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 B.限制私人小汽车盲目发展
- C.开辟公共汽车专用道
- D.建立渠化交通体系
- E.大量增加出租车
- A.公路、铁路
- B.地铁、轻轨
- C.水运、航空
- D.天桥、隧道
- E.专用线、高架路
- A.城市交通基础调查
- B.城市道路与交通出行调查
- C.城市景观调查
- D.城市风貌调查
- E.交通流量调查
- A.建筑密度
- B.建筑间距
- C.建筑高度
- D.绿地率
- E.容积率
- A.编组站
- B.综合性货运站
- C.客车整备场
- D.迂回线
- E.货场
- A.人口毛密度
- B.居住户数
- C.平均层数
- D.住宅建筑总面积
- E.建筑高度
- A.劳动力潜力
- B.性质
- C.社会结构的合理协调程度
- D.经济发展水平
- E.特色
- A.红线
- B.断面形式
- C.交叉口形式
- D.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 E.道路走向
- A.年龄构成情况
- B.性别构成情况
- C.劳动构成情况
- D.职业构成情况
- E.收入构成情况
- A.有严重的不良地质现象,若采取防治措施需花费很大工程量和工程费用
- B.土质较差,在修建建筑物时,地基需要采取人工加固措施
- C.农业生产价值很高的丰产农田
- D.军事设施用地
- E.有已开采过的矿藏
- A.集中式
- B.分散式
- C.网格式
- D.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 E.带形式
- 12
-
下列表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 A.组团式城市是小城市最佳的空间布局
- B.组团式城市应当在每个组团内安排适宜的居住和就业岗位,就近组织生产和生活
- C.组团式城市与集中式城市相比,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本较高
- D.组团式城市的每个组团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 E.组团式城市的每个组团应在各方向上都有一条以上的道路与其他组团相联系
- A.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 B.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 C.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 D.跨行政区域的地区城镇体系规划
- E.乡(镇)域城镇体系规划
- A.历年的统计资料
- B.城市政府的所有文件
- C.城市规划志
- D.各种关于建筑的研究成果
- E.城市报章发布的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消息
- A.城市自然条件
- B.城市现状条件
- C.经济技术条件
- D.历史文化条件
- E.地理条件
- A.提出了村镇规划编制内容
- B.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
- C.村镇发展的目标
- D.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
- E.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 A.明确不同层次的城镇地位、性质和作用
- B.研究和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
- C.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
- D.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
- E.合理布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
- A.农业区划
- B.河流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 C.县城规划
- D,城镇分布布局规划
- E.风景及休疗养地区的规划
- A.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 B.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 C.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 D.促进农业和工业生产的共同发展
- E.为了城市更有效地利用土地
- A.用地平衡表
- B.技术经济一览表
- C.主要指标表
- D.工程测算表。
- E.行动计划表
- A.通过城市社会的发展
- B.通过对城市空间和土地的使用的操作而得以实现的
- C.通过公众参与得以实现的
- D.通过城市发展政策及具体的操作得以实现的
- E.通过管理控制
- A.可持续发展
- B.知识经济
- C.经济全球化
- D.互联网
- E.信息化
- A.霍伊特提出的扇形理论
- B.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 C.伯吉斯提出的同心圆理论
- D.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的多核心理论
- E.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 A.整体性
- B.系统性
- C.过程性
- D.动态性
- E.完整性
- A.聚合与扩散
- B.向心与离心
- C.吸引和背离
- D.集聚与辐射
- E.保守与开放
- A.教堂
- B.宫殿
- C.雕像
- D.广场
- E.纪念物
- A.城市中心高楼林立
- B.绿地减少
- C.人口过密
- D.交通拥挤
- E.环境恶化
- A.设施智能化
- B.人口老龄化
- C.家庭核心化
- D.出行机动化
- E.生活闲暇化
- 29
-
城市及其区域的关系怎样?
