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就地处理原则
- B.全过程管理的原则
- C.分类管理的原则
- D.污染者负责的原则
- E.“三化”原则
- A.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
- B.全国工业有关行业发展规划
- C.全国渔业发展规划
- D.全国防洪规划
- E.设区的市级以上流域水电规划
- A.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
- B.工艺技术落后
- C.对产业结构没有改善
- D.不利于安全生产
- E.不利于资源和能源节约
- A.发展绿色开采技术,实现矿区生态环境无损或受损最小
- B.发展干法或节水的工艺技术,减少水的使用量
- C.发展无废或少废的工艺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 D.矿山废物按照先提取有价金属、组分或利用能源,再选择用于建材或其他用途,最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置
- E.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 A.技术手段
- B.经济手段
- C.行政手段
- D.教育手段
- E.法律手段
- A.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
- B.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需要调整使用土地的
- C.土地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
- D.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原划拨的国有土地的
- E.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经核准报废的
- A.发展林果业
- B.挖塘养鱼
- C.建坟
- D.采矿
- E.取土
- A.干法熄焦、导热油换热技术应用
- B.含铬质耐火材料生产线
- C.容积为100m<SUP>3</SUP>及以下高炉
- D.25万t/a及以下热镀锌板卷项目
- E.全燃煤气热电联产
- A.在荒漠、半荒漠和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草原以及生态脆弱区的草原上采挖植物
- B.在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的草原和生态脆弱区的草原上放牧
- C.开垦草原
- D.在草原上从事采土、采砂、采石等作业活动
- E.在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
- A.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 B.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C.进行跟踪监测
- D.进行后评价
- E.进行跟踪评价
- A.常规活性污泥法
- B.氧化沟法
- C.SBR法
- D.生物滤池法
- E.AB法
- A.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新上项目对产业结构没有改善
- B.工艺技术落后,已有先进、成熟工艺技术替代
- C.环境污染严重
- D.不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 E.法律、法规规定的限制投资的项目
- A.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
- B.特殊情况下,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 C.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
- D.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
- E.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并且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
- A.风能
- B.水能、地热能
- C.太阳能
- D.生物质能
- E.海洋能
- A.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的
- B.销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放射源的
- C.医疗使用Ⅰ类放射源的
- D.使用Ⅱ类、Ⅲ类、Ⅳ类放射源的
- E.生产、销售、使用Ⅱ类射线装置的
- A.环境统计
- B.排污申报核定
- C.排污费征收
- D.环境执法
- E.目标责任考核
- A.烧结机使用面积达到180<SUP>2</SUP>以上
- B.焦炉炭化室高度达到4.3m及以上
- C.高炉容积达到1000m<SUP>3</SUP>及以上
- D.转炉容积达到100t及以上
- E.电炉容积达到60t及以上
- A.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B.国务院各直属机构
- C.国务院组成部门
- D.直辖市人民政府
- E.县级(含县级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规划
- A.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 B.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 C.生产经营活动
- D.从事科学试验
- E.旅游
- A.建设化工、电镀、皮革、造纸、制浆、冶炼、放射性、印染、染料、炼焦、炼油及其他有严重污染的项目
- B.设置城市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堆放场和转运站
- C.利用未经净化的污水灌溉农田
- D.承压水和潜水的混合开采
- E.毁林开荒
- A.固体废物的河流运输和防治
- B.固体废物跨省的运输和处理
- C.固体废物的填埋的污染防治
- D.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
- E.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 A.占用风景名胜区的土地
- B.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设施
- C.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以及休养、疗养机构
- D.在珍贵景物周围和重要景点上,建设工程设施
- E.随意改变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
- A.由上级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 B.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 C.由检察院提起诉讼
- D.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
- E.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 A.种类
- B.数量
- C.时间
- D.期限
- E.地点
- A.对不符合验收条件的建设项目,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 B.利用职权,不按有关规定,对不符合验收条件的建设项目,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 C.对符合验收条件的建设项目,拒绝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 D.收受他人贿赂
- E.工作不认真,在验收工作中造成重大失误,引起不良后果
- A.坚持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
-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 C.遵循生态规律,依靠科技进步
- D.国家支持与地方自力更生相结合
- E.保障防沙治沙者的合法权益
- A.A/O法
- B.A/A/O法
- C.氧化沟法
- D.SBR法
- E.水解好氧法
- A.转移印花(适宜涤纶织物的无水印花工艺)
- B.涂料印花(适宜棉、化纤及其混纺织物的印花与染色)
