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
- B.等标排放量
- C.最远距离D10%
- D.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分布
- A.地质构造
- B.环境质量
- C.水史
- D.水文地质
- A.排气筒高度及出口外径
- B.烟气出口速度
- C.毒性较大物质正常排放量
- D.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
- A.以l997年12月31日之前和l998年1月1日起为时限
- B.对第一类污染物、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规定了不同的限值
- C.对第一类、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放量规定了不同的限值
- D.建设(包括改、扩建)单位的建设时间,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批准日期为准划分
- A.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声音
- B.建筑施工所产生的声音
- C.交通运输所产生的声音
- D.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声音
- E.自然界所产生的声音
- A.昼间等效声级(Ld)
- B.最大A声级(Lmax)
- C.夜间等效声级(Ln)
- D.等效连续A声级(Leq)
- A.建设项目的声源资料
- B.敏感目标的规模
- C.影响声波传播的各类参量
- D.建设项目的规模
- A.同一水域兼有多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高功能类别对应的标准值
- B.实现水域功能与达到功能类别标准为同一含义
- C.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特征明显的水域,应分水期进行水质评价
- D.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和特定项目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和二级保护区
- A.质量指标法
- B.系统分析法
- C.图形叠置法
- D.景观生态学法
- E.综合指标法
- A.分析开发区能源结构及其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 B.预测与分析集中供热(汽)厂的位置、规模、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 C.工艺尾气排放方式、位置、浓度、控制措施及其环境影响分析
- D.区内污染物排放对区外地区的环境影响分析
- A.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 B.河流一维稳态模式
- C.河流二维稳态模式
- D.河流一维动态模式
- E.O'connor河口模式
- A.NOx
- B.NH3
- C.H2S
- D.颗粒物
- A.易碎、易裂物质
- B.有毒有害物质
- C.易燃物质
- D.易爆物质
- A.COD
- B.总镉
- C.SS
- D.总铜
- E.马拉硫磷
- A.机关单位对外环境排放噪声的评价
- B.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使用的向环境排放噪声的设备、设施的评价
- C.商业经营活动的中使用的向环境排放噪声的设备、设施的管理、控制
- D.事业单位对外环境排放噪声的管理
- A.准备阶段
- B.正式工作阶段
- C.环境影响报告编制阶段
- D.实施阶段
- A.对开发区进行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
- B.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因子:烟尘、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 C.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即满足环境质量目标的前提下污染物的允许排放总量)
- D.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按十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 A.生活污水
- B.直接冷却水
- C.清净下水
- D.间接冷却水
- E.循环水
- A.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
- B.内河航道两侧区域
- C.城市快速路
- D.二级公路
- E.铁路干线
- A.满足相关要求的医疗废物焚烧残渣(包括飞灰、底渣)
- B.未经处理的餐饮废物
- C.未经处理的粪便
- D.禽畜养殖废物
- E.电子废物及其处理处置残余物
- A.采用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
- B.污染源调查清单表
- C.常规气象资料分析表
- D.环境质量预测分析表
- A.提出的数据资料一定要真实、准确、可信
- B.凡是可定量表述的内容如污染物排放量,应通过分析尽量给出定量结果
- C.突出重点,表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特征
- D.在对建设项目选址选线、设计建设方案等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
- A.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 B.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
- C.估计毒性较大的污染物非正常排放量
- D.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
- A.对于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为最近五年
- B.对于二级评价项目,至少应为最近三年
- C.对于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为最近一年
- D.对于二级评价项目,至少应为最近一年
- A.两者地面水环境的水力、水文条件和水质状况相同
- B.两者地面水环境的水力、水文条件和水质状况类似
- C.两者的投资额和工程性质基本相同
- D.两者的某种环境影响来源应具有相同的性质,其强度应比较接近可成比例关系
- A.根据污染源的具体情况,排放形式可简化为点源、线源、面源,排放规律可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和非连续恒定排放。
- B.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通常可以把排放规律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
