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面源长度
- B.小时评价标准
- C.年排放小时数
- D.污染物排放速率
- A.地下水的对流
- B.水动力弥散
- C.化学反应
- D.地下水的浓度
- A.持久性污染物
- B.废气
- C.酸和碱
- D.非持久性污染物
- A.国民经济分析
- B.财务分析
- C.经济分析
- D.隐含价值分析
- A.矩形面源
- B.多边形面源
- C.近圆形面源
- D.圆形面源
- A.分类法
- B.相对生态评价图法
- C.生态带价值评价图法
- D.综合评分法
- A.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
- B.体现污染预防为主的原则
- C.容易量化
- D.满足政策法规要求和符合行业发展趋势
- A.实测的水质数据系列与根据其相应条件计算的水质数据的比较
- B.对于所有的水质数据系列和取得某一数据系列的所有河段,均应使用相同的负荷组分、速率系数和输移系统
- C.负荷、源、汇、反应速率和输移在时间上和在空间位置上应该是长期不变的;除非系统的变量是与所定义的过程相互联系的,或者是能直接测量的
- D.要有两个或更多的相似条件下的计算水质浓度和实测水质浓度的比较
- A.工程分析
- B.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评价
- C.环境影响预测
- D.环境影响评价
- A.隔断作用
- B.转换作用
- C.阻滞作用
- D.去除作用
- A.对调查情况进行说明时,各专题相应的调查因子、调查范围等,应严格按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进行编写
- B.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时,应突出调查的重点问题及因子
- C.对调查结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的评估
- D.调查分析结论和建议要具体明确
- A.类比分析
- B.数学模拟
- C.生态机理分析
- D.景观生态学
- A.达标排放
- B.符合其他相关环保
- C.技术上可行
- D.其经济利益
- A.采用乡土物种
- B.生态绿化
- C.因土种植
- D.因地制宜
- A.离子交换
- B.吸附/解吸
- C.化学沉淀/溶解
- D.机械过滤
- A.确定预测因子
- B.确定气象条件
- C.确定地形数据
- D.选择预测模式
- A.指导思想
- B.方案目标
- C.方案监理
- D.方案实施计划
- A.厌氧消化
- B.好氧消化
- C.化学稳定
- D.混合
- A.固(液)体废物排放量、处理处置量、综合利用量及最终去向
- B.固(液)体废物污染物含量达标综合评价
- C.固(液)体废物产生二次污染的调查及监测结果
- D.固体废物处理、综合利用、处置情况是否符合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的检查结果
- A.城市固体废物
- B.工业固体废物
- C.服务业固体废物
- D.农业固体废物
- A.持久性污染物
- B.排持久性污染物
- C.水体酸碱度
- D.热效应
- A.降水直接落人填埋场
- B.地表水进入填埋场
- C.地下水进入填埋场
- D.处置在填埋场中的废弃物中含有部分水
- A.水分分布
- B.岩性
- C.厚度
- D.渗透系数
- A.氧化作用
- B.还原作用
- C.分配作用
- D.表面吸附作用
- A.集中供热
- B.环境自净能力
- C.污水集中处理排放
- D.固体废物分类处置
- A.含水层中的强渗透性砂、砾
- B.渗透性非常低的黏土
- C.黏结性松散岩石
- D.裂隙不发育的坚硬岩石
- A.绿化质量控制的检查
- B.环境影响评价部门应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 C.建立绿化管理制度
- D.建立绿化管理机构或确定专门责任人
- A.废水产生指标
- B.废气产生指标
- C.噪声产生指标
- D.固体废物产生指标
- A.建立规范化操作程序和制度
- B.合理安排施工次序、季节、时间
- C.改变落后的施工组织方式,采用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法
- D.组织施工期的环境工程监理与施工队伍管理工作
- A.监测分析评价治理设施处理效果或治理工程的环境效益
- B.监测必要的环境保护敏感点的环境质量
- C.调查分析评价生态保护以及环境敏感目标保护措施情况
- D.监测统计国家规定的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指标的达标情况
- A.立地条件分析
- B.植物类型推荐
- C.化结构建议
- D.实施时间要求
- A.森林土地的磷输出系数0.01g/(m2•a)
- B.农村或农业土地的磷输出系数0.02g/(m2•a)
- C.干物质沉降的磷输出系数0.08g/(m2•a)
- D.城市土地的磷输出系数0.12g/(m2•a)
- A.须给出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 B.废气给出排放源点位,说明源性质主要污染物产生量
- C.固体废物给出工程弃渣和生活垃圾的产生量
- D.噪声则要给出主要噪声源的种类和声源强度
- A.影响因素
- B.影响途径
- C.生态环境受体
- D.生态影响效应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 B.环境影响报告表
- C.环境影响登记表
- D.环境影响评价表
- A.环境物品的生产原理
- B.准确描述环境物品的性质和数量
- C.环境物品的供给机制
- D.购买环境物品的支付手段
- A.简单随机采用法
- B.分层采样法
- C.权威采样法
- D.系统采样法
- A.类比分析法
- B.问卷调查法
- C.收集资料法
- D.现场调查测量法
- A.3个等级
- B.4个等级
- C.5个等级
- D.6个等级
- A.渗滤液
- B.填埋土壤
- C.填埋场释放气体
- D.填埋的水环境
- A.人们的时间偏好率
- B.环境影响评价的费用率
- C.资本的机会收益率
- D.环境影响的量化率
- A.指标
- B.专家判断法
- C.质量指标法
- D.分值评定法
- A.建设项目的建筑布局
- B.声源有关资料
- C.声波传播条件
- D.有关气象参数
- A.生态学评估指标与基准
- B.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与基准
- C.以经济价值损益和得失作为评估指标和标准
- D.政策和战略作为评估指标和基准
- A.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验收和排污总量达标验收并重
- B.污染型建设项目和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并重
- C.建设项目分类管理和实施验收公告制度
- D.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制度
- A.矩阵法
- B.清单法
- C.影响网络法
- D.指数法
- A.遵循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原理
