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命题趋势权威试卷(六)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3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规划体制中,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结合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 A.法律法规赋予城市设计什么样的地位
  • B.城市设计的内容、编制和审查如何体现在城市规划体系中
  • C.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 D.对城市环境做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
  • E.采用哪些具体的手段或程序来保证城市设计的落实
4

二类用地即基本上适宜修建的用地,其具体情况包括( )。

  • A.地形坡度超过20%以上,布置建筑物很困难
  • B.常被洪水淹没,且淹没深度超过1.5 m
  • C.地表面有较严重的积水现象,需要采取专门的工程准备措施加以改善
  • D.属洪水轻度淹没区,淹没深度不超过2.5 m,需采取防洪措施
  • E.土质较差,在修建建筑物时,地基需要采取人工加固措施
5

工业在城市中布局的一般原则包括( )。

  • A.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条件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
  • B.职工的居住用地应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
  • C.工业区和城市各部分应保持紧凑集中,相互依存
  • D.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
  • E.相关企业之问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
6

村庄规划要依据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镇总体规划或乡总体规划,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所在村庄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村庄的各项建设做出具体的安排。村庄规划编制内容为(  )。

  • A.确定村庄居住、公共设施、道路、工程设施等用地布局
  • B.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措施和建议
  • C.对重点建设地块进行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并进行必要的竖向规划设计
  • D.确定防灾减灾、防疫设施分布和规模;对村口、主要水体、特色建筑、街景、道路以及其他重点地区的景观提出规划设计
  • E.安排村域范围内的农业生产用地布局及为其配套服务的各项设施
7

镇区用地规划布局的镇布局原则有( )。

  • A.实事求是原则
  • B.旧区改造原则
  • C.园地制宜原则
  • D.公正公开原则
  • E.用地经济原则
9

根据2005年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定,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包括( )。

  • A.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 B.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 C.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
  • D.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 E.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
10

镇规划编制的方法是( )。

  • A.镇的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 B.镇区用地规划布局
  • C.镇规划的现状调研和分析
  • D.镇的性质的确定
  • E.镇的人口规模预测
12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

  • A.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
  • B.特定与重点地区的规划
  • C.规划全国城镇体系的总体空间格局
  • D.构架全国重大基础设施支撑系统
  • E.确立国家城镇化的道路与差别化战略
13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作用包括( )。

  • A.是落实城市、镇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
  • B.安排具体的建设时序和重要的建设项目
  • C.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落实
  • D.是近期土地出让和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据
  • E.是对即将开展项目的统筹安排
14

分散式布局的优点包括( )。

  • A.布局灵活,城市用地发展和城市容量具有弹性
  • B.接近自然、环境优美
  • C.各城市物质要素的布局关系井然有序,疏密有致
  • D.节约用地,节省建设投资
  • E.容易低成本配套建设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15

影响城市公共设施用地规模的因素主要包括( )。

  • A.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 B.城市性质
  • C.公共设施用地规模的确定
  • D.城市布局
  • E.居民生活习惯.
16

城市发展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应达到的日的和指标,通常可分为( )。

  • A.城市发展目标
  • B.社会发展目标
  • C.经济发展目标
  • D.环境保护目标
  • E.城市建设目标
17

城市总体规划中,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包括( )。

  • A.文献资料收集
  • B.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 C.现场踏勘或观察调查
  • D.深入实际记录调查
  • E.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20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工作程序包括( )。

  • A.现状调研
  • B.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
  • C.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 D.规划与城市建设协调
  • E.成果编制与评审报批
21

城市规划方法论包括( )。

  • A.综合规划方法论
  • B.混合审视方法论
  • C.间断性城市规划方法论
  • D.引导性城市规划方法论
  • E.连续性城市规划方法论
22

城市用地的特殊性包括( )。

  • A.开发经营的重要性
  • B.开发经营的集约性
  • C.区位的极端集约性
  • D.土地使用功能的固定性
  • E.不同用地功能的整体性
23

城市规划的作用为( )。

  • A.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公平
  • B.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 C.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
  • D.改善人居环境
  • E.保障社会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24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是( )。

  • A.政策性
  • B.综合性
  • C.经济性
  • D.实践性
  • E.民主性
26

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成是( )。

  • A.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
  • B.城市规划行政体系
  • C.城市规划工作体系
  • D.城市规划经济体系
  • E.城市规划社会体系
27

对现状城市用地布局结构的评价应着重( )。

  • A.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合理
  • B.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C.城市用地布局能否适应城市人口的需要
  • D.城市内外交通系统的协调性、矛盾与潜力
  • E.城市用地结构是否体现出城市性质的要求
28

