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概括地描述环境现状
- B.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
- C.对环保措施的改进建议
- D.总结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结果
- A.工艺过程分析
- B.资源、能源的储运分析
- C.交通运输影响分析
- D.非正常工况分析
- A.居民区800m以外
- B.居民区150m以外
- C.地表水域150以外
- D.地表水域800以外
- A.声源种类
- B.质量
- C.空间位置
- D.频率特性
- A.评价区域生态是否完整与稳定
- B.评价生态环境功能是否满足需求或规划要求
- C.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
- D.评价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 A.一级评价项目要进行替代方案比较
- B.二、三级评价项目要进行替代方案比较
- C.关键的单项问题要进行替代方案比较
- D.环境保护措施要进行多方案比较
- A.应选在地质结稳定,地震烈度不超过7度的区域
- B.设施底部应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
- C.场界应位于居民区150m以外
- D.应位于居民中心区最大风频的上风向
- A.环境敏感目标基本情况
- 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情况
- C.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因子达标情况
- D.环境保护应急措施落实情况
- A.一般户外
- B.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
- C.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
- D.一般室内
- A.总体规划
- B.布局规划
- C.产业结构规划
- D.环境功能区划
- A.环境污染因素分析
- B.场址合理性论证
- C.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 D.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A.很适宜
- B.基本适宜
- C.适宜
- D.不适宜
- A.海湾
- B.河流
- C.湖泊水库
- D.河口
- A.国家环境标准
- B.方法标准
- C.标准样品标准
- D.基础标准
- A.分析方法
- B.检验方法
- C.测定方法
- D.采样方法
- A.新建
- B.改建
- C.拟建
- D.扩建
- A.生态环境问题的概述
- B.应急与持续改进措施
- C.重要生态因素的确定
- D.衡量生态环境功能的变化
- 18
-
国家环境标准包括( )。
- 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 B.环境保护部标准
- C.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 D.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 A.建设项目规模(大、中、小型建设项目)
- B.噪声源种类和数量
- C.建设项目噪声有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
- D.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
- A.监测因子
- B.监测制度
- C.监测布点要求
- D.监测布点原则
- A.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的制订
- B.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
- C.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
- D.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
- A.排放系数法
- B.数学模型法
- C.调查核实法
- D.类比分析法
- A.点源的排放
- B.排污数据
- C.废(污)水的处理状况
- D.用排水状况
- A.污染源类别
- B.排放方案
- C.预测因子
- D.地形数据
- A.河流充分混合段
- B.非持久性污染物
- C.河流为恒定流动
- D.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 B.环境影响报告表
- C.环境影响登记表
- D.环境影响评价表
- A.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 B.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
- C.弯曲河流、断面形状不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 D.持久性污染物
- A.声源体积较大引起的衰减
- B.遮挡物引起的衰减
- C.地面效应引起的衰减
- D.绿化林带的影响引起的衰减
- A.产生者
- B.受害者
- C.经营者
- D.管理者
- A.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
- B.监测点的布设应有固定的对象
- C.能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
- D.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
- A.焚烧设施的设计
- B.环境影响评价
- C.竣工验收
- D.污染控制管理
- A.常温、高压
- B.高温、常压
- C.常温、常压
- D.高温、高压
- A.半径30km的圆形区域
- B.边长45km矩形区域
- C.边长50km矩形区域
- D.半径25km的半圆形区域
- A.P值取最大者
- B.P值取最小者
- C.P值取平均值
- D.P值取任意值
- A.环境影响评价
- B.环境影响预测
- C.环境影响调查
- D.环境影响控制
- A.叠加图法
- B.网络法
- C.地理信息系统
- D.矩阵法
- A.产生有毒气体
- B.造成二次污染
- C.产生废气污染
- D.使废物增量
- A.第三级
- B.第四级
- C.第一级
- D.第二级
- A.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两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 B.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 C.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 D.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两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 A.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
- B.线源中心两侧各100m
- C.面源中心两侧各200m
- D.点源中心两侧各200m
- A.污染源
- B.无组织排放
- C.单位周界
- D.无组织排放源
- A.标准管理
- B.综合管理
- C.定量管理
- D.监督管理
- A.可操作性
- B.整体性
- C.一致性
- D.可行性
- A.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 B.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环境影响大纲→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 C.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 D.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 A.低于
- B.低于或等于
- C.等于
- D.高于
- A.最初行为与最初环境结果
- B.最终行为与最初环境结果
- C.最初行为与最终环境结果
- D.最终行为与最终环境结果
