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行为的主体合法
- B.行为的权限合法
- C.行为的内容合法
- D.行为符合法定程序
- E.行为符合法定形式
- A.自由裁量权限
- B.城市规划法
- C.羁束权限
- D.各级法规、规范
- E.公平效率原则
- A.保护区内人口规模的调整
- B.用地布局的改善和古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提升
- C.古城格局、空间形态、视觉通廊的保护
- D.城市地区文物古迹的修复措施、保护措施的制定
- E.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
- A.陕西
- B.河南
- C.江苏
- D.广东
- E.四川
- A.舒适性原则
- B.城市审美原则
- C.地方性原则
- D.因借原则
- E.系统性原则
- A.珠海
- B.马鞍山
- C.青岛
- D.威海
- E.苏州
- A.依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要求,确定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 B.确定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的位置、范围、性质及主要功能
- C.调查与分析评价城市绿化现状、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与城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 D.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
- E.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提出实施管理建设
- A.依据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战略要求,确定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 B.调查发掘与分析评价城市景观资源、利用现状、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
- C.研究确定城市景观的特色与目标
- D.研究城市用地的结构布局和城市景观的结构布局,确定符合社会理想的城市景观结构
- E.对有关城市景观控制区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
- A.政治和行政管理活动中心
- B.教育、科技、信息活动中心
- C.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 D.商业、金融生活服务活动中心
- E.娱乐、游憩公共活动中心
- A.开放原则
- B.交通原则
- C.生态原则
- D.社会平衡
- E.艺术原则
- A.天然气
- B.液化石油气
- C.沼气
- D.生物气
- E.人工煤气
- A.调节水池
- B.泵房
- C.分压供水设施
- D.蓄水池
- E.一级、二级泵房
- A.应根据城市的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和水、电、热的供给情况,选择合适的气源
- B.城市气源选择应尽可能充分利用一种气源,不仅减少投资,还可以支持气源产业发展
- C.应合理利用现有气源,并争取利用各工矿企业的余气
- D.考虑国家能源政策和燃气发展方针,充分采用天然气
- E.应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 A.物质生产和管理
- B.非物质生产的传递
- C.为市场生产的信息
- D.所耗资源含在工业产品中的办公部门
- E.国际互联网的组建
- A.城市设计主要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城镇建筑环境建设
- B.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改进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 C.城市设计指对城市人工环境的种种建设活动加以优化和调节
- D.不同的社会背景、地域文化传统和时空条件会有不同的城市设计途径和方法
- E.对城市设计影响最大的是空间形体艺术
- A.分析者
- B.决策者
- C.领导者
- D.组织者
- E.参与者
- A.平均车速与车流密度是成反比的直线关系
- B.车速与车流量之间,开始车流量是随车速的提高而增加的,直到临界车速,相应的车流量是最大值,车速超过临界车速之后,车流量随车速的增加而减少
- C.车流量与车流密度之间成反比直线关系
- D.为了提高车速,增大交通量必须要拓宽城市道路
- E.平均车速与车流密度是成正比的直线关系
- A.道路宜平行或垂直于河道布置
- B.对跨越通航河道的桥梁,应满足桥下通航净空要求,并应与滨河路的交叉口相协调
- C.城市桥梁的车行道和人行道宽度不宜与道路的车行道和人行道等宽,
- D.在有条件的地方,城市桥梁可建多层桥,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管线设置在桥的下层
- E.客货流集散码头和渡口应与城市道路统一规划,码头附近的民船停泊和岸上农贸市场的人流集散和公共停车场车辆进出,均不得干扰城市主干道交通
- A.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 B.郊区规划图
- C.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图
- D.地块划分图
- E.近期建设规划图
- A.确定地段的人口、建筑容量
- B.确定具体的开发项目
- C.公共设施的配套建筑量的估算
- D.地段土地使用结构的明确
- E.指导地块具体环境安排
- A.城中自身所具备的各种条件
- B.城市的基本职能
- C.城市在区域规划中的等级、地位、职能
- D.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对城市发展建设的要求
- E.城市的规模
- A.精神环境方面
- B.社会环境方面
- C.建筑环境方面
- D.物质环境方面
- E.景观环境方面
- A.区域的经济条件
- B.区域的自然条件
- C.区域的经济地理特征
- D.区域的行政管理层次
- E.区域的发展特征
- A.城市的性质与规模
- B.城市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
- C.城市的布局结构
- D.城市的自然环境
- E.城市的治安环境
- A.北京市
- B.伊宁市
- C.西安市
- D.信阳市
- E.六安市
- A.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
- B.建设项目选址的监督检查
- C.对建设用地的使用方式的监督检查
