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命题预测试卷一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客运站的位置有(  )

  • A.通过式
  • B.尽端式
  • C.混合式
  • D.中间式
  • E.穿插式
2

在我国,近年来城市设计的实践比较丰富,各种探索都很活跃,比较常见的类型包括(  )

  • A.城市设计策略
  • B.研究辅助型设计
  • C.控制性详细规划
  • D.城市环境改善
  • E.修建性详细规划
3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点包括(  )

  • A.科学性
  • B.地域性
  • C.权威性
  • D.易查性
  • E.法制化管理
4

城市规划的实施就是为了使城市的功能与物质设施及空间组织之间不断地协调,这种协调主要体现在(  )

  • A.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在空间和时序上有序安排城市各项物质性设施的建设,是城市的功能、各项物质性设施的建设在满足各自要求的基础上相互之间能够协调、相辅相成,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 B.根据城市的公共利益,适时建设满足各类城市活动所需的公共设施,推进城市各项功能的不断优化
  • C.适应城市社会的变迁,在满足不同人群和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需求的基础上取得相互之间的平衡,同时又不损害到城市的公共利益
  • D.有助于及时纠正城市建设活动中所出现的偏差,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 E.处理好城市物质性设施建设与保障城市安全、保护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等的关系,全面改善城市和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

按环境要素划分,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可分为(  )

  • A.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 B.水环境保护规划
  • C.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 D.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
  • E.工业污染控制规划
6

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直接因素包括(  )

  • A.城市的人口规模
  • B.城市本身所在的区位
  • C.大型工业企业配置
  • D.城市性质
  • E.城市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
7

城市规划定量分析的系统评价法的内容包括(  )等。

  • A.概率评价法
  • B.投入产出法
  • C.矩阵综合评价法
  • D.德尔菲法
  • E.对比评价法
8

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包括(  )

  • A.纵断面图
  • B.平面图
  • C.用地结构图
  • D.横断面图
  • E.道路红线图
10

城市用地的评价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  )

  • A.自然条件评价
  • B.建设条件评价
  • C.用地经济性评价
  • D.经济条件评价
  • E.整体建设条件评价
11

下列属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内容的是(  )

  • A.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 B.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
  • C.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
  • D.确定近期环境保护规划安排和布局
  • E.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12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成果附表包括(  )

  • A.近期建设一览表
  • B.近期新增建设用地时序表
  • C.近期绿化用地结构表
  • D.近期重大市政设施项目一览表
  • E.近期重大公共设施项目一览表
13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城市和区域的演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的发展分为哪两个方面(  )

  • A.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
  • B.不同层面的城市内部结构重组
  • C.区域的重构
  • D.城市布局的演变
  • E.特大城市不断涌现
14

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是对区域城镇空间网络组织的规划研究。它把不同职能和不同规模的城镇落实到空间,综合审度(  )的合理综合。

  • A.城市与乡村之间
  • B.城镇与城镇之间
  • C.城镇与交通网络之间
  • D.城镇与区域之间
  • E.城镇与自然保护区之间
15

关于村庄整治规划的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村庄整治的选点应遵循大量铺开的原则
  • B.尊重农村建设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 C.宜选择城乡规划中计划迁并的村庄
  • D.有条件的地区坚持“联建共享”的基本原则
  • E.贯彻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原则
16

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无形的城镇化”是指(  )

  • A.意识上的城镇化
  • B.精神上的城镇化
  • C.形态上的城镇化
  • D.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 E.物质上的城镇化
17

修建性详细规划基本特点包括(  )

  • A.规划技术指标体系地域性强
  • B.多元化的编制主体
  • C.支撑体系较弱,配套标准不完善
  • D.通过形象的方式表达城市空间与环境
  • E.以具体、详细的建设项目为对象,实施性较强:
18

不属于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的重要意义的是(  )

  • A.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的需要
  • B.发挥规划宏观调控作用的需要
  • C.加强城市监督管理的需要
  • D.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
  • E.可以确保城市有序开发
19

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包括(  )

  • A.平面图
  • B.横断面图
  • C.纵断面图
  • D.管线综合图
  • E.交叉口形式
20

下列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叙述正确的是(  )

  • A.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与管理、规划与实施之间衔接的重要环节
  • B.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公共政策平台
  • C.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宏观法律效应向微观法律效应的拓展
  • D.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有机衔接的关键层次
  • E.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设计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21

不属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是(  )

  • A.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 B.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 C.提出一般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 D.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23

下列为小区路网基本形式的是(  )

  • A.街坊式
  • B.列举式
  • C.周边式
  • D.点群式
24

不属于城镇体系规划主要作用的有(  )