- A.低于
- B.低于或等于
- C.等于
- D.高于
- A.微观
- B.主观
- C.宏观
- D.客观
- A.排入河流的两个排放口的间距较小时,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
- B.排入小湖的所有排放口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
- C.排入大湖的两个排放口间距较小的,可简化为一个排口
- D.排入海湾的两个排放口间距大于沿岸方向差分网格的,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
- A.医院产生的临床废物
- B.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
- C.粉煤灰
- D.有放射性废物
- A.建设项目概况
- B.工程分析
- C.环境影响预测
- D.环境可行性结论
- A.50m
- B.60m
- C.20m
- D.30m
- A.50mm
- B.80mm
- C.150mm
- D.100mm
- A.面源
- B.线源
- C.点源
- D.体源
- A.土壤—植物
- B.土壤—微生物
- C.土壤—水
- D.土壤—空气
- A.整体性
- B.一体性
- C.一致性
- D.早期介入
- A.风险值=概率+危险程度
- B.风险值=危险程度÷概率
- C.风险值=概率-危险程度
- D.风险值=概率×危险程度
- A.公众参与
- B.预防为主
- C.早期介入
- D.可操作性
- A.小于2m
- B.大于2m
- C.小于1m
- D.大于1m
- A.一级
- B.二级
- C.三级
- D.二、三级
- A.污染源中心点
- B.监测布点
- C.场界监控点
- D.排放源中心点
- A.85
- B.65
- C.75
- D.55
- A.定性
- B.定量
- C.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 D.半定性和半定量相结合
- A.生态评价
- B.生态质量
- C.生态恢复
- D.生态防护
- A.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重点控制污染物
- B.开发区规划中确定的主导行业或重点行业的特征污染物
- C.当地环境介质最为敏感的污染因子
- D.经济发展产生的生活垃圾
- A.0.2m
- B.0.6m
- C.0.8m
- D.0.5m
- A.环境影响
- B.环境保护
- C.生态环境建设
- D.环境质量现状
- A.环境目标
- B.环境保护目标
- C.环境质量目标
- D.环境质量现状
- A.生态建设方案
- B.污染集中治理方案
- C.拆迁移民方案
- D.水土保持方案
- A.多源预测
- B.推荐
- C.计算
- D.单源预测
- A.河流流动
- B.水域面积
- C.河流部分
- D.水文特点
- A.逐日或逐次
- B.逐时或逐月
- C.逐日或逐项
- D.逐时或逐次
- A.规划
- B.选址
- C.实施
- D.条件
- A.颗粒物和固态
- B.颗粒物和气态
- C.固态和气态
- D.颗粒物和悬浮
- A.分析工作等级
- B.评价工作等级
- C.分析工作范围
- D.评价工作数据
- 76
-
风险识别的目的是( )。
- A.确定风险类型
- B.评价风险类型
- C.确定风险内容
- D.评价风险内容
- A.稳态数值解水质模式
- B.动态数值解水质模式
- C.单一组分水质模式
- D.二维或三维模式
- A.ADMS模式系统
- B.ADMS-EIA模式系统
- C.AERMOD模式系统
- D.CALPUFF模式系统
- A.各种环境质量参数
- B.大气环境影响面积
- C.生态系统整体性
- D.各种环境容量参数
- A.工程性质
- B.工程规模
- C.工程特点
- D.工程类型
- A.动态或准稳态
- B.静态或稳态
- C.数值解
- D.解析解
- A.自然演替
- B.次生演替
- C.物种演替
- D.原生演替
- A.线声源
- B.点声源
- C.面声源
- D.体声源
- A.排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
- B.环境保护部门
- C.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 D.环境监测部门
- A.挥发
- B.不挥发
- C.兼容
- D.不兼容
- A.放射性废物
- B.腐蚀性废物
- C.易燃性废物
- D.反应性废物
- A.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
- B.确定环境发展趋势
- C.确定环境评价方法
- D.分析环境限制因素
- A.两个
- B.两个以上
- C.三个
- D.三个以上
- A.生态影响的避免
- B.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
- C.生态影响的控制
- D.生态影响的补偿
- A.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完工
- B.同时设计、同时竣工、同时投产使用
- C.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 D.同时设计、同时完工、同时生产
- A.100m
- B.150m
- C.50m
- D.200m
- A.6~9之内
- B.8~12之内
- C.6~12之内
- D.5~8之内
- A.一级
- B.二级
- C.三级
- D.四级
- A.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
- B.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
- C.相互作用和相互排斥
- D.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
- A.环境影响评价阶段
- B.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 C.环境敏感目标变化
- D.工程实际建设文件
- A.85
- B.65
- C.75
- D.55
- A.一级
- B.二级
- C.三级
- D.四级
- A.1类声环境
- B.2类声环境
- C.3类声环境
- D.0类声环境
- A.10m
- B.15m
- C.20m
- D.25m
- A.项目可行性
- B.运行调度方式
- C.项目规划
- D.运转形式
- A.地下热水
- B.地下矿水
- C.一般地下水
- D.地下盐卤水
- A.评价范围
- B.评价密度
- C.评价内容
- D.评价公式
- A.100m2
- B.10km2
- C.1km2
- D.100km2
- A.可达性和可操作性
- B.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 C.可达性和可比性
- D.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 A.公众意见调查法
- B.现场勘察法
- C.文件资源调查法
- D.遥感调查法
- 106
-
1.强化环境管理的核心是( )。
- A.环境质量标准
- B.地方环境标准
- C.环境标准
- D.环境保护部标准
- 107
-
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划分为( )。
- A.一级
- B.二级
- C.三级
- D.一级和二级
- A.1m
- B.1.5m
- C.2m
- D.2.5m
- A.补偿方案
- B.修复方案
- C.替代方案
- D.评价方案
- A.科学、客观、公正
- B.整体性
- C.公众参与
- D.一致性
- A.能源集中技术
- B.能源优化技术
- C.能源量化技术
- D.能源转换技术
- 112
-
点污染源调查以( )为主。
- A.现场调查
- B.现场测试
- C.搜集原有资料
- D.搜集现有资料
- A.任意1h
- B.连续1h
- C.间隔1h
- D.等时间间隔
- A.10m
- B.12m
- C.18m
- D.15m
- A.300m
- B.500m
- C.200m
- D.100m
- A.工程预测
- B.工程评估
- C.工程分析
- D.工程检测
- A.工艺分析法
- B.系统分析法
- C.生态机理分析法
- D.图形叠置法
- A.环境质量
- B.环境容量
- C.环境总量
- D.污染物总量
- A.生产准备
- B.生产运行
- C.计划
- D.服务期满
- A.编辑和整理
- B.分析和汇总
- C.统计和分析
- D.汇总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