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先进的燃煤技术
- B.燃煤脱硫、脱氮技术
- C.煤炭加工成洁净能源技术
- D.提高煤炭及粉煤灰的有效利用率和节能技术
- A.现场取样法
- B.标准指数法
- C.污染指数法
- D.综合评价方法
- A.居民生活
- B.商业活动
- C.市政建设与维护
- D.机关办公
- A.占地大
- B.投资高
- C.矿化程度低
- D.运行费用略高
- A.项目的选址
- B.污染源的排放方式
- C.污染源的排放强度
- D.污染控制措施
- A.综合性水文地质图
- B.地下水利用情况图
- C.专门性水文地质图
- D.水文地质要素图
- A.屏蔽法
- B.抽出处理法
- C.实验法
- D.地下反应墙
- A.滴滤池
- B.塔滤池
- C.接触氧化池
- D.生物转盘
- A.分析建设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 B.分析项目采用污染处理工艺排放污染物达标的可靠性
- C.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
- D.依托设施的可行性分析
- A.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
- B.收集近两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
- C.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
- D.进行现场监测
- A.环境监测计划
- B.废物处理处置
- C.生产过程环境管理
- D.相关方环境管理
- A.压实
- B.破碎
- C.填埋
- D.分选
- A.环境影响预测
- B.环境影响评价
- C.累积效应分析
- D.投产运行环境管理
- A.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如常年径流的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应估算其环境容量B.污染因子应包括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重点污染物、开发区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受纳水体敏感的污染物
- C.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受纳水体不同断(界)面的水质标准要求;通过现有资料或现场监测弄清受纳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
- D.在对受纳水体动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水质模型建立污染物排放和受纳水体水质之问的输入响应关系
- A.土地利用现状图
- B.植被图
- C.土壤侵蚀图
- D.植被分布图
- A.景观表面相对于观景者的视角越大,景观被看到或被注意到的可能性也越大
- B.一般视角或视线坡度达20%~30%,为中度敏感
- C.一般视角或视线坡度达30%~45%,为很敏感
- D.一般视角或视线坡度>45%,为极度敏感
- A.当建项目污水排放量>50000m3/d时,一级评价每3~6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 B.大、中型湖泊、水库,当平均水深<10m时,取样点设在水面下0.5m处
- C.对于小型源泊、水库,水深<10m时,每个取样位置取一个水样
- D.表层溶解氧和水温每隔8h测一次,并在调查期内适当检测藻类
- A.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准标准
- B.污染物达标排放
- C.环境质量达标
- D.总量控制满足要求
- A.分析的角度不同
- B.使用的价格不同
- C.对项目的外部影响的处理不同
- D.对税收、补贴等项目的处理不同
- A.全面规划
- B.综合防治
- C.注重效益
- D.加强监督
- A.环境保护设施处理效率
- B.不同装置的污水处理前的浓度
- C.处理设施进、出口浓度控制指标
- D.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指标
- A.产生的主要来源
- B.性质成分
- C.浸出毒性试验
- D.监测点位情况
- A.提取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 B.投加化学沉淀剂
- C.通过凝聚、沉降、浮上、过滤、离心等方法进行固液分离
- D.泥渣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 A.氯气
- B.臭氧
- C.紫外线
- D.二氧化氯
- A.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 B.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 C.主要污染物与源强分析
- D.施工规划
- A.相对高度
- B.视见频率
- C.相对距离
- D.景观醒目程度
- A.项目规划
- B.可行性研究
- C.设计方案
- D.环保方案
- A.40
- B.45
- C.50
- D.55
- A.复合影响
- B.诱发影响
- C.间接影响
- D.最低限度及饱和限度影响
- A.生产工艺
- B.装备选择
- C.资源能源利用
- D.产品设计使用
- A.《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包含清洁生产有关内容
