市道路
- A.砂垫层
- B.砂石垫层
- C.灰土垫层
- D.素土垫层
- E.湿陷性黄土垫层
-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 B.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适宜的用途
- C.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 D.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
- E.通过加快建设周边的新城,并使其慢慢的具有独立性和吸引力,对涌入城市中的人口起到截流和疏散的作用
- A.建设周期长、物质消耗很大
- B.建设地点可以变换
- C.建设过程不连续,要有间断性
- D.建设项目都有特定的目的和用途,一般只能单独设计,单独建设,即使是相同规模的同类项目,由于地形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同也会有很大区别
- E.涉及面很广,协作配合,同步建设,综合平衡等问题很复杂,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统一建设进度,取得各方面的配合和协作,做到综合平衡
- A.刚性垫块
- B.托梁
- C.伸缩缝
- D.沉降缝
- E.圈梁
- A.夏季最大风向频率的下风侧
- B.夏季最大风向频率的上风侧
- C.夏季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
- D.夏季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
- A.居住
- B.辅助
- C.交通
- D.其他
- E.厨房
-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 B.对于国家污染物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不能指定严于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 C.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水体排放污染物时,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 D.国务院环保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根据水污染防治要求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适时修订污染排放标准
- A.调查研究——初步报告——最后报告
- B.调查研究——初步报告——详细报告
- C.预评阶段——初步报告——最后报告
- D.调查研究——预评阶段——最后报告
- A.尚未开展
- B.起步阶段
- C.探索阶段
- D.成熟阶段
- A.油类物质
- B.有机污染物
- C.重金属物质
- D.酸碱物质
- A.城市人口容量会随着人类掌握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减少
- B.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规模相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人口容量
- C.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城市开发会影响城市人口容量
- D.为保证城市居民较高的生活质量,城市人口容量应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
- A.植物学
- B.动物学
- C.古生物学
- D.生物学
- A.各种企
- B.绿色植物
- C.城市居民
- D.各类学校
- 29
-
生活生态位是指( )。
- A.城市的经济水平
- B.城市的资源丰盛度
- C.社会环境
- D.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
- A.定类尺度
- B.定序尺度
- C.定距尺度
- D.定比尺度
- A.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方法
- B.是在人为设计的条件控制中进行观察和比较的方法
- C.是一种采用数字模拟的方法
- D.实验过程中要维持自变量的恒定
- A.由中央政府加强对各城市发展规划的集中监控
- B.中央、地方和非政府组织等多组织要素对城市发展决策的权力协调,实现有效管理和多方利益的平衡
- C.非政府组织作为社区自治因素在多种场合监督乃至部分的替代政府管理城市
- D.在特殊或紧急状态下,中央政府对某个城市实施的特别控制以度过危机,直到恢复正常秩序
- A.社会与经济地位的分层、家庭结构、民族与种族文化差异
- B.社会与经济地位的分层、个人爱好、城市开发模式
- C.家庭结构、个人爱好、民族与种族文化差异
- D.社会与经济地位的分层、民族与种族文化差异、城市交通条件
- A.60岁以及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
- B.60岁以及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5%.
