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爆破员作业证》
- B.《爆炸物品购买证》
- C.《爆炸物品运输证》
- D.《爆炸物品使用许可证》
- A.有符合同家标准的生产工艺、设备或者储存方式、设施
- B.厂、仓库的周边防护距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
- C.有符合生产或者储存需要的各类人员和技术人员
- D.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 A.安全检查表法
- B.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PHA
- C.事故树分析方法FTA
- D.事件树分析方法ETA
- A.亮度
- B.颜色
- C.旗
- D.书面警告
- A.安全检查表
- B.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
- C.事故树
- D.危险指数法
- A.在事故树中凡能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割集
- B.在事故树中凡能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最小割集
- C.在事故树中凡是不能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径集
- D.在事故树中凡是不能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最小径集
- A.存在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为O区
- B.存在第一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为1区
- C.存在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为1区
- D.存在第二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为2区
- A.安全检查表
- B.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
- C.事故树
- D.危险指数法
- A.识别导致事故的设备故障
- B.评估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
- C.识别导致事故的人为失误
- D.为管理措施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 A.助燃气体
- B.易燃固体
- C.剧毒气体
- D.腐蚀品
- 31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风险评价方法不是一个单一的、确定的分析方法
- B.在选择风险评价方法时,应选择“最佳”的评价方法
- C.风险评价方法并不是决定风险评价结果的惟一因素
- D.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依赖于评价人员对评价结果的不断了解和实际评价的经验
- A.分析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分析方法
- B.经验分析法
- C.风险指数矩阵法
- D.重大危险源辨识方法
- A.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 B.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C.组织完成本单位的安全评价
- D.及时如实报告安全生产事故
- A.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危害
- B.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
- C.估计和鉴别危害对系统的影响
- D.将危险、危害分级
- A.安全检查表法
- B.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
- C.FTA
- D.ElA
- A.项目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 B.评价危险程度
- C.确定危险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
- D.项目的施工图没计
- A.是在安全生产领域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是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需要
- B.是预防和减少事故的需要
- C.是制裁安全生产违法犯罪的需要
- D.是关系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
- A.负责安全生产事项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的正职负责人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例予以批准——立即撤销原批准,开除公职
- B.负责安全生产事项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件予以批准的,对部门的正职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直至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
- C.市(地、州)、县(市、区)人民政府部门依照该规定应当履行职责而未履行,或者未按照规定的职责和程序履行的,根据情节轻重,对政府主要领导人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 D.对特大安全事故(社会特别恶劣或者性质特别严重)由国务院对负有领导责任的省长(自治区主席、直辖市市长)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给予以撤职
- A.照明灯装在了室外,往室内投光
- B.有药车间架设了临时的电气线路
- C.车间内各种电气设备的外壳,由专业人员一周清理一次,非专业人员禁止触摸
- D.以上做法都不正规
- A.监督权
- B.陈述权
- C.申辩权
- D.管理权
- A.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予以批准或许可
- B.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有关部门未及时组织抢救或采取错误的抢救措施
- C.未取得危险化学品生产许可证,擅自开工生产危险化学品 +
- D.危险化学品的性质与包装内附的安全技术说明书相符
- A.季节性生产烟花爆竹的作坊必须经有关部门审批方准生产
- B.烟花爆竹生产单位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发放工作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
- C.任何情况下,均严禁任何单位制造拉炮、摔炮、砸炮等危险品
- D.严格控制用氯酸盐配制烟火剂
- A.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
- B.用人单位建立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处理制度
- C.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 D.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 A.温度异常
- B.机床转子不平衡
- C.机床的输入输出参数异常
- D.机床在运转时出现振动和噪声
- A.特别危险场所
- B.高度危险场所
- C.一级危险场所
- D.二级危险场所
- A.制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有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人员来监督
- B.建立的安全牛产责任制必须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的要求,并应及时修订
- C.建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要与安全生产责任制体制协调一致
