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文物单位
- B.古迹
- C.建筑群
- D.遗址
- E.古村落
- A.自然景观
- B.人工景观
- C.户外游憩条件
- D.城市空间构架
- E.城市建筑特色
- A.地段的完整性
- B.风貌相对完整
- C.空间的连续性
- D.具备相对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
- E.地段社会的同质特点
- A.确定排水干管、渠的走向和出口位置,并划分排水区域,估算雨水、污水总量,制定不同地区污水排放标准
- B.提出污水综合利用措施,对污水处理工艺提出初步方案
- C.确定城市消防、防洪、人防、抗震等设防标准,布置城市消防、防洪、人防等设施
- D.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和位置
- E.选择和布局规划范围内用户变配电站
- F.确定城市燃气气源和规模,布置城市集中供热热源
- A.目前,我国处理固体废弃物的主要途径和首选方法为土地埋填
- B.垃圾填埋场填埋完工后,至少2年封场监测期,在封场监测期期间填埋场用地不准使用
- C.城市垃圾填埋主要分为卫生土地填埋和安全土地填埋两种
- D.目前确定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设计容量,要考虑城市生活垃圾规划人均指标,一般取0.9kg~1.4kg/日.人
- E.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沼气可用作燃气,产生的渗沥液可作为有机肥料直接用来灌溉农田
- A.大型超市
- B.旅馆
- C.加油站
- D.通信设施
- E.娱乐休闲设施
- A.社会发展需求预测
- B.顺序总体需求预测
- C.经济发展需求预测
- D.直接总体需求预测
- E.个体行为需求预测
- A.车辆
- B.运行线路
- C.车场
- D.停靠站
- E.首末站
- A.日照
- B.夏季防热
- C.组织自然通风
- D.冬季的日照
- E.防风沙
- A.容积率
- B.人口密度
- C.建筑密度
- D.建筑层数
- E.绿地率
- A.可建
- B.不可建
- C.适建
- D.不适建
- E.有条件地允许建设
- A.景观组织与设计
- B.日照分析
- C.交通影响分析
- D.管线综合
- E.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 A.规模
- B.内容
- C.位置
- D.用地范围
- E.控制原则
- A.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
- B.历史文化街区
- C.历史建筑
- D.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
- E.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控制区
- A.涉及城市重大基础设施
- B.涉及城市发展长期保障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 C.涉及风景名胜资源管理
- D.涉及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
- E.涉及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
- A.自力更生
- B.就地取材
- C.厉行节约
- D.多办实事
- E.多快好省
- A.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 B.国家政策
- C.国家有关规定
- D.建设部的技术要求
- E.国家的相关文件
- A.建筑外观
- B.建筑的朝向
- C.建筑日照间距的确定
- D.建筑的日照标准
- E.建筑的开窗
- A.繁华度
- B.道路便捷度
- C,地形坡度
- D.人口密度
- E.建筑容积率
- A.社会经济发展速度
- B.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条件
- C.城市发展的空间尺度
- D.国家的城市发展方针政策
- E.区域发展的需要
- A.对公众参与的建议
- B.居民对城市改建的意愿
- C.城市空间使用的行为
- D.人口的变动情况
- E.城市发展的相关信息
- A.国家
- B.省域
- C.区域
- D.市域
- E.城市本身
- A.城市人口的自然变动
- B.城市人口的迁移变动
- C.区域人口的迁移变动
- D.区域人口的自然变动
- E.城市人口的社会变动
- A.把握城市发展的状况
- B.探索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 C.挖掘城市历史
- D.摸清城市构成要素
- E.认识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础
- A.我国的分区规划
- B.英国的地区规划
- C.美国的综合规划
- D.德国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 E.日本的土地利用分区
- A.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开展区域规划
- B.区域规划的量大、涉及面广、类型较多
- C.各国各地区的区域规划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化发展
- D.区域规划中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生产福利设施以及就业安排等社会问题的重视程度
- E.把区域规划与制定区域开发政策结合起来
- A.建设环境接近国外
- B.由于成片开发,易形成较理想的物质环境
- C.建筑密度低,绿化率高
- D.基础设施水准较高
- E.边界明确,便于提供优惠政策
- A.目的
- B.意图
- C.原则
- D.理论
- E.知识.