- C.棉布前处理冷轧堆工艺(适宜棉及其混纺织物的少污染工艺)
- D.纤维素酶法水洗牛仔织物(适宜棉织物的少污染工艺)
- E.高效活性染料代替普通活性染料(适宜棉织物的少污染工艺)
- A.生产放射性同位素
- B.销售和使用Ⅰ类放射源
- C.销售和使用Ⅰ类射线装置
- D.销售和使用Ⅱ类放射源
- E.销售和使用Ⅱ类射线装置
- A.设区的市级以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B.全国畜牧业发展规划
- C.设区的市级以上流域水电规划
- D.地方铁路建设规划
- E.港口布局规划
- A.要能够独立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主要污染因子的调查分析和主要环境要素的影响预测,有能力开展生态现状调查和预测,有分析、审核协作单位提供的技术报告、监测数据的能力,能独立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
- B.在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内设置有专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部门,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条件,具有健全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 C.具备专职从事工程、环境、生态、社会经济等工作的技术人员,配备有与业务范围一致的专项仪器设备和计算机绘图设备
- D.具备法人资格
- E.具备一定的资金额度
- 32
-
防洪区分为( )。
- A.洪泛区
- B.蓄滞洪区
- C.防洪保护区
- D.缓冲区
- E.防洪保护区准保护区
- A.符合流域、区域功能区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合理
- B.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
- C.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
- D.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
- E.符合清洁生产的原则
- A.预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法、好氧生物处理法和化学投药法相结合的治理技术路线
- B.厌氧生物处理后,与其他浓度较低的废水混合后再进行好氧生物处理和化学投药处理相结合的治理技术路线
- C.厌氧水解酸化、常规活性污泥法或生物接触氧化法等生物治理技术路线
- D.化学投药(混凝沉淀、混凝气浮)、光化学氧化法或生物炭法等物化处理方法相结合的治理技术路线
- E.单一的物理化学处理单元作为稳定达标排放治理流程
- A.单机容量5万kW及以下的常规小火电机组
- B.以发电为主的燃油锅炉及发电机组(5万kW以下)
- C.500kV及以交、直流输变电
- D.分散供电技术开发及应用
- E.单机20万kW及以上采用流化床锅炉并利用煤矸石或劣质煤发电
- A.建设项目的名称及概要
- B.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 C.承担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 D.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
- E.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 A.年产150万t及以上的煤矿
- B.年产100万t及以上的煤矿
- C.总投资1亿元及以上的煤炭液化、地下气化和煤层气开发项目
- D.总投资2亿元及以上的煤炭液化、地下气化和煤层气开发项目
- E.总投资1.5亿元及以上的煤炭液化、地下气化和煤层气开发项目
- A.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
- B.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 C.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 D.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 E.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 A.海洋生物物种高度丰富的区域,或者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 B.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滨海湿地、入海河口和海湾等
- C.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海洋自然生态区域
- D.典型的海洋自然地理区域
- E.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区域
- A.一般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 B.较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 C.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 D.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 E.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 A.建设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筑物
- B.从事农牧业活动
- C.倾倒、堆放工业废渣及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有害废弃物
- D.输送污水的渠道、管道及输油管道通过本区
- E.建设油库和建立墓地
- A.销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放射源的
- B.销售、使用Ⅴ类放射源的
- C.销售(含建造)、使用Ⅰ类射线装置的
- D.生产、销售、使用Ⅱ类射线装置的
- E.生产、销售、使用Ⅲ类射线装置的
- A.削减单位污染物投资
- B.处理总水量投资
- C.总体环境效益
- D.处理单位水量电耗和成本
- E.占地面积
- A.推行煤炭洗选加工,推广洁净煤技术
- B.禁止开采含放射性和砷等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煤炭
- C.替代洁净能源
- D.鼓励采用先进技术
- E.发展集中供热
- A.转基因产品的开发
- B.博彩业(含赌博类跑马场)
- C.低渗透油气藏(田)的开发(限于合作)
- D.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技术开发与应用(限于合作)
- E.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经营
- A.爆炸品
- B.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 C.有毒品和腐蚀品
- D.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 E.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 A.煤炭开采
- B.煤炭加工
- C.煤炭燃烧
- D.烟气脱硫设施建设
- E.烟气脱硫设施相关技术装备的开发应用
- A.刑事责任
- B.民事责任
- C.行政处分
- D.党内处分
- E.其他的处分
- A.国务院财政部门
- B.价格主管部门
- C.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D.卫生行政部门
- E.核设施主管部门
- A.区域的建设、开发利用
- B.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
- C.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
- D.土地利用
- E.能源开发
- A.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统计
- B.各级公安部门的数据统计
- C.各级检查部门的数据统计
- D.各级人民政府部门的数据统计
- A.国务院
- B.市级以上
- C.省级以上
- D.县级以上
- A.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3年后决定开工
