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环评工程师《技术导则与标准》冲刺试卷(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编写的内容包括(  )。

  • A.概括地描述环境现状
  • B.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
  • C.对环保措施的改进建议
  • D.总结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结果
2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  )。

  • A.工艺过程分析
  • B.资源、能源的储运分析
  • C.交通运输影响分析
  • D.非正常工况分析
3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选址,场界分别位于居民区和地表水域(  )的距离。

  • A.居民区800m以外
  • B.居民区150m以外
  • C.地表水域150以外
  • D.地表水域800以外
4

噪声预测建设项目的声源资料主要包括(  )。

  • A.声源种类
  • B.质量
  • C.空间位置
  • D.频率特性
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

  • A.评价区域生态是否完整与稳定
  • B.评价生态环境功能是否满足需求或规划要求
  • C.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
  • D.评价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6

关于替代方案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级评价项目要进行替代方案比较
  • B.二、三级评价项目要进行替代方案比较
  • C.关键的单项问题要进行替代方案比较
  • D.环境保护措施要进行多方案比较
7

关于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选址要求,说法正确的是(  )。

  • A.应选在地质结稳定,地震烈度不超过7度的区域
  • B.设施底部应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
  • C.场界应位于居民区150m以外
  • D.应位于居民中心区最大风频的上风向
8

验收调查应重点调查的内容是(  )。

  • A.环境敏感目标基本情况
  • 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情况
  • C.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因子达标情况
  • D.环境保护应急措施落实情况
9

环境噪声监测测点选择条件是(  )。

  • A.一般户外
  • B.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
  • C.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
  • D.一般室内
11

生活垃圾填场环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

  • A.环境污染因素分析
  • B.场址合理性论证
  • C.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 D.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2

开发区土地利用进行单项指标分级评分,可分为(  )。

  • A.很适宜
  • B.基本适宜
  • C.适宜
  • D.不适宜
14

(  )统一了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的技术要求。

  • A.国家环境标准
  • B.方法标准
  • C.标准样品标准
  • D.基础标准
15

环境监测中最常见的监测方法是(  )。

  • A.分析方法
  • B.检验方法
  • C.测定方法
  • D.采样方法
17

建设项目的生态监测应当包括(  )。

  • A.生态环境问题的概述
  • B.应急与持续改进措施
  • C.重要生态因素的确定
  • D.衡量生态环境功能的变化
18

国家环境标准包括(  )。

  • 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 B.环境保护部标准
  • C.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 D.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19

属于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的是(  )。

  • A.建设项目规模(大、中、小型建设项目)
  • B.噪声源种类和数量
  • C.建设项目噪声有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
  • D.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
20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包括(  )。

  • A.监测因子
  • B.监测制度
  • C.监测布点要求
  • D.监测布点原则
21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  )。

  • A.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的制订
  • B.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
  • C.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
  • D.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
22

开发区污染源的污染排放量估算方法包括(  )。

  • A.排放系数法
  • B.数学模型法
  • C.调查核实法
  • D.类比分析法
23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中点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  )。

  • A.点源的排放
  • B.排污数据
  • C.废(污)水的处理状况
  • D.用排水状况
2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情景根据预测内容设定,一般应考虑的内容有(  )。

  • A.污染源类别
  • B.排放方案
  • C.预测因子
  • D.地形数据
25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是(  )。

  • A.河流充分混合段
  • B.非持久性污染物
  • C.河流为恒定流动
  • D.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26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其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分别编制(  )。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 B.环境影响报告表
  • C.环境影响登记表
  • D.环境影响评价表
27

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是(  )。

  • A.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 B.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
  • C.弯曲河流、断面形状不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 D.持久性污染物
28

户外声源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引起声级衰减的主要因素有(  )。

  • A.声源体积较大引起的衰减
  • B.遮挡物引起的衰减
  • C.地面效应引起的衰减
  • D.绿化林带的影响引起的衰减
29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适用于危险废物的(  )。

  • A.产生者
  • B.受害者
  • C.经营者
  • D.管理者
30

关于监测布点原则应做到(  )。

  • A.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
  • B.监测点的布设应有固定的对象
  • C.能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
  • D.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
31

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的位置及与周围人群的距离应依据(  )结论确定。

  • A.焚烧设施的设计
  • B.环境影响评价
  • C.竣工验收
  • D.污染控制管理
32

在(  )下不水解、不挥发的固体危险废物可在贮存设施内分别堆放。

  • A.常温、高压
  • B.高温、常压
  • C.常温、常压
  • D.高温、高压
33

当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的评价范围是(  )。

  • A.半径30km的圆形区域
  • B.边长45km矩形区域
  • C.边长50km矩形区域
  • D.半径25km的半圆形区域
34

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计算时,当污染物数i大于1,则(  ),和其对应的D10%。

