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同一水域兼有多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高功能类别对应的标准值
- B.实现水域功能与达到功能类别标准为同一含义
- C.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特征明显的水域,应分水期进行水质评价
- D.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和特定项目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和二级保护区
- A.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 B.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
- C.铅、氟化物、苯[A]芘
- D.臭氧
- A.自然环境状况
- B.社会环境概况
- C.项目和区域大区污染源
- D.评价区内的空气环境质量现状
- A.应在声源正常运行工况的条件下进行测量
- B.应在选择地在声源非正常运行工况下进行测量
- C.每一测点,应分别进行昼间、夜间的测量
- D.对噪声起伏较大的情况,应增加昼间、夜间的测量次数
- A.生产周期在8h以内的,每2h采样一次
- B.24h不少于2次
- C.生产周期大于8h的每4h采样一次
- D.48h不少于2次
- A.保护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 B.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强调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脆弱的生态系统
- C.为消除或消减建设项目可能引起的生态影响而制订行之有效的防护、补偿、替代、恢复的管理方案
- D.落实“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政策
- A.等效点声源的位置位于声源本身的中心
- B.当许多点声源连续分布在一条直线上时,可以认为该声源是线状声源
- C.当声源体积较大、声级较强,在声源附近的一定距离内会出现距离变化而声级基本不变或变化微小时,可认为该环境处于面声源影响范围
- D.当城市市区主干道周边高层楼房建筑某一层附近出现垂直声场最大值时,可认为该层声环境受到主干道多条车道线声源叠加的影响
- A.面积超过1hm2的天然或次生林地
- B.面积超过5hm2的草原、草山、草坡
- C.无论面积大小的已成熟的红树林
- D.面积超过0.5hm2的珊瑚群落
- A.社会方面
- B.经济方面
- C.生态方面
- D.自然环境方面
- A.目前还没有针对所有规划环评的通用方法
- B.在规划中环评一般倾向于选择那些适用于大尺度研究的方法
- C.目前规划环评的方法主要来自于规划的方法和项目环评的方法
- D.很多适用于项目环评的方法可以直接用于规划环评
- A.一级评价对事故影响进行定量或定性预测,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二级评价需进行风险识别、源强分析和对事故影响进行简要分析,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
- B.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的主要区别是: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点是事故对厂(场)界外环境的影响
- C.根据评价项目的物质危险性和功能单元重大危险源判定结果以及环境敏感程度等因素,将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 D.地面水和海洋评价范围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规定执行
- A.全面性
- B.针对性
- C.可行性
- D.效用性
- A.区域总体规划对该开发区的定位、发展规模、布局要求
- B.区域总体规划对开发区产业结构及主导行业的规定
- C.开发区的能源类型、污水处理、给排水设计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关系
- D.开发区规划中的环境功能区划是否符合所在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 A.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
- B.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 C.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与环境保护措施
- D.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
- A.渗滤液
- B.排出气体
- C.雨水
- D.噪声
- A.根据《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GB5086—1997)和《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测定方法》(GB/T15555—1995)测得的废物浸出液pH值小于8.0和大于11.0的废物需经预处理后方能入场填埋
- B.本身具有反应性、易燃性的废物需经预处理后方能入场填埋
- C.含水率高于85%的废物需经预处理后方能入场填埋
- D.医疗废物可直接入场填埋
- A.严禁将集排水系统收集的渗滤液直接排放,必须对其进行处理并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第Ⅰ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的要求及第Ⅱ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标准要求后方可排放
- B.填埋场渗滤液不应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评价指标及其限值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执行
- C.填埋场排出的气体应按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无组织排放的规定执行
- D.填埋场在作业期间,噪声控制应按照《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的规定执行
- A.规划环评得出的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是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之后得出的,是环境最优的
- B.在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时,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
- C.在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时,应按照下列优先顺序:预防措施、减量化措施、最小化措施、修复补救措施、重建措施
