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从声音的三要素为出发点控制环境噪声的影响
- B.以城市规划为先,避免产生环境噪声污染影响
- C.关注环境敏感人群的保护,体现“以人为本”
- D.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相结合控制环境噪声污染
- A.清洁生产指标项的确定要符合指标选取原则,从六类指标考虑并充分考虑行业特点
- B.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的描述应真实客观
- C.报告书中必须给出关于清洁生产的结论及所应采取的清洁生产方案建议
- D.清洁生产指标数值的确定要有充足的依据
- A.公式法
- B.查表法
- C.绘图法
- D.查资料法
- A.是否超标
- B.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
- C.超标范围及位置
- D.绘制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 A.现场调查法
- B.水文手册查算法
- C.物理模型法
- D.土壤侵蚀及产沙数学模型法
- A.机械振动清灰
- B.截留清灰
- C.逆气流清灰
- D.脉冲喷吹清灰
- A.植被覆盖度
- B.侵蚀类型区
- C.年风蚀厚度
- D.侵蚀模数
- A.拦渣工程
- B.护坡工程
- C.土地整治工程
- D.泥石流防治工程
- A.间歇入渗型
- B.连续入渗型
- C.越流型
- D.径流型
- A.空气
- B.地面水
- C.地下水
- D.噪声
- A.物理法
- B.化学法
- C.物理化学法
- D.生物法
- A.化学絮凝后沉淀或汽提
- B.物理法过滤
- C.生物法过滤
- D.物理化学法过滤
- A.重复利用率
- B.转化率
- C.产品收率
- D.循环率
- A.过滤器
- B.压力活塞
- C.反应槽
- D.放空燃烧装置/放空管
- A.评价范围内现有的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
- B.评价范围内现有的噪声敏感目标及相应的噪声功能区划
- C.评价范围内各功能区噪声现状,边界噪声超标状况
- D.评价范围内受影响人口分布和敏感目标超标情况
- A.该法工艺简单,处理效果好
- B.NOχ去除率达90%以上
- C.该法投资大、成本高
- D.仅能化有害为无害,尚未达到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的目的
- A.划分各功能单元
- B.筛选危险物质,确定环境风险评价因子
- C.事故源项分析和最大可信事故筛选
- D.估算各功能单元最大可信事故泄漏量和泄漏率
- A.对化工、石油炼制、金属冶炼项目,应编制环境保护验收检测报告
- B.对水力发电以及房地产、饮食娱乐服务业项目,应编制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
- C.对水利、电力、交通、矿山项目,应编制环境保护验收检测报告
- D.对油田及输油气管线建设、农林、旅游项目,应编制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
- A.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目标,点位不少于10个
- B.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目标,点位不少于6个
- C.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应符合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
- D.监测点周围空间可以密闭,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30。
- A.大自然同化过程
- B.物理输移过程
- C.化学转化过程
- D.生物降解过程
- A.环境影响的价值
- B.环境影响持续的时间
- C.环境计划执行情况
- D.市场边界
- A.湿球温度
- B.降水量
- C.海平面气压
- D.云底高度
- A.各测点的取样时间
- B.输移系统
- C.支流的流量及其水质
- D.各排放口的排放浓度
- A.各分子的扩散能力相同且与其表面的覆盖范围有关
- B.由于浓度场的作用存在着质点的分子扩散
- C.在微观上,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和孔隙通道的弯曲性导致了污染质点的弥散现象
- D.由于宏观上所存孔隙介质都存在着非均质性造成的
- A.配套工程
- B.环保工程
- C.主体工程
- D.辅助工程
- A.年均输入磷浓度
- B.单位面积湖泊供水
- C.湖泊透明度
- D.湖水更新率
- A.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
- B.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
- C.环境特征的相似性
- D.环境治理措施的相似性
- A.粒度成分
- B.颗粒排列
- C.流体的黏滞性
- D.颗粒的大小
- A.应急组织机构、人员
- B.应急救援保障
- C.人员紧急撤离、疏散、应急剂量控制、撤离组织计划
- D.事故应急求援关闭程序与恢复措施
- A.地震
- B.冻土
- C.断层
- D.坍塌
- A.5:00~9:00
- B.11:00~14:00
- C.18:00~23:00
- D.11:00~l3:00
- A.环境空气质量敏感点(区)
- B.环境空气污染源源强
- C.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
- D.环境空气污染源影响区域
- A.氨法
