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行政机制
- B.财政机制
- C.社会机制
- D.法律机制
- E.管理机制
- A.行政行为要符合客观规律
- B.行政行为要有充分的客观依据
- C.行政行为要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 D.行政行为要公平和公正
- E.行政行为要合乎社会秩序
- A.有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 B.法律、法规对行政程序和行政权限有明确、完整的授权
- C.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支持和服从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
- D.行政管理事物的主体明确,行政机构的结构完整
- E.有行使民主的实施队伍
- A.自然区域
- B.人口多少
- C.面积大小
- D.隶属关系
- E.自然条件
- A.消防站主要按占地和装备状况划分为三级:一级消防站:拥有6~7辆车辆,占地 3000m<SUP>2</SUP>左右,二级消防站:拥有4~5辆车辆,占地2500m<SUP>2</SUP>左右
- B.消防站的服务半径,按在接警5分钟后,消防队可达到责任区的边缘为准,其责任区的面积以4—7km<SUP>2</SUP>为宜
- C.消防站应与医院、小学、托幼等人流集中的建筑保持30m以上距离
- D.消防站应位于责任区的中心,且应设于诸如城市干道一侧或十字路口附近等交通便 利之处
- E.沿街建筑应设连接街道和内院的通道,其间距不大于80m。消防道路宽度应大于等于 3.5m,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0m,尽端式消防道的回车场尺度应大于等于15m×15m
- A.城市水资源可利用量
- B.公共建筑用水量
- C.城市水资源量
- D.工业企业用水量
- E.居民生活用水量
- A.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 B.区域规划
- C.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 D.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E.其他上层次法定规划
- A.步行道
- B.停车带
- C.绿化带
- D.行车带
- E.分隔带
- A.发展目标
- B.发展方向
- C.发展计划
- D.发展规模
- E.空间布局
- A.高级商业金融集聚区
- B.城市基础设施
- C.环境质量
- D.文化教育设施
- E.绿化覆盖率
- A.节地
- B.节能
- C.节水
- D.节路
- E.节材
- A.在国民经济的职能
- B.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
- C.城市的物质组成要素
- D.城市的产业构成特点
- E.城市的用地构成特点
- A.城市社会的养老问题
- B.城市住宅
- C.城市生活和文化设施
- D.城市居住生活用地
- E.城市基础设施
- A.太原
- B.吉林
- C.沈阳
- D.杭州
- E.洛阳
- A.对公众参与的建议
- B.居民对城市改建的意愿
- C.城市空间使用的行为
- D.人口的变动情况
- E.城市发展的相关信息
- A.在地球的位置
- B.时区
- C.距赤道的距离
- D.气候区
- E.距极地的距离
- A.提供城市社会发展的保障体系
- B.在修正市场失败的基础上支持土地和房地产市场
- C.保证土地在总体利益下进行分配、使用和开发
- D.以政府干预的方式保证土地使用符合社区利益
- E.促进城市合理有序发展的保障
- A.研发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大都是科技创新园区
- B.高技术性的制造活动集中在发达国家的技术产业园区
- C.大规模生产扩散到发展中国家
- D.用户服务集中在区域物流中心的各大城市地区
- E.用户分布在世界城市地区
- A.生存的环境
- B.存在的基础
- C.发展的腹地
- D.发展的动力
- E.发展的条件
- A.区域环境
- B.经济和城市规划
- C.建筑设计
- D.工程标准和规范
- E.开发政策
- A.城市规模
- B.人口密度
- C.城市土地
- D.城市经济
- E.城市绿化
- A.人们对于1940年代中叶以后规划建设的城市称为新城
- B.新建城市的生活、文化设施与大城市相近似
- C.新建城市更强调城市的相对独立性
- D.新建城市中能解决人们的生活或工作问题
- E.这个新建城市基本是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城市
- A.星状式
- B.线状式
- C.集中式
- D.分散式
- E.组团式
- A.坚固的
- B.防御功能较好的
- C.自由的
- D.宏伟的