- B.建设项目的规模未发生变动
- C.建设项目的地点从城市C改为城市B
- D.建设项目采用的生产工艺未发生改变
- A.相当于欧洲第一阶段排放控制水平
- B.相当于欧洲第二阶段排放控制水平
- C.相当于欧洲第三阶段排放控制水平
- D.争取与国际排放控制水平接轨
- A.可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超过1万元的罚款
- B.可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超过5万元的罚款
- C.可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超过10万元的罚款
- D.可处以20万元以下的罚款,超过20万元的罚款
-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 B.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 D.国务院
- A.1万元以下
- B.2万元以下
- C.3万元以下
- D.5万元以下
- A.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
- B.责令改正,并处罚款
- C.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搬迁、关闭
- D.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 A.厌氧消化工艺
- B.综合利用
- C.堆肥
- D.好氧消化技术
- A.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站
- B.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放射性监测站
- C.具有相应资质但没承担该建设项目环评的其他环境影响评价单位
- D.具有相应资质并承担该建设项目环评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
- A.环境范围的大小
- B.环境功能的不同
- C.环境要素的形成
- D.环境要素的不同
- A.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下
- B.责令停止生产,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下
- C.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
- D.责令停止生产,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
- A.0.2元
- B.0.3元
- C.0.4元
- D.0.5元
- A.环境质量标准
- B.污染物排放标准
- C.环境样品标准
- D.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方法标准
- A.坚持“量入为出和专款专用”的原则
- B.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
- C.坚持“量入为出、专款专用和收支两条线”的原则
- D.坚持“量入为出和收支两条线”的原则
- A.实行重点监管
- B.实行统一监管
- C.实行常年监测
- D.实行安全保卫
- A.县级(含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
- B.地、市级以上的环境保护部门
- C.省级环保部门
- D.国务院环保部门
- A.卫生填埋或安全填埋
- B.卫生填埋
- C.焚烧
- D.安全填埋
- A.日产熟料1000t及以上
- B.日产熟料2000t及以上
- C.日产熟料5000t及以上
- D.日产熟料10 000t及以上
- A.40%
- B.50%
- C.60%
- D.70%
- A.70%
- B.75%
- C.80%
- D.85%
- A.2002年12月28日
- B.1984年11月1日
- C.2003年9月1日
- D.1989年12月26日
- A.15
- B.60
- C.30
- D.10
- A.市、县人民政府
-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 C.国务院
- D.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 A.逐步淘汰撒盐保藏鲜皮的原皮保藏工艺,采用转鼓浸渍盐腌法,或池子浸渍盐腌法等;提倡循环使用盐
- B.逐步淘汰转鼓浸渍盐腌法,或池子浸渍盐腌法等,采用撒盐保藏鲜皮的原皮保藏工艺;提倡循环使用盐
- C.逐步淘汰转鼓浸渍盐腌法,采用撒盐保藏鲜皮的原皮保藏工艺,或池子浸渍盐腌法等;提倡循环使用盐
- D.逐步淘汰撒盐保藏鲜皮的原皮保藏工艺,采用转鼓浸渍盐腌法,或循环使用盐等;提倡池子浸渍盐腌法
- A.1万元以下
- B.5万元以下
- C.10万元以下
- D.15万元以下
- A.竣工验收阶段
- B.施工阶段
- C.可行性研究阶段
- D.初步设计完成前
- A.应安装烟气脱硫设施
- B.鼓励使用电、燃气等清洁能源
- C.应优先使用优质低硫煤、洗选煤等低污染燃料或其他清洁能源
- D.应优先使用优质低硫煤
- A.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 B.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 C.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 D.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 A.总投资1亿元及以上
- B.总投资2亿元及以上
- C.总投资5亿元及以上
- D.总投资10亿元及以上
- A.20%
- B.15%
- C.10%
- D.5%
- A.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因及限期治理措施
- B.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浓度及原因
- C.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设施及原因
- D.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设施及限期治理措施
- A.限期进行焚烧处置
- B.限期进行填埋处置
- C.限期进行固化处置
- D.限期进行封存
- A.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 B.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 C.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 D.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 A.30%
- B.50%
- C.70%
- D.100
- A.并处5万元以上10元以下罚款
- B.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 C.并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
- D.并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
- A.不划入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入酸雨控制区
- B.划入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
- C.不划入酸雨控制区,划入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 D.由省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划定是否划入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或划入酸雨控制区
- A.严格控制使用卤代有机类防腐剂和含砷、汞的防腐剂,禁止使用含林丹、五氯苯酚,推广使用无毒和可生物降解
- B.严格控制使用含砷、汞、林丹、五氯苯酚的防腐剂,禁止使用卤代有机类防腐剂,推广使用无毒和可生物降解的防腐剂
- C.严格控制使用卤代有机类防腐剂和含五氯苯酚的防腐剂,禁止使用含砷、汞、林丹,推广使用无毒和可生物降解的防腐剂
- D.严格控制使用卤代有机类防腐剂,禁止使用含砷、汞、林丹、五氯苯酚,推广使用无毒和可生物降解的防腐剂
- A.一级生化法处理其工艺废水
- B.二级生化法处理其工艺废水
- C.三级生化法处理其工艺废水