市域城镇分布现状图应标明( )。

  • A.相邻城镇位置
  • B.城镇分布
  • C.城镇规模
  • D.交通网络
  • E.重要交通设施
29

关于同心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

  • A.同心圆理论是伯吉斯提出的
  • B.第二环是良好住宅区
  • C.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
  • D.第四环是过渡区
  • E.第五环是通勤区
30

1957年戈特曼认为存在的大都市带有( )。

  • A.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大都市带
  • B.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 C.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
  • D.以巴西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两大城市为核心组成的复合体
  • E.以洛杉矶为中心,向北到旧金山湾、向南到美国一墨西哥边界的太平洋沿岸地区
32

商业性开发是指( )。

  • A.将开发项目的概念具体化和落实的工作
  • B.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作出投资的决策
  • C.以营利为目的的开发建设活动
  • D.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相关风险进行评估
34

城市规划的实施就是为了( )。

  • A.保证城市中的各项建设和发展活动之间协同行动
  • B.提高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决策质量
  • C.推进城市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
  • D.使城市的功能与物质性设施及空间组织之间不断地协调
35

属于我国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的是( )。

  • A.自然资源保护区
  • B.森林资源保护区
  • C.风景名胜区
  • D.生态资源保护区
36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城市设计的定义是( )。

  • A.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 B.对城市经济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 C.对城市自然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 D.对城市政治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38

居住综合体是指( )。

  • A.居住和工作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区组织形式,可以由住宅与商业、文化、办公以及无污染工业等相结合
  • B.伴随着解决城市问题而发展的,都被当做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所强调的规划原则在西方国家也一直在实行,只是在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国情下的建设方式、空问形态等有所不同
  • C.将居住建筑与配套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 D.在小区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而来的综合建筑组合体
39

对居住小区基本特征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 A.为城市交通干路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 B.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
  • C.小区内有一套完善的居民日常使用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绿地、道路等
  • D.小区规模与配套设施相对应,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对应的小区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40

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是( )的理论。

  • A.“居住小区”
  • B.“工业城市”
  • C.“光辉城市”
  • D.“邻里单位”
41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下列选项不是保护规划应当包括的内容为( )。

  • A.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 B.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割要求
  • C.保护规划成果
  • D.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42

在建设项目管理中,( )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 A.城市总体规划
  • B.控制性详细规划.
  • C.城市分区规划
  • D.修建性详细规划
43

不属于名镇和名村保护规划成果的是( )。

  • A.规划文本
  • B.规划图纸
  • C.附件
  • D.规划说明
44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的是( )。

  • A.乡驻地规划的主要内容
  • B.乡的详细规划主要内容
  • C.乡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 D.乡镇规划的主要内容
45

制定和实施乡和村庄规划,应当以( )为基本目标。

  • A.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 B.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
  • C.统筹兼顾,综合部署村庄和集镇的各项建设
  • D.合理确定乡和村庄的发展目标与实施措施,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46

由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道路结合自然地形呈不规则状布置而形成的道路系统是( )。

  • A.混合式道路系统
  • B.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
  • C.自由式道路系统
  • D.方格网式道路系统
47

镇规划编制中,确定镇的性质的方法有( )。

  • A.风险分析和静态分析
  • B.静态分析和定性分析
  • C.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D.风险分析和定量分析
48

镇区是指( )。

  • A.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包括不设区的地级市和县级市)中,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
  • B.在城区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 C.乡、民族乡人民政府驻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和乡所辖居民委员会地域
  • D.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区域,以及未划入城镇的农场、林场等区域
52

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工作步骤的内容,( )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之一。

  • A.分期控制指标体系
  • B.综合控制指标体系
  • C.分层控制指标体系
  • D.分散控制指标体系
53

独立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成果的文本内容不包括( )。

  • A.政策与措施
  • B.行动与计划
  • C.目标与策略
  • D.过程与结果
54

属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点的是( )。

  • A.权威性
  • B.灵活性
  • C.法制化管理
  • D.强制性
55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是( )。

  • A.修建性详细规划
  • B.控制性详细规划
  • C.控制性总体规划
  • D.修建性总体规划
56

城市详细规划中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 A.计算再生水需水量
  • B.计算输配水管渠管径
  • C.布置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 D.估算分区用水量
57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必须坚持以( )为指导。

  • A.可持续发展战略
  • B.科学发展观
  • C.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D.计划发展方针
58

不属于编制近期建设规划重要意义的是( )。

  • A.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的需要
  • B.发挥规划宏观调控作用的需要
  • C.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 D.加强城市监督管理的需要
61