- E.与自然环境和谐的
- A.最早阐述了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 B.提倡因地制宜的思想
- C.创立了古代的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 D.阐述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E.提出了人本主义思想
- A.新开发
- B.再开发
- C.更新
- D.增加基础设施
- E.环境整治
- A.人类学
- B.社会学
- C.人口学
- D.经济学
- E.地理学
- A.基本经济部类
- B.非基本经济部类
- C.外向型经济
- D.内向型经济
- E.市场经济
- A.国家的经济发展
- B.区域经济的发展
- C.城市经济的发展
- D.全球经济一体化
- E.该国家加工技术的提高
- A.95% 80%
- B.95% 70%
- C.85% 75%
- D.85% 70%
- A.城市布局的变化
- B.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
- C.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
- D.科技的发展
- E.经济的发展
- A.与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同步
- B.19世纪末
- C.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 D.20世纪初期
- A.40m
- B.50m
- C.70m
- D.100m
- A.给水和排水
- B,热力和燃气
- C.电力和电信架空线
- D.给水和燃气
- A.经济发展需求预测
- B.顺序总体需求预测
- C.直接总体需求预测
- D.个体行为需求预测
- A.低速让高速
- B.次要让主要
- C.生活让交通
- D.形成网络
- A.1/5
- B.1/4
- C.1/3
- D.1/2
- A.300~500 4~5
- B.300~400 4~5
- C.300~500 5~6
- D.300~400 5~6
- A.步行交通
- B.自行车交通
- C.公共汽车
- D.轨道交通
- A.建筑密度
- B.容积率
- C.建筑高度
- D.建筑间距
- A.14~20m<SUP>2</SUP>/人
- B.17~24m<SUP>2</SUP>/人
- C.15~22m<SUP>2</SUP>/人
- D.15~20m<SUP>2</SUP>/人
- A.确定道路的走向
- B.停车场的问题
- C.有关轨道交通
- D.交通组织的问题
- A.建设用地面积
- B.建设用地使用性质
- C.容积率
- D.人口容量
- A.断面形式
- B.交叉口形式
- C.控制点坐标
- D.道路走向
- A.反映在方案中即可,无需过多的说明
- B.仅在说明书中反映
- C.公布
- D.单独通知
- A.城市发展空间的要求
- B.行政管辖范围
- C.经济影响范围
- D.市域规划的范围
- A.城市规模
- B.空间布局
- C.发展目标
- D.城市功能
- A.科学发展观 建设经济发达的社会
- B.生态环境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C.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D.生态环境观 建设经济发达的社会
- A.村
- B.乡
- C.县
- D.地
- A.现状图
- B.规划图
- C.道路图
- D.设施图
- A.多快好省
- B.就地取材
- C.厉行节约
- D.多办实事
- A.50%~60%
- B.50%~75%
- C.60%~75%
- D.60%~80%
- A.2
- B.3
- C.4
- D.5
- A.二类居住用地
- B.三类居住用地
- C.教育科研用地
- D.工业用地
- A.防护绿地
- B.公共绿地
- C.供电用地
- D.道路用地
- A.自然条件
- B.医疗设施
- C.绿化覆盖率
- D.道路网密度
- A.污染的可能性增长
- B.城市用地布局受到限制较小
- C.工业区和居住区可以随意布置
- D.建筑布局无需考虑风的影响
- A.东西
- B.东南
- C.西北
- D.南北
- A.建筑的朝向
- B.建筑的开窗
- C.建筑日照间距的确定
- D.建筑的日照标准
- A.水文地质条件
- B.气候条件
- C.地形条件
- D.地貌情况
- A.城市的环境容量
- B.城市能源供应能力
- C.城市合理规模的门槛
- D.城市的饱和度
- A.城市住宅
- B.城市生活和文化设施
- C.城市生活居住区
- D.城市社会的养老问题
- 63
-
城市用地规模所指是:
- A.城市建设范围的用地大小
- B.规划期末城市规划范围内的用地大小
- C.规划期末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大小