  • A.P值取最大者
  • B.P值取最小者
  • C.P值取平均值
  • D.P值取任意值
35

区域开发建设涉及的环境敏感区必须纳入(  )的范围,应保持环境功能区的完整性。

  • A.环境影响评价
  • B.环境影响预测
  • C.环境影响调查
  • D.环境影响控制
37

危险废物焚烧处置技术的最大弊端是(  )。

  • A.产生有毒气体
  • B.造成二次污染
  • C.产生废气污染
  • D.使废物增量
39

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是(  )。

  • A.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两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 B.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 C.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 D.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两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40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设定为(  )的范围。

  • A.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
  • B.线源中心两侧各100m
  • C.面源中心两侧各200m
  • D.点源中心两侧各200m
41

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是(  )。

  • A.污染源
  • B.无组织排放
  • C.单位周界
  • D.无组织排放源
42

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基本特征是(  )。

  • A.标准管理
  • B.综合管理
  • C.定量管理
  • D.监督管理
44

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是(  )。

  • A.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 B.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环境影响大纲→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 C.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 D.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46

环境系统是由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组成,其目的在于识别(  )的关键因果关系。

  • A.最初行为与最初环境结果
  • B.最终行为与最初环境结果
  • C.最初行为与最终环境结果
  • D.最终行为与最终环境结果
49

关于点源排放口位置处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排入河流的两个排放口的间距较小时,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
  • B.排入小湖的所有排放口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
  • C.排入大湖的两个排放口间距较小的,可简化为一个排口
  • D.排入海湾的两个排放口间距大于沿岸方向差分网格的,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
50

下列选项中,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是(  )。

  • A.医院产生的临床废物
  • B.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
  • C.粉煤灰
  • D.有放射性废物
51

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内容是(  )。

  • A.建设项目概况
  • B.工程分析
  • C.环境影响预测
  • D.环境可行性结论
54

小河及评价等级为三级的中河可视为(  )。

  • A.面源
  • B.线源
  • C.点源
  • D.体源
55

主要反映土壤肥力特征的体系是(  )。

  • A.土壤—植物
  • B.土壤—微生物
  • C.土壤—水
  • D.土壤—空气
56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精髓是(  )原则。

  • A.整体性
  • B.一体性
  • C.一致性
  • D.早期介入
57

下列关于风险值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风险值=概率+危险程度
  • B.风险值=危险程度÷概率
  • C.风险值=概率-危险程度
  • D.风险值=概率×危险程度
58

在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时,应遵循(  )原则。

  • A.公众参与
  • B.预防为主
  • C.早期介入
  • D.可操作性
61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以(  )为起点的控制距离。

  • A.污染源中心点
  • B.监测布点
  • C.场界监控点
  • D.排放源中心点
63

生态现状评价要有大量数据支持评价结果,可以应用(  )方法进行。

  • A.定性
  • B.定量
  • C.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 D.半定性和半定量相结合
64

生态影响的经济损益原则中,把(  )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原则。

  • A.生态评价
  • B.生态质量
  • C.生态恢复
  • D.生态防护
65

在确定污染源所排放的污染物中哪些是主要污染因子时,应满足的要求不包括(  )。

  • A.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重点控制污染物
  • B.开发区规划中确定的主导行业或重点行业的特征污染物
  • C.当地环境介质最为敏感的污染因子
  • D.经济发展产生的生活垃圾
67

从(  )角度来说,选址不合理的开发区应考虑对规划方案做重大调整或重新选址。

  • A.环境影响
  • B.环境保护
  • C.生态环境建设
  • D.环境质量现状
68

只有在对规划目标和环境现状有了基本了解后,才能确定(  )。

  • A.环境目标
  • B.环境保护目标
  • C.环境质量目标
  • D.环境质量现状
69

不属于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的是(  )。

  • A.生态建设方案
  • B.污染集中治理方案
  • C.拆迁移民方案
  • D.水土保持方案
70

估算模式是一种(  )模式。

  • A.多源预测
  • B.推荐
  • C.计算
  • D.单源预测
71

河口水质取样点的布设和水样的对待与(  )要求相同。

  • A.河流流动
  • B.水域面积
  • C.河流部分
  • D.水文特点
72

计算小时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  )计算。

  • A.逐日或逐次
  • B.逐时或逐月
  • C.逐日或逐项
  • D.逐时或逐次
74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  )污染物。

