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瓦斯
- B.二氧化碳
- C.一氧化碳
- D.氧气
- A.红色
- B.蓝色
- C.黄色
- D.橙色
- A.乙
- B.丙
- C.丁
- D.戊
- A.人的不安全行为。
- B.物的不安全状态。
- C.管理缺陷。
- D.环境的不良影响。
- A.仲裁机构。
- B.所在地业务主管部门。
- C.行业协会。
- D.上级价格主管部门。
- A.闪点小于28°的液体。
- B.助燃气体。
- C.可燃固体。
- D.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
- A.专职技术负责人变更的。
- B.法定代表人变更的。
- C.机构分立或者合并的。
- D.停业、破产或有其他原因终止业务的。
- A.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 B.有与其申请业务相适应的固定场所和办公设施。
- C.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费300万元以上。
- D.安全评价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应当通过相关安全生产培训、考试,并且出事安全工作3年以上。
- A.正常坝
- B.危坝
- C.病坝
- D.险坝
- A.轮式专用车辆。
- B.铰接式客车。
- C.设计时速低于80km的机动车。
- D.全拖挂斗车。
- A.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危害。
- B.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
- C.估计和鉴别危害对系统的影响。
- D.将危险、危害分级。
- A.人的可靠性分析法可作为一种设计方法,使系统中人为失误的概率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
- B.人为失误的严重性是根据可能导致的后果来划分的。
- C.人为失误的可能性是根据可能导致的后果来划分的。
- D.人为失误的危险性是根据可能导致的后果来划分的。
- A.连续级释放源是预计长期释放或短时频繁释放的释放源。
- B.第一级释放源是预计在正常运行时周期或偶尔释放的释放源。
- C.第二级释放源是预计在正常运行下不会释放,即使释放也仅是偶尔短时释放的。
- D.多级释放源是由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级别的释放源组成的释放源。
- A.安全检查表法。
- B.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
- C.事故树分析方法。
- D.矿井火灾后果评价法。
- A.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
- B.国内外事故案例、本单位的经验。
- C.系统分析确定的风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 D.研究成果。
- A.设计人。
- B.负责人。
- C.设计单位。
- D.主管单位。
- A.可行性研究报告。
- B.初步设计说明书。
- C.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 D.安全管理制度。
- A.项目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 B.评价危险程度。
- C.确定危险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
- D.项目的施工图设计。
- A.检查人员。
- B.被检查单位的工人。
- C.被检查单位的技术人员。
- D.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
- A.矿山企业;
- B.机械制造企业;
- C.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生产企业;
- D.飞机制造业。
- A.顶上事件
- B.基本事件
- C.原因事件
- D.中间事件
- A.估计生产事故可能造成的破坏
- B.划分危险等级
- C.确定安全措施补偿系数
- D.计算暴露区域半径与面积
- A.低的 临界的 严重的 致命的
- B.低的 主要的 严重的 灾难性的
- C.安全的 临界的 危险的 灾难性的
- D.可忽略的 临界的 危险的 致命的
- A.库
- B.知识
- C.引导词
- D.经验
- A.化学爆炸
- B.物理爆炸
- C.冲击波
- D.爆轰
- A.确定事故损害大小
- B.影响事故发生概率
- C.确定事故发生概率和危害大小
- D.确定工艺单元危险性
- A.物质指数
- B.物质的质量
- C.物质的重量
- D.物质的状态系数
- A.冲量
- B.动能
- C.超压—冲量
- D.超压
- A.最小径集
- B.割集
- C.最小割集
- D.径集
- A.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 B.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 C.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 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 A.事故预防和事故发生后损失的控制
- B.事故预防和事故后的应急响应
- C.事故后的应急响应和损失的控制
- D.事故的救援处理和事故后减轻损失
- A.出现的条件或设想的事故模式
- B.出现的条件或采用的辨识方法
- C.设想的事故模式或事故的后果
- D.采用的辨识方法或事故的后果
- A.科学性、公正性、合法性和完整性
- B.科学性、公正性、完整性和针对性
- C.科学性、公正性、完整性和针对性
- D.科学性、公正性、合法性和针对性
- A.Encouragement
- B.Environment
- C.Enforcement
- D.Enactment
- A.物的危险状态
- B.人的不安全行为
- C.管理上的缺陷
- D.以上三项都是
- A.项目单位的选定
- B.合同的签署
- C.安全评价资料的收集
- D.安全评价人员的配备
- A.数据处理;
- B.数据收集;
- C.确定危险源;
- D.结果分析。
- A.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
- B.管理上的缺陷;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 C.管理上的缺陷;不良的社会环境
- D.不良的环境社会;管理上的缺陷
- A.危险源
- B.生产企业
- C.整个被评价系统
- D.子系统
- A.因果连锁理论
- B.事故预防理论
- C.事故致因理论
- D.事故分析理论
- A.目标控制
- B.进度控制
- C.质量控制
- D.文件管理
- A.管理手册
- B.程序文件
- C.作业文件
- D.记录
- A.What……if
- B.If……what
- C.How……if
- D.If……how
- A.《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
- B.《电子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性评价标准》
- C.《石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性综合评价办法》
- D.《兵器工业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标准》
- A.2,20
- B.2,30
- C.3,20
- D.3,30
- A.3
- B.4
- C.5
- D.6
- A.120m
- B.130m
- C.140m
- D.150m
- A.中间事件
- B.结果事件
- C.基本事件
- D.后继事件
- A.60
- B.50
- C.40
- D.30
- A.37℃
- B.38℃
- C.39℃
- D.40℃
- A.2.5
- B.3.0
- C.3.5
- D.4.0
- A.一级
- B.二级
- C.三级
- D.四级
- A.10m
- B.12m
- C.20m
- D.30m
- A.6
- B.20
- C.37
- D.115
- A.12V
- B.24V
- C.36V
- D.48V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0.1
- B.0.5
- C.1.0
- D.1.5
- A.便携式甲烷监测仪
- B.甲烷检测传感器
- C.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
- D.便携式光学甲烷监测仪
- A.1
- B.2
- C.3
- D.4
- A.80
- B.90
- C.100
