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类比分析法
- B.投入产出分析
- C.情景分析法
- D.矩阵法
- A.常规水质参数
- B.一般水质参数
- C.特征水质参数
- D.水文水质参数
- A.专业判断法
- B.会议座谈法
- C.调查表法
- D.环境数学模型法
- A.受纳水域的规模
- B.水质污染情况
- C.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 D.污水排放量
- A.敏感区域
- B.敏感生态目标
- C.敏感生态问题
- D.敏感生态环境
- A.环境敏感点
- B.环境的自净(扩散)能力
- C.环境资源
- D.环境质量现状
- A.主要参数
- B.常规参数
- C.特征参数
- D.容量参数
- A.评价项目的物质危险性
- B.功能单元重大危险源判定结果
- C.环境敏感程度
- D.风险识别范围
- A.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调查
- B.评价范围内现有敏感目标调查
- C.声环境功能区划和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 D.现状声源调查
- A.专家咨询法
- B.系统流图法
- C.情景分析法
- D.类比分析法
- A.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 B.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
- C.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 D.促进社会的、经济的、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A.各专项或专题
- B.各环境要素
- C.规划和建设项目
- D.分析和评价
- 13
-
环境保护对策包括( )。
- A.开发区的规划目标
- B.开发区的规划布局
- C.开发区的总体发展规模
- D.产业结构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整方案
- A.生物量减少(<50%)
- B.生物量锐减(≥50%)
- C.异质化程度降低
- D.物种的多样性减少(<50%)
- A.焚烧飞灰和残渣含水率小于30%
- B.焚烧飞灰和残渣二哑英含量高于3μgTEQ/kg
- C.电子废物D.未经处理的粪便
- A.准备阶段
- B.正式工作阶段
- C.环境影响报告编制阶段
- D.实施阶段
- A.有重要或广泛影响的因素
- B.具有长期影响的生态因素
- C.影响是不可逆转的
- D.影响对象是非常敏感的
- A.污染防治措施
- B.环境管理措施
- C.环境预测措施
- D.环境监测措施
- A.受纳水体
- B.排水规模
- C.处理深度
- D.排污口位置
- A.污水排放量
- B.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 C.受纳水域的规模
- D.水质要求
- A.可能受季节条件的限制
- B.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
- C.工作量大
- D.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 A.ADMS-EIA
- B.AERMET气象
- C.CALPUFF
- D.AERMAP地形
- A.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因子:粉尘、SO2、烟尘
- B.对开发区进行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
- C.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
- D.分类确定开发区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总量
- A.环境现状与分析
- B.规划方案的初步筛选
- C.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 D.环境影响识别
- A.土壤—水体系
- B.土壤—微生物体系
- C.土壤—植物体系
- D.土壤—大气体系
- A.总则
- B.建设项目概况
- C.工程分析
- D.环境影响预测
- A.年平均风速
- B.年主导风向
- C.年平均气温
- D.年平均相对湿度
- A.露天环境中具有无组织排放的设施
- B.无组织排放的建筑构造(如车间、工棚等)
- C.露天煤场
- D.露天干灰场
- A.在一条垂线上水深大于5m时,在水面下0.5m水深处及在距河底0.5m处,各取样一个
- B.水深为1~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取一个样
- C.无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取一个样
- D.水深不足1m时,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0.3m,距河底不应小于0.3m
- A.情景分析法
- B.费用效益分析法
- C.层次分析法
- D.对比评价法
