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政府按城市规划的要求,通过公共财政预算拨款,直接投资兴建某些重要的城市设施
- B.政府通过税收杠杆来促进和限制某些投资和建设活动
- C.政府有偿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 D.政府借贷以解决实施城市规划的资金缺口
- E.政府可发行财政债券来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加强城市建设
- A.直接行为
- B.控制行为
- C.引导行为
- D.主动行为
- E.间接行为
- A.建筑群
- B.古村落
- C.历史地段
- D.整个历史城镇
- E.历史街区
- A.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 B.限制私人小气车盲目发展
- C.开辟公共汽车专用道
- D.建立渠化交通体系
- E.合理布局交通枢纽
- A.私人汽车的高拥有量
- B.发达的地铁
- C.合理的道路系统
- D.发达的公交系统
- E.交通枢纽的布局
- A.自然景观
- B.人工景观
- C.户外游憩条件
- D.城市空间构架
- E.城市建筑特色
- A.采光
- B.通风
- C.防灾
- D.绿化种植
- E.管线埋设
- A.建筑体量
- B.建筑形式
- C.建筑体型
- D.建筑层数
- E.建筑色彩
- A.生态环境状况
- B.总人口
- C.能源储备情况
- D.城镇化水平
- E.交通发展策略
- A.城市布局
- B.片区特征
- C.自然与人工界线
- D.行政区划
- E.经济、功能
- A.常住人口
- B.赶集人口
- C.探亲人口
- D.流动人口
- E.通勤人口
- A.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B.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C.详细规划
- D.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E.专项规划
- A,资源与环境保护
- B.人口与城市布局
- C.区域统筹与城乡统筹
- D.城市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
- E.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 A.水流
- B.流量
- C.流速
- D.水位
- E.水质
- A.小学
- B.卫生室
- C.幼儿园
- D.青少年活动站
- E.村委会
- A.反映城市所具有的特质
- B.是城市建设的总纲
- C.是体现城市的最基本的特征
- D.城市总的发展方向
- E.城市的主导职能
- A.区域人口总量
- B.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 C.经济发展的需求
- D.区域发展的影响
- E.环境的容量
- A.范围
- B.形状
- C.界限
- D.规模
- E.性质
- A.人口构成
- B.经济发展情况
- C.基础设施情况
- D.社会发展情况
- E.文化发展情况
- A.我国的总体规划
- B.德国的土地利用规划
- C.英国的结构规划
- D.我国的分区规划
- E.英国的地区规划
- A.范围大小不同
- B.地域性综合规划
- C.前者涉及土地利用,后者不涉及
- D.国土规划主要是依据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进行的战略布局
- E.国土规划考虑的问题更为宏观和长远
- A.住宅区应占有最好的用地
- B.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集体住宅,以解决高密集的人口
- C.为解决居民之间守望相助,建议住宅区形成内部空间
- D.沿交通要道严禁建造居住房屋
- E.为解决居民对阳光和活动场地的需要,不断地加大居住建筑的间距
- A.人口集中
- B.用地缺乏
- C.环境污染
- D.交通拥挤
- E.提高城市内部效率
- A.城市布局
- B.城乡关系
- C.城市选址
- D.区域经济
- E.交通布局
- A.世俗化
- B.贫民化
- C.军事化
- D.规整化
- E.君权化
- A.相互包容
- B.相互依存
- C.相互约束
- D.相互促进
- E.相互干扰
- A.城市生活方式以复杂的劳动分工为特征
- B.城市人际关系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 C.城市的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 D.城市社会群体和聚居方式等方面呈多样性
- E.城市人的思想较开放
- A.建筑学
- B.地理学
- C.生态学
- D.经济学
- E.人口学
- A.经济效益
- B.社会效益
- C.环境效益
- D.生态效益
- E.文脉效益
- A.数量增加
- B.规模扩大
- C.分布广泛
- D.用地向外扩张
- E.设施水平提高
- A.(1)(2)(4)(5)(7)(8)
