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环评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冲刺试卷(4)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确定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对策的一般原则有(  )。

  • A.从声音的三要素为出发点控制环境噪声的影响
  • B.以城市规划为先,避免产生环境噪声污染影响
  • C.关注环境敏感人群的保护,体现“以人为本”
  • D.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相结合控制环境噪声污染
2

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清洁生产分析的编写原则是(  )。

  • A.清洁生产指标项的确定要符合指标选取原则,从六类指标考虑并充分考虑行业特点
  • B.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的描述应真实客观
  • C.报告书中必须给出关于清洁生产的结论及所应采取的清洁生产方案建议
  • D.清洁生产指标数值的确定要有充足的依据
4

在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环境影响时应分析的内容是(  )。

  • A.是否超标
  • B.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
  • C.超标范围及位置
  • D.绘制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5

水土流失侵蚀模数预测的方法主要有(  )。

  • A.现场调查法
  • B.水文手册查算法
  • C.物理模型法
  • D.土壤侵蚀及产沙数学模型法
6

烟尘控制技术过程中,袋式除尘器的清灰方式主要有(  )。

  • A.机械振动清灰
  • B.截留清灰
  • C.逆气流清灰
  • D.脉冲喷吹清灰
7

水土流失评价根据风力侵蚀的强度分级可按(  )指标划分。

  • A.植被覆盖度
  • B.侵蚀类型区
  • C.年风蚀厚度
  • D.侵蚀模数
8

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可分为(  )。

  • A.拦渣工程
  • B.护坡工程
  • C.土地整治工程
  • D.泥石流防治工程
9

地下水污染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归为(  )。

  • A.间歇入渗型
  • B.连续入渗型
  • C.越流型
  • D.径流型
11

现代废水处理技术,按作用原理可分为(  )。

  • A.物理法
  • B.化学法
  • C.物理化学法
  • D.生物法
12

对二级处理出水的悬浮物的去除方法有(  )。

  • A.化学絮凝后沉淀或汽提
  • B.物理法过滤
  • C.生物法过滤
  • D.物理化学法过滤
14

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中,(  )生产设备是泄漏的重要源。

  • A.过滤器
  • B.压力活塞
  • C.反应槽
  • D.放空燃烧装置/放空管
15

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

  • A.评价范围内现有的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
  • B.评价范围内现有的噪声敏感目标及相应的噪声功能区划
  • C.评价范围内各功能区噪声现状,边界噪声超标状况
  • D.评价范围内受影响人口分布和敏感目标超标情况
16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中,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的处理效果包括(  )。

  • A.该法工艺简单,处理效果好
  • B.NOχ去除率达90%以上
  • C.该法投资大、成本高
  • D.仅能化有害为无害,尚未达到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的目的
17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一般事故风险源项分析的步骤主要有(  )。

  • A.划分各功能单元
  • B.筛选危险物质,确定环境风险评价因子
  • C.事故源项分析和最大可信事故筛选
  • D.估算各功能单元最大可信事故泄漏量和泄漏率
18

关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验收的匪类管理表述正确的是(  )。

  • A.对化工、石油炼制、金属冶炼项目,应编制环境保护验收检测报告
  • B.对水力发电以及房地产、饮食娱乐服务业项目,应编制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
  • C.对水利、电力、交通、矿山项目,应编制环境保护验收检测报告
  • D.对油田及输油气管线建设、农林、旅游项目,应编制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
19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中关于监测布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目标,点位不少于10个
  • B.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目标,点位不少于6个
  • C.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应符合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
  • D.监测点周围空间可以密闭,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30。
20

地表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  )。

  • A.大自然同化过程
  • B.物理输移过程
  • C.化学转化过程
  • D.生物降解过程
21

在费用效益分析中,考察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敏感性时,可以考虑分析的指标或参数是(  )。

  • A.环境影响的价值
  • B.环境影响持续的时间
  • C.环境计划执行情况
  • D.市场边界
24

地下水中的污染质点偏离了地下水流的平均速度的主要原因是(  )。

  • A.各分子的扩散能力相同且与其表面的覆盖范围有关
  • B.由于浓度场的作用存在着质点的分子扩散
  • C.在微观上,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和孔隙通道的弯曲性导致了污染质点的弥散现象
  • D.由于宏观上所存孔隙介质都存在着非均质性造成的
26