- D.110
- A.车间不过夜
- B.集中入库;
- C.下班前必须入库;
- D.必须随时入库。
- A.3年;
- B.4年;
- C.5年;
- D.6年
- A.18%
- B.19%
- C.20%
- D.21%
- A.专职的应急救援人员
- B.安全管理人员
- C.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
- D.专门的负责人
- A.符合防火防爆要求的合理位置;城市的边缘或者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
- B.远离城市的区域;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
- C.符合防火防爆要求的合理位置;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
- D.城市的边缘或者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符合防火防爆要求的合理位置。
- A.建议程序;
- B.一般程序;
- C.听政程序;
- D.行政复议程序。
- A.培训合格证
- B.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 C.资格证书
- D.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 A.安全预评价和安全验收评价;
- B.安全预评价和安全专项评价;
- C.安全验收评价和安全专项评价;
- D.安全验收评价和安全现状评价。
- A.识别导致事故的设备故障
- B.评估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
- C.识别导致事故的人失误
- D.为管理措施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 A.安全检查表
- B.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
- C.事故树
- D.危险指数法
- 71
-
下列说法不合适的是( )
- A.风险评价方法不是一个单一的、确定的分析方法;
- B.在选择风险评价方法时,应选择最佳的评价方法;
- C.风险评价方法并不是决定风险评价结果的唯一因素;
- D.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依赖于评价人员对评价方法的不断了解和实际评价经验。
- A.助燃气体
- B.易燃固体
- C.剧毒气体
- D.腐蚀品
- A.粉尘对人的健康危害大小与其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无关。
- B.粉尘的粒度越小对人的健康危害越大。
- C.粉尘的分散度越大对人的健康危害越小。
- D.在分散度相同时,粉尘的浓度越高对人的健康危害越大。
- A.生产或贮存危险物质,当单元中的危险物质数量大于或等于临界量时就构成重大危险源。
- B.重大事故隐患就是重大危险源。
- C.生产场所的重大危险源的物质临界量与贮存区的相同。
- D.能够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源是重大危险源。
- A.如果在某个径集中任意除去一个基本事件就不再是径集了,这样的径集就称为最小径集。
- B.如果在某个割集中任意除去一个基本事件就不再是割集了,这样的割集就称为最小割集。
- C.最小径集是不能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的基本事件组合。
- D.最小割集是不能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的基本事件组合。
- A.火区的烟流温度变化最大。
- B.煤炭火灾污染区域的2耀污染物就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 C.非污染区域的风流参数不受火灾的影响。
- D.火灾燃烧越剧烈,烟流中的氧气浓度就一定越低。
- A.开采解放层。
- B.进行高压注水。
- C.采用震动爆破。
- D.合理布置开采方式。
- A.锅炉。
- B.大型机动车辆。
- C.客运索道。
- D.电梯。
- A.矿山排水作业。
- B.锅炉作业。
- C.救护作业。
- D.安全检查作业。
- A.剧毒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生产、储存装置每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
- B.剧毒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生产、储存、使用装置每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
- C.非剧毒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生产、储存装置每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
- D.非剧毒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生产、储存、使用装置每两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
- A.预先危险分析
- B.安全检查
- C.安全检查表
- D.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
- A.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 B.法人经考核合格
- C.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
- D.提取安全保证金
- A.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
- B.故障树分析
- 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 D.危险指数评价法
- 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B.公安部门。
- C.海关。
- D.环境保护部门。
- A.30
- B.35
- C.40
- D.45
- A.1.5
- B.2
- C.2.5
- D.3
- A.R=P/S;
- B.R=PS;
- C.R=S/P;
- D.R=PS+P/S。
- A.风流方向;
- B.风量;
- C.通风设施的安装地点;
- D.漏风率。
- A.质变到量变原理;
- B.因素推算法;
- C.抽样推算法;
- D.比例推算法。
- A.可行性研究报告。
- B.建议书。
- C.施工图设计。
- D.初步设计。
- A.在事故树中凡能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割集。
- B.在事故树中凡能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最小割集。
- C.在事故树中凡是不能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径集。
- D.在事故树中凡是不能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最小径集。
- A.6m;
- B.5.5m;
- C.4m;
- D.3.5m。
- A.易燃气体
- B.易燃液体
- C.易燃固体
- D.爆炸品
- A.安全检查表法;
- B.预先危险分析方法PHA;
- C.事故树分析方法FTA;
- D.成功树分析方法ETA。
- A.1个月
- B.3个月
- C.6个月
- D.1年
- A.2;
- B.3;
- C.4;
- D.5。
- A.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 B.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C.组织完成本单位的安全评价。
- D.及时、如实报告安全生产事故。
- A.水型灭火器
- B.干粉灭火器
- C.1211灭火器
- D.卤化烷灭火器
- A.项目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 B.评价危险程度。
- C.确定危险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
- D.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 A.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
- B.建筑施工企业
- C.交通运输企业
- D.烟花爆竹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