- B.(1)(5)(7)
- C.(2)(5)(7)(8)(9)
- D.(2)(3)(5)(6)(7)(8)
- A.6.5m<SUP>2</SUP>/人29%32%
- B.7.0m<SUP>2</SUP>/人32%37%
- C.8.0m<SUP>2</SUP>/人33%38%
- D.9.0m<SUP>2</SUP>/人34%40%
- A.单一体系
- B.双层体系
- C.多层体系
- D.综合体系
- A.站址选择在地区全年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侧
- B.与相邻建筑物应遵守有关规范所规定的安全防火距离
- C.具有良好的市政设施条件,运输方便
- D.站址应接近城市用气负荷的中心,且地质条件良好,地势平坦开阔
- A.城镇体系规划
- B.城市总体规划
- C.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 D.城市分区规划
- A.15
- B.20
- C.25
- D.30
- 37
-
公园绿地的主要功能是:
- A.游憩
- B.生态
- C.美化
- D.防灾
- A.省
- B.直辖市
- C.县
- D.乡
- A.领导地位
- B.指导地位
- C.主导地位
- D.控制地位
- A.雨水利用系统通常包括雨水收集、雨水处理和雨水处理水利用三大部分。雨水收集必须考虑地表的径流系数。城市雨水利用系统可结合城市中水系统建设
- B.西北干旱地区应当建大型水库和城市人工湖进行雨水收集利用
- C.水窖是西北干旱地区应当积极推广的一种雨水利用形式
- D.在西北干旱地区,为了充分利用雨水,可以使道路绿化带的设计标高低于机动车道路面的标高
- A.120m
- B.150m
- C.180m
- D.200m
- A.技术站
- B.混合站
- C.起点站
- D.转运站
- A.三类
- B.五类
- C.二类
- D.四类
- A.地道
- B.人行道
- C.街坊内道路
- D.步行街区
- A.解决对向机动车流的相互干扰
- B.同向机动车可以较方便地使用非机动车
- C.有较高的景观和绿化要求
- D.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地段
- A.8%~15%,15%~20%
- B.8%~15%,10%~20%
- C.10%~15%,15%~20%
- D.8%~17%,12%~25%
- A.2.5辆/千人
- B.2.0辆/千人
- C.1.0辆/千人
- D.0.5辆/千人
- A.1.20h
- B.1.31h
- C.1.41h
- D.1.48h
- A.500~8001.8-1.5
- B.600~8002.4-1.5
- C.700~11002.8-1.8
- D.700~12002.8~1.8
- A.春
- B.夏
- C.秋
- D.冬
- A.按城市建设项目的落定情况来确定
- B.按开发商的投资意向来划定
- C.以城市中功能相对较明确、空间相对较完整的区域
- D.以城市道路划分的地块为一完整的规划范围
- A.住宅
- B.图书馆
- C.医院
- D.学校
- A.断面形式
- B.交叉口形式
- C.控制点坐标
- D.道路走向
- A.允许建设
- B.适建
- C.不适建
- D.有条件地允许建设
- A.交通设施配套
- B.建筑密度
- C.绿地率
- D.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 A.洪灾
- B.震灾
- C.涝灾
- D.火灾
- A.涉及城市重大基础设施
- B.区域协调发展
- C.涉及风景名胜资源管理
- D.涉及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
- A.基本农田保护区
- B.湿地
- C.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 D.生态保护区
- A.历史文化街区
- B.历史建筑
- C.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
- D.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控制区
- A.在城市规划的方案中给予反映即可
- B.在规划文本中设置特殊条款给予体现
- C.在说明书中进行说明
- D.保证有关专业规划的空间落实
- A.在规划方案中给予特别说明
- B.在文本中注明
- C.在说明书中特别说明
- D.采用专题的方式
- A.100m
- B.200m
- C.300m
- D.350m
- A.大多数人民
- B.中低收入人群
- C.社会主体
- D.社会公共环境
- A.城中村
- B.空心村
- C.散户村
- D.自然村
- A.2级
- B.3级
- C.4级
- D.5级
- A.卫生
- B.合理
- C.美观
- D.紧凑
- A.15.0m<SUP>2</SUP>/人
- B.16.0m<SUP>2</SUP>/人
- C.17.0m<SUP>2</SUP>/人
- D.18.0m<SUP>2</SUP>/人
- A.30%~50%,40%~55%
- B.30%~55%,45%~60%
- C.35%~55%,45%~65%
- D.35%~55%,55%~70%
