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制定城市规划就是制定城市公共政策
- B.实施城市规划就是实施城市公共政策
- C.城市规划的实施与城市公共政策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 D.城市规划的实施就是为了贯彻既定的公共政策,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低效,使城市空间资源得到优化的配置
- E.以上说法全都正确
- A.研究居民出行生成形态
- B.得到交通生成指标
- C.居民出行规律
- D.居民出行生成与土地使用特征之间的关系
- E.了解人口大致分布情况
- A.古都型
- B.现代风貌型
- C.特殊职能型
- D.特殊史迹型
- E.近现代史迹型
- A.道路红线的设计标高与居住小区内自然地形的标高相关较大,在红线内可以做一段斜坡,不必将居住小区内部的设计标高普遍压低,以免挖方太多
- B.在布置建筑物时应尽量配合原地形,采用多种布置方式,在照顾朝向的条件下,争取与等高线平行,尽量不要过大的改动原有的自然等高线,或只改变建筑物基底周围的自然等高线
- C.居住小区内用地坡度较大时,可以建一些挡土墙,形成一些台地,以便布置建筑物,但不必考虑底层房屋的室外用地
- D.居住小区内的地面排水,根据不同地形条件采用不同方式。坡度大时要用石砌以免冲刷,部分也用沟管,在低处设进水口
- E.纵横断面法多用于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
- A.森林公园
- B.水源保护区
- C.城市组团分割带
- D.江心洲
- E.自然保护区
- A.道路红线的设计标高与居住小区内自然地形的标高相关较大,在红线内可以做一段斜坡,不必将居住小区内部的设计标高普通压低,以免挖方太多
- B.在布置建筑物时应尽量配合原地形,采用多种布置方式,在照顾朝向的条件下,争取与等高线平行,尽量不要过大的改动原有的自然等高线,或只改变建筑物基底周围的自然等高线
- C.居住小区内用地坡度较大时,可以建一些挡土墙,形成一些台地,以便布置建筑物,但不必考虑底层房屋的室外用地
- D.居住小区内的地面排水,根据不同地形条件采用不同方式。坡度大时要用石砌以免冲刷,部分也用沟管,在低处设进水口
- E.以上说法全都错误
- A.天然气门站
- B.煤气厂
- C.各种管道燃气的储气站
- D.石油液化气的储存站
- E.燃气调压站
- A.运量大
- B.投资大
- C.集约化经营
- D.占地空间小
- E.污染小
- A.《关于加快交通需求的决定》
- B.《中国城市交通需求管理行动计划》
- C.《全国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 D.《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 E.《中国21世纪议程》
- A.次要让主要
- B.低速让高速
- C.交通性让生活性
- D.新建的让已建的
- E.适当分离
- A.用地兼容性
- B.容积率
- C.用地位置
- D.最小地块规模
- E.用地边界
- A.建筑形式
- B.容积率
- C.基础设施
- D.建筑间距
- E.人口容量
- A.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合理间距的用地
- B.住宅基底
- C.住宅基底和四周敬水用地
- D.住宅基底和四周4m以内的用地
- E.宅基周围的用地
- A.规划分区图
- B.细部结构图
- C.分区现状图
- D.分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 E.各项专业规划图
- A.定性分析
- B.定量分析
- C.定位分析
- D.空间模型分析
- E.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 A.减少水泥路面,多修土路
- B.增设大面积水体
- C.增设大面积绿地
- D.减少玻璃幕墙面积
- E.减少建筑数量
- A.完善资质管理
- B.完善市场管理
- C.加强层级监督
- D.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 E.依法行政
- A.区域环境
- B.历史环境
- C.人文环境
- D.社会环境
- E.经济环境
- A.对城市空间和土地使用的操作
- B.城市规划管理法规
- C.对城市土地的分配和安排
- D.政策引导和信息供应
- E.市容市貌管理办法
- A.法规体系
- B.编制体系
- C.行政体系
- D.总体规划体系
- E.分区规划体系
- A.卫星城理论
- B.同心圆理论
- C.垂直花园城市理论
- D.扇形理论
- E.多核心理论
- A.广场
- B.街道
- C.交通工具
- D.建筑
- E.小品
- 23
-
由霍华德组织的是( )。
- A.《雅典宪章》撰写
- B.田园城市莱彻沃斯的建设
- C.田园城市协会成立
- D.《马丘比丘宪章》的撰写
- E.田园城市有限公司成立
- A.教堂占据城市中心
- B.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
- C.壮丽的宫殿花园
- D.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核心
- E.广场和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核心
- A.科技创新
- B.信息技术
- C.服务产业
- D.知识转让
- E.人力素质
- A.第二产业的增长足以取代农业的衰退,导致总就业岗位保持不变或者增加
- B.第三产业的增长足以取代第二产业的衰退,导致总就业岗位保持不变或者增加
- C.第三产业的增长足以取代农业的衰退,导致总就业岗位保持不变或者增加
- D.第三产业的增长足以取代第二产业的衰退,导致总就业岗位保持不变或略微减少
- E.第二产业的增长足以取代第一产业的衰退,导致总就业岗位保持不变或者增加
- A.城市发展方向
- B.城市发展规模
- C.城市布局
- D.城市空间结构
- E.经济发展
- A.人类的相互依赖
- B.人类的相互竞争和人口不断增长
- C.人类的相互竞争
- D.土地的多少
- E.工业的发达程度
- A.其经济职能具有多级性
- B.其形成和发展受相关区域资源及其他条件制约
- C.中心城市与区域其他城镇既相互干扰,也相互促进
- D.每个中心城市均可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 E.其政治职能具有多级性
- A.“绝对集中”时期
- B.“相对集中”时期
- C.“相对分散”时期