若湖泊进出水相等、稳定,湖水充分混合,在稳态状况下,湖泊年均总磷浓度与(  )有关。

  • A.年均输入磷浓度
  • B.单位面积湖泊供水
  • C.湖泊透明度
  • D.湖水更新率
27

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采用类比法时,为提高类比数据的准确性,应充分注意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  )。

  • A.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
  • B.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
  • C.环境特征的相似性
  • D.环境治理措施的相似性
29

事故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为(  ),其应结合周边环境及特定条件以及环境风险评价结果制订。

  • A.应急组织机构、人员
  • B.应急救援保障
  • C.人员紧急撤离、疏散、应急剂量控制、撤离组织计划
  • D.事故应急求援关闭程序与恢复措施
3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关心点的选择应该包括评价范围内所有的(  )。

  • A.环境空气质量敏感点(区)
  • B.环境空气污染源源强
  • C.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
  • D.环境空气污染源影响区域
34

在环境影响识别中,构造的环境因子序列应能描述评价对象的主要环境影响、(  ),并便于度量和监测。

  • A.表达环境质量状态
  • B.表达其相对重要性
  • C.评价环境影响的严重性
  • D.环境破坏的自动恢复功能
35

大气颗粒物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包括(  )。

  • A.颗粒物粒径分级
  • B.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
  • C.颗粒物的分级粒径
  • D.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
36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中应充分重视(  )的影响。

  • A.间接性
  • B.客观性
  • C.区域性
  • D.潜在
37

由于目前国家没有发布统一的关于监测仪器的监测技术规范,在“三同时”环境保护验收中可以着重从(  )方面进行校比考核。

  • A.是否按照有关行业规定标准运行监测仪
  • B.是否按照环评批复的要求安装了仪器设备
  • C.是否进行环境影响污染物达标排放检定和校准
  • D.是否通过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质量检定和校准
38

常见的环境累积影响评价的方法有(  )。

  • A.核查表
  • B.网络法
  • C.现场咨询法
  • D.环境数学模型法
40

属于从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的方法的是(  )。

  • A.在工程设计中改进生产工艺和加工操作方法,降低工艺噪声
  • B.在生产管理和工程质量控制中保持设备良好运转状态,不增加不正常运行噪声
  • C.合理安排建筑物功能和建筑物平面布局,使敏感建筑物远离噪声源,实现“闹静分开”
  • D.采用合理的声学控制措施或技术,来实现降噪达标的目标
41

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水位或承压水水头标高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图。等水位线圈主要有(  )用途。

  • A.确定地下水流向
  • B.确定潜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
  • C.确定潜水的深度
  • D.位线由疏变密,表明含水层透水性变好或含水层变厚
42

一般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  )确定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 A.现场实测
  • B.类比调查
  • C.物料衡算
  • D.设计资料
43

考虑到一般的污染问题,污染物产生指标为(  )。

  • A.废水产生指标
  • B.能耗指标
  • C.废气产生指标
  • D.固体废物产生指标
44

下列关于固体废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露天堆放和填埋的固体废物会由于有机组分的分解而产生沼气
  • B.固体废物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粉尘、酸性气体、二口恶英等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 C.一些有机固体废物,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下被微生物分解,可以不同程度上产生Cl<SUB>2</SUB>、HCl和大量粉尘,造成地区性空气污染
  • D.采用焚烧法处理固体废物,已成为有些国家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45

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表述正确的是(  )。

  • A.pH值为4~9
  • B.COD浓度为2000~62000mg/L
  • C.BOD<SUB>5</SUB>浓度为60~45000mg/L
  • D.BOD<SUB>5</SUB>/COD值较低,可生化性强
46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工程方案的优化措施主要是(  )。

  • A.选择减少资源消耗的方案
  • B.采用环境友好的方案
  • C.采用循环经济理念,优化建设方案
  • D.发展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方案
47

