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有毒有害
- B.高耗能
- C.有害物超标
- D.有毒物质超标
- A.综合性规划
- B.专项性规划
- C.地域性规划
- D.流域性规划
- E.专业性规划
- A.地质公园
- B.铀矿量
- C.森林公园
- D.湖泊
- E.恒星
- A.在特定场所提供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
- B.制作包含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的专题网页
- C.在公共网站上设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的链接
- D.在专题网站上设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的链接
- E.在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机构网站上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
- A.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合格后,颁发资质证书,按照资质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评价范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 B.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已取得资质证书的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的名单,应当予以公布
- C.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不得与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审批部门存在任何利益关系
- D.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对其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
- A.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 B.分区推进,分类指导
- C.强化监管,适度开发
- D.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 A.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 B.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 C.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 D.提高第二产业比重,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 E.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 A.需特殊保护地区
- B.生态敏感区
- C.生态脆弱区
- D.社会关注区
- E.无人区
- A.核定企业事业单位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 B.核定企业事业单位的主要大气环境容量
- C.核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 D.核定区域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
- E.确定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 A.建设单位
- B.建设单位上级主管部门
- C.受托的环评单位
- D.环保行政部门
- A.实行问责制
- B.强化环境监管
- C.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 D.严格项目审批管理
- A.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倾倒危险废物
- B.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不处置危险废物
- C.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填埋危险废物不达标
- D.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随意堆放危险废物
- A.核心区
- B.缓冲区
- C.实验区
- D.外围保护地带
- A.入场要求
- B.场地规模
- C.场地周围环境状况
- D.经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
- E.处理设施能力
- A.垃圾焚烧目前宜采用以炉排炉为基础的成熟技术,审慎采用其他炉型的焚烧炉
- B.禁止使用不能达到控制标准的焚烧炉
- C.垃圾应在焚烧炉内充分燃烧,烟气在后燃室应在不低于850℃的条件下停留不少于2s。
- D.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应尽量回收利用,以减少热污染
- E.垃圾焚烧产生的炉渣按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 A.在不通航的河流或者人工水道上修建闸坝后可以通航的,闸坝建设单位应当同时修建过船设施或者预留过船设施位置
- B.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
- C.在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下,沿河居民可自行在河道采砂
- D.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经批准可从事采石、取土等对水工程运行影响轻微的活动
- E.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水库应当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 A.环境保护优先
- B.资源化优先
- C.减量化优先
- D.再生利用优先
- A.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B.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C.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
- D.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地方人民政府
- A.环境影响评价
- B.环境影响后评价
- C.环境影响技术评估
- D.环境保护验收
- E.环境监测
- A.同时报批
- B.同时设计
- C.同时施工
- D.同时投产使用
- A.不得排放
- B.不得超标准排放
- C.交纳排污费
- D.符合国家放射性防护的规定
- A.农田灌溉渠道
- B.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 C.河道
- D.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A.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但其应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来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
- B.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超过3个月,建设单位未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或者延期验收
- C.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超过6个月,建设单位未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或者延期验收
- D.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 E.未经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 A.原料、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或毒性大、难以在环境中降解的建设项目
- B.对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有一定影响,但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
- C.可能对脆弱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或可能引发或加剧自然灾害的建设项目
- D.容易引起跨行政区环境影响纠纷的建设项目
- E.所有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区域性开发活动或建设项目
- A.立即启动本单位应急方案,采取应急措施
- B.向事故发生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 C.向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告
- D.向事故发生地的渔业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 A.对生产中产生的余热废水排入水体的冷水区
- B.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进行者循环使用
- C.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循环使用
- D.采用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防治技术
- E.采用能够达到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防治技术
- A.采用酸化法回收废油脂或采用气浮法使油水分离去除脂肪
- B.采用酸化法回收脂肪或采用气浮法使油水分离去除废油脂
- C.采用酸化法回收或采用气浮法使油水分离去除废油脂
- D.采用酸化法回收或采用气浮法使油水分离去除脂肪
- A.时效期间为2年
- B.时效期间为3年
- C.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到知道污染损害之日起算
- D.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到知道受到污染损害之日起算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 B.《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 C.《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 D.《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
- A.审批
- B.备案
- C.核准
- D.同意
- A.1万元以下
- B.5万元以下
- C.10万元以下
- D.15万元以下
- A.禁止新增平板玻璃产能
- B.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
- C.严格执行煤化工产业政策,遏制传统煤化工盲目发展
- D.严格控制风电装备产能盲目扩张,鼓励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 A.当地环境保护部门
- B.当地政府
- C.当地卫生部门
- D.当地公安部门
- A.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 B.环境行政主管部门
- C.当地人民政府
- D.项目立项审批部门
- A.放射性废物
- B.危险废物
- C.安全填埋
- D.放射性固体废物
- A.场址的自然条件符合标准要求的,可采用天然防渗方式
- B.填埋场渗沥水应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 C.填埋场内应实行雨水与污水分流
- D.应设置填埋气体导排系统
- A.新建技术落后、耗能过高、严重浪费能源
- B.扩建技术落后、耗能过高、严重浪费能源
- C.改建技术落后、耗能过高、严重浪费能源
- D.新建技术中等、耗能一般、严重浪费能源
- A.1989年12月26日
- B.1992年12月26日
- C.1994年12月26日
- D.1998年12月26
- A.环境影响报告表
- B.环境影响报告书
- C.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
- D.环境影响登记表
- A.环境影响报告
- B.环境恢复方案
- C.水土保持方案
- D.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 A.浪费资源的
- B.严重污染环境的
- C.浪费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
- D.浪费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
- A.规划草案的调整建议
- B.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
- C.与相关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
- D.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A.40万以上
- B.50万以上
- C.60万以上
- D.70万以上
- A.当地政府规定的收费标准
- B.业主制定的收费标准
- C.环评单位的收费标准
- D.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
- A.60%
- B.70%
- C.65%
- D.75%
- A.二级保护区
- B.其他级别保护区
- C.特级保护区
- D.二级和三级保护区
- A.98%以上
- B.93%以上
- C.88%以上
- D.78%以上
- A.一,2000年10月31日
- B.二,2004年8月28日
- C.一,2004年8月28日
- D.二,2000年10月31日
-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 B.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C.县级以上水资源管理部门
- D.县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 A.限定数量、限定范围
- B.经管理机构同意,并应限定数量,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
- C.限定数量、限定范围、限定季节
- D.限定数量、限定种类、限定季节、限定范围
- A.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机构
- B.规划的审批机构
- C.监察部门
- D.党纪部门
- A.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 B.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 C.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 D.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 A.2008年1月1日
- B.2008年4月1日
- C.2008年5月1日
- D.2008年6月1日
- A.禁止越境转移
- B.有国际间协定的可以越境转移
- C.经国务院批准后,可越境转移
- D.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后,可越境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