- D.“绝对分散”时期
- E.“绝对开发”时期
- A.1900
- B.1901
- C.1909
- D.1919
- A.是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宪法,采取命令、指示等行政行为来实施城市规划的
- B.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行政行为实施城市规划的
- C.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行政行为来实施城市规划的
- D.是城市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宪法、法律和法规的授权,运用权威性的行政手段,采取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行为来实施城市规划的
- A.政府借贷以解决实施城市规划的资金缺口
- B.城市基础设施使用的收费,包括各种附加费,通过有偿服务来筹集和归还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并维持正常运转
- C.通过出让某些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有偿出让基础设施的经营权,以及采用BOT方式
- D.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做到政务公平,并有健全的信访、申诉受理和复议机构及程序
- A.企业
- B.社会团体
- C.国家
- D.行政机关
- A.城市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纲领
- B.城市规划的实施关系到城市的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也关系到公民和法人和社会团体方方面面的根本利益
- C.实施城市规划是政府和城市规划师的事
- D.城市规划是由政府来指引,城市规划师全权设计,不需其他人合作
- A.法律机制
- B.政治机制
- C.财政机制
- D.经济机制
- A.行政机制
- B.财政机制
- C.法律机制
- D.社会机制
- A.通过各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和工程管线综合规划,有利于增强城市行政建设
- B.通过各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所作的调查研究对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深刻的剖析,抓住矛盾和问题结症,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 C.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明确本工程系统的发展目标与规模,统筹本系统建设,制定分期建设计划,有利于建设项目的落实与筹建
- D.城市工程系统详细规划对建设地区的工程设施和管网作具体的布置,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有效指导实施
- A.一个设有相应行政机构的行政中心
- B.一定规模人口和面积的地域空间
- C.一个明确的上下级隶属关系的行政等级
- D.一个与行政建制相对应的行政区名称
- A.按其性质可分为客运站、货运站、技术站和混合站
- B.按其作用可分为客运站、货运站和停车站
- C.按其车站所处的地位可分为起、终点站和区段站
- D.按其功能可分为休息站和就餐站
- A.拟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建设目标
- B.编制城市工程系统总体规划
- C.编制城市工程系统详细规划
- D.编制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 A.两类:货运交通枢纽和客运交通枢纽
- B.三类:货运交通枢纽、客运交通枢纽和行政机关性交通枢纽
- C.三类:货运交通枢纽、客运交通性枢纽和城镇建筑性交通枢纽
- D.三类:货运交通枢纽、客运交通枢纽和设施性交通枢纽
- A.解决对向机动车流的相互干扰问题,规范规定,当道路设计车速大于60km/h时,必须设置中央分隔带
- B.有较高的景观和绿化要求,对于景观、绿化要求较高的生活性道路,可以使用较宽的绿化分隔带形成景观绿化环境
- C.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地段,有高差的中央分隔带,宽度可随地形变化而变化,以减少土方量和道路造价,增加道路美观
- D.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机动车与自行车基本上不发生矛盾,不必设置较宽的绿化带来调配
- A.保护规划的编制原则
- B.保护规划的基础资料收集
- C.保护规划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验过程
- D.保护规划的成果要求
- 45
-
历史文化名城是( )。
- A.保存文物特别丰富,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 B.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 C.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 D.城市历史悠久,保存了很多文物,又建了仿古建筑的城市
- A.35km/h
- B.40km/h
- C.50km/h
- D.60km/h
- A.70m
- B.100m
- C.150m
- D.300m
- A.当城市设防烈度为6度时,人均疏散面积为1.0m<SUP>2 </SUP>B.当城市设防烈度为7度时,人均疏散面积为1.5m<SUP>2</SUP>
- C.当城市设防烈度为8度时,人均疏散面积为2.1m<SUP>2</SUP>
- D.当城市设防烈度为9度时,人均疏散面积为2.5m<SUP>2</SUP>
- A.防洪标准是防洪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的重要依据,指防洪对象应具备的防洪能力,一般可用可防御洪水相应的重现期或出现频率表示
- B.根据防洪对象的不同,分为设计一级标准和设计、校核两级标准两种
- C.防洪工程设计是以洪峰流量和水位为依据的,常选定某一额定频率(通常用重现期的倒数表示)
- D.位于平原、湖洼地区,防御持续时间长的江河洪水或湖泊高水位的地区,二般在各等级的防洪标准范围内取较低的标准