- C.60岁以及上人口占总人口的9%.,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
- D.60岁以及上人口占总人口的9%.,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
- A.社区服务、社区经营、社区卫生、社区治安
- B.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文化
- C.社区服务、户籍管理、社区治安、社区文化
- D.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物业管理
- A.郊区化——城市化——再城市化——逆城市化
- B.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 C.城市化——再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化
- D.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化——再城市化
- A.①④⑦⑩
- B.③⑤⑧⑨
- C.②④⑤⑥
- D.④⑤⑧⑩
- A.可以说明所有城市的空间结构
- B.考虑了交通轴线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C.考虑了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D.考虑了社会文化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A.过度城市化和低度城市化
- B.外延城市化和飞地城市化
- C.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 D.积极性城市化和消极性城市化
- A.建成区“摊大饼”和卫星城建设
- B.过度城市化和低度城市化
- C.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
- D.大城市化和小城市化
- A.行政原则 K7系统
- B.交通原则 K4系统
- C.市场原则 K3系统
- D.行政原则 K7系统
- A.湖北
- B.浙江
- C.山东
- D.河南
- A.规模经济性
- B.自然垄断性
- C.需求波动性
- D.供给连续性
- A.一国城市体系中规模最大的城市
- B.一国的最大经济中心
- C.城市体系中比第二位城市大得多的城市
- D.一国的首都
- A.投资的增长
- B.城市消费的增长
- C.城市出口的增长
- D.资本流入的增长
- A.所有权
- B.使用权
- C.支配权
- D.收益权
- A.土地开发强度越高,利润越高
- B.土地开发强度越低,利润越高
- C.土地开发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之差最大时,利润最高
- D.土地开发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之差相等时,利润最高
- A.城市以外的因素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 B.城市出口活动城市经济的影响
- C.企业外部因素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 D.企业生产活动对其他经济单位的影响
- A.区位的效益性
- B.使用的耐久性
- C.收益的递减性
- D.稀缺性
- A.超额需求
- B.超额供给
- C.供求均衡
- D.市场出清
- A.完全竞争
- B.完全信息
- C.规模经济
- D.经济人
- A.资本
- B.劳动
- C.土地
- D.水资源
- A.沙湖和东湖比长江富营养化程度更高
- B.沙湖和东湖比长江更混浊
- C.沙湖和东湖比长江更浅
- D.沙湖和东湖比长江更清澈
- A.TM、SPOT-HRV、NOAA、气象卫星、IKONOS
- B.IKONOS、SPOT-HRV、TM、NOAA、气象卫星
- C.IKONOS、TM、SPOT-HRV、NOAA、气象卫星
- D.SPOT-HRV、NOAA、气象卫星、TM、IKONOS
- A.三维模型,产生建筑物透视图
- B.叠合分析模型,对建筑物透视图进行评价
- C.网络分析模型,对交通流量进行计算
- D.邻近分析模型,对交通密度进行计算
- A.图形计算与分析
- B.空间查询
- C.可视化表达
- D.数据交互录入
- A.PC机能作为服务器使用
- B.服务器需要有很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 C.服务器需要有更强的硬件性能
- D.一台服务器只能提供一类服务
- A.投影
- B.选择
- C.连接
- D.删除列
- A.位置数据
- B.属性数据
- C.图像数据
- D.图形数据
- A.最短路径计算
- B.公共设施的负荷计算
- C.最小成本计算
- D.工程填挖方计算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④⑤⑥
- D.①②④⑥
- A.①②③⑥
- B.①②⑥⑦
- C.②③⑤⑥
- D.①④⑥⑦
- A.20~50年
- B.50~100年
- C.100~200年
- D.≥200年
- A.①③④⑤
- B.②④⑥⑦
- C.③④⑥⑧
- D.③④⑤⑦
- A.1.0m
- B.1.5m
- C.2.0m
- D.2.5m
- 66
-
生活污水一般显( )。
- A.酸性
- B.碱性
- C.中性
- D.强酸性
- A.确定防灾标准
- B.确定防灾设施等级规模
- C.布置防灾设施
