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公路、地区架空电力线路或区域排泄沟穿越厂区时要求合理布置
- B.根据区域内各工厂和装置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分类,应考虑地形、风向等条件进行合理布置
- C.危险、危害性大的企业应位于危险、危害性小的企业全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 D.与爆炸危险单位(含生产爆破器材的单位)应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
- A.统计分析法
- B.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 C.系统安全评价方法
- D.类比方法
- A.生产经营单位职工对生产安全所持的态度
- B.生产经营单位职工素质要求
- C.人的能力
- D.人的技术水平
- A.政策性
- B.针对性
- C.科学性
- D.公开性
- E.公正性
- A.研制
- B.生产
- C.储运
- D.使用
- A.风险分析时机
- B.风险分析形式
- C.风险分析参加人员
- D.风险分析程序
- A.专家调查法
- B.头脑风暴法
- C.面谈法
- D.核对表法
- A.第一放热起始温度-60℃
- B.第一放热起始温度-70℃
- C.第一放热峰值温度-90℃
- D.第一放热峰值温度-100℃
- A.辨识引发事件
- B.对危险性进行质化检验
- C.对已辨识事件发生的后果及概率建模
- D.对危险性进行量化分析
- A.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 B.评价目标,评价方法
- C.危险因素,有害因素
- D.事故调查,规章制度
- A.有能使危险物的良好防护状态遭到破坏或者损害的工艺
- B.有可能形成尘、雾爆炸性混合物的工艺过程
- C.储有较大压力能量的工艺过程
- D.在危险物生产过程中有强烈机械作用影响的工艺
- A.类比法,分析法
- B.对照、经验法,类比法
- C.直接法,系统分析法
- D.直观经验分析法,系统安全分析法
- A.安全验收评价
- B.专项安全评价
- C.安全现状评价
- D.安全预评价
- A.职业岗位上
- B.生产工作中
- C.劳动过程中
- D.职业活动中
- A.2年
- B.4年
- C.5年
- D.6年
- A.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
- B.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 C.防止安全生产事故,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
- D.创造劳动就业条件
- A.甲类
- B.乙类
- C.丙类
- D.丁类
- A.0.3
- B.0.45
- C.0.6
- D.0.9
- A.物料处理与输送
- B.安全措施
- C.防火措施
- D.排放和泄漏控制
- A.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 B.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的
- C.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 D.患职业病的
- A.0.5
- B.0.75
- C.1.00
- D.1.50
- 22
-
危险是指()
- A.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 B.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
- C.人员伤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事件
- D.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
- A.管理为主
- B.以人为主
- C.预防为主
- D.采取措施为主
- A.国家和核电厂,两级
- B.国家、地区和核电厂,三级
- C.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盟)和县,四级
- D.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盟)、县和核电厂,五级
- A.中性水
- B.碱性水
- C.酸性水
- D.饱和中性水
- A.水利试验厅(室)和仪器设备安全管理措施
- B.大型实验设备使用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执行情况
- C.水利工程勘测设计
- D.有毒化学危险品的安全管理和防护情况
- A.20℃
- B.25℃
- C.30℃
- D.32℃
- A.管理层培训
- B.内审员培训
- C.操作层培训
- D.全体员工培训
- A.认证审核
- B.第一方审核
- C.第二方审核
- D.第三方审核
- A.合格项
- B.不足项
- C.整改项
- D.改进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