- B.工业建设项目应当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 C.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清洁生产的分析是对计划进行的生产和服务实行预防污染的 分析和评估
- D.清洁生产所提环境保护措施建议,应是从产品的设计围绕生产过程的节能、降耗和减污的清洁生产方案建议
- A.景观特点
- B.项目影响的时空特点
- C.环境特点
- D.功能要求
- A.道路的材料组成
- B.道路布局
- C.交通拥堵
- D.车流量
- A.BOD<SUB>5</SUB>和COD浓度较低
- B.BOD<SUB>5</SUB>/COD的比值较高
- C.NH<SUB>4</SUB><SUP>+</SUP>-N的浓度高
- D.重金属离子浓度开始上升
- A.环境噪声级测量
- B.噪声源调查分析
- C.背景环境噪声测量
- D.敏感目标调查
- A.对于再生周期较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定恢复和补偿措施
- B.对于普遍存在的再生周期短的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逆转时,不必制定补偿措施
- C.需要制订区域的绿化规划
- D.要明确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费用的数量及使用科目,同时论述其必要性
- A.格栅
- B.沉砂池
- C.调节池
- D.出沉池
- A.建设期
- B.运行期
- C.选址期
- D.服务期满后
- A.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成分复杂
- B.资源和废物的相对性
- C.危害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灾难性
- D.处理过程的终态,污染环境的源头
- A.缓冲区分析
- B.叠加分析
- C.路径分析
- D.空间数据的合并和派生
- A.建设内容
- B.生产能力
- C.占地面积
- D.工程量
- A.有限差分法
- B.有限元法
- C.有限体积法
- D.有限积累法
- A.惯性力除尘
- B.离心力除尘
- C.电除尘
- D.声波除尘
- A.渗滤液产生量
- B.渗滤液渗漏量
- C.防治地下水污染的工程屏障和地质屏障评价
- D.垃圾填埋场的主要污染源
- A.针对性
- B.客观性
- C.经济合理性
- D.技术可行性
- A.确定地下水污染程度
- B.明确污染物的遗留位置
- C.预测污染物的迁移范围
- D.制定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
- A.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和区划功能
- B.背景或本底值
- C.特定生态问题的限值
- D.以科学研究已证明的“阈值”或“生态承载力”作为标准
- A.无偿化
- B.减量化
- C.资源化
- D.无害化
- A.持生态整体性观念,切忌割裂整体性作“点”或“片段”分析
- B.持生态系统为开放性系统观,切忌把自然保护区当作封闭系统分析影响
- C.持生态系统为地域差异性系统观,切忌以一般的普遍规律推断特殊地域的特殊性
- D.持生态系统为动态变化的系统观,切忌用一成不变的观念和过时资料为依据作主观推断
- A.正确确定验收调查范围
- B.选取验收调查因子
- C.评价判别标准
- D.明确验收调查结果、反馈
- A.0.5m
- B.1.0m
- C.1.5m
- D.2.0m
- A.影响识别
- B.环境区划
- C.现状调查
- D.现状评价
- A.3~15
- B.4~l5
- C.3~20
- D.4~20
- A.10m、20m、40m、80m、120m
- B.15m、30m、60m、100m、120m
- C.20m、40m、60m、80m、120m
- D.30m、60m、90m、120m、150m
- A.类比法
- B.物料衡算法
- C.指数法
- D.资料复用法
- A.一般大江大河多水年比少水年的水量多4~5倍甚至更多
- B.一般丰水季比枯水季或多水月比少水月多几倍至几十倍
- C.我国北方地区雨季短,年降水量少
- D.一般北方地区河川径流在时间上的变化比南方剧烈
- A.废物的填埋量
- B.水的浸入速度
- C.水的流速
- D.污染物溶解度
- A.在同等条件下,资源能源消耗量越高,则对环境的影响越大
- B.单位产品的能耗反映了在资源选取的过程中和构成其产品的能源报废后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 C.清洁生产新水用量指标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率、工艺水回用率、万元产值取水量
- D.可从毒性、生态影响、可再生性、能源强度以及可回收利用性这五方面建立定性分析指标
- A.年均输入磷浓度
- B.磷的沉积率
- C.湖泊面积
- D.年输入水量
- A.柏努利方程主算法
- B.事件树分析法
- C.回归直线法
- D.风险推测法
- A.地质景观、景观生态或生物群落
- B.景观生态、生态系统或生物群落
- C.地质景观、生态系统或生物群落
- D.景观生态、生态系统或地质景观
- A.AERM( )D模式系统
- B.ADMS模式系统
- C.CA1PUFF模式系统
- D.估算模式
- A.丰水期、平水期
- B.平水期、枯水期
- C.丰水期、枯水期
- D.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
- A.地表水
- B.地下水
- C.渗透水
- D.渗滤液
- A.采用该法,关键是将环境容量的计算变为一个线性规划问题并求解