- D.一级生化法处理其工艺废水或二级生化法处理其工艺废水
- A.国务院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分配量
- B.上级主管部门的分配量
- C.本地政府定额规定
- D.自然净化能力
- A.无废开采技术
- B.少废开采技术
- C.绿色开采技术
- D.循环开采技术
- A.1万元以下
- B.5万元以下
- C.10万元以下
- D.15万元以下
- A.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
- B.国家海洋管理部门
- C.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
- D.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审批
- A.国务院
- B.国务院安全管理局
- C.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应急监测分队
- D.环保总局环境应急监测分队
- A.预防因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 B.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 C.预防因规划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 D.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A.0.5%
- B.0.8%
- C.1.0%
- D.1.2%
- A.在港口水域内从事养殖、种植活动
- B.在港口进行可能危及港口安全的采掘、爆破等活动
- C.向港口水域倾倒泥土、砂石
- D.违反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有毒、有害物质
- A.实行资格管理制度,实行资质管理制度
- B.实行资格管理制度,实行资格管理制度
- C.实行资质管理制度,实行资质管理制度
- D.实行资质管理制度,实行资格管理制度
- A.跨县的内河航运工程
- B.跨市的内河航运工程
- C.跨省(区、市、县)的内河航运工程
- D.跨省(区、市)的内河航运工程
- A.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 B.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必须用于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 C.对于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造成严重环境噪声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 D.被限期治理的单位必须按期完成治理任务。限期治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
- A.综合证书和专项证书
- B.甲级证书和乙级证书
- C.专业证书和兼职证书
- D.国家证书和地方证书
- A.当地政府
- B.海事部门
- C.军队环境保护部门
- D.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 A.95%
- B.96%
- C.97%
- D.98%
- A.2008年10月1日
- B.2008年11月1日
- C.2008年12月1日
- D.2009年1月1日
- A.宜先调节pH后,加絮凝剂沉降或气浮除去悬浮物和过滤性残渣,再经过耗氧、厌氧生化方法处理
- B.宜先加絮凝剂沉降,调节pH,利用气浮除去悬浮物和过滤性残渣,再经过耗氧、厌氧生化方法处理
- C.宜先调节pH后,加絮凝剂沉降,经过耗氧或气浮除去悬浮物和过滤性残渣,再经过厌氧生化方法处理
- D.宜先调节pH后,再经过耗氧、加絮凝剂沉降或气浮除去悬浮物和过滤性残渣,再经过厌氧生化方法处理
- A.1988年,1998年
- B.1986年,1998年
- C.1986年,2000年
- D.1988年,2000年
- A.可以处2万元以下罚款
- B.可以处3万元以下罚款
- C.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
- D.可以处10万元以下罚款
- A.1倍以上5倍以下
- B.3倍以上5倍以下
- C.1倍以上3倍以下
- D.2倍以上5倍以下
-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B.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D.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A.95%以上
- B.90%以上
- C.85%以上
- D.75%以上
- A.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直接或者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工业和建筑施工噪声或者产生固体废物的企业事业单位,按规定进行申报登记
- B.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直接或者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工业和建筑施工噪声或者产生固体废物的企业事业单位,按规定进行申报登记,只有放射性废物的申报登记不适用本规定
- C.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直接或者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工业和建筑施工噪声或者产生固体废物的企业事业单位,按规定进行申报登记,只有生活垃圾的申报登记不适用本规定
- D.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直接或者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工业和建筑施工噪声或者产生固体废物的企业事业单位,按规定进行申报登记,放射性废物生活垃圾的申报登记不适用本规定
- A.1200万t
- B.1500万t
- C.1800万t
- D.2100万t
- A.变更前5天
- B.变更前10天
- C.变更前15天
- D.变更前30天
- A.县级(含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
- B.地、市级以上的环境保护部门
- C.省级环境保护部门
- D.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
- A.在1年内发现1次以上超标排放的
- B.在1年内发现2次以上超标排放的
- C.在1年内发现3次以上超标排放的
- D.在1年内发现4次以上超标排放的
- A.1倍以上3倍以下
- B.2倍以上3倍以下
- C.1倍以上5倍以下
- D.2倍以上5倍以下
- A.5日前
- B.7日前
- C.10日前
- D.15日前
- A.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 B.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
- C.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
- D.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 A.2001年
- B.2002年
- C.2003年
- D.2004年
- A.环保部门负责
- B.环境监测部门负责
- C.环境监察部门负责
- D.环境监理部门负责
- A.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
- B.国家海洋管理部门
- C.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
- D.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审批
- A.必须遵循公正的原则
- B.必须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 C.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 D.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平等的原则