- A.相互依存
- B.相互对立
- C.相互促进
- D.相互制约
- E.相互扶持
- A.依法行政
- B.严格执法
-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合理合法
- A.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
- B.产生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固定的居民点
- C.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的分离
- D.产生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
- E.不同居民点的出现
- A.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机制
- B.城市规划实施的经济机制
- C.城市规划实施的财政机制
- D.城市规划实施的法律机制
- A.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机制
- B.城市规划实施的法律机制
- C.国家的有关行政法规
- D.城市规划实施的社会机制
- A.15万,10万
- B.12万,8万
- C.10万,8万
- D.8万,5万
- A.24
- B.34
- C.36
- D.44
- A.2500m<SUP>2</SUP>以上
- B.3000m<SUP>2</SUP>以上
- C.5000m<SUP>2</SUP>以上
- D.6000m<SUP>2</SUP>以上
- A.建设控制地带
- B.保护范围
- C.保护协调地带
- D.保护和整治措施
- A.有不完整的历史街区的
- B.有历史街区的
- C.古城风貌犹存
- D.古城的格局风貌比较完整
- A.区域性公园
- B.社区公园
- C.居住区公园
- D.小游园
- A.为了发展旅游业
- B.为了保存城市历史的连续性
- C.为了让人们了解城市的传统
- D.为了使城市更具特色和吸引力
- A.2 2
- B.4 4
- C.5 4
- D.5 11
- A.40%以上
- B.50%以上
- C.60%以上
- D.70%以上
- A.上蓄水、中分流、下固堤
- B.上蓄水、中固堤、下利泄
- C.上蓄水、中固堤、下分流
- D.上分流、中蓄水,下固堤
- A.电力管线、燃气管线、热力管线、给水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
- B.电力管线、热力管线、燃气管线、给水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
- C.电力管线、给水管线、雨水管线、燃气管线、热力管线、污水管线
- D.燃气管线、热力管线、电力管线、雨水管线、给水管线、污水管线
- A.60~67
- B.50~55
- C.70~77
- D.80~87
- A.350,70
- B.300, 50
- C.400, 90
- D.450, 100
- A.1个/1~1.5万人,1个/1~3.5万人
- B.1个/0.5~1.0万人:1个/1~3万人
- C.1个/0.8~1.2万人,1个/1~5万人
- D.1个/0.6~1.5万人,1个/1~6万人
- A.60~75;15~30;12~20
- B.50~60;15~30;15~25
- C.60~75;15~25;10~15
- D.50~60;15~30;12~25
- A.0.6m;2.0m
- B.0.8m;1.8m
- C.0.6m;1.4m
- D.0.8m;1.2m
- A.城市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发展
- B.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城市用地形态、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 C.城市地形、城市历史
- D.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交通工具、城市现状
- A.45%左右
- B.35%左右
- C.20%左右
- D.12%左右
- A.1000~1500m
- B.1000~2000m
- C.1500~2000m
- D.1500~2500m
- A.3.0 0.8
- B.2.0 0.5
- C.1.5 0.5
- D.1.5 0.3
- 城市公共交通的方式种类较多,一般来说,特别适合在交通拥挤、启动频繁的市区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是: A.公共汽车
- B.小公共汽车
- C.无轨电车
- D.出租车
- A.30辆
- B.50辆
- C.80辆
- D.100辆
- A.1:5000
- B.1:10000
- C.1:25000
- D.1:50000
- A.分析投资效益
- B.估算工程量
- C.拆迁量和总造价
- D.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 A.冬季日照
- B.保温
- C.春季的防风沙
- D.夏季的组织通风
- A.6m
- B.8m