- B.钠法
- C.镁法
- D.催化氧化法
- A.表达环境质量状态
- B.表达其相对重要性
- C.评价环境影响的严重性
- D.环境破坏的自动恢复功能
- A.颗粒物粒径分级
- B.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
- C.颗粒物的分级粒径
- D.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
- A.间接性
- B.客观性
- C.区域性
- D.潜在
- A.是否按照有关行业规定标准运行监测仪
- B.是否按照环评批复的要求安装了仪器设备
- C.是否进行环境影响污染物达标排放检定和校准
- D.是否通过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质量检定和校准
- A.核查表
- B.网络法
- C.现场咨询法
- D.环境数学模型法
- A.湿球温度
- B.降水类型
- C.海平面气压
- D.观测站地面气压
- A.在工程设计中改进生产工艺和加工操作方法,降低工艺噪声
- B.在生产管理和工程质量控制中保持设备良好运转状态,不增加不正常运行噪声
- C.合理安排建筑物功能和建筑物平面布局,使敏感建筑物远离噪声源,实现“闹静分开”
- D.采用合理的声学控制措施或技术,来实现降噪达标的目标
- A.确定地下水流向
- B.确定潜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
- C.确定潜水的深度
- D.位线由疏变密,表明含水层透水性变好或含水层变厚
- A.现场实测
- B.类比调查
- C.物料衡算
- D.设计资料
- A.废水产生指标
- B.能耗指标
- C.废气产生指标
- D.固体废物产生指标
- A.露天堆放和填埋的固体废物会由于有机组分的分解而产生沼气
- B.固体废物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粉尘、酸性气体、二口恶英等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 C.一些有机固体废物,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下被微生物分解,可以不同程度上产生Cl<SUB>2</SUB>、HCl和大量粉尘,造成地区性空气污染
- D.采用焚烧法处理固体废物,已成为有些国家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 A.pH值为4~9
- B.COD浓度为2000~62000mg/L
- C.BOD<SUB>5</SUB>浓度为60~45000mg/L
- D.BOD<SUB>5</SUB>/COD值较低,可生化性强
- A.选择减少资源消耗的方案
- B.采用环境友好的方案
- C.采用循环经济理念,优化建设方案
- D.发展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方案
- A.技术经济先进性
- B.总图布置合理性
- C.污染治理措施的可行性
- D.达标排放可能性
- A.规模较大
- B.规模较小
- C.具有复杂环境功能
- D.具有简单功能新环境
- A.公式计算和经验估值
- B.室内模拟实验测定
- C.现场实测
- D.水质数学模型率定
- A.初级生产力
- B.游泳生物
- C.鱼类资源
- D.底栖生物
- A.1
- B.2
- C.3
- D.4
- A.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
- B.点源调查
- C.面源调查
- D.体源调查
- A.20.67
- B.21.56
- C.24.33
- D.25.14
- A.高级标准
- B.一级标准
- C.二级标准
- D.三级标准
- A.隐含价值法
- B.防护费用法
- C.反向评估法
- D.成果参照法
- A.提高出水质量,使其达到严格的出水标准及污水回用的目的
- B.将污泥从废水中分离,并根据需要将部分污泥回流到曝气池
- C.去除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或乳化状态的油类污染物
- D.降低混合系统中废水的浓度,使微生物具有更好的沉降性能
- A.曝气沉砂池
- B.平流式沉淀池
- C.辅流式沉淀池
- D.竖流沉淀池
- A.确定景观敏感性识别基础
- B.做景观保护措施的研究
- C.确定视点
- D.确定景观美感程度
- A.旅行费用法
- B.调查评价法
- C.机会成本法
- D.隐含价值法
- A.判断是否需要可以作为瞬时点源处理
- B.判断有毒有害化学品进入水体的浓度
- C.判断水面上大气中有毒污染的分压是否达到标准值
- D.判断悬浮颗粒物浓度是否达到标准
- A.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和产品指标
- B.产品指标和污染物产生指标
- C.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和污染物产生指标
- D.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指标
- A.主观观感评价为主,以客观的美学评价为辅
- B.客观的美学评价为主,以主观观感评价为辅
- C.对比分析评价为主,以对称调和评价为辅
- D.对称和调和分析评价为主,以对比分析评价为辅
- A.自然资源条件
- B.社会条件
- C.生态建设要求
- D.经济条件
- A.压实
- B.破碎
- C.分选
- D.电解
- A.量化环境影响
- B.筛选环境影响
- C.评估环境影响的人文化价值
- D.将货币化的环境影响价值纳入项目的经济分析
- A.分离力作用在整个气流上,而不是作用在粒子上
- B.分离力作用在粒子上,而不是作用在整个气流上
- C.分离力作用在煤尘颗粒物上,而不是作用在粒子上
- D.分离力作用在煤尘颗粒物上,而不是作用在整个气流上