- A.风险分析
- B.风险管理
- C.风险计算
- D.源项分析
- A.1m
- B.3m
- C.5m
- D.7m
- A.0.01m/s
- B.0.03m/s
- C.0.05m/s
- D.0.5m/s
- A.Pmax≥50%,且D10%≥8km
- B.Pmax>80%,且D10%≥5km
- C.Pmax≥80%,且D10%≥5km
- D.Pmax≥50%,且D10%>8km
- A.风险评估
- B.风险识别
- C.风险评价
- D.风险管理
- A.65%以上
- B.75%以上
- C.55%以上
- D.50%以上
- A.恢复生态学
- B.生态学原理
- C.自然生态学
- D.生态系统的群落演潜
- A.0类声环境
- B.1类声环境
- C.2类声环境
- D.3类声环境
- A.0.3%
- B.0.5%
- C.0.7%
- D.1.2%
- A.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
- B.采样标准和采样时间
- C.采样地点和采样频次
- D.采样标准和采样地点
- A.D10%为直径的半圆
- B.D10%为边长的矩形
- C.D10%为半径的圆
- D.3×D10%为边长的矩形
- A.中期
- B.近期
- C.远期
- D.定期
- A.200m以外
- B.300m以外
- C.500m以外
- D.800m以外
- A.初步调查阶段
- B.详细调查阶段
- C.编制调查报告阶段
- D.编制实施方案阶段
- A.≤30%
- B.≥20%
- C.≥30%
- D.≤20%
- A.地理位置
- B.人群寿命
- C.地质环境
- D.地形地貌
- A.二氧化硫
- B.二氧化碳
- C.一氧化碳
- D.臭氧
- A.等效连续A声级
- B.声功率级
- C.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 D.倍频带声压级
- A.收集资料法
- B.现场调查法
- C.遥感方法
- D.分析方法
- A.准备阶段→报告编制阶段→正式工作阶段
- B.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环境影响报告编制阶段
- C.报告编制阶段→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
- D.正式工作阶段→准备阶段→环境影响报告编制阶段
- A.复杂
- B.中等
- C.简单
- D.一般
- A.左边位置
- B.中心位置
- C.右边位置
- D.任意位置
- A.植物数量
- B.植物种类
- C.动物种类
- D.动物数量
- A.1.5~3.5km2
- B.3~6km2
- C.2~4km2
- D.1~2.5km2
- A.主导风向左风侧
- B.主导风向右风侧
- C.主导风向下风侧
- D.主导风向上风侧
- A.自然演替机制
- B.原生演替机制
- C.物种演变机制
- D.次生演替机制
- A.功能性
- B.通用性
- C.节能性
- D.特异性
- A.风险计算
- B.风险分析
- C.风险管理
- D.风险识别
- A.归口管理—自我监督—管理性监督—实施
- B.归口管理—实施—自我监督—管理性监督
- C.归口管理—管理性监督—自我监督—实施
- D.实施—归口管理—管理性监督—自我监督
- A.专业判断法
- B.物理模型法
- C.数学模式法
- D.类比分析法
- A.封场措施
- B.重建措施
- C.管理措施
- D.控制措施
- A.55
- B.60
- C.65
- D.70
- A.在建项目
- B.未建项目
- C.区域替代
- D.分析项目
- A.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三级
- B.对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 C.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评价等级不低于一级
- D.对于建成后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二级
- A.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 B.循环化、无害化、减量化
- C.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
- D.利用化、减量化、循环化
- A.1~2km
- B.1~6km
- C.2~12km
- D.6~12km
- A.整体性
- B.公众参与
- C.一致性
- D.可操作性
- A.空气、水
- B.土壤
- C.植被
- D.动物
- A.20年内
- B.25年内
- C.30年内
- D.35年内
- A.图形叠置法
- B.系统分析法
- C.生态机理分析法
- D.数学评价方法
- A.多边形
- B.近圆形
- C.扇形
- D.近矩形
- A.常规参数
- B.单个质量参数
- C.多个质量参数
- D.特征参数
- A.小于等于1小时平均时间
- B.小于1小时平均时间
- C.大于等于1小时平均时间
- D.大于1小时平均时间
- A.目标约束性
- B.充分性
- C.现实性
- D.广泛参与
- A.实测法
- B.预测法
- C.现场调查法
- D.现场测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