- C.10m
- D.13m
- A.管线的内容
- B.管线的位置
- C.管径
- D.管线综合
- A.规划地块的建设密度
- B.规划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
- C.规划地块的允许的建设高度
- D.规划地段的基础设施
- A.出租汽车停车场
- B.城市水运码头
- C.城市居民健身设施
- D.取水构筑物及一级泵站
- A.禁建区
- B.可建区
- C.适建区
- D.已建区
- A.来源渠道合理合法
- B.规范
- C.完整系统
- D.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 A.市级
- B.区级
- C.居住区级
- D.居住小区级
- A.6.0m<SUP>2</SUP>/人
- B.5.0m<SUP>2</SUP>/人
- C.4.5m<SUP>2</SUP>/人
- D.3.5m<SUP>2</SUP>/人
- A.3.5
- B.3.0
- C.2.5
- D.1.5
- A.2.0万人
- B.2.5万人
- C.3.0万人
- D.3.5万人
- A.道路用地
- B.广场用地
- C.成人与业余学校用地
- D.其他交通设施用地
- A.1m
- B.1.5m
- C.1~2m
- D.1~1.5m
- A.综合平衡法
- B.劳动平衡法
- C.比例法
- D.区域分配法
- A.道路用地
- B.广场用地
- C.公共交通用地
- D.其他交通设施用地
- A.线性分析法
- B.几何图形法
- C.方格网法
- D.空间模型分析法
- A.座谈会调查
- B.访谈调查
- C.观察调查
- D.问卷调查
- A.统计分析
- B.数学模型分析
- C.文字说明分析
- D.空间模型分析
- A.走访调查
- B.问卷调查
- C.抽样调查
- D.文献资料调查
- A.观察调查
- B.抽样调查
- C.问卷调查
- D.现场踏勘调查
- A.只要开发活动符合规定,就可以获得规划许可
- B.以通则为依据的开发规划,就可以获得许可
- C.所有开发项目都要按规定获得规划许可
- D.通则式的开发控制的透明不高
- A.划定主要农田保护区
- B.是国土规划的专项控制和有机组成部分
- C.限制了城市用地的发展
- D.确立土地用途分区和控制指标
- A.1950年
- B.“一五”期间
- C.1960年
- D.大跃进时期
- A.城市发展方向
- B.城市居住用地
- C.城市建设活动
- D.城市更新
- A.示范区
- B.保税区
- C.旅游度假区
- D.技术经济开发区
- A.科技研发基地
- B.跨国公司的制造基地
- C.以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为主
- D.以科技产品的生产为主
- A.形态紧凑
- B.密度较低
- C.混合用地
- D.公共交通主导
- A.网络结构
- B.层次结构
- C.水平结构
- D.垂直结构
- A.城市是寓于周围环境之中的
- B.城市规划就是合理组织城市的各组成部分
- C.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
- D.人与人的互相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墓础
- A.科技创新
- B.信息技术
- C.第三产业
- D.人力素质
- A.1909年完成的芝加哥规划
- B.格迪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
- C.1944年阿伯克龙比完成的大伦敦规划
- D.19世纪20年代完成的田园城市规划方案
- A.分布在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市
- B.在经济、社会、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
- C.规模小,功能又不健全的小城市
- D.与母城联系密切的子城
- A.100
- B.106
- C.108
- D.110
- A.解决就近工人居住问题
- B.更好地发展公司
- C.解决工厂的用地不足问题
- D.解决大规模生产问题
- A.空想社会主义
- B.城市改建
- C.环境保护
- D.城市美化运动
- A.宏观与微观
- B.整体与局部
- C.结构与功能
- D.物质与非物质
- A.规则化的理念
- B.天人合一的理念
- C.宗法理念
- D.皇权至上的理念
- A.30%~50%
- B;30%~60%
- C.50%~70%
- D.70%以上
- A.1760~1851年
- B.1840~1940年
- C.1951~1950年
- D.1860~1950年
- A.向外扩张
- B.更新
- C.内部重组
- D.增加基础设施
- A.整体 分散
- B.水平 垂直
- C.网状 线形
- D.水平 立体
- A.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 B.工业生产的专门化
- C.工业生产的多向化
- D.工业生产的协作化
- A.自然的狩猎与采集活动时期
- B.农业与牧业分离时期
- C.剩余产品出现时期
- D.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