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经济水平
- B.服务人口数
- C.服务半径
- D.业务收入
- E.需求情况
- A.硬件
- B.软件
- C.数据
- D.设备
- E.人员
- A.大城市较多采用20万~30万门
- B.特大城市较多采用20万~30万门
- C.中等城市一般采用1~2个枢纽局
- D.中等城市20万门以上
- E.小城市至少有1个枢纽局
- A.重视对自然地理形态的利用
- B.空间组织肌理强烈体现“中心”概念
- C.形成符合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市,后朝前市
- D.将沿自然水系展开的商品漕系统纳入总体规划
- E.将沿自然水系展开的商品漕运系统纳入总体规划
- A.屋架结构
- B.网架结构
- C.拱式结构
- D.单层钢架结构
- E.简支梁结构
- A.简捷化
- B.远程化
- C.效率化
- D.社会化
- E.大众化
- A.出入时占用车行道宽度较小
- B.车辆驶出方便迅速
- C.停车带和通道的宽度最小
- D.能适应同时停放不同车型的车辆
- E.占用停车道宽度最大
- A.“包豪斯”是英语的音译
- B.以功能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 C.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
- D.采用传统的手法取得简洁的建筑艺术效果
- E.常采用对称布图构图法则
- A.坡道式
- B.地下式
- C.机械式
- D.交叉式
- E.混合式
- A.流动组织
- B.立体组织
- C.平面组织
- D.固定组织
- E.空间组织
- A.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 B.土地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 C.城市规划
- D.自然条件对城市土地供应的限制
- E.土地所有者的决策行为
- A.选址和功能定位
- B.规模的确定
- C.内部交通组织
- D.运量的控制
- E.平面设计与空间设计
- A.空隙率
- B.孔隙率
- C.密度
- D.放水率
- E.吸水率
- A.计算机
- B.储存设备
- C.传输介质
- D.应用软件
- E.网络操作系统
- A.焚化法
- B.化学处理法
- C.物理处理法
- D.生物处理法
- E.掩埋法
- A.激励体制
- B.投资
- C.造价
- D.经营
- E.使用价值
- A.便于资料保存、查询、分析
- B.提高修改、编辑设计成果的效率
- C.使规划设计成果、建设项目申请与审批的成果更精确、更详细
- D.使设计成果的表达更加直观、丰富
- E.突破传统设计上的某些局限
- A.坡度、坡向、日照强度的分析
- B.根据点状样本产生距离图
- C.工程填挖方计算
- D.沿着交通线路、市政管线分配点状供应设施的资源
- E.地形的任意断面图的生成
- A.出入时占用车行遭宽度较小
- B.车辆驶出方便迅速
- C.停车带和通道的宽度最小
- D.能适应同时停放不同车型的车辆
- E.占用停车道宽度最大
- A.出生率迅速下降
- B.死亡率下降
- C.人均寿命提高
- D.经济水平提高
- A.目标少的特征
- B.具有多学科相结合的特征
- C.综合效益的特征
- D.具有鲜明的伦理学特征
- E.具有完整性、协调性、循环与自主的特征
- A.0.12%
- B.0.14%
- C.0.16%
- D.0.18%
- A.横墙是主要承重墙,纵墙起防护、隔断和将横墙连成整体的作用
- B.由于横墙较少,房屋的空间刚度较差
- C.墙和柱都是主要承重构件
- D.由于柱和墙的材料不同,施工方法不同,给施工工序的搭接带来一些麻烦
- A.长久性
- B.综合性
- C.基础性
- D.复杂性
- A.移动台
- B.基地站
- C.自动交换中心
- D.移动控制台
- A.供热管道通常敷设在道路的一边,或者是敷设在人行道下面
- B.供热管道穿越河流或大型渠道时,可采用虹吸管由河底(或渠底)通过
- C.地下敷设必须注意地下水位,沟底的标高应高于近30年来最高地下水位0.2m
- D.主要干管应靠近热负荷集中的地区,避免长距离穿越没有热负荷的地段
- A.蒸汽供热系统
- B.热水供热系统
- C.工业企业供热系统
- D.热电厂供热系统
- A.预测分区供电负荷
- B.计算用电负荷
- C.确定城市变电站容量和数量
- D.规划设计低压电网
- A.增加交通需求度
- B.大大改善城市的道路交通环境以及城市空气质量
- C.增加交通通过能力,提高交通平均成本
- D.利用价格机制来限制城市道路高峰期的车流密度,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目的,提高整个城市交通的运营效率
- A.道路红线
- B.退道路红线
- C.建筑控制线
- D.斑马线
- A.城市中街道狭窄的地区
- B.城市中房屋密集的地区
- C.新城区或安全距离可以保证的地区
- D.情况复杂的大、中城市
- A.调节式
- B.集中式
- C.感应式
- D.整体式
- A.收集路线的出发点尽可能远离停放车辆的场地
