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安全总体评价
- B.安全验收评价
- C.安全现状评价
- D.安全专项评价
- E.安全预评价
- A.公路、地区架空电力线路或区域排泄沟穿越厂区时要求合理布置
- B.根据区域内各工厂和装置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分类,应考虑地形、风向等条件进行合理布置
- C.危险、危害性大的企业应位于危险、危害性小的企业全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 D.与爆炸危险单位(含生产爆破器材的单位)应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
- A.生产经营单位职工对生产安全所持的态度
- B.生产经营单位职工素质要求
- C.人的能力
- D.人的技术水平
- A.研制
- B.生产
- C.储运
- D.使用
- A.政策性
- B.公平竞争
- C.科学性
- D.公开性
- E.公正性
- F.针对性
- A.统计分析法
- B.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 C.系统安全评价方法
- D.类比方法
- A.专家调查法
- B.头脑风暴法
- C.面谈法
- D.核对表法
- A.风险分析时机
- B.风险分析形式
- C.风险分析参加人员
- D.风险分析程序
- A.第一放热起始温度-60℃
- B.第一放热起始温度-70℃
- C.第一放热峰值温度-90℃
- D.第一放热峰值温度-100℃
- A.辨识引发事件
- B.对危险性进行质化检验
- C.对已辨识事件发生的后果及概率建模
- D.对危险性进行量化分析
- A.有能使危险物的良好防护状态遭到破坏或者损害的工艺
- B.有可能形成尘、雾爆炸性混合物的工艺过程
- C.储有较大压力能量的工艺过程
- D.在危险物生产过程中有强烈机械作用影响的工艺
- A.适合的安全阀
- B.标准的技术设备
- C.适合的蒸气表和水位表
- D.有效的仪表防护罩
- A.结果事件
- B.顶上事件
- C.中间事件
- D.初发事件
- A.以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为主划分
- B.以装置的工艺功能划分
- C.以工艺条件划分
- D.以装置和物质特征划分
- E.以企业部门划分
- A.分析准备
- B.事故处理
- C.完成分析
- D.编制分析结果文件
- E.计算事故发生概率
- A.隐蔽性
- B.随机性
- C.交叉影响性
- D.全面性
- A.统一领导、分组负责
- B.规模统一、方针明确
- C.预防为主、综合管理
- D.条块结合、属地为主
- A.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 B.概率风险评价法
- C.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
- D.危险指数评价法
- A.急性中毒
- B.特种设备
- C.设备与设施单元
- D.环境与场所单元
- A.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 B.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
- C.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造成的危害程度
- D.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 A.接受有关生产经营单位或者负有安全生产监督职责的部的委托
- B.接受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监督
- C.对其作出的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结果负责
- D.以上均正确
- A.规范人的安全管理
- B.规范专业技术的安全管理
- C.规范设备与物的安全管理
- D.规范生产环境的安全管理
- A.区域图和厂区平面布置图
- B.交通情况
- C.人口分布情况
- D.气象数据
- A.核工业
- B.化工业
- C.保险业
- D.航空航天工业
- A.16
- B.18
- C.20
- D.25
- A.生产黑火药、烟火剂、民用信号弹的企业
- B.生产烟花爆竹的企业
- C.季节性生产烟花爆竹的作坊
- D.A和B和C
- A.有符合国家标准的生产工艺、设备或者储存方式、设施
- B.工厂、仓库的周边防护距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
- C.有符合生产或者储存需要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 D.以上全部正确
- A.3级
- B.4级
- C.5级
- D.6级
- A.准备阶段
- B.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 C.定性定量评价
- D.提出安全对策
- A.因果关系
- 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C.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 D.并列关系
- A.I
- B.Ⅱ
- C.Ⅲ
- D.Ⅳ
- A.或门
- B.与门
- C.条件或门
- D.条件与门
- A.危险程度
- B.后果
- C.事故概率
- D.事故条件
- A.简化
- B.综合
- C.分解
- D.结合其他办法
- A.安全评价有助于加强我国的安全立法工作
- B.安全评价是安全管理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 C.有助于安全投资的合理选择
- D.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
- A.改造,退役
- B.运行,退役
- C.运行,终结
- D.改造,终结
- 37
-
、危险因素是指 ()
- A.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 B.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 C.根据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及建设
- D.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 A.2,2
- B.3,3
- C.2,3
- D.3,2
- A.类比法,分析法
- B.对照、经验法,类比法
- C.直接法,系统分析法
- D.直观经验分析法,系统安全分析法