- C.无组织排放可以简化成面源;从多个间距很近的排放口排水时,可以简化为点源。
- D.评价等级为三级时,海湾污染源简化与大湖(库)相同。
- A.综合分析法
- B.类比分析法
- C.物料平衡计算法
- D.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 A.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 B.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
- C.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 D.促进社会的、经济的、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A.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
- B.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 C.生态系统功能
- D.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
- A.数学模式法
- B.物理模型法
- C.类比分析法
- D.专业判断法
- A.初步调查阶段
- B.详细调查阶段
- C.编制调查报告阶段
- D.编制实施方案阶段
- A.2000m
- B.3000m
- C.4000m
- D.5000m
- 33
-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01)对于处置场的大气污染控制项目规定,工业固废贮存、处置场以()为控制项目,其中属于自燃性煤矸石的贮存、处置场以()为控制项目。
- A.二氧化硫颗粒物
- B.颗粒物 二氧化硫
- C.颗粒物 颗粒物和二氧化硫
- D.二氧化硫 颗粒物和二氧化硫
- A.建设项目
- B.功能区
- C.环境
- D.当地居民区
- A.Ⅰ类
- B.Ⅱ类
- C.Ⅰ类或Ⅱ类
- D.以上都不对
- A.不同施工阶段夜间作业噪声限值均为55dB
- B.夜间施工以打桩阶段作业噪声限值为最大
- C.昼间不同施工阶段中以装修阶段作业噪声限值为最小
- D.打桩阶段昼间作业噪声限值不得超过75dB
- A.评价区内及界外区域的地形、地理特征
- B.项目的评价等级
- C.区域内是否包括大中城市的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
- D.项目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方式等相关情况
- A.倍频带声压级
- B.昼夜等效声级
- C.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 D.等效连续A声级
- A.标准指数法
- B.极值指数法
- C.自净利用指数法
- D.内梅罗指数法
- A.低于
- B.高于
- C.同等于
- D.视情况而定
- A.一级评价
- B.二级评价
- C.三级评价
- D.二级或三级评价
- A.分量回归法 一级不宜小于0.45、二级不宜小于0.35
- B.总量回归法 一级不宜小于0.45、二级不宜小于0.35
- C.分量回归法 一级不宜小于0.35、二级不宜小于0.45
- D.总量回归法 一级不宜小于0.35、二级不宜小于0.45
- A.60 dB(A)
- B.65 dB(A)
- C.70 dB(A)
- D.75 dB(A)
- A.两类
- B.三类
- C.四类
- D.五类
- A.科学、客观、公正
- B.整体性
- C.公众参与
- D.一致性
- A.10-5cm/s
- B.10-6 cm/s
- C.10-7 cm/s
- D.10-10 cm/s
- A.简单
- B.中等
- C.复杂
- D.所给条件尚不足判断
- A.100m内
- B.150m内
- C.200m内
- D.300m内
- A.建设过程
- B.生产运行阶段
- C.服务期满阶段
- D.退役阶段
- A.确保全面说明问题,数目多多益善
- B.数目应尽可能的少,方便工作进行
- C.既说明问题,但又不宜过多
- D.一般应等于环境现状调查涉及的水质因子数目
- A.90%
- B.80%
- C.70%
- D.60%
- A.水产养殖区
- B.海洋渔业水域
- C.滨海风景旅游区
- D.海洋开发作业区
- A.风险识别
- B.源项分析
- C.风险计算
- D.后果计算
- A.0.347
- B.0.694
- C.1.5
- D.3.0
- A.监测点不应小于10个
- B.监测点不应小于6个
- C.须布置1~3个监测点
- D.可不再安排SO2排放量的监测
- A.在确定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及范围后,进行律设顶目现场勘察
- B.进行声环境现状评价前,无需进行声环境敏感目标调查
- C.得到某声源源强后,就可预测到该声源对敏感目标的噪声贡献值
- D.在初步确定项目声源及所在区域声环境功能及敏感目标的基础上_确定评价等级
- A.经济规模
- B.土地开发规模
- C.经济规模和土地开发规模
- D.经济规模或土地开发规模
- A.平坦地区定场情况下连续排放
- B.平坦地区非定场情况下连续排放
- C.任意地区定场情况下连续排放
- D.平坦地区定场情况下间断排放
- A.二类海域
- B.Ⅱ类水域
- C.Ⅲ类水域划定的保护区
- D.一类海域
- A.一
- B.二级
- C.三级
- D.四级
- A.1~2.5
- B.1.5~3.5
- C.2~4
- D.3~6
- A.2008年10月1日
- B.2009年1月1日
- C.2011年1月1日
- D.2012年1月1日
- A.距离点源不低于3km
- B.距离点源不低于4km
- C.距离点源不低于5km
- D.距离点源不低于6km
- A.一级
- B.二级
- C.三级
- D.四级
- A.低于地下水最高水位
- B.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
- C.高于地下水最低水位
- D.低于地下水最低水位
- A.施工开始时间
- B.生产开始时间
- C.可行性报告批准日期
- D.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批准日期
- A.面声源
- B.线声源
- C.点声源
- D.体声源
- A.3%
- B.5%
- C.8%
- D.10%
- A.评价等级
- B.评价工作时限
- C.当地环保要求
- D.矿山来选工程特点
- A.锅炉执行GB 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B.火电厂执行GB 13223—1996《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C.工业炉窑执行GB 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D.恶臭污染物执行GB 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