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前置条件调查
- B.工况调查
- C.责任追究
- D.检测检查
- E.现场勘察
- A.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
- B.居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
- C.供水水源、水厂及水源保护区
- D.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
- E.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 A.评价单元内各类评价结果的汇总
- B.汇总数据的分析
- C.单项评价结果
- D.整合单项评价结果
- E.评价结果分析
- A.全年或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侧
- B.全年或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 C.全年最小风频的下风侧
- D.全年最小风频的上风侧
- E.全年或冬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 A.能消除或减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危害
- B.处置危险和有害物,并降低到国家规定限制内
- C.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危害
- D.发生意外事故时,不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互救条件
- E.能有效地预防生产重大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
- A.风险分析、实施评价、报告审核、技术支撑
- B.作业文件、内部管理、档案管理、检查改进
- C.风险分析、工作计划、报告审核、技术支撑
- D.科研开发、内部管理、档案管理、检查改进
- E.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
- A.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可用公式C=D×L×B表示
- B.打分时,可将实际上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分数制订为0.1
- C.每月暴露在危险环境下的分值为6
- D.此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经验打分,有一定的局限性
- E.是一种作业的局部评价,不能普遍使用
- A.申请生产第一类中的药物易制毒化学品的,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
- B.申请生产第一类中的非药物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
- C.生产第二类、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在生产之日起30内,将生产的品种、数量等情况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 D.申请生产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取得生产许可证,申请经营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取得经营许可证
- E.生产第二类、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在生产之日起20内,将生产的品种、数量等情况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 A.某时段最大风速
- B.某时段静风频率
- C.某时段最小风频
- D.某时段风向分布
- E.某时段季风频率
- A.安全对策措施被采纳后危险有害因素所处状态
- B.经安全补偿后,评价对象在整体上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 C.安全评价机构的工作是否按过程控制文件中要求的流程进行
- D.评价对象是否仍存在“风险”,这些“风险”是否可以接受
- A.易燃性
- B.不稳定性
- C.易产生静电
- D.流动扩散性
- E.受摩擦撞击易燃
- A.事故概率分析方法
- B.专家现场询问观察法
- C.事故假设分析法与故障假设检查表分析法
- D.安全检查表法
- A.PHA只能用于预评价项目
- B.PHA只能用于现状评价项目
- C.PHA只能用于验收评价项目
- D.运用PHA分析的目的主要是辨识系统中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危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 A.传染病媒介物
- B.设备设施有缺陷
- C.粉尘与气溶胶
- D.致病微生物
- A.间接安全技术措施
- B.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 C.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
- D.安全教育措施
- A.0.1
- B.1
- C.3
- D.10
- A.低的、临界的、严重的、致命的
- B.低的、主要的、严重的、灾难性的
- C.安全的、临界的、危险的、灾难性的
- D.可忽略的、临界的、危险的、致命的
- A.定量评价法
- B.概率风险评价法
- C.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
- D.危险指数评价法
- A.1
- B.2
- C.3
- D.4
- 26
-
海里因希事故法则是( )
- A.1:29:300=(死亡+重伤):轻伤:无伤害事故
- B.1:29:300=死亡:(重伤+轻伤):无伤害事故
- C.1:30:300=(死亡+重伤):轻伤:无伤害事故
- D.1:29:330=(死亡+重伤):轻伤:无伤害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