- D.制定防灾应急预案
- A.先小后大;先分散后集中
- B.先小后大;先集中后分散
- C.先大后小;先分散后集中
- D.先大后小;先集中后分散
- A.地面到管道顶外壁的垂直距离
- B.地面到管道顶内壁的垂直距离
- C.地面到管道底外壁的垂直距离
- D.地面到管道底内壁的垂直距离
- A.管线带的布置应与道路或建筑红线平行, 同一管线不宜自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
- B.当管线间距不能满足规范规定时,不可减少管线间距,但允许重新调整规划断面或宽度
- C.当管线与铁路或道路不能正交时,其交叉角度不宜小于45°
- D.管线综合布置时,干管应布置在用户较多的一侧
- A.电力电缆
- B.给水管道
- C.电信管道
- D.污水管道
- A.根据热源与管网之间的关系,热网可分为区域式和统一式两类
- B.根据输送介质的不同,热网可分为热水管网和蒸汽管网两种
- C.按平面布置类型,热网可分为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两类
- D.根据用户对介质的使用情况,热网可分为闭式和开式两类
- A.15m
- B.30m
- C.35m
- D.45m
- A.尽量设在地势低洼处,少占良田,并考虑对周围设施的影响
- B.110~500kV变电所的所址标高宜在二百年一遇的高水位上
- C.变电所可设于溶洞,地震断裂带处,并设相应的绿化防护
- D.区域变电所选址应具有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可靠来源
- A.统一给水系统
- B.分压给水系统
- C.分质给水系统
- D.循环给水系统
- A.沿缘石线停车
- B.机动车道边的港湾式停车
- C.利用分隔带停车
- D.非机动车道外的港湾式停车
- A.年递增率法
- B.分类加和法
- C.城市发展增量法
- D.线性回归法
- A.16~20m<SUP>2</SUP>/停车位
- B.20~25m<SUP>2</SUP>/停车位
- C.25~30m<SUP>2</SUP>/停车
- D.30~35m<SUP>2</SUP>/停车位
- A.短时停车
- B.主要用于夜间停车
- C.停车有一定时间规律
- D.需设专用固定停车位
- A.相交道路的夹角不得小于60°
- B.机动车道必须与非机动车道隔离
- C.转角半径必须大于20m
- D.满足车辆进出交叉口在环道上的交织距离要求
- A.1.0m
- B.0.8m
- C.0.5m
- D.0.3m
- A.助力车
- B.28型自行车
- C.26型自行车
- D.24型自行车
- A.规划道路走向
- B.规划道路标准横断面
- C.规划道路路面结构
- D.现状地形地物
- A.中心岛必须布置为圆形
- B.中心岛的半径应符合满足视距的要求
- C.不布置人行道
- D.全部布置成绿地
- A.建筑空间是由组成其界面的人工和利用的自然物质元素所围合供人们生存活动的空间
- B.建筑空间提供从不同距离和角度观赏建筑实体形象条件,其本身并无独立的审美价值
- C.人工与自然的物质元素围合的空间形成单一的和组合的空间结构,构成了建筑环境
- D.空间的秩序、围合物的材料与肌理、光影与色彩以及空间中的各种物体都影响着建筑空间的质量
- A.相邻坡段坡度差小于0.5%.
- B.外距大于6cm
- C.切线长度小于20m
- D.城市次干道
- A.威立茨住宅
- B.罗比住宅
- C.古根汉姆博物馆
- D.流水别墅
- A.巴黎圣母院
- B.圣索非亚大教堂
- C.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 D.罗马耶稣会
- A.黑色
- B.白色
- C.灰色
- D.黄色
- A.客家土楼有方形、圆形和方圆结合几种形式
- B.土家族民居多以干栏式和吊脚楼形式出现
- C.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屋顶以硬山居多
- D.闽粤诸省民居往往强调日照而不注意通风
- A.印度昌迪加尔法院
- B.马赛公寓
- C.萨伏伊别墅
- D.朗香教堂
- A.植树,植草皮
- B.减少地表水侵蚀
- C.降低地下水位
- D.明确滑坡地带与稳定地段边界的距离
- A.拙政园
- B.谐趣园
- C.寄畅园
- D.留园
- A.各组分界面上化学生物的膨胀
- B.化学物质的侵蚀
- C.温度湿度变化
- D.冻融循环
- A.由于爆炸使结构体系解体
- B.由于外墙倒塌
- C.由于基础遭受破坏
- D.由于高温燃烧使主体结构软化而失去承载能力
- A.项目提出的依据
- B.建设标准
- C.人员培训
- D.建筑立面造型
- A.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
- B.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边缘距离不应小于5m
- C.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5m
- D.距公园、学校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
- A.10层
- B.12层
- C.15层
- D.18层
- A.简单流线(民用)与复杂流线(工业)的差别
- B.空间组合简单(民用)与组合复杂(工业)的差别
- C.单一尺度(民用)与多尺度(工业)的差别
- D.简单环境影响(民用)与复杂环境影响(工业)的差别
- A.加大建筑的进深
- B.增加外墙长度
- C.增加外墙厚度
- D.建筑朝向尽可能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