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其(  )。

  • A.技术经济先进性
  • B.总图布置合理性
  • C.污染治理措施的可行性
  • D.达标排放可能性
48

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中的模拟法适用于(  )的新建开发区。

  • A.规模较大
  • B.规模较小
  • C.具有复杂环境功能
  • D.具有简单功能新环境
49

河流水质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包括(  )。

  • A.公式计算和经验估值
  • B.室内模拟实验测定
  • C.现场实测
  • D.水质数学模型率定
50

建设项目的水生生态环境调查内容一般包括(  )。

  • A.初级生产力
  • B.游泳生物
  • C.鱼类资源
  • D.底栖生物
55

在标准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中最常用的就是(  )。

  • A.隐含价值法
  • B.防护费用法
  • C.反向评估法
  • D.成果参照法
56

废水的三级处理的目的是(  )。

  • A.提高出水质量,使其达到严格的出水标准及污水回用的目的
  • B.将污泥从废水中分离,并根据需要将部分污泥回流到曝气池
  • C.去除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或乳化状态的油类污染物
  • D.降低混合系统中废水的浓度,使微生物具有更好的沉降性能
57

在废水处理系统中,平流式隔油池的结构与(  )基本相同。

  • A.曝气沉砂池
  • B.平流式沉淀池
  • C.辅流式沉淀池
  • D.竖流沉淀池
58

建设项目景观影响评价程序中首先应(  )。

  • A.确定景观敏感性识别基础
  • B.做景观保护措施的研究
  • C.确定视点
  • D.确定景观美感程度
60

采用瞬时点源排放模式预测有毒有害化学品事故泄漏进入水体的影响,首先需要(  )。

  • A.判断是否需要可以作为瞬时点源处理
  • B.判断有毒有害化学品进入水体的浓度
  • C.判断水面上大气中有毒污染的分压是否达到标准值
  • D.判断悬浮颗粒物浓度是否达到标准
61

下列清洁生产分析指标中,(  )在清洁生产审核中是非常重要的两类指标。

  • A.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和产品指标
  • B.产品指标和污染物产生指标
  • C.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和污染物产生指标
  • D.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指标
62

一般景观美学评价中,以(  )。

  • A.主观观感评价为主,以客观的美学评价为辅
  • B.客观的美学评价为主,以主观观感评价为辅
  • C.对比分析评价为主,以对称调和评价为辅
  • D.对称和调和分析评价为主,以对比分析评价为辅
63

环境承载力分析确定的约束条件不包括(  )。

  • A.自然资源条件
  • B.社会条件
  • C.生态建设要求
  • D.经济条件
65

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的步骤不包括(  )。

  • A.量化环境影响
  • B.筛选环境影响
  • C.评估环境影响的人文化价值
  • D.将货币化的环境影响价值纳入项目的经济分析
66

烟尘控制技术过程中,电除尘器与其他除尘过程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分离力作用在整个气流上,而不是作用在粒子上
  • B.分离力作用在粒子上,而不是作用在整个气流上
  • C.分离力作用在煤尘颗粒物上,而不是作用在粒子上
  • D.分离力作用在煤尘颗粒物上,而不是作用在整个气流上
67

一级大气体污染源调查中面源调查的内容不包括(  )。

  • A.面源位置坐标
  • B.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
  • C.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
  • D.初始垂直扩散参数
68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类比法中,其类比对象的选择应从(  )方面考虑。

  • A.工程和其影响因素
  • B.影响因素和调查资料
  • C.工程和生态环境
  • D.生态环境和调查资料
69

在景观保护措施中,对建设项目的基本要求是(  )。

  • A.做好景观设计
  • B.为景观项目的研究作准备
  • C.不建造不良景观
  • D.符合生态规律
70

工业噪声防治以(  )为主。

  • A.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B.以周围人群生活
  • C.固定的工业设备噪声源
  • D.环境质量要求
7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污染型项目工程总图布置方案分析的基本工作内容是(  )。

  • A.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可靠性
  • B.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
  • C.分析与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
  • D.分析对周围环境敏感点处置措施的可行性
75