- A.单一主体
- B.多级主体
- C.各级人大
- D.各级政府
- 30
-
区域对于城市来说是:
- A.生存环境
- B.存在的基础
- C.发展的腹地
- D.发展的动力
- E.成长的条件
- A.清洁
- B.安全
- C.优美
- D.安静
- E.居住条件舒适
- A.依法行政
- B.严格执法
-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合理合法
- A.行政权力
- B.行政行为
- C.行政权限
- D.行政决定
- A.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机制
- B.城市规划实施的法律机制
- C.国家的有关行政法规
- D.城市规划实施的社会机制
- A.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定
- B.城市规划管理做到政务公开
- C.公众有了解情况、反映意见的正常渠道
- D.社会团体监督城市规划实施
- A.城市规划
- B.城市管理
- C.城市建设法规
- D.市场机制
- A.有偿使用
- B.主动参与
- C.客观实现
- D.监督实施
- A.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
- B,省级、地级,市级、县级
- C.省级、直辖市级、市级,县级
- D.省级、地级、县级,乡级
- A.有不完整的历史街区的
- B.有历史街区的
- C.古城风貌犹存
- D.古城的格局风貌比较完整
- A.1987
- B.1990
- C.1994
- D.1996
- A.给排水管线、电力线路、电话线路,燃气管道、热力管道、道路、绿化,加上平整土地
- B.给排水管线、电力线路、电话线路、燃气管道、道路、铁路、公路,加上平整土地
- C.给水管道、排水管沟、电力线路、电话线路、热力管道、燃气管道六种管线及道路贯通,加上平整土地
- D.给水管道,排水沟管、电力线路、电话线路、燃气管道、绿化带六种管线及道路贯通,加上平整土地
- A.消防栓
- B.消防水池
- C.消防站
- D.调度中心
- A.50, 30
- B.30, 50
- C.60, 40
- D.40, 60
- A.自然地形
- B.建筑室内外
- C.最高点
- D.标志物
- A.5m
- B.8m
- C.10m
- D.12m
- A.1992 10 10
- B.1993 10 12
- C.1992 10 12
- D.1993 10 10
- A.着重看当前是否保存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较丰富、完好的文物古迹
- B.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历史特色,是否有代表性的传统街区
- C.文物古迹是否主要分布在市区或郊区
- D.主要看城市的历史长短
- A.20%
- B.25%
- C.30%
- D.35%
- A.公园绿地
- B.防护绿地
- C.居住区绿地
- D.所有各类绿地
- A.《马丘比丘宪章》
- B.《华盛顿宪章》
- C.《内罗毕建议》
- D.《佛罗伦萨宪章》
- A.35%
- B.50%
- C.65%
- D.70%
- A.给水
- B.污水
- C.灰渣管道
- D.煤气
- A.300~500m,750~1000m,300~500m
- B.200~500m,650~900m,200~500m
- C.300~600m,500~800m,300~600m
- D.250~600m,500~700m,250~500m
- A.下;小;300
- B.下;大;200
- C.上;小;300
- D.上;大;200
- A.交通工具
- B.站场
- C.道路
- D.管理规则和人员
- A.城市水源河流取水点保护范围至少是上游1000m至下游100m,水厂生产区的保护范围半径至少10m
- B.以地下水为水源时,水井周围 30m的范围内,不得设置渗水厕所、粪坑和废渣堆等污染源
- C.取水口不宜设在码头附近,距码头边缘至少l00m,应征求航运、港务部门同意。必须在码头附近取水时,宜用河床式取水构筑物
- D.城市地表取水点至上游1000m的水域内,不得排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得设立有害化学品仓库或堆场,但沿岸农田可以使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灌溉
- A.4km/m<SUP>2</SUP> 3km/m<SUP>2 </SUP>B.3km/m<SUP>2</SUP> 2km/m<SUP>2 </SUP>C.4km/m<SUP>2</SUP> 2km/m<SUP>2 </SUP>D.5km/m<SUP>2</SUP> 3km/m<SUP>2</SUP>
- A.1.63h
- B,1.67h
- C.1.74h
- D.1.75h
- A.自行车交通
- B.步行交通
- C.轻轨
- D.环线车
- A.学校
- B.医院
- C.宾馆
- D.托幼
- A.红线
- B.断面形式
- C.交叉口形式
- D.道路走向
- A.历史文化街区
- B.历史建筑
- C.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
- D.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控制区
- A.要能适用城市发展的要求
- B.不得与行政管辖菹围冲突
- C.要位于行政管辖范围内
- D.要在市域规划的范围以内
- A.建设项目规划许可
- B.建设项目适宜程度
- C.建设规模适宜程度
- D.建设项目合理程度
- A.(1)、(4)、(7)
- B.(2)、 (3)、 (5)、 (6)
- C.(1)、 (2)、 (3)、 (4)