- B.满足功能区空气质量达标对应的区域污染物标准排放量可视为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
- C.线性规划模型可用单纯形法或改进单纯形法求解
- D.对于特定的开发区,如果污染源布局,排放方式已确定,则我们可以建立源排放和环境质量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 A.河流稀释混合模式
- B.河流的一维稳态水质模式
- C.Streeter-phelps模式
- D.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 A.2~4
- B.3~5
- C.5~7
- D.6~8
- A.水深
- B.河床
- C.径流量深
- D.河宽
- A.过滤层系统
- B.保护层系统
- C.衬层系统
- D.防渗系统
- A.人工再植被过程
- B.蓄水保土过程
- C.恢复植被的生态环境功能
- D.因害设防过程
- A.简略叙述
- B.不叙述
- C.概要说明
- D.详细叙述
- A.55.48
- B.58.52
- C.59.48
- D.60.52
- A.渗滤液的产生量可以是渗滤液通过包气带土层进入地下水的渗透量
- B.填埋场渗滤液收排系统的设计是影响其向下渗漏速率的重要因素
- C.就填埋场衬层的渗透系数取值来说,应采用渗透系数分别为10-12cm/s和10-7cm/s的高密度聚乙烯和黏土组成的复合衬层
- D.渗滤液收排系统设计时应尽可能减少其积水深度
- A.惯性除尘器
- B.电除尘器
- C.袋式除尘器
- D.高效电除尘器
- A.根据绿化实施方式与技术要求,进行人员培训
- B.绿化质量控制的检查,建设单位应检查委托绿化的执行情况
- C.建立绿化管理制度
- D.建立绿化管理机构或确定专门责任人
- A.样地调查收割法
- B.随机抽样法
- C.收集资料法
- D.系统分析法
- A.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 B.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C.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制度
- D.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监测制度
- A.强极性水分子和固体盐类表面离子产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
- B.污染物中的元素或化合物电子发生转移,导致化合价态改变的过程
- C.污染物通过介质时,一些颗粒大的物质团因不能通过介质空隙而被挡在介质中
- D.污染物在包气带与水相、气相介质之间发生的重要的物理化学过程
- A.处理设施进出口的监测因子根据设施主要处理的污染物种类确定
- B.对有明显生产周期的建设项目,对污染物的采样和测试一般为2~3个生产周期,每个周期3~5次
- C.对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其监测频次一般不得少于3d,每天2次
- D.除SO2、氮氧化物、颗粒物、氟化物污染物外,其余的监测点设在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浓度最高点
- A.产品设计水平
- B.生产工艺与装备选取
- C.环境预防管理工作
- D.原材料和能源的开采
- A.液体泄漏速率
- B.两相流泄漏速度
- C.气体泄漏速率
- D.泄漏液体凝固
- A.文物
- B.文化
- C.景观
- D.景色
- A.工程分析
- B.生产运行
- C.建设过程
- D.服务期满后
- A.指标对比法
- B.分值评定法
- C.类比法
- D.统计指标分析法
- A.毛细水和泉水
- B.泉水和结合水
- C.毛细水和结合水
- D.泉水和过滤水
- A.优美和雄壮
- B.美观和雄壮
- C.新颖和美观
- D.奇特和新颖
- A.110
- B.205.71
- C.233.45
- D.300
- A.高级标准
- B.一级标准
- C.二级标准
- D.三级标准
- A.处理处置的工艺特点
- B.污染物排放限制要求
- C.污染物预处理的防治措施
- D.处理处置的设施调查资料
- A.60.25
- B.61.75
- C.63.25
- D.64
- A.地理位置
- B.地下水环境
- C.气候与气象
- D.工业与能源
- A.脱硫率为40%~60%,可回收CaSO
- B.可回收稀H<SUB>2</SUB>SO<SUB>4</SUB>液、SO<SUB>3</SUB>、S、CaSO<SUB>4</SUB>等
- C.可回收制成H<SUB>2</SUB>SO<SUB>4</SUB>、(NH4)2SO<SUB>4 </SUB>D.具有对SO2吸收速度快,管路和设备不容易堵塞等优点
- A.小于零
- B.小于1
- C.大于零
- D.大于1
- A.85.98
- B.84.02
- C.83.00
- D.82.52
- A.好氧处理和活性污泥法
- B.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
- C.活性污泥法和厌氧处理
- D.湿地处理和厌氧处理
- A.4 318.94
- B.4 536.16
- C.4 615.94
- D.4 672.16
- A.生态完整性
- B.生态系统质量
- C.物种评价
- D.栖息地(生境)评价
- A.专家调查法
- B.现场勘察
- C.生态监测
- D.公众意见调查
- A.事故池
- B.沉砂池
- C.沉淀池
- D.均量池
- A.催化剂活泼
- B.催化剂失活和烟气中残留的氨
- C.空气预热
- D.燃烧产生的烟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