- D.在对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述,提出供有关部门决策的环境可行推荐规划方案以及替代方案
- A.系统分析法
- B.物料平衡计算法
- C.类比分析法
- D.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 A.7个
- B.8个
- C.9个
- D.10个
- A.生态要素
- B.环境要素
- C.当地法律法规要求
- D.相关环境标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 A.国家环保总局
- B.省级人民政府
- C.地市级人民政府
- D.县级人民政府
- A.分析方法
- B.检验方法
- C.测定方法
- D.采样方法
- A.建设过程
- B.生产运行阶段
- C.服务期满阶段
- D.退役阶段
- A.第四级
- B.第一级
- C.第二级
- D.第三级
- A.类比调查法
- B.现场调查法
- C.收集资料法
- D.遥感的方法
- A.环境功能区
- B.规划功能区
- C.同心圆放射状
- D.散点状
- A.1~2
- B.2~3
- C.2~4
- D.1~3
- A.1200m
- B.1500m
- C.1700m
- D.2000m
- A.0.5
- B.1
- C.1.5
- D.2
- A.夏季、冬季
- B.夏季、秋季
- C.春季、夏季
- D.春季、秋季
- A.NO2和O3的分析都可使用化学发光法
- B.凡进行小时平均采样的,采样时间均至少45分钟
- C.凡进行日平均采样的,采样时间均至少18小时
- D.一氧化碳的分析方法为非分散红外法
- A.3m,25%
- B.5m50%
- C.7m75%
- D.10m,80%
- A.铅、汞
- B.氟及其化合物
- C.二氧化硫
- D.颗粒物
- A.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 B.区域大气总量控制
- C.新建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 D.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 A.点源在距地面10m高、平均风速为2m/s情况下的一次排放浓度预测可以用有风点源扩散模式
- B.点源在距地面10m高、平均风速为1m/s情况下的一次排放浓度预测可以用有风点源扩散模式
- C.点源在距地面10m高、平均风速为0.5m/s情况下的一次排放浓度预测可以用小风点源扩散模式
- D.点源在距地面10m高、平均风速为0.2m/s情况下的一次排放浓度预测可以用小风点源扩散模式
- A.100m3/s
- B.150m3/s
- C.180m3/s
- D.200m3/s
- A.碘量法
- B.温度计法
- C.玻璃电极法
- D.电化学探头法
- A.点源污染调查的过程中一般应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
- B.点污染源调查的过程中一般同时还要求进行现场调查与测试
- C.调查的简繁程度可根据评价级别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
- D.通过收集或实测以取得污染源资料时,应注意其与受纳水域的水文、水质特点之间的关系,以便了解这些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自净情况
- A.均以现场调查和现场测试为主
- B.以现场调查和现场测试为主,搜集现有资料为辅
- C.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进行实测
- D.只依据现有资料
- A.20天
- B.30天
- C.35天
- D.40天
- A.排入GB3838中Ⅳ、Ⅴ类水域污水执行三级标准
- B.排入GB3838中Ⅲ类水域(划定的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的污水执行二级标准
- C.排入GB3097中三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三类标准
- D.排入GB3097中二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一类标准
- A.Ⅰ类
- B.Ⅱ类
- C.Ⅲ类
- D.Ⅳ类
- A.25m
- B.30m
- C.35m
- D.40m
- A.3
- B.4
- C.5
- D.6
- A.100
- B.200
- C.300
- D.400
- A.A计权声功率级
- B.A声级
- C.A声功率级
- D.等效连续A声级
- A.10
- B.12
- C.15
- D.20
- A.500m
- B.400m
- C.300m
- D.200m
- A.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
- B.水体自净能力一般时段
- C.水体自净能力最小时段
- D.水体自净能力最大时段
- A.60
- B.65
- C.70
- D.75
- A.75dB、禁止施工
- B.85dB、禁止施工
- C.75dB、65dB
- D.85dB、75dB
- A.一级评价
- B.二级评价
- C.三级评价
- D.二级或三级评价
- A.零方案
- B.原始方案
- C.基点方案
- D.参照方案
- A.定性
- B.定性和半定量
- C.半定量
- D.半定量和定量
- A.公用工程系统风险识别
- B.生产原材料风险识别
- C.生产产口风险识别
- D.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
- A.500m
- B.600m
- C.700m
- D.800m
- A.600
- B.800
- C.1000
- D.1200
- A.渗虑液及污水排放
- B.地下水污染
- C.环境卫生
- D.大气颗粒物污染
- A.矩阵法
- B.生态机理分析法
- C.网格法
- D.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
- A.生态经济
- B.循环经济
- C.绿色经济
- D.和谐园区
- A.入区项目类型与布局
- B.入区项目类型与投资规模
- C.规划的发展目标
- D.规划的发展规模
- A.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 B.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 C.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 D.公众参与,应向公众告知开发区规划、开发活动涉及的环境问题、环境影响评价初步分析结论、拟采取的减少环境影响的措施及效果等公众关心的问题
- A.应根据规划的发展目标、规模、规划阶段、产业结构、行业构成等,分析预测开发区污染物来源、种类和数量
- B.根据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分析确定近、中、远期区域主要污染源。鉴于规划实施的时间跨度较长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污染源分析预测应以远期为主
- C.在确定污染源所排放的主要污染因子时,应满足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重点控制污染物要求
- D.在确定污染源所排放的主要污染因子时,应满足开发区规划中确定的主导行业或重点行业的特征污染物要求
- A.森林开采