- D.(1)、 (2)、 (3)、 (4)、 (5)、 (6)、 (7)
- 66
-
建筑密度是指:
- A.每公顷建筑用地上容纳的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
- B.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 C.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首层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D.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A.分区位置
- B.土地利用现状
- C.市政设施现状
- D.公共设施现状
- A.在规划方案中给予特别体现
- B.采用专题的方式
- C.在说明书中特别说明
- D.在文本中注明
- A.城市空间结构
- B.城市定位
- C.城市布局
- D.城市功能
- A.1:100~1:500
- B.1:100~1:1000
- C.1:200~1:500
- D.1:200~1:1000
- A.公益性基础设施
- B.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
- C.村民的住房
- D.防灾减灾设施和措施
- A.评价方法不同
- B.评价目的不同
- C.更强调建设的可行性
- D.更强调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影响
- A.7大类,23小类
- B.8大类,28小类
- C.7大类,28小类
- D.8大类,23小类
- A.城市的环境容量
- B.城市能源供应达到了供应能力
- C.城市原有的规模及基础设施容量达到了极限
- D.城市水源供应达到饱和
- A.对城市性质的定性分析
- B.对城市性质的定量分析
- C.对城市职能的定量分析
- D.定性分析的量化核定
- A.定性分析
- B.统计分析
- C.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 D.空间模型分析
- A.预测就业岗位
- B.预测城市化水平
- C.预测城市发展用地
- D.预测发展方向
- A.家庭规模
- B.家庭生活方式
- C.家庭空间行为模式
- D.家庭生活空间规模
- A.环境保护措施规划
- B.污染治理规划
- C.环境整治规划
- D.污染防治规划
- A.技术经济依据
- B.技术基础
- C.参考依据
- D.条件基础
- A.对区域内的工、农业进行规划
- B.对区域内的城镇体系进行规划
- C.对区域内的第三产业进行规划
- D.对区域内的工程设施进行规划
- A.行政管理手段
- B.规划审批程序
- C.法规制度
- D.“一书两证”制度
- A.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 B.基础设施
- C.交通管理
- D.环境保护
- A.城市物质空间
- B.城市道路系统
- C.城市空间布局
- D.城市的土地使用
- A.全球经济发展的带动
- B.成为了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
- C.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加快
- D.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得到了利用
- A.城市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 B.城市规模的相互关系
- C.城市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 D.城市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
- A.行政体系
- B.法制体系
- C.科技体系
- D.教育体系
- A. (1) (3) (5) (8)
- B. (2) (3) (5) (7) (8) (9)
- C. (2) (4) (6) (9)
- D. (1) (4) (5) (7) (8)
- A. 1
- B. 2
- C. 3
- D. 4
- A.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 B.各类开发区
- C.经济特区
- D.出口加工区
- A.1898,1903
- B.1903,1913
- C.1903,1920
- D.1908,1920
- A.亚里斯多德
- B.伊特鲁里亚
- C.柏拉图
- D.维特鲁威
- A.1915年前后
- B.1925年前后
- C.1935年前后
- D.1945年前后
- A.西周
- B.商代
- C.战国
- D.西汉
- A.空间集聚 空间扩散
- B.空间扩散 空间集聚
- C.权利集聚 权利扩散
- D.权利扩散 权利集聚
- A.社会学
- B.人口学
- C.经济学
- D.地理学
- A.二个方面
- B.三个方面
- C.四个方面
- D.五个方面
- A.工业化初期
- B.工业化进入成熟期
- C.后工业化初期
- D.后工业化成熟期
- A.城市布局的变化
- B.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
- C.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
- D.科技的发展
- A.人口数量
- B.产业构成
- C.行政管辖
- D.用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