- B.线路的开始与结束应邻近城市主要道路,便于出入.并尽可能利用地形和自然疆界作为线路疆界
- C.在陡峭地区,应空车上坡,下坡收集,以利于节省燃料.减少车辆损耗
- D.线路应使每日消运的垃圾量、运输路程、花费时间尽可能相同
- A.资源型缺水
- B.系统性缺水
- C.工程性缺水
- D.水质型缺水
- A.运用CAD画效果图是进行图形编辑
- B.GIS是一个强大的图形编辑软件
- C.RS是一门对太空进行观测的综合性技术
- D.ArcIMS是原始的管理和发布地理信息的系统
- A.43m×43m
- B.50m×50m
- C.65m×65m
- D.79m×79m
- A.生物圈
- B.岩石圈
- C.大气圈
- D.土壤圈
- A.细度
- B.耐磨性
- C.凝结时间
- D.体积安定性
- A.0.59
- B.0.60
- C.0.61
- D.0.62
- A.方式要比自然生态系统多
- B.所需物质对外界有依赖性
- C.物质流缺乏循环
- D.在人为干预状态下进行
- A.排入河湖
- B.排入沟渠
- C.排入城市排水管网
- D.排入水井
- A.0.5%
- B.1.0%
- C.1.5%
- D.2.0%
- A.职能型
- B.离心
- C.外延型
- D.向上而下翻
- A.完全分流制
- B.直排式合流制
- C.不完全分流制
- D.截流式合流制
- A.15°
- B.20°
- C.45°
- D.90°
- A.土地利用密度
- B.城市扩展形式
- C.城市景观
- D.集聚方式
- A.1.2m
- B.2.5m
- C.1.5m
- D.6.0m
- A.交通量很小的次要道路交叉口
- B.交通组织复杂的异形交叉口
- C.城市边缘地区的道路交口
- D.交通量很大的交叉口
- A.1~3m
- B.3~5m
- C.4~6m
- D.5~7m
- A.排放速率
- B.排放量
- C.排放强度
- D.排放方式
- A.经济
- B.交通
- C.政治
- D.文化
- A.2~4
- B.5~8
- C.8~10
- D.10~15
- 53
-
城市自然环境是 ( )
- A.构成城市环境的基础,为城市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区域,是城市赖以存在的地域条件
- B.实现城市各种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基础设施
- C.城市生产功能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潜力
- D.城市形象、城市气质和韵味的外在表现和反映
- A.运用国家的各种政策、法规和法律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条理化和合法化梳理,使其纳入统一管理和控制的轨道
- B.从统一社会劳动的角度出发,对伴随社会化分工出现的职业异质性加以整合
- C.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思想性整合
- D.各专业之间将达成一种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A.20%
- B.25%
- C.30%
- D.35%
- A.1.5
- B.1.8
- C.2.0
- D.2.5
- A.道路排水和地下管道的埋设要求
- B.雨量大小、路面种类
- C.雨量大小和地下管道的埋设要求
- D.道路排水、路面种类
- A.2
- B.3
- C.4
- D.5
- A.填土
- B.植树
- C.封山育林
- D.植草皮
- A.不小于3.5m
- B.不小于3m
- C.不小于5.5m
- D.不小于.5m
- A.通信电缆
- B.电话线路
- C.城市热气管网
- D.城市供热管道
- A.0.5%
- B.0.4%
- C.0.1%
- D.0.05%
- A.明清北京宫殿
- B.元大都宫殿
- C.清朝沈阳故宫
- D.唐长安大明宫
- A.同心圆、单中心和多中心模式
- B.扇形、模形和多中心模式
- C.同心圆、扇形和多中心模式
- D.同心圆、扇形和模形
- A.占地较小
- B.投资较低
- C.产品可用作肥料
- D.无害化程度很高
- A.在能量使用上,能量来源不仅仅局限于生物能源,还包括大量的非生物能源
- B.在传递方式上.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式要比自然生态系统少
- C.能量在流动中不断有损耗,不能构成循环,具有明显的单向性
- D.除部分能量是由辐射传输外(热损耗),其余的能量都是由各类物质携带
- A.不能适应而积较小、标准较低的住宅
- B.能适应面积较大、标准较高的住宅
- C.只有独立式、联立(并列)式和联排式,不能有单元式等平面布置类型
- D.采光通风好,干扰少
- A.广场
- B.车站、码头、展览馆等公共建筑附近
- C.风景名胜古迹游览区、公园、市场、大型停车场
- D.城市区域内所有胡同
- A.2.1;1.5
- B.2.2;1.8
- C.2.2;1.5
- D.2.4;2.0
- A.安全性
- B.全面性
- C.快速性
- D.可靠性
- A.企业组织、人员培训的估算
- B.设计、施工项目进程安排
- C.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分析与初估