对掌握候鸟迁徙的规律变化,最好采用生态环境调查方法中的(  )。

  • A.野外调查
  • B.定位或半定位观测
  • C.遥感技术
  • D.访问专家
77

不属于“年老”的填埋场(填埋时间一般在5年以上)渗滤液的主要水质特点的是(  )。

  • A.各类重金属离子浓度也较高
  • B.pH值接近中性或弱碱性
  • C.BOD<SUB>5</SUB>和COD浓度较低
  • D.BOD<SUB>5</SUB>/COD的比值较低
79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说法错误的是(  )。

  • A.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的使用量及类型、源项等是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
  • B.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状况等是项目的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 C.建设项目的建设目的是划分的依据
  • D.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是划分的依据
80

下列关于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类比的方法技术要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选择的类比对象应与拟建项目性质相同,工程规模相差不多,其建设方式与拟建工程相类似
  • B.类比条件不完全近似的生态环境方面,不可获得有效的类比分析结果
  • C.类比分析在选择类比对象时还应考虑类比对象对相应类比分析问题的有效性和深入性
  • D.明确类比调查重点内容,选择可作重点问题类比的对象,可以减少盲目性
84

环境价值评估的调查评价法应用的关键在于(  )。

  • A.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 B.通常不发生实际的货币支付
  • C.受到严格检验的实施步骤
  • D.应努力避免各种偏差
85

下列不属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常采用的方法是(  )。

  • A.物理模型法
  • B.类比调查法
  • C.物料平衡计算法
  • D.专业判断法
86

属于环境价值第Ⅰ组评估方法的特点是(  )。

  • A.广泛应用于对非市场物品的价值评估
  • B.是基于费用或价格的
  • C.所依据的费用或价格数据比较容易获得
  • D.评估出的并不是以支付意愿衡量的环境价值
89

一般的,废水三级处理过程主要去除(  )。

  • A.悬浮物、营养物
  • B.乳化油、营养物
  • C.乳化油、细菌
  • D.悬浮物、细菌
92

在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时,应绘制(  )。

  • A.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平均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 B.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 C.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 D.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95

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的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包括(  )。

  • A.烟尘、粉尘、SO<SUB>2&nbsp;&nbsp;&nbsp;&nbsp;</SUB>B.COD、粉尘、SO<SUB>2&nbsp;&nbsp;&nbsp;&nbsp;</SUB>C.烟尘、COD、SO<SUB>2&nbsp;&nbsp;&nbsp;&nbsp;</SUB>D.烟尘、粉尘、COD
96

地下水的排泄指地下水失去水量的过程。其排泄方式不包括(  )。

  • A.点状排泄
  • B.线状排泄
  • C.面状排泄
  • D.自然排泄
97

填埋场的大气污染物理论产气量是填埋场中填埋的可降解有机物在一定假定条件下的产气量,其假定条件不包括(  )。

  • A.有机物完全降解矿化
  • B.基质和营养物质均衡,满足微生物的代谢需要
  • C.应存在少数物质如木质素
  • D.降解产物除CH<SUB>4</SUB>和CO<SUB>2</SUB>之外,无其他含碳化合物,碳元素没有被用于微生物的细胞合成
98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案的设计,关键因素是(  )。

  • A.选择污染源及其排放方案
  • B.确定污染源的预测因子
  • C.拟建项目污染治理方案的设计
  • D.合理选择污染源的组合方案
99

大气环境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E1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为(  )。

  • A.小于30°<SUP>&nbsp;&nbsp;&nbsp;&nbsp;</SUP>B.小于45°<SUP>&nbsp;&nbsp;&nbsp;&nbsp;</SUP>C.小于60°<SUP>&nbsp;&nbsp;&nbsp;&nbsp;</SUP>D.小于65°<SUP>&nbsp;&nbsp;&nbsp;&nbsp;</SUP>
100

河流水质(  )是迄今仍得到广泛地应用,也是研究各种修正模型和复杂模型的基础。

  • A.S—P模式
  • B.一维稳态水质模式
  • C.稀释混合模式
  • D.完全混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