- A.面源位置坐标
- B.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
- C.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
- D.初始垂直扩散参数
- A.工程和其影响因素
- B.影响因素和调查资料
- C.工程和生态环境
- D.生态环境和调查资料
- A.做好景观设计
- B.为景观项目的研究作准备
- C.不建造不良景观
- D.符合生态规律
- A.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B.以周围人群生活
- C.固定的工业设备噪声源
- D.环境质量要求
- A.植被覆盖率
- B.防风固沙能力
- C.生态恢复能力
- D.水土流失率
- A.三氧化二钡、硫酸钾
- B.五氧化二钡、硫酸钾
- C.高锰酸钾、一氧化碳
- D.氧化氮、高锰酸钾
- A.日均浓度
- B.最低排放浓度
- C.季度值
- D.月均值
- A.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可靠性
- B.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
- C.分析与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
- D.分析对周围环境敏感点处置措施的可行性
- A.野外调查
- B.定位或半定位观测
- C.遥感技术
- D.访问专家
- A.50 m
- B.40 m
- C.30 m
- D.10 m
- A.各类重金属离子浓度也较高
- B.pH值接近中性或弱碱性
- C.BOD<SUB>5</SUB>和COD浓度较低
- D.BOD<SUB>5</SUB>/COD的比值较低
- A.具体部位
- B.源点
- C.种类
- D.数量
- A.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的使用量及类型、源项等是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
- B.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状况等是项目的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 C.建设项目的建设目的是划分的依据
- D.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是划分的依据
- A.选择的类比对象应与拟建项目性质相同,工程规模相差不多,其建设方式与拟建工程相类似
- B.类比条件不完全近似的生态环境方面,不可获得有效的类比分析结果
- C.类比分析在选择类比对象时还应考虑类比对象对相应类比分析问题的有效性和深入性
- D.明确类比调查重点内容,选择可作重点问题类比的对象,可以减少盲目性
- A.2 km
- B.3 km
- C.5 km
- D.8 km
- A.15°<SUP> </SUP>B.18°
- C.20°
- D.25°
- A.2
- B.3
- C.4
- D.5
- A.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 B.通常不发生实际的货币支付
- C.受到严格检验的实施步骤
- D.应努力避免各种偏差
- A.物理模型法
- B.类比调查法
- C.物料平衡计算法
- D.专业判断法
- A.广泛应用于对非市场物品的价值评估
- B.是基于费用或价格的
- C.所依据的费用或价格数据比较容易获得
- D.评估出的并不是以支付意愿衡量的环境价值
- A.30
- B.40
- C.50
- D.70
- A.源项分析
- B.安全评价的分析
- C.工程分析
- D.风险分析
- A.悬浮物、营养物
- B.乳化油、营养物
- C.乳化油、细菌
- D.悬浮物、细菌
- A.一般营养
- B.贫营养
- C.中营养
- D.富营养
- A.实测
- B.推测
- C.估算
- D.反推算
- A.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平均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 B.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 C.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 D.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 A.10 m
- B.12 m
- C.15 m
- D.20 m
- A.水动力实测
- B.扩散方程
- C.示踪实验
- D.降解析出试验
- A.烟尘、粉尘、SO<SUB>2 </SUB>B.COD、粉尘、SO<SUB>2 </SUB>C.烟尘、COD、SO<SUB>2 </SUB>D.烟尘、粉尘、COD
- A.点状排泄
- B.线状排泄
- C.面状排泄
- D.自然排泄
- A.有机物完全降解矿化
- B.基质和营养物质均衡,满足微生物的代谢需要
- C.应存在少数物质如木质素
- D.降解产物除CH<SUB>4</SUB>和CO<SUB>2</SUB>之外,无其他含碳化合物,碳元素没有被用于微生物的细胞合成
- A.选择污染源及其排放方案
- B.确定污染源的预测因子
- C.拟建项目污染治理方案的设计
- D.合理选择污染源的组合方案
- A.小于30°<SUP> </SUP>B.小于45°<SUP> </SUP>C.小于60°<SUP> </SUP>D.小于65°<SUP> </SUP>
- A.S—P模式
- B.一维稳态水质模式
- C.稀释混合模式
- D.完全混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