- B.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 C.旅游资源开发建设
- D.交通运输建设项目
- A.主管部门
- B.林业行政管理部门
- C.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
- D.国土和城建行政管理部门
- A.次生演替
- B.原生演替
- C.人工演替
- D.自然演替
- A.装置区
- B.贮罐区
- C.运输区
- D.环境保护目标
- A.安全防护距离和防火间距
- B.安全防护距离
- C.卫生防护距离和防火间距
- D.空间防护距离和防火间距
- A.规划的社会经济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
- B.规划与上、下层次规划的关系和一致性分析
- C.规划目标与其他规划目标、环保规划目标的关系和协调性分析
- D.规划期限、范围及实施保障
- A.二氧化氮
- B.二氧化硫
- C.一氧化碳
- D.颗粒物
- A.10年
- B.20年
- C.30年
- D.40年
- A.5
- B.6
- C.8
- D.10
- A.累积影响
- B.一次性影响
- C.可逆影响
- D.不可逆影响
- A.2km
- B.3km
- C.4km
- D.5km
- A.自我评价
- B.专家评价
- C.第三方评价
- D.公众评价
- A.远期
- B.近期
- C.中期
- D.长远
- A.开发区规划简介
- B.开发区污染源分析
- C.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
- D.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
- A.微观
- B.中观
- C.中、微观
- D.宏观
- A.优点和缺点
- B.优点
- C.缺点
- D.经济效益
- A.2~8km
- B.30~40km
- C.8~30km
- D.1~2km
- A.生态系统的异地补偿
- B.生态系统的就地补偿
- C.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 D.生态系统的群落演替
- A.项目拟建区域人类开发历史、开发方式和强度
- B.移民问题的调查,包括迁移规模、迁移方式、预计移民区产业情况等
- C.项目拟建区域自然灾害及其对生境的干扰破坏情况
- D.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
- A.55dB,45dB
- B.65dB,55dB
- C.50dB,40dB
- D.60dB,50dB
- A.A声级及等效连续A声级
- B.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 C.最大线性声级及A声功率级
- D.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及A声级
- A.计权声功率级
- B.声功率权
- C.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 D.等效连续A声级
- A.噪声源种类和数量
- B.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等级的变化程度
- C.建设项目噪声有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
- D.建设项目规模投资额
- A.完全混合过程段、混合过程段和下游河段
- B.充分混合段、完全充分混合段和中游河段
- C.完全充分混合段、部分充分混合段和混合过程段
- D.充分混合段、混合过程段和排污口上游河段
- A.小型湖泊、水库如水深小于10m时,每个取样位置取一个水样
- B.大中型湖泊、水库各取样位置上不同深度的水样均不混合
- C.小型湖泊、水库如水深大于等于10m时则一般只取一个混合样
- D.大中型湖泊、水库如水深大于等于10m时则一般只取一个混合样
- A.8
- B.10
- C.12
- D.15
- A.过滤加消毒
- B.过滤
- C.消毒
- D.絮凝、混凝、沉淀、过滤
- A.小水库
- B.中水库
- C.一般水库
- D.大水库
- A.简单
- B.复杂
- C.中等
- D.不复杂
- A.一种
- B.二种
- C.三种
- D.均不对
- A.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
- B.一类区允许新、扩建污染源,但要求执行一级标准
- C.一类区改建污染源应执行一级标准
- D.二类区污染源执行二级标准
- A.河流、湖库等一般分丰水期和枯水期进行调查
- B.海湾分大潮期和小潮期进行调查
- C.北方地区还可分为冰封期和非冰封期进行调查
- D.评价等级不同,各类水域调查时期的要求也不同
- A.30min
- B.45min
- C.60min
- D.2h
- A.锅炉烟气中烟尘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 B.锅炉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 C.锅炉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 D.锅炉烟气中烟气二氧化氮的排放限值
- A.本标准实施后再行发布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其使用范围规定的污染源将继续实行本标准
- B.本标准实施后再行发布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其使用范围规定的污染源将不再实行本标准
- C.本标准实施后再行发布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其使用范围规定的污染源将实行两个标准中最低排放的标准
- D.本标准实施后再行发布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其使用范围规定的污染源将实行两个标准中最高排放的标准
- A.0.6
- B.0.5
- C.0.8
- D.2
- A.0.04mg/m3(标态)
- B.0.08mg/m3(标态)
- C.0.10mg/m3(标态)
- D.0.12mg/m3(标态)
- A.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二期(夏季、冬季)
- B.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二期(夏季、秋季)
- C.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
- D.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 A.①~⑧
- B.①、②、⑤、⑥、⑦、⑧
- C.①~⑨
- D.①、②、③、④、⑥、⑦、⑨
- A.①,②项
- B.②,⑤项
- C.①,③项
- D.①,④项
- A.多个质量参数
- B.单个质量参数
- C.单个环境要素
- D.多个环境要素
- A.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
- B.文字应简洁准确,并尽量采用图表和照片,以使提出的资料清楚,论点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查
- C.原始数据、计算过程均需要在报告书中列出
- D.评价内容较多时其重点评价项目另编分项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