- D.拟建规模和建设地点初步设想论证
- A.进行城市的建设和维护
- B.促进经济建设
- C.推动城市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 D.保障城市居鼹生活的基本需求
- A.保湿
- B.防寒
- C.采光
- D.通风
- A.1200辆/h
- B.1500辆/h
- C.1800辆/h
- D.2000辆/h
- A.4.5~6m
- B.2m
- C.1.5m
- D.1.5~4.5m
- A.间
- B.开间
- C.步架
- D.进深
- A.非空间数据
- B.地图数据
- C.属性数据
- D.图像数据
- A.1.2
- B.1.4
- C.1.6
- D.1.8
- A.城市主干路旁不应设置路边停车带
- B.次干路旁宜布置停车带,但不宜布置为港湾式
- C.支路旁设置路边停车带宜布置为港湾式
- D.城市繁华地区道路停车带多采用计时收费的措施来加速停车周转
- A.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
- B.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
- C.由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
- D.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
- A.混合式
- B.平坡式
- C.台阶式
- D.陡坡式
- A.组织管理机构健全,权限职责清晰
- B.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C.社区志愿者组织的作用举足轻重
- D.社区发展的各项服务性工作一般是由政府营利性组织具体操作实施
- A.一定数量的社区人口
- B.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 C.一定类型的社区活动
- D.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
- A.4.0m
- B.6.0m
- C.8.0m
- D.9.0m
- A.随意抽样
- B.定量抽样
- C.判断抽样
- D.分层配比抽样
- A.100m2
- B.200m2
- C.300m2
- D.400m2
- A.4%
- B.6%
- C.8%
- D.10%
- A.厂址要求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地方,以电厂为中心,半径1km内为隔离区
- B.建厂地段须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地耐力高,非地质断裂带
- C.所选地势高而平坦,不宜设于低洼地段,以免洪水淹没或涝渍影响
- D.要求有良好的公路、铁路或水上交通条件,以便运输发电厂设备和建筑材料
- A.过去的资料
- B.人口变化
- C.今后用水趋势
- D.经济条件
- A.纵墙上开门、开窗的大小和位置都要受到一定限制
- B.房屋的空间刚度很大,整体性很好
- C.对抵抗风力、地震作用等水平荷载的作用和调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有利
- D.楼盖做法比较简单、施工比较方便,材料用量较少
- A.摄影测量
- B.电磁感应
- C.电磁辐射
- D.遥感
- A.发展规模
- B.发展方向
- C.功能定位
- D.规划布局
- A.秦汉
- B.魏晋南北朝
- C.唐代
- D.清代
- A.相交道路的夹角不得小于60。
- B.满足车辆进出交叉口在环道上的交织距离要求
- C.转角半径必须大于20m
- D.机动车道必须与非机动车道隔离
- A.城市生态学
- B.环境学
- C.人文生态学
- D.社会学
- A.可行性研究报告
- B.设计任务书
- C.项目建议书
- D.工程投资估算
- A.一般应该布置人行道
- B.环道外侧布置人行道,宽度宜小于交汇道路中最宽的人行道
- C.中心岛上的绿化应注意不要影响绕行车辆的视距
- D.环道最外侧路缘石宜设计成反向曲线
- A.先小后大、先集中后分散
- B.先小后大、先分散后集中
- C.先大后小、先集中后分散
- D.先大后小、先分散后集中
- A.相对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 B.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 C.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相对地租
- D.级差地租、相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 A.适应物料加工流程,运距短捷,尽量一线一用
- B.与竖向设计、管线、绿化、环境布置协调,符合有关技术标准
- C.主要货运路线与主要人流线路应尽量交叉
- D.力求增加道路敷设面积,节约投资与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