- A.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 B.评价目标,评价方法
- C.危险因素,有害因素
- D.事故调查,规章制度
- A.成功树
- B.失败树
- C.故障树
- D.疏忽树
- A.2年
- B.4年
- C.5年
- D.6年
- A.安全验收评价
- B.专项安全评价
- C.安全现状评价
- D.安全预评价
- A.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参照事故类别
- B.系统分析,实际案例
- C.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导致事故的间接因素
- D.导致事故的原因,相关事故的借鉴
- A.职业岗位上
- B.生产工作中
- C.劳动过程中
- D.职业活动中
- A.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大于30m3/t
- B.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大于20m3/t
- C.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等T-10m3/t
- D.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等于50m3/t
- A.6m
- B.5.5m
- C.4m
- D.3.5m
- A.高压
- B.中压
- C.零压
- D.负压
- A.0.5%
- B.1%
- C.1.5%
- D.2%
- A.甲类
- B.乙类
- C.丙类
- D.丁类
- A.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
- B.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 C.防止安全生产事故,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
- D.创造劳动就业条件
- A.物料处理与输送
- B.安全措施
- C.防火措施
- D.排放和泄漏控制
- A.《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六条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 B.中国是最早系统地研究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的国家
- C.对危险设施定义为:长期地或临时地加工、生产、处理、搬运、使用或储存数量超过临界量的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或多类危险物质的设施(不包括核设施、军事设施以及设施现场外的非管道的运输)
- D.20世纪80年代以来,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已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
- A.0.5
- B.0.75
- C.1.OO
- D.1.50
- A.0.3
- B.0.45
- C.0.6
- D.O.9
- A.95dB
- B.90dB
- C.85dB
- D.80dB
- A.低挂高用
- B.高挂低用
- C.水平挂用
- D.钩挂牢靠,挂位不受限制
- A.控制
- B.各种形式
- C.一种形式
- D.危险
- A.任何人发现火灾时,都应当立即报警
- B.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
- C.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该公共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有组织、引导在场群众疏散的义务
- D.以上选项都对
- A.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 B.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的
- C.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 D.患职业病的
- A.管理为主
- B.以人为主
- C.预防为主
- D.采取措施为主
- A.国家和核电厂,两级
- B.国家、地区和核电厂,三级
- C.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盟)和县,四级
- D.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盟)、县和核电厂,五级
- 63
-
危险是指()
- A.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 B.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
- C.人员伤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事件
- D.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
- A.目的性
- B.相关性
- C.整体性
- D.多样性
- A.中性水
- B.碱性水
- C.酸性水
- D.饱和中性水
- A.分割贮存
- B.隔开贮存
- C.分离贮存
- D.隔离贮存
- A.密度最小
- B.点火最容易
- C.含量最大
- D.已确定为单元物质系数代表
- A.思想上
- B.技术上
- C.管理上
- D.根本上
- A.水利试验厅(室)和仪器设备安全管理措施
- B.大型实验设备使用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执行情况
- C.水利工程勘测设计
- D.有毒化学危险品的安全管理和防护情况
- A.化学活性
- B.危险性
- C.反应能量
- D.反应速度
- A.认证审核
- B.第一方审核
- C.第二方审核
- D.第三方审核
- A.20℃
- B.25℃
- C.30℃
- D.32℃
- A.合格项
- B.不足项
- C.整改项
- D.改进项
- A.管理层培训
- B.内审员培训
- C.操作层培训
- D.全体员工培训
- A.桌面演练
- B.功能演练
- C.实战模拟演练
- D.全面演练
- A.单项预案
- B.综合预案
- C.专项预案
- D.现场预案
- A.通信
- B.事故监测与评估
- C.公共关系
- D.医疗与卫生
- A.24h
- B.12h
- C.8h
- D.4h
- A.特级紧急情况
- B.一级紧急情况
- C.二级紧急情况
- D.三级紧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