  • A.协调区域城市间的发展,促进城市之间形成有序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 B.全面考察区域发展态势,发挥对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综合指导功能
  • C.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 D.综合评价区域发展基础,发挥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筹功能
25

市域城乡空间的类别划分中不包括(  )

  • A.建设空间
  • B.生态敏感空间
  • C.农业开敞空间
  • D.生态旅游空间
26

城市的基本居住单元为(  )

  • A.社区
  • B.家庭
  • C.组团
  • D.居住区
27

下列选项为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主要内容的是(  )

  • A.确定各地块主要建设指标的控制要求与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 B.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 C.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
  • D.进行竖向规划设计以及公用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28

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的是(  )

  • A.古希腊前期
  • B.古埃及前期
  • C.古巴比伦后期
  • D.罗马帝国时期
29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是(  )

  • A.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做一个平衡的布置,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 B.对理想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改革改变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并描述理想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的规划
  • C.由于工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交通技术的发展,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集中
  • D.在解决工业城市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综合了各类思想和实践后逐步形成的
31

分区现状图图纸比例一般为(  )

  • A.1:20000
  • B.1:10000
  • C.1:5000
  • D.1:2000
32

下列不属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的是(  )

  • A.规划与管鲤、规划与实施之间衔接的重要环节
  • B.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之间衔接的关键层次
  • C.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 D.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公共政策平台
33

属于城市地形地貌调查内容的是(  )

  • A.地质现象
  • B.地质承载力
  • C.地理环境
  • D.标高
34

反映城镇化真正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是(  )

  • A.经济指标
  • B.科技指标
  • C.质量指标
  • D.数量指标
35

在计算建设用地标准时,人口计算范围必须与(  )范围相一致。

  • A.规划区用地
  • B.建成区用地
  • C.行政区用地
  • D.用地计算
38

《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将城市总体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为四级,I级为(  )

  • A.60.1~75.0m<sup>2</sup>/人
  • B.75.1~90.0m<sup>2</sup>/人
  • C.90.1~105.0m<sup>2</sup>/人
  • D.105.1~120.0m<sup>2</sup>/人
39

不属于集中布局空间形态模式的是(  )

  • A.块状式
  • B.双城式
  • C.多点分散式
  • D.带状式
40

最常见的城镇基本形式是(  )

  • A.带型形态
  • B.散点型形态
  • C.集中型形态
  • D.放射型形态
41

城镇体系是以(  )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

  • A.一个区域内
  • B.一个特定区域
  • C.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
  • D.一个开放的区域
44

城市环境容量的制约条件,不包括(  )

  • A.城市自然条件
  • B.城市资源条件
  • C.城市现状条件
  • D.经济技术条件
46

下列不属于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要求有 (  )

  • A.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地配置
  • B.公共设施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来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 C.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
  • D.公共设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47

不属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原则的选项是(  )

  • A.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要求,促进风景名胜区功能和作用的全面发挥
  • B.必须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
  • C.必须对风景名胜区需要重点安排的建设项目及其布局进行专项景观论证和生态与环境敏感性分析,科学合理安排各个重大建设项目的位置
  • D.必须突出风景名胜区资源与环境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49

乡的存在,主要依托于(  )为主的农村地区。

  • A.第一产业
  • B.第二产业
  • C.第三产业
  • D.以上都是
50

城市总体规划调查中最基本的手段是(  )

  • A.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 B.现场踏勘
  • C.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 D.文献资料运用
5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指标称为(  )

  • A.千人指标
  • B.百人指标
  • C.建筑面积指标
  • D.用地面积指标
52

城市生命的源泉,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  )

  • A.矿产资源
  • B.土地资源
  • C.森林资源
  • D.水资源
53

城市总体规划宏观法律效应向微观法律效应的拓展是(  )

  • A.修建性详细规划
  • B.总体规划
  • C.控制性详细规划
  • D.近期建设规划
54

社会监督是指(  )

  • A.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
  • B.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举报或者控告,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 C.城市中的所有机构、单位和个人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组织和管理等行为的监督,其中包括对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规划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执法行为和相关程序的监督
  • D.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55

关于城市综合交通内容的完整表述,正确的是(  )

  • A.城市中及与城市相关的各种交通形式
  • B.市区及市区以外的道路网络
  • C.城市道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水上交通
  • D.公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交通、水上交通
57

以下不能作为中国城镇化模式的是(  )

  • A.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 B.计划经济体制下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 C.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 D.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58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修建性详细规划具有的特点的是 (  )

  • A.通过形象的方式表达城市空间与环境
  • B.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 C.以具体、详细的建设项目为依据,实施性较强
  • D.多元化的编制主体
60

在劳动构成分类中,(  )决定着城市规模。

  • A.劳动人口
  • B.基本人口
  • C.服务人口
  • D.被抚养人口
61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中中心城区村镇发展的内容不包括(  )