- A.设计等高线法
- B.高程箭头法
- C.挖方填方法
- D.纵横断面法
- A.2个停车位
- B.3个停车位
- C.4个停车位
- D.5个停车位
- A.管线综合布置应与总平面布置、竖向设计和绿化布置统一进行
- B.管线综合布置时,干管应布置在用户较多的一侧或将管线分类布置在道路两侧
- C.规划中各种管线的位置可以采用不同的城市坐标系统及标高系统
- D.管线带的布置应与道路或建筑红线平行;必须在满足生产、安全、检修条件下节约用地
- A.城市救灾生命线系统
- B.城市人民防空袭工程系统
- C.城市消防工程系统
- D.城市人民生活救济工程系统
- A.在线路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方向迎面错开30m
- B.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 C.城市出租汽车采用营业站定点服务时,营业站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km,其用地面积为300~600m<SUP>2 </SUP>D.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2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另外附加面积
- A.大于8m
- B.大于10m
- C.大于12m
- D.大于15m
- A.一块板
- B.两块板
- C.三块板
- D.四块板
- A.6~8km
- B.8~12km
- C.12~15km
- D.15~18km
- A.城市各类中心附近的市内公共停车场(包括停车楼和地下车库)
- B.城市公路两旁建筑物前小块停车场
- C.城市主要出入口的大型停车场
- D.超级市场、大型缄外游憩地的停车场
- A.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
- B.货运道路,客运道路
- C.机动车道路、非机动车道路
- D.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四块板
- A.城市现状用地布局、城市交通运输条件、社会经济构成现状的特征
- B.城市现状用地布局结构、市政设施及社会经济构成现状的特征
- C.城市交通运输条件、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社会经济构成现状的特征
- D.城市现状用地布局结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交通运输条件
- A.城市与城市以外地区的各种联系
- B.城市的交通是否畅通便捷
- C.是否能经济地获得动力和用水供应
- D.是否有足够合适的建设用地
- A.城市规划
- B.城市文化
- C.城市文明
- D.城市环保
- A.水土流失
- B.山体滑坡
- C.地基承载力
- D.地震
- A.1:20000~1:10000
- B.1:10000~1:5000
- C.1:2000~1:1000
- D.1:1000~1:500
- A.各自独立,毫无关系
- B.全部运用
- C.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弥补
- D.多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 A.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分区规划的重大原则,为详细规划提供依据
- B.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 C.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规定分区范围内务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及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 D.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对分区内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 A.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 B.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提纲,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主线
- C.确定区域规划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
- D.论证城市在区域空间发展中的地位
- A.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和主要图纸
- B.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和附件
- C.综合规划报告和专题规划报告
- D.基础资料和主要图纸
- A.流动性
- B.承载
- C.密度
- D.疏通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A.8
- B.9
- C.10
- D.11
- A.在我国按行政区划分的各区域规划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 B.发挥中心城市作用
- C.对加速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 D.以上三项都正确
- A.城市整体的经济状况
- B.城市中各产业部门的状况
- C.有关城市土地经济方面的内容
- D.城市固定资金的筹资
- 76
-
城市规划是( )。
- A.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 B.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空间系统,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 C.为了实现城市的经济过渡,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 D.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的人力资源,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 A.战略性发展规划和实施性发展规划(或称为开发控制规划)两个层面
