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生态功能的恢复
- B.生态损失的补偿
- C.环保设施的完善
- D.区域总体绿化
- A.工程前期
- B.施工期
- C.工程后期
- D.试运行期
- A.整体性
- B.全面性
- C.针对性
- D.可行性
- A.生态机理分析法
- B.影子工程法
- C.市场价值法
- D.机会成本法
- A.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
- B.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 C.生态系统功能
- D.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
- A.数学模式法
- B.物理模型法
- C.类比分析法
- D.专业判断法
- A.复杂矩阵
- B.定量的分级矩阵
- C.Phillip-Defillipi改进矩阵
- D.Welch-Lewis三维矩阵
- A.敏感生态问题预测
- B.模拟生态问题预测
- C.生态系统整体性变化预测
- D.生态系统功能变化预测
- A.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
- B.监测技术
- C.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 D.规划的技术要求
- 10
-
工程设计资料包括( )。
- A.工程规划资料
- B.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C.工程合同
- D.工程相关设计规范
- A.发布形式
- B.内容的涵义
- C.外延扩展
- D.标准的目的
- A.声压级
- B.最大A声级
- C.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 D.功率级
- A.风险决策
- B.风险识别
- C.后果计算
- D.风险评价
- A.pH值
- B.悬浮物
- C.硝酸
- D.氨氮
- A.确定预测因子
- B.确定预测范围
- C.确定计算点
- D.确定气象条件
- A.环境影响评价
- B.污染源治理
- C.编制环境质量报告书
- D.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 A.减量化
- B.资源化
- C.无害化
- D.合理化
- A.点源调查内容
- B.面源调查内容
- C.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
- D.线源调查内容
- A.监督性监测
- B.监督性检查
- C.监督性抽查
- D.监督性管理热点试题答案
- A.不同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要求的环境影响评价深度相同
- B.对于一级评价,要对单项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和深入的评价
- C.对于二级评价,要对单项环境要素的重点环境影响进行详细、深入评价,一般要采用定量化计算和定性的描述来完成
- D.对于三级评价,对单项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进行一般评价,可以通过定量的描述来完成
- A.矩阵法
- B.网络法
- C.叠加图法
- D.类比法
- A.点声源
- B.线声源
- C.面声源
- D.体声源
- A.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和有害因素
- B.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
- C.防范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带来的损害
- D.通过损害程度提出合理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
- A.编制评价实施方案阶段
- B.调整规划阶段
- C.报告书编制阶段
- D.分析环境现状阶段
- A.采用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
- B.污染源调查清单表
- C.常规气象资料分析表
- D.环境质量预测分析表
- A.潮周平均
- B.中潮平均
- C.高潮平均
- D.低潮平均
- A.很难量化影响
- B.无法定量,不能重现
- C.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
- D.不能确认和分析累积的因果关系
- A.持久性污染物
- B.非持久性污染物
- C.废热
- D.点污染源
- A.综合分析法
- B.类比分析法
- C.物料平衡计算法
- D.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 A.地质构造
- B.环境质量
- C.水史
- D.水文地质
- A.原国家环境保护局
- B.省级环境保护部门
- C.国家发改委
- D.环境监测部门
- A.35
- B.30
- C.15
- D.10
- A.保护
- B.预测
- C.恢复补偿
- D.替代
- 34
-
小河可以简化为( )。
- A.矩形平直河流
- B.矩形弯曲河流
- C.矩形河流
- D.非矩形河流
- A.外0.5m、高度1.2m以上
- B.外0.5m、高度1.5m以上
- C.外1m、高度1.2m以上
- D.外1m、高度1.5m以上
- A.工艺过程
- B.交通运输影响
- C.能源的储运
- D.非正常工况
- A.前期
- B.中期
- C.后期
- D.全过程
- A.区域功能
- B.水域功能
- C.规划功能
- D.实施功能
- A.生物多样性
- B.区域介质环境质量
- C.物有生境
- D.生物资源更新速率
- A.一、二级
- B.二、三级
- C.一、三级
- D.三级
- A.污染物的沉降系数(1/d)
- B.河流流速(m/s)
- C.从计算初始点到下游计算断面的距离(m)
- D.河流宽度(m)
- A.环境特征
- B.环境要素
- C.环境法规
- D.环境敏感程度
- A.敏感生态问题预测
- B.自然资源预测
- C.生态系统整体性预测
- D.环境影响预测
- A.为期一年
- B.为期半年
- C.为期两年
- D.为期三个月
- A.≤60
- B.≥60
- C.≤70
- D.≤75
- A.声源目标
- B.污染目标
- C.敏感目标
- D.影响目标
- A.7d
- B.5d
- C.3d
- D.1d
- A.社会经济调查
- B.环境影响调查
- C.人群健康调查
- D.生态环境调查
- A.阶段性发展目标
- B.环境污染控制调整方案
- C.选址的大范围调整
- D.环境敏感性
- A.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
- B.工业、农业、畜牧业的有关规划
- C.水利、交通的有关规划
- D.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 A.国家环保总局
- B.环境保护部
- C.国家发改委
- D.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A.1/3
- B.1/4
- C.1/5
- D.1/2
- A.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 B.工程实际建设文件
- C.工程设计文件
- D.环境敏感目标变化文件
- A.类比分析法
- B.物料平衡计算法
- C.查阅资料分析法
- D.综合分析法
- A.规模和性质
- B.特点和性质
- C.规模和特点
- D.性质和所处环境
- A.类比分析法
- B.数学模式法
- B.物理模型法
- D.专业分析法
- A.工程布线图
- B.工程平面图
- C.工程规划图
- D.工程立面图
- A.不低于3km
- B.低于3km
- C.不低于5km
- D.低于5km
- A.前期
- B.中期
- C.后期
- D.全过程
- A.土地利用现状图
- B.植被图
- C.生态制图
- D.地形图
- A.估算模式
- B.进一步预测模式
- C.单元预测模式
- D.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 A.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 B.危险废物
- C.医疗废物
- D.感染性废物
- A.恢复工程法
- B.市场价值法
- C.调查评价法
- D.机会成本法
- A.二维模式
- B.三维模式
- C.一维模式
- D.多维模式
- A.迁移规模
- B.迁移方式
- C.迁移目的
- D.潜在的敏感因素
- A.等于60%
- B.大于70%
- C.小于60%
- D.等于70%
- A.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 B.环境保护目标
- C.区域环境质量目标
- D.区域环境影响范围
- A.12h
- B.24h
- C.36h
- D.48h
- A.地质环境
- B.环境保护
- C.生态影响
- D.资源利用
- A.噪声超标等级
- B.噪声评价等级
- C.噪声分析等级
- D.噪声防治等级
- A.3~9
- B.9~14
- C.12~18
- D.14~18
- A.不多于30mm
- B.不少于30mm
- C.不多于50mm
- D.不少于50mm
- A.公众意见调查
- B.现场勘察
- C.历史数据
- D.遥感调查
- A.施工期
- B.运营期
- C.建设期
- D.服务期
- A.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的动力
- B.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
- C.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 D.环境标准具有普通的投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