  • A.村镇发展与控制的目标
  • B.需要发展的村镇
  • C.限制发展的村镇
  • D.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62

要使近期建设规划真正能够发挥对城市建设活动的综合协调功能,下列选项中起不到作用的是(  )

  • A.将规划成果转化为指导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政府文件
  • B.研究规划实施的条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C.建立建设项日审批的协调机制
  • D.组织编制城市建设的年度计划或规划簪度报告
64

城市组成要素空问布局的基础是(  )

  • A.扇形理论
  • B.有机集合理论
  • C.区位理论
  • D.有机疏散理论
66

项目决策的关键性步骤是(  )

  • A.项目设想
  • B.可行性研究
  • C.建设设施
  • D.建设投资
69

城市(  )的保护状况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 A.生态环境
  • B.土地资源
  • C.风景名胜区
  • D.历史文化遗产
71

城市是以(  )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 A.人造物
  • B.自然环境
  • C.社会环境
  • D.经济环境
74

从空间演化形态上看,区域城镇体系演化经历了(  )

  • A.点-轴-网
  • B.点一线一面
  • C.点一线-区
  • D.点一轴一区
75

下列不属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供热工程规划内容的是(  )

  • A.城市供热负荷
  • B.选择城市热源和供热方式
  • C.规划布局燃热气输配管网
  • D.供热区域范围、热电厂位置和规模
76

不属于居住区规划设计基础资料的是(  )

  • A.政策法规性文件
  • B.竖向规划图和管线综合工程规划图等
  • C.人文历史方面的数据及资料
  • D.地形图、气象数据、工程地质数据、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的数据及资料
77

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方法不包括(  )

  • A.设计等高线法
  • B.方格网法
  • C.纵横断面法
  • D.高程箭头法
78

城市设计将“可识别性”作为目标,指的是 (  )

  • A.场所有清晰的意象并易于认识与熟悉
  • B.场所的功能应该富于变化和提供选择
  • C.场所中公共与私人的部分应该清晰地区别
  • D.公共场所应该易于到达并可以穿行
79

以下不属于客运站布置方式的是(  )

  • A.通过式
  • B.尽端式
  • C.分散式
  • D.混合式
81

城市发展中,(  )关注的是城市最主要的职能,是对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

  • A.城市职能
  • B.城市性质
  • C.城市发展目标
  • D.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83

城市活动概括起来主要有?(  )

  • A.工作、居住、游憩、交通四个方面
  • B.工作、生活、游憩、交通四个方面
  • C.工作、居住、生活、交通四个方面
  • D.工作、居住、游憩、生活四个方面
87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应遵循一定原则,下面(  )不正确。

  • A.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应与城市用地选择及用地布局同时进行,使各项建设在平面上统一和谐,竖向上相互协调
  • B.市用地竖向规划对起控制作用的坐标及高程可以根据情况改动
  • C.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应合理选择规划地面形式与规划方法,应进行方案比较,优化方案
  • D.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应有利于建筑布置及空间环境的规划和设计
89

各级行政区都有一个行政中心,它是该行政区(  )的驻地。

  • A.权力机关
  • B.司法机关
  • C.人民政府
  • D.行政机关
90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类型中不包括(  )

  • A.居住区-小区-组团
  • B.居住区-组团
  • C.街坊式
  • D.联合式组团
91

不属于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基本原则的是(  )

  • A.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B.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
  • C.因地制宜的原则
  • D.地域分工的原则
92

我国除了(  )以外的城市聚落都称之为镇。

  • A.建制镇
  • B.建制市
  • C.集镇
  • D.县城关镇
93

下列不属于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的是(  )

  • A.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 B.从纵向空间环境到横向空间环境
  • C.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 D.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94

下列不属于仓储用地布置的一般原则的是(  )

  • A.满足仓库用地的一般技术原则
  • B.有利于交通运输
  • C.平面用地
  • D.有利建设、经营使用
95

城市道路网中最常见的类型为(  )

  • A.自由式
  • B.方格纲式
  • C.混合式
  • D.环形放射
96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下列(  )不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 A.建筑密度
  • B.建筑高度
  • C.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
  • D.建筑后退红线距离
97

平遥历史史文化名城属于哪种类型(  )

  • A.古城的格局风貌比较完整
  • B.古城风貌犹存
  • C.存在若干体现传统历史风貌的街区
  • D.文物古迹较多,并有保存较好的周围环境
98

城市道路交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包括(  )

  • A.人口的过度增长
  • B.布局的不合理
  • C.人口分布的不合理
  • D.人口需求资源增长
99

下列不属于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的是(  )

  • A.区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
  • B.区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 C.涉及相邻城市、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 D.区域内人文景观保护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