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外联系和交往的加强,城市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的联系加强了,综合交通和综合交通规划的概念更为清晰,要求我们要加快对外交通设施的建设,疏通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联系通道,利用对外交通条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 B.建立与城市用地发展相匹配、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协调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与城市用地布局的关系、与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关系,协调城市中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
- C.全面分析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综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
- D.使城市交通系统有效池支撑城市的轻挤、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并获得最佳效益
- E.随着城市交通机动化程度的明显提高,城市交通的机动化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
- A.合理规划法
- B.经济发展平衡法
- C.综合分析法
- D.劳动平衡法
- E.区域分配法
- A.标准差
- B.众数.
- C.极差
- D.频数
- E.离散系数
- A.居住区~组团一小区
- B.居住区一组团
- C.小区一组团
- D.独立式组团
- E.居住区~小区一组团
- A.提出乡产业发展目标以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建议,落实相关生产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空间布局
- B.确定乡的职能及规模,明确乡政府驻地的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与规划区范围
- C.确定规划区内各类用地布局,提出道路网络建设与控制要求,对规划区内的工程建设进行规划安排
- D.确定中心村、基层村的层次与等级,提出村庄集约建设的分阶段目标及实施方案
- E.确定各地块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
- A.坚持科学预测发展的原则
- B.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
- C.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 D.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 E.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 A.类比法
- B.区位法
- C.比例分配法
- D.间接推算法
- E.环境容量法
- A.预测城市燃气负荷
- B.选择城市气源种类
- C.规划布局燃气输配管网
- D.计算燃气管网管径
- E.估算分区燃气的用气量
- A.地震
- B.太阳辐射
- C.气温
- D.风象
- E.降水与温度
- A.科学合理性原则
- B.人本主义原则
- C.区域协同、城乡协调发展原则
- D.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原则
- E.因地制宜原则
- A.城市的经济状况
- B.城市的社会状况
- C.城市职能状况
- D.城市的政治状况
- E.城市基础设施状况
- A.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
- B.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 C.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
- D.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 E.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 A.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文件
- B.可以根据需要进入现场进行勘测
- C.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 D.警告并劝阻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 E.对于违反法律规定并构成犯罪的,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A.预测城市燃气负荷
- B.计算燃气用量
- C.规划布局燃气输配管网
- D.计算燃气管网管径
- E.探测燃气管道周边文物状况
- A.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
- B.在严格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利用,供社会公众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
- C.风景名胜区应当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是这些价值和功能的综合体
- D.风景名胜区应当具有区别于其他区域的能够反映独特的自然风貌或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的比较集中的景观
- E.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 A.满足市域内城镇发展的基本要求
- B.促进城乡交通便利程度
- C.推进城市总体布局合理性
- D.引导市域城镇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
- E.发挥政府公共投资的乘数效应、
- A.医院
- B.文化中心
- C.大型商业设施
- D.银行
- E.超市
- A.历史传统建筑的原貌保存完整,无缺损
- B.历史传统建筑的原貌基本保存完好
- C.已毁的历史传统建筑已按原貌重建
- D.对历史传统建筑已按原貌整修恢复
- E.历史传统建筑的骨架尚存、可以整体修复原貌
- A.法律法规赋予城市设计什么样的地位
- B.通过设计方案、政策或导则指导下一层次的城乡规划或城市设计编制
- C.城市设计的内容、编制和审查如何体现在城市规划体系中
- D.通过规划条件、设计导则或是方案评审直接指导具体的建设工程
- E.采用哪些具体的手段或程序来保证城市设计的落实
- A.项目设想
- B.项目投入使用
- C.项目构想与策划
- D.项目实施
- E.项目投融资
- A.现状分析图
- B.规划总平面图
- C.交通规划设计图
- D.分图图则
- A.现状调研、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选择
- B.现状调研、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总体规划编制、编制成果评审报批
- C.现状调研、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总体规划纲要、成果编制与评审报批
- D.现状调研、方案构思与选择、总体规划纲要、成果编制与评审报批
- A.总体规划
- B.规划设计与管理相结合的法规
- C.规划的综合性研究
- D.数据控制和图纸控制
- A.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
- B.研究确定城市发展规模
- C.研究确定对城市现有的各项物质要素利用改造的可能性和程度
- D.研究确定进行各项工程建设的可能性
- 25
-
城市绿地是指( )
- A.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且为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 B.以自然和人工植被为地表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 C.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
- D.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 A.私人利益
- B.公共利益
- C.集体利益
- D.他人利益
- A.无形的城镇化
- B.观念的城镇化
- C.生活的城镇化
- D.意识的城镇化
- 28
-
镇区是指( )
- A.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包括不设区的地级市和县级市)中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