  • A.颗粒物和固态
  • B.颗粒物和气态
  • C.固态和气态
  • D.颗粒物和悬浮
75

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依据(  )确定。

  • A.分析工作等级
  • B.评价工作等级
  • C.分析工作范围
  • D.评价工作数据
76

风险识别的目的是(  )。

  • A.确定风险类型
  • B.评价风险类型
  • C.确定风险内容
  • D.评价风险内容
77

适用于非矩形河流、水深变化较大的湖(库)和海湾水域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的水质数学模式是(  )。

  • A.稳态数值解水质模式
  • B.动态数值解水质模式
  • C.单一组分水质模式
  • D.二维或三维模式
79

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的预测,是指对能代表评价区的(  )变化的预测。

  • A.各种环境质量参数
  • B.大气环境影响面积
  • C.生态系统整体性
  • D.各种环境容量参数
82

冰川退缩或侵蚀发生的那些地区的演替称为(  )。

  • A.自然演替
  • B.次生演替
  • C.物种演替
  • D.原生演替
83

当声波波长比声源尺寸大得多时,声源可作(  )处理。

  • A.线声源
  • B.点声源
  • C.面声源
  • D.体声源
84

环境标准实施的监督可分为自我监督和管理性监督,其中,自我监督主要由(  )承担。

  • A.排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
  • B.环境保护部门
  • C.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 D.环境监测部门
85

禁止将(  )的危险废物在同一容器内混装。

  • A.挥发
  • B.不挥发
  • C.兼容
  • D.不兼容
86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不适用于(  )的处置。

  • A.放射性废物
  • B.腐蚀性废物
  • C.易燃性废物
  • D.反应性废物
87

环境影响识别的目的是(  )。

  • A.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
  • B.确定环境发展趋势
  • C.确定环境评价方法
  • D.分析环境限制因素
89

采取适当的措施,尽量减少不可避免的生态影响的程度和范围的是(  )。

  • A.生态影响的避免
  • B.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
  • C.生态影响的控制
  • D.生态影响的补偿
90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

  • A.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完工
  • B.同时设计、同时竣工、同时投产使用
  • C.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 D.同时设计、同时完工、同时生产
94

生态因子之间(  )的关系是划定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

  • A.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
  • B.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
  • C.相互作用和相互排斥
  • D.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
95

验收调查标准原则上采用建设项目(  )经环境保护部门确认环境保护标准与环境保护设施工艺指标来进行验收的。

  • A.环境影响评价阶段
  • B.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 C.环境敏感目标变化
  • D.工程实际建设文件
98

位于乡村的康复疗养区执行(  )功能区要求。

  • A.1类声环境
  • B.2类声环境
  • C.3类声环境
  • D.0类声环境
101

《地下水质量标准》的适用范围是(  )。

  • A.地下热水
  • B.地下矿水
  • C.一般地下水
  • D.地下盐卤水
102

估算模式适用于评价等级及(  )的确定。

  • A.评价范围
  • B.评价密度
  • C.评价内容
  • D.评价公式
104

生态环境管理目标的制订应综合考虑建设项目本身和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各种条件,使之具有(  )。

  • A.可达性和可操作性
  • B.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 C.可达性和可比性
  • D.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105

适用于涉及范围区域较大、人力勘察较为困难或难以到达的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调查方法是(  )。

  • A.公众意见调查法
  • B.现场勘察法
  • C.文件资源调查法
  • D.遥感调查法
106

1.强化环境管理的核心是(  )。

  • A.环境质量标准
  • B.地方环境标准
  • C.环境标准
  • D.环境保护部标准
107

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划分为(  )。

  • A.一级
  • B.二级
  • C.三级
  • D.一级和二级
109

生态影响防护通常以(  )形式来实现的。

  • A.补偿方案
  • B.修复方案
  • C.替代方案
  • D.评价方案
111

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应从改变能源系统及(  )方面进行分析。

  • A.能源集中技术
  • B.能源优化技术
  • C.能源量化技术
  • D.能源转换技术
112

点污染源调查以(  )为主。

  • A.现场调查
  • B.现场测试
  • C.搜集原有资料
  • D.搜集现有资料
119

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  )阶段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

  • A.生产准备
  • B.生产运行
  • C.计划
  • D.服务期满
120

对取得的大量生态数据,需进行(  )。

  • A.编辑和整理
  • B.分析和汇总
  • C.统计和分析
  • D.汇总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