- D.城市现状建设范围的用地大小
- A.人口规模
- B.资源环境
- C.非农业人口比重
- D.政治、经济因素
- A.具有城镇户口的人口
- B.长期居住在城镇的人口
- C.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
- D.在城市有固定住房的人口
- A.比较法
- B.线性分析法
- C.数理统计法
- D.离散分析法
- A.范围
- B.性质
- C.界限
- D.规模
- A.是城市所具有的特质
- B.是城市建设的总纲
- C.是体现城市的最基本的特征
- D.城市总的发展方向
- A.与该城市联系较密切的区域
- B.与该城市距离较近的区域
- C.该城市服务能辐射到的区域
- D.该城市的经济区域
- A.防洪标准
- B.雨水管
- C.排水管
- D.道路纵坡
- A.把握城市发展的状况
- B.探索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 C.挖掘城市历史
- D.认识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础
- A.各专项环境规划之中
- B.城市详细规划之中
- C.城市环境保护实施策略之中
- D.城市生态规划之中
- A.3
- B.4
- C.5
- D.6
- A.1986年
- B.1988年
- C.1991年
- D.1996年
- A.经济建设
- B.社会发展
- C.法制建设
- D.区域发展
- A.中国
- B.前苏联
- C.美国
- D.前德国
- A.对区域内的工、农业进行规划
- B.对区域内的城镇体系进行规划
- C.对区域内的第三产业进行规划
- D.对区域内的工程设施进行规划
- A.我国的区域规划
- B.英国的地区规划
- C.新加坡的概念规划
- D.日本的地域规划
- A.图则式
- B.区划式
- C.判例式
- D.案例式
- A.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 B.基础设施
- C.交通管理
- D.环境保护
- A.主干法
- B.配套法
- C.专项法
- D.相关法
- A,英国
- B.中国
- C.美国
- D.德国
- A.19世纪中期
- B.19世纪末期
- C.20世纪初期
- D.20世纪中期
- A.城市物质空间
- B.城市道路系统
- C.城市空间布局
- D.城市的土地使用
- A.上海浦东新区
- B.珠海
- C.汕头
- D.厦门
- A.由于成片开发,易形成较理想的物质环境
- B.有较多的高层建筑
- C.基础设施水准较高
- D.边界明确,便于提供优惠政策
- A.研发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大都是科技创新园区
- B.高技术性的制造活动集中在发达国家的技术产业园区
- C.大规模生产扩散到发展中国家
- D.用户分布在世界城市地区
- A.强调垂直化
- B.快速化
- C.网络化
- D.立体化
- A.土地资源
- B.能源
- C.自然资源
- D.污染和废弃物
- A.城市是由各种功能不同的地块组成的
- B.城市是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的过程
- C.城市的个性和特点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
- D.城市是一个系统
- A.在工业革命后期的一段时期内,城市建设出现了忽视城市空间艺术性的状况
- B.城市中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协调
- C.建立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的有机空间
- D.建立与城市功能相协调的区域空间
- A.《商君书》
- B.《管子》
- C.《论语》
- D.《墨子》
- A.唐长安城的居住区分为东西两部分
- B.唐长安城的大明宫位于城市的北部
- C.钟鼓楼位于明清北京城的轴线上
- D.明清北京城西北角不方正
- A.有着整体秩序的米列都城
- B.有着整体的、内在有机秩序的威尼斯
- C.构图严谨、轴线对称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 D.有着轴线放射的道路、宏伟壮丽的宫殿花园和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的巴黎
- A.美国
- B.英国
- C.法国
- D.德国
- A.安全设施
- B.停车设施
- C.健身设施
- D.教育设施
- A.无影响
- B.基本不变
- C.上升
- D.下降
- A.中心
- B.生长点
- C.增长极核
- D.经济体
- A.专门化
- B.综合化
- C.区域化
- D.成熟化
- A.一套方城
- B.二套方城
- C.三套方城
- D.四套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