- D.组织编制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
- A.项目所在地县、市人民政府
- B.项目所在地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 C.省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 D.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 A.作为历史遗产而保留
- B.作为城市历史的见证而保留
- C.为了保护和延续古城风貌特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需要
- D.作为发展旅游业的一种资源而保留
- A.1985年7月,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在太原召开“城市经济研究咨询工作会议”
- B.1987的2月, 国务院有关部门等有关人士在扬州召开了首届“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发展研讨会”
- C.1987年11月,有关学者和代表在曲阜召开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次全国名城发展研讨会”
- D.在1990年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制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
- A.BOD方式
- B.BOT方式
- C.TOD方式
- D.TBD方式
- A.政策规定
- B.立法机制
- C.制度安排
- D.程序安排
- A.市场
- B.政策
- C.计划
- D.发展
- A.指导性
- B.单向性
- C.协调性
- D.强制性
- A.行政等级体系
- B.机构组织模式
- C.地方政权组织
- D.地方行政层次
- A.经济
- B.行政
- C.法律
- D.民事
- A.行政体制
- B.结构体制
- C.管理体制
- D.防卫体系
- A.居民生活要求,资金投入可能,城市改建需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
- B.建筑物体量、色彩、绿化环境、交通环境
- C.视线、噪声、文物保护的安全要求、高耸建筑物的观赏要求
- D.用地功能、历史基础、建筑质量观赏价值
- A.(1)(2)(5)(7)(8)
- B.(1)(2)(4)(6)(8)
- C.(2)(3)(5)(6)(7)
- D.(2)(4)(5)(6)(8)
- A.5~7m2/人
- B.5~9m2/人
- C.6~8m2/人
- D.7~10m2/人
- A.(1)(3)(4)(7)
- B.(2)(3)(5)(7)(8)
- C.(1)(4)(6)
- D.(2)(3)(5)(6)(8)
- A.城市中心区;20km
- B.城市郊区;25km
- C.城市边缘;10km
- D.靠近用气大户;5km
- A.120;两;50cm
- B.130;两;50cm
- C.120;单;50cm
- D.130;单;50cm
- A.1处
- B.2处
- C.3处
- D.4处
- A.布局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 B.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和位置
- C.选择管材
- D.计算用水量,提出对水质,水压的要求
- A.出行所使用工具的调查
- B.出行时间调查
- C.出行速度调查
- D.出行的起终点调查
- A.大城市:1200~1500;中、小城市:800~1000
- B.大城市:800~1000;中、小城市:1200~1500
- C.大城市:500~800;中、小城市:800~1000
- D.大城市:1000~1200;中、小城市:1500~2000
- A.铁路交通枢纽、公路交通枢纽及水运交通枢纽
- B.货运交通枢纽、客运交通枢纽及设施性交通枢纽
- C.仓储枢纽和转运枢纽
- D.物流枢纽和客流枢纽
- A.1:1000~1:2000
- B.1:500~1:2000
- C.1:500~1:1000
- D.1:1000
- A.减少过境道路交通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
- B.尽量多设置立体交叉
- C.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
- D.有利于道路排水
- A.10%.~15%.
- B.10%.~20%.
- C.15%.~25%.
- D.25%.~30%.
- 52
-
建筑面积密度是指( )。
- A.每公顷建筑用地上容纳的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
- B.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 C.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首层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D.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A.有冲突
- B.相近
- C.相关
- D.类似
- A.20%.
- B.15%.
- C.10%.
- D.8%.
- A.城市用地布局
- B.城市用地规模
- C.城市用地分类
- D.城市用地结构
- A.盛行风向的下风方向
- B.最小风频之下风位
- C.最小风频之上风位
- D.盛行风向的两侧之一
- A.水文条件
- B.地面水体的状况
- C.水体的流量、流速及水道断面情况
- D.地下水的开采
- A.城市性质
- B.经济利益
- C.公众权益
- D.社会公平
- A.申请报告
- B.专题报告
- C.专项研究
- D.建议方案
- A.商业用地
- B.居住用地
- C.住宅用地
- D.公共设施用地
- A.小类为主,中类为辅
- B.中类为主
- C.中类为主,小类为辅
- D.小类
- A.大区域范围内
- B.省域内
- C.全国或一定区域内
- D.城镇体系中
- A.9,43,68
- B.9,46,73
- C.10,46,73
- D.10,43,68
- A.城市行政界域内
- B.规划区范围内
- C.城市建成区
- D.主要城区
- A.定性分析
- B.定量分析
- C.空间模型分析
- D.综合分析
- A.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
- B.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 C.统一规划
- D.促进城市的现代化
- A.国家法律
- B.城市规划
- C.建设法规
- D.文物保护规划
- 68
-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在哪些方面是不一致的?