城市道路网和公交网的结构和形态取决于城市用地的( )。

  • A.规划布局
  • B.形态
  • C.规划结构和形态
  • D.布局结构和形态
63

不属于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工作所包括的基本内容的是( )。

  • A.考虑配合地形,注意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的美观要求
  • B.使城市道路的纵坡度既能配合地形又能满足交通上的要求
  • C.合理绍织城市用地的地面排水
  • D.城市干路交叉点的控制标高.干路的控制纵坡度
64

不属于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原则的是( )。

  • A.整体性原则
  • B.可持续发展原则
  • C.自然原则
  • D.地方性原则
66

城市道路交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南北不通,东西不畅
  • B.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交通增长的需求
  • C.重要节点交通拥堵
  • D.交通混杂,交通效率低下
67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的主体是( )。

  • A.平面组合换乘
  • B.多层衔接
  • C.公共交通换乘枢纽
  • D.立体换乘
70

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重要依据是( )。

  • A.城市职能
  • B.城市性质
  • C.城市规模
  • D.城市发展目标
71

不属于市域城乡空间一般划分内容的是( )。

  • A.农业开敞空间
  • B.生态敏感空间
  • C.发展空间
  • D.建设空间
72

关于我国市制的数量,错误的是( )。

  • A.4个直辖市(省级)
  • B.25个副省级市
  • C.270余个地级市
  • D.370余个县级市
73

我国市制从地域类型上划分不包括( )。

  • A.直辖市
  • B.省辖设区市
  • C.县设区市
  • D.不设区市
77

达维多夫批判过去的规划理论中出现的认为规划价值中立的行为的观点而提出的规划理论是( )。

  • A.倡导性规划方法论
  • B.连续性城市规划方法论
  • C.混合审视方法论
  • D.分离渐进方法论
81

根据《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对城镇体系的解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城镇体系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 B.城镇体系是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 C.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没有一个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就不可能形成有现代意义的城镇体系
  • D.城镇体系是区域城镇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82

城市规划实施体系的目的就是将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法定规划付诸实施,其基本内容不包括( )。

  • A.城市规划实施的组织
  • B.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 C.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 D.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建立
83

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是( )。

  • A.行政体系
  • B.公共卫生事业体系
  • C.法律法规体系
  • D.管理体系
85

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核心是( )。

  • A.必须经法律的授权并符合法律的要求
  • B.围绕着城市规划工作和行为的开展过程所建立起来的结构体系,也可以理解为运行体系或运作体系
  • C.城市规划行政管理权限的分配、行政组织的架构以及行政过程的整体
  • D.不同层级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之闻的职能分配及行政管理过程的结构
86

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是( )。

  • A.古希腊
  • B.古罗马
  • C.古埃及
  • D.古中国
87

城市电力工程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 A.计算用电负荷
  • B.进行高压配电网规划布局
  • C.选择和布局规划范围内的交、配电站
  • D.规划设计1o kV电网
88

对全球化的进程有着最大的推动力,并成为全球化研究的重要领域的是( )。

  • A.跨国公司
  • B.世界城市
  • C.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
  • D.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89

在联合国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所确立的( )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行动纲领作了具体的规定。

  • A.《21世纪议程》
  • B.《全球21世纪议程》
  • C.《环境与发展宣言》
  • D.《我们共同的未来》
91

城市主干路的交叉口间距应为( )m。

  • A.500~l 100
  • B.800~1 600
  • C.700 1 200
  • D.600 1 500
92

储备仓库一般应设在( ),有专用的独立地段。

  • A.城市郊区、水陆交通条件方便的地方
  • B.城市边缘或郊区,并靠近铁路或港口
  • C.货源来向的郊区入城干路口
  • D.使用仓库的地区内或附近地段
93

城市总体规划采用的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中,适用于新建的工矿小城镇的是(

  • A.时间序列法
  • B.综合平衡法
  • C.职工带眷系数法
  • D.相关分析法
95

下列比例中,适用于区域城镇关系示意图的是( )。

  • A.1:150000
  • B.1:200000
  • C.1:100000
  • D.1:50000
96

关于“治理”的特征,说法错误的是( )。

  • A.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 B.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协调,而是控制
  •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 D.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98

全球城市区域形成的基础是( )。

  • A.物质联系
  • B.经济联系
  • C.技术联系
  • D.服务联系
99

在城乡联系分类中,属于人口移动联系的是( )。

  • A.铁路网
  • B.公路网
  • C.通勤
  • D.亲戚关系
100

关于城市的景观定义,不包括( )。

  • A.土地利用的多样化
  • B.空问利用的多样化
  • C.建筑物的多样化
  • D.环境文化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