- B.战略性发展规划和长期性规划
- C.实施性发展规划和总体性规划
- D.长期性发展规划和总体发展规划
- A.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成为政府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同时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
- B.以环境保护法规作为城市规划的相关法规,开发活动还必须与环境保护法规相符合
- C.以环境保护法为依据,在规划法规中增加环境保护条款或制定环境保护条例
- D.要求具有不利环境影响的开发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使公众有机会参与评议,规划部门也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审理
- A.国务院
- B.城市所在省政府
- C.城市人民政府
- D.城市人大常委会
- A.区域规划所确定的规划项目在城市的空间安排等内容,需要城市规划来进一步予以落实
- B.区域规划所确定的规划城镇性质、城镇人口规模及其合理的空间分布均需通过城市规划使其进一步具体化并得到落实
- C.区域规划所确定的城镇用地的主要发展方向,以及区域内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联系等,均需通过城市规划使其进一步具体化并得到落实
- D.在区域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原方案做某些必要的修订和补充
- A.强调对现状的维持和过于保守
- B.这种规划方法的实行在知识、资料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很难的
- C.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从而不能为社会所接受
- D.推行起来不易付诸实施
- A.①②③⑤
- B.①②③④
- C.①③④⑤
- D.②③④⑤
- A.明天城市
- B.未来城市
- C.光辉城市
- D.现代城市
- A.都市村落
- B.绿色住区
- C.生态住区
- D.可持续发展住区
- A.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 B.强调社会公平
- C.强调经济增长
- D.强调环境保护
- A.保证基本生活质量
- B.与自然协调
- C.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
- D.有机综合多功能
- A.伊利尔?沙里宁
- B.格迪斯
- C.柯布西埃
- D.霍华德
- A.建筑、工程内容
- B.生态环境
- C.人文的关怀和社会经济
- D.解决“城市病”
- A.中世纪城市
- B.古罗马风
- C.古典主义思潮
- D.现代城市规划
-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③④⑥
- C.①②⑤⑥
- D.①②③④⑤⑥
- A.自然而不循规蹈矩
- B.中轴对称布局
- C.规整的方格网
- D.居住里坊制
- A.城镇体系的群体性是由一群或一组城镇共同构成的整体,一个或少数几个城镇不能构成
- B.只有一定数量以上的城镇的聚集才能成体系
- C.群体性使其具有差异性、多样性,这是一个群体能够存在而必然会具有的特性
- D.群体要能协调运转、发挥功能,合理分工是基本要求之一
- A.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物质环境的需要发生变化,将会加速有些物业的价值下降
- B.城市中的区位条件发生变化使有些地区获得新的开发机遇
- C.公共投资的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或旧区改造中,使得原有物业价值上升
- D.技术进步使建筑物向空中发展成为可能,土地价值随之上升,为再开发提供了良机
- A.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其后续动力
- B.农业为城市化提供生产原料、提供市场、提供劳动力
- C.工业为城市化提供了经济基础,使得人口与资本向城市聚集
- D.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化带来了就业机会与人口的增加
- A.公元前5000年左右
- B.公元前4000年左右
- C.公元前3000年左右
- D.公元前2000年左右
- A.城市职能、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 B.城市性质、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产结构
- C.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 D.城市发展规模、城市性质、城市型体建设空间
- A.高科技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制造业
- B.空间经济体制从水平结构到垂直结构
- C.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 D.以经济活动的层面到以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的产业构成变化
- A.城市化进程本身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
- B.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
- C.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大
- D.社会发展依赖于城市化进程
- A.可达性和区位性
- B.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
- C.内部效应和区位性
- D.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 A.基础产业
- B.服务性产业
- C.经济产业
- D.信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