- A.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 B.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 D.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水利、土地、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
- A.2008年2月1日
- B.2008年4月1日
- C.2008年5月1日
- D.2008年6月1日
- A.国务院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B.国务院财政部门、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C.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D.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A.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 B.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 C.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 D.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容量
-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 B.县级环境保护部门
- C.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 D.市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
- A.人事部
- B.国务院
- C.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 D.地方人民政府
- A.85%,80%
- B.85%,75%
- C.80%,80%
- D.80%,75%
- A.2000t
- B.3000t
- C.4000t
- D.5000t
- A.责令改正,并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 B.责令恢复正常使用或者限期重新安装使用,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 C.责令改正,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 D.责令恢复正常使用或者限期重新安装使用,并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 A.湖北竹溪铝矿
- B.贵州关岭金矿
- C.山西大同煤矿
- D.江西永平铜矿
- A.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
- B.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
- C.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
- D.县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
- A.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 B.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 C.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 D.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
- 135
-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排污者未按照规定缴纳排污费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 ),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 A.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 B.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 C.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4倍以下的罚款
- D.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 A.建设单位可以委托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进行征求公众意见的活动
- B.建设单位应该委托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进行征求公众意见的活动
- C.建设单位必须委托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进行征求公众意见的活动
- D.建设单位不得委托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进行征求公众意见的活动
-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 B.国务院
- C.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
- D.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
- A.进行一级强化处理,分期实现二级处理
- B.建设二级污水处理设施,可分期分批实施
- C.进行二级强化处理,增强除磷脱氮的效果
- D.建设二级污水处理设施
- A.少于5日
- B.少于10日
- C.少于15日
- D.少于30日
- A.在5日内
- B.在10日内
- C.在20日内
- D.在30日内
- A.教育(不含大学城)
- B.农林水利(含农村“六小”工程)
- C.城市快速轨道交通
- D.科学(不含科技园区)
- A.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 B.行业主管部门
- C.当地政府
- D.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A.并处所骗取批准减缴、免缴或者缓缴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 B.并处所骗取批准减缴、免缴或者缓缴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 C.并处所骗取批准减缴、免缴或者缓缴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4倍以下的罚款
- D.并处所骗取批准减缴、免缴或者缓缴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 A.国务院
- B.发改委
- C.外经贸部
- D.商务部
- A.2002年1月1日
- B.2002年10月1日
- C.2000年10月1日
- D.2003年7月1日
- A.95%,80%
- B.95%,85%
- C.90%,85%
- D.90%,75%
- A.国家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明令禁止建设或投资的项目
- B.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结构重大变化、重要生态功能改变,或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的建设项目
- C.列入《工商领域禁止重复建设目录》的建设项目
- D.列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的建设项目
- A.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
- B.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
-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D.国务院
- A.100万以上
- B.200万以上
- C.500万以上
- D.1000万以上
- A.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 B.采用先进的防噪技术
- C.遵守三同时的原则
- D.整体规划布局减轻噪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