- D.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同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监督、检查等制度,特别要注意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以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真正落实
- A.结构紧凑,调节方便
- B.动作灵敏可靠,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能自动跳开,排出气体
- C.排气后能及时关闭,但不保持密封
- D.以上都不正确
- A.24
- B.40
- C.42
- D.120
- A.第二十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牛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 B.第二十二条生产经营单位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 C.第三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教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 D.第五十条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 A.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的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
- B.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
- C.预防火灾、爆炸、工伤、职业危害等需采取的技术措施
- D.稳定和发展生产所需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以及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 A.中性水
- B.碱性水
- C.酸性水
- D.饱和中性水
- A.反应的放热性
- B.反应的快速性
- C.生成气体产物
- D.生成固体产物
- A.目的性
- B.相关性
- C.整体性
- D.多样性
- A.分割贮存
- B.隔开贮存
- C.分离贮存
- D.隔离贮存
- A.工艺控制安全补偿系数C1×物质隔离安全补偿系数C2 ×防火设施安全补偿系数C3,
- B.工艺控制安全补偿系数C1+物质隔离安全补偿系数C2+防火没施安全补偿系数C3
- C.工艺控制安全补偿系数C1-物质隔离安全补偿系数C2+防火设施安全补偿系数C3
- D.工艺控制安全补偿系数C1+物质隔离安全补偿系数C2-防火设施安全补偿系数C3
- A.危险危害的危险性等级
- B.工艺过程或物料的危险系数
- C.工艺部分或操作步骤各种具体值
- D.过去的经验教训和同类行业中发生的事故情况
- A.黄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 B.红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 C.黄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
- D.红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
- A.管理
- B.监督管理
- C.规定
- D.领导
- A.用较安全的能源代替危险性大的能源
- B.在能源上设置屏障
- C.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
- D.延缓能量释放
- A.生产单位
- B.子系统或单元
- C.安全评价
- D.危险、有害因素
- A.事故发生的救援
- B.事故发生时的控制
- C.事故发生后损失的控制
- D.事故发生后的救援
- A.人员安全
- B.设备安全
- C.产品安全
- D.产品质量
- A.5m
- B.4m
- C.2m
- D.1m
- A.风险率
- B.损失量
- C.严重度
- D.危险级
- A.13
- B.37
- C.6
- D.20
- A.项目建议书
- B.可行性研究报告
- C.初步设计
- D.劳动安全卫生专篇
- 67
-
架空线路不应跨越( )
- A.燃烧材料作屋顶的建筑物
- B.道路
- C.通航河流
- D.索道
- A.有毒物质
- B.压力容器
- C.建筑物质
- D.高速公路上浓雾
- A.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
- B.安全检查表法
- C.道化学火灾指数评价法
- D.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
- A.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大于2m3/t
- B.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大于20m3/t
- C.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等T-10m3/t
- D.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等于50m3/t
- A.B+B+B=3B
- B.A+(B*c*D)=(A+B)(A+c)(A+D)
- C.A(A+B+C)=2A+AB+AC
- D.(A+B)’=A’+B’
- A.高压
- B.中压
- C.零压
- D.负压
- A.6m
- B.5.5m
- C.4m
- D.3.5m
- A.0.5%
- B.1%
- C.1.5%
- D.2%
- A.2,20
- B.2,30
- C.3,20
- D.3,30
- A.甲类
- B.乙类
- C.丙类
- D.丁类
- A.职业岗位上
- B.生产工作中
- C.劳动过程中
- D.职业活动中
- A.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
- B.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 C.防止安全生产事故,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
- D.创造劳动就业条件
- A.“五同时”
- B.“三不放过”
- C.“三同时”
- D.“四不放过”
- A.负责日常安全检查,及时整改各种事故隐患
- B.组织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各种安全检查活动
- C.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 D.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A.国务院有关部门
- B.劳动部门
- C.国家相关安全监督管理机构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A.3个月
- B.6个月
- C.一年
- D.两年
- A.生产
- B.使用
- C.生产和使用
- D.运营
- A.地方性法律规范,技术性法律规范,程序性法律规范
- B.行政法律规范,技术性法律规范、程序性法律规范
- C.行政法律规范,地方性法律规范,技术性法律规范
- D.技术性法律规范,程序性法律规范,各种安全生产规章
- A.15日
- B.10日
- C.30日
- D.40日
- A.B=△Hc ×1.8/1000
- B.B=△HR×l.8/M
- C.B=△HR× 1.8/1000
- D.B=△HC×1.8/M
- A.半年
- B.1年
- C.2年
- D.3年
- A.100
- B.200
- C.300
- D.400
- A.公安消防机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公安消防机构
- B.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C.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 D.公安消防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公安消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