- B.在城区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还包括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 C.乡、民族乡人民政府驻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和乡所辖居民委员会地域
- D.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区域,以及未划入城镇的农场、林场等区域
- A.丘陵、平原和高原
- B.山地、丘陵和平原
- C.山地、平原和高原
- D.山地、丘陵和高原
- A.建筑高度
- B.建筑体量
- C.建筑密度
- D.建筑间距
- A.1:50000~1:200000
- B.1:10000~1:50000
- C.1:10000~1:25000
- D.1:5000~1:10000
- A.综合平衡法
- B.时问序列法
- C.相关分析法
- D.职工带眷系数法
- A.快速路:≥2000~3000;主干路:800~2000;次干路:500~800;支路:300~500
- B.快速路:≥1200~1500;主干路:600~1000;次干路:250~400;支路:100~200
- C.快速路:≥1500~2000;主干路:700~1000;次干路:400~500;支路:150~300
- D.快速路:≥1500~2500;主干路:700~1200;次于路:350~500;支路:150~250
- A.城市布局
- B.自然资源
- C.城市道路交通
- D.城市对外交通运输
- A.民主性
- B.政策性
- C.公开性
- D.综合性
- A.国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 B.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 C.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 D.县级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 A.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 B.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
- C.依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
- D.依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区等相应的保护措施
- A.工业
- B.国家
- C.城市
- D.农业
- A.进行城市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城市道路设计的基础工作
- B.收集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货运总量,对外交通客、货运总量等运输现状与发展资料
- C.根据调查的资料,分析城市车辆以及客、货运量的增长特点和规律
- D.摸清城市道路上的交通状况,城市交通的产生、分布、运行规律以及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 A.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
- B.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C.区域空间局部协调发展的原则
- D.因地制宜的原则
- A.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
- B.快速道路网和常速道路网配合式
- C.交通性路网和生活服务性路网结合式
- D.货运路网和客运路网交织式
- A.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
- B.城乡结构体系
- C.科技革命与创新
- D.全球化与新经济
- A.规划基础资料搜集和现状调研的技术要点
- B.规划基础资料整理和现状调研的经济要点
- C.规划基础资料搜集和技术方案确定
- D.现状调研的技术要点和技术方案确定
- A.6%~l5%
- B.8%~20%
- C.8%~l5%
- D.15%~20%
- A.规划强制性内容具有法定的强制力,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违反
- B.下位规划不得擅自违背和变更上位规划确寇的强制性内容
- C.强制性内容必须落实上级政尉规划管理的约束性要求
- D.涉及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调整,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 A.新城更强调城市在生态方面的作用
- B.新城更强调对城市某种职能的完善
- C.新城更强调与中心城市的关系
- D.新城更强调城市的相对独立性
- A.以人为本,功能分区
- B.物质空间决定论
- C.综合多功能
- D.大众参与
- A.综合型
- B.广义性
- C.狭义性
- D.广域型
- A.保证城市中的各项建设和发展活动之间协同行动
- B.提高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决策质量
- C.推进城市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
- D.使城市的功能与物质性设施及空间组织之间不断地协调
- A.发展经济
- B.基础设施建设
- C.行政管理
- D.改善人居环境
- A.市域交通、通信、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
- B.居住用地分类和布局(包括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居住人口容量、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位置
- C.行政区划、城镇规模、城镇等级、城镇职能分工、市域主要发展轴(带)和发展方向划区范围
- D.潜在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和强度划分、按防洪标准频率绘制的洪水淹没线、地下矿藏和地下文物埋藏范围、用地适宜性区划
- 52
-
所谓的城市化是指( )
- A.城市不仅是一个经济系统,更是一个社会人文系统
- B.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始是在与区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进行的
- C.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 D.城市在经济增长、社会因素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 A.水文和地基承载力
- B.地下矿藏的分布情况
- C.地质构造
- D.地形、地貌条件
- A.地区性的经济状况
- B.城市的整体经济状况
- C.城市土地经济方面的内容
- D.城市中各产业部门的状况
- 55
-
港口岸线分配原则是( )
- A.主要考虑与城市道路衔接
- B.“深水深用、浅水浅用、避免干扰、各得其所”
- C.客运港位于货运港的上风方向
- D.综合考虑船舶航行、货物装量、库场储存及后方集疏
- A.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 B.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
- C.统筹兼顾,综合部署村庄和集镇的各项建设
- D.合理确定乡和村座的发展目标与实施措施,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 A.修建性详细规划
- B.城市详细规划
- C.控制性详细规划
- D.城镇详细规划
- A.55%;60%
- B.65%;70%
- C.75%;80%
- D.85%;80%
- A.聚落
- B.乡村
- C.镇
- D.城市
- A.经济
- B.社会
- C.政治
- D.科技
- A.测算法
- B.标准法
- C.反算法
- D.类比法
- A.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
- B.城镇体系规划和乡村规划
- C.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乡村规划
- D.中心城区规划和乡村规划
- A.修建性详细规划
- B.控制性详细规划
- C.城市总体规划
- D.镇总体规划
- A.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
- B.城市总体规划
- C.风景名胜区规划
- D.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 A.闭式
- B.开式
- C.开式双管制
- D.闭式单管制
- A.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 B.工业发展的速度慢
- C.人口增长的过快
- D.老龄化问题严熏
- A.田园城市四周必须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