(1)土地的高效利用
(2)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3)促进城市发展
(4)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5)保障农业生产对土地的需求
- A.(1)(3)(4)
- B.(1)(3)(5)
- C.(2)(4)
- D.(2)(3)(5)
- A.所有权
- B.使用权
- C.经营权
- D.收益权
- A.城市的发展规模
- B.土地的开发与定性
- C.规划建设分期
- D.土地使用与安排
- A.容量
- B.大小
- C.发展方向
- D.级别
- A.整个国家
- B.城市所在的省份
- C.城市所在的区域
- D.城市本身
- A.人口年龄中位线
- B.人口的民族构成
- C.人口的地域分布
- D.人口的宗教构成
- A.城市人民代表大会
- B.城市人民政府
- C.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 D.有资质的规划院
- A.自然环境的调查
- B.社会环境的调查
- C.历史环境的调查
- D.经济环境的调查
- 76
-
在我国,分区规划是属于:
- A.区域规划
- B.战略性发展规划
- C.实施性发展规划
- D.开发控制规划
- A.2个
- B.3个
- C.4个
- D.5个
- A.合理安排城市空间
- B.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 C.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 D.解决道路交通
- A.强制落实的方式
- B.调控的方式
- C.土地使用者相互监督的方式
- D.“一书两证”的制度
- A.合理的城市布局
- B.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
- C.控制城市规模
- D.确定适宜的城市性质
- A.(1)(3)(7)(8)(10)
- B.(1)(4)(5)(9)(10)(11)(12)
- C.(3)(5)(6)(8)(9)(11)
- D.(3)(5)(?)(9)(10)(12)
- A.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 B.合理地架构城市空间
- C.土地资源的配置
- D.促进区域与城市的共同发展
- A.系统的、完整的
- B.连续的、完整的
- C.流动的、系统的
- D.流动的、连续的
- A.城市规划师
- B.现代建筑运动
- C.建筑师
- D.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 A.解决就业与住房问题
- B.寻找合理的城市布局
- C.解决城市不断膨胀问题
- D.解决城市的环境恶化问题
- A.格迪斯的规划学说
- B.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
- C.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
- D.戈涅的工业城市
- A.城堡和教堂
- B.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
- C.市场和宫殿
- D.广场和公共建筑
- A.城镇体系内部各城镇具有相应的经济水平
- B.城镇体系内部各城镇具有便捷的空间联系
- C.城镇体系内部各城镇具有各自的功能和形态特征
- D.城镇体系内部各城镇具有等级序列
- A.自然资源、人口素质
- B.劳动力状况、产业结构
- C.社会、文化
- D.规模
- A.城市化水平高,人均GNP低
- B.城市化水平高,人均GNP高
- C.城市化水平低,人均GNP高
- D.城市化水平变化,人均GNP不变
- A.工业为主
- B.工业和服务业为主
- C.工业和商业为主
- D.服务业为主
- 92
-
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是:
- A.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 B.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教育普及化
- C.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购物信息化
- D.生活闲暇化、文化多元化、人口老龄化
- A.第三产业
- B.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 C.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 D.第二产业
- A.推动力
- B.原始动力
- C.后续动力
- D.根本动力
- A.全社会固定资产、基础设施、房地产
- B.全社会固定资产、基础设施、城市建设
- C.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房地产
- D.全社会固定资产、房地产、工业生产
- A.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 B.工业生产的专门化
- C.工业生产的多向化
- D.工业生产的协作化
- A.城市开放空间
- B.城市公共设施
- C.城市市政设施
- D.城市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
- A.自然的狩猎与采集活动时期
- B.农业与牧业分离时期
- C.剩余产品出现时期
- D.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 A.农村的推力 城市的引力
- B.农村引力 城市的引力
- C.城市的推力 城市的引力
- D.城市的推力 农村的推力
- A.农业
- B.工业
- C.非农业人口
- D.农业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