- A.城市用地经济评价
- B.宏观区位
- C.中观区位
- D.微观区位
- A.行政办公用地
- B.商业金融用地
- C.文化娱乐用地
- D.市政设施用地
- A.建筑的形式
- B.建筑的朝向
- C.建筑的日照间距
- D.建筑的标准
- A.人口密度
- B.非农人口的比重
- C.就业人口的比重
- D.政治、经济因素
- A.非农人口
- B.基本人口
- C.服务人口
- D.劳动人口
- 74
-
地形图所采用的方法是:
- A.几何图形法
- B.图表法
- C.线性分析法
- D.等值线法
- A.全面调查
- B.观察调查
- C.抽样调查
- D.问卷调查
- A.3
- B.4
- C.5
- D.6
- A.文化环境
- B.历史环境
- C.社会环境
- D.其他物质和精神特色
- A.每个城市都有相对应的区域
- B.从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研究城市性质
- C.对城市的研究不受到区域的影响
- D.城市的发展对区域有促进作用
- A.城市经济
- B.城市生活
- C.社会生态
- D.文化生态
- A.编制土地供应方案
- B.划定土地利用区
- C.确定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 D.阐明落实上级规划指标和各类土地用途区的途径和措施
- A.日本的土地利用分区
- B.美国的区划条例
- C.我国的分区规划
- D.德国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 A.1940年代
- B.1950年代
- C.1960年代
- D.1970年代
- A.主干法
- B.从属法
- C.专项法
- D.相关法
- A.促进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品位的提升
- B.在修正市场失败的基础上支持土地和房地产市场
- C.保证土地在总体利益下进行分配、使用和开发
- D.以政府干预的方式保证土地使用符合社区利益
- A.厦门
- B.上海浦东新区
- C.海南
- D.大连
- A.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B.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 C.社会公众与团体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 D.住房与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 A.研发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大都是科技创新园区
- B.高技术性的制造活动集中在发达国家的技术产业园区
- C.大规模生产扩散到发展中国家
- D.用户分布在世界城市地区
- A.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主要建筑师所制定的
- B.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基本认识与思想观点
- C.反映了经济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关系
- D.是把城市当作一种功能秩序,对土地使用和土地分配的政策要求有根本性的变革
- A.人们有着追求田园生活的强烈愿望
- B.公共交通越来越便捷
- C.小汽车的大量普及
- D.电力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能源
- A.应把自然地区作为城市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 B.对城市展开生态学的研究
- C.城市是生存基础的研究
- D.布局形式与经济体系的研究
- A.1842年
- B.1844年
- C.1868年
- D.1890年
- A.社会因素
- B.物质因素
- C.非物质因素
- D.人为因素
- A.重要公共建筑的布局
- B.城市中心的广场群
- C.城市的轴线体系
- D.城市的宏大尺度
- A.文明度提高
- B.社会和谐
- C.生活闲暇
- D.经济发达
- A.向外扩张
- B.内部重组
- C.更新
- D.增加基础设施
- A.30%
- B.32%
- C.35%
- D.36%
- A.国家的经济能力的增长
- B.区域经济的发展
- C.全球经济一体化
- D.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 A.城市进化理论
- B.增长极核理论
- C.经济全球化理论
- D.人文生态学理论
- A.第一阶段——专门化
- B.第二阶段——综合化
- C.第三阶段——成熟化
- D.第四阶段——区域化
- A.(2) (4) (6) (8)
- B.(1) (2) (4) (5) (7) (9)
- C.(1) (3) (5) (7) (9)
- D.(3) (4)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