- B.田园城市应由政府统一进行建设
- C.田园城市的中心应布置集中的商业设施
- D.田园城市的规模可以超过3.2万人
- A.环境因素
- B.自然因素
- C.人为因素
- D.区域因素
- A.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公平
- B.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 C.宏观经济条件诃控的手段
- D.保障社会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 A.近代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的“鸟托邦”概念
- B.莫尔期望通过对理想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改革来改变当时他认为是不合理的社会
- C.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欧文和傅里叶等人通过著书立说来宣传和阐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信念,并通过实践来推广和实践这些理想’
- D.傅里叶于1817年提出“协和村”的方案,并用自己五分之四的财产,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买了12000公顷土地建设他的新协和村
- A.综合
- B.微观
- C.动态
- D.客观
- A.中国近现代时期
- B.秦汉时期
- C.唐宋时期
- D.夏商周时期
- A.公平性
- B.公正性
- C.公开性
- D.效率性
- A.法律和法规
- B.规章
- C.规范性文件和其他不规范文件
- D.标准规范
- A.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
- B.城市人口下限是2500万人
- C.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
- D.一个核心的城市
- 76
-
城市的主要职能是( )
- A.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 B.城市最主要的职能,是对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
- C.城市基本职能中比较突出的、对城市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职能
- D.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应达到的目的和指标
- A.城市规划实施的组织
- B.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 C.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 D.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建立
- A.根据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及外调水等现状情况及发展趋势,预测规划期内可供水资源,提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预测城市需水量,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B.从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量、再生水等几方面分析供水现状及趋势,从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及生态环境用水等几方面分析用水现状及趋势,横向及纵向分析城市用水效率水平及发展趋势
- C.根据城市和区域水资源的状况,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合理预测城乡生态、生产、生活等需求量,充分利用再生水、雨洪水等非常规水资源,进行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确定城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战略,提出水资源节约利用目标、对策,制定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 D.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结合水资源承载能力,按照节流、开源、水源保护并重的规划原则,提出城市水资源规划目标,制定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雨虹及再生水利用、开辟新水源、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水资源应急管理等战略保障措施
- A.最大风频之上风向;最小风频之下风向
- B.最小风频之下风向;最小风频之上风向
- C.最大风频之下风向;最小风频之上风向
- D.最小风频之上风向;最小风频之下风向
- A.城市发展规模
- B.城市特色
- C.城市发展方向
- D.城市布局
- A.规模小
- B.职能单一
- C.集聚
- D.低水平均衡分布
- A.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 B.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 C.城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 D.城市人民政府
- A.世界城市通常是政治中心
- B.世界城市是金融中心
- C.世界城市是第二声业的中心
- D.世界城市是第一产业的中心
- A.自然资源
- B.政治社会
- C.地理位置
- D.经济社会
- A.50%
- B.60%
- C.80%
- D.90%
- A.20世纪90年代
- B.20世纪80年代
- C.20世纪70年代
- D.20世纪60年代
- A.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市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
- B.编制工作报告经同意后,开展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的工作
- C.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 D.组织编制机关按规定报请总体规划纲要审查。其中,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报请国务院组织审查;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报请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审查
- A.统筹城乡发展
- B.统筹全局发展
- 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 D.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A.自然地理环境
- B.自然气象因素
- C.自然生态因素
- D.自然经济环境
- A.了解和分析城市道路的交通总量
- B.了解各类车辆保有量,分析其发展趋势
- C.了解和分析交通量在城市道路上的分布,分析城市交通存在问题的原因
- D.了解和分析城市道路交通结构
- A.有限性
- B.可变性
- C.稳定性
- D.持续性
- A.机动车路和自行车路混行,形成一块板横截断面的道路
- B.用较宽的绿带分别组织机动车路和自行车路,形成一块板式横断面的道路
- C.用分隔带将车行道划分为四个部分,形成四块板式横断面道路
- D.用较宽的绿带分别组织机动车路和自行车路,形成两块板式横断面的道路
- A.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 B.居住人El规模为30000~60000人
- C.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
- D.由居民、建筑、道路、绿地四类基本要素构成
- A.频数分析
- B.因果分析
- C.系统评价
- D.对比
- A.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 B.从纵向空间环境到横向空间环境
- C.从平面空间环境见到立体空间环境
- D.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 A.光辉城市
- B.田园城市
- C.线性城市
- D.明天城市
- A.建筑面积
- B.现有道路位置、宽度
- C.现状建筑性质、层数、质量
- D.城市绿地及植被情况
- A.奥匈帝国的灭亡
- B.古希腊的灭亡
- C.波斯帝国的灭亡
- D.罗马帝国的灭亡
- A.社会经济规划
- B.道路交通规划
- C.绿化景观规划
- D.市政规划
- A.综合平衡法
- B.时间序列法
- C.相关分析法
- D.职工带眷系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