- B.突出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和客观性
- C.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思想
- D.全过程评价与管理
- A.准备阶段
- B.编制验收监测方案阶段
- C.现场监测阶段
- D.验收监测报告编制阶段
- A.垃圾收集中心或垃圾产量多的地方
- B.靠近公路干线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 C.居民和环境危害最少的地方
- D.进行建设和作业最经济的地方
- A.场地地面情况
- B.垃圾含水量
- C.填埋场区降雨情况
- D.填埋作业区大小
- A.机械过滤B.溶解和沉淀
- C.氧化和还原D.吸附和解吸
- A.69
- B.68
- C.65
- D.64
- A.63
- B.65
- C.66
- D.68
- A.极值法
- B.均值法
- C.内梅罗法
- D.内插法
- A.低温堆肥化
- B.好氧堆肥化
- C.绝热堆肥化
- D.厌氧堆肥化
- A.西北黄土高原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为1000t/(km<SUP>2</SUP>•a)
- B.东北黑土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为200t/(km<SUP>2</SUP>•a)
- C.南方红壤丘陵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为300t/(km<SUP>2</SUP>•a)
- D.西南土石山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0t/(km<SUP>2</SUP>•a)
- A.确定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
- B.计算污染防治措施投资指标
- C.工程污染因素分析
- D.施工期影响的确定
- A.低硫燃料
- B.型煤固硫
- C.燃料脱硫
- D.重煤脱硫
- A.3
- B.5
- C.8
- D.10
- A.政策与战略作为评估指标与基准
- B.以环境保护法规和资源保护法规作为评估基准
- C.以经济价值损益和得失作为评估指标和标准
- D.社会文化评估基准
- A.正方形
- B.长方形
- C.平行四边形
- D.菱形
- A.CO、H<SUB>2</SUB>S
- B.CO、NH<SUB>3 </SUB>C.NO<SUB>2</SUB>、NH<SUB>3 </SUB>D.H<SUB>2</SUB>S、NH<SUB>3 </SUB>
- A.物质负荷法
- B.指数法
- C.评价法
- D.综合法
- A,列表清单法
- B.矩阵法
- C.网络法
- D.物理模型法
- A.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的调查
- B.施工期环境影响回顾
- C.环境影响调查与分析
- D.补救对策措施及投资估算
- A.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 B.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 C.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 D.最高允许排放量和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 A.径流方向
- B.径流强度
- C.人渗补给
- D.水力梯度
- A.水体、大气和土壤
- B.悬浮物、大气和土壤
- C.水体、悬浮物和土壤
- D.水体、大气和悬浮物
- A.20~30
- B.30~40
- C.50~70
- D.50~60
- A.直接使用价值
- B.间接使用价值
- C.选择价值
- D.固定价值
- A.工程方案分析与优化
- B.合理选址选线
- C.加强工程的环境保护管理
- D.明确编制全过程监控与计划
- A.建设项目在施工、运行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以及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文件所提生态保护措施的情况
- B.建设项目未采取的生态保护、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
- C.开展公众意见调查,了解公众对项目建设期、施工期、运营期环境保护工作满意度,对当地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
- D.针对建设项目已产生的环境破坏或潜在的环境影响提出补救措施或应急措施
- A.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
- B.河流一维稳态模式
- C.河流一维DO-BOD耦分模式
- D.河流二维准稳态模式
- A.在验收监测方案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章节的基础上,加入质控数据,并做相应分析
- B.厂区周围噪声敏感点,大气、水污染敏感目标等的必要的环境质量监测
- C.废水、废气排放用相应的国家和地方的标准值、设施的设计值和总量控制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 D.给出反应工程或设备运行负荷的数据或参数,以电文表格方式叙述现场监测期间企业生产情况、实际成品产量、负荷率等
- A.物耗指标
- B.能耗指标
- C.新水用量指标
- D.废气产生指标
- A.传染
- B.降解
- C.积累
- D.中毒
- A.数据和模型
- B.数据和浓度
- C.浓度和水温
- D.模型和水温
- A.流量和流速
- B.流量和水深
- C.流量和河宽
- D.水深和河宽
- A.明确监测的目的,或确定要认识或解决的主要问题
- B.确定监测项目或监测对象
- C.确定监测点位、频次或时间等,明确方案的具体内容
- D.发现评价中未曾料到的重要问题
- A.点源
- B.线源
- C.面源
- D.体源
- A.间歇入渗型
- B.连续入渗型
- C.越流型
- D.径流型
- A.《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96)
- B.《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 C.行业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规定、设计规范中有关生态保护的要求
- D.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及其详细规划的目标、指标和保护要求
- A.工程概况
- B.工艺流程分析
- C.生态环境影响源分析
- D.主要污染物与源项分析
- A.医疗费用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隐含价格法
- B.旅行费用法、医疗费用法、影子工程法、人力资本法
- C.反向评估法、机会成本法
- D.旅行费用法、隐含价格法、调查评价法、成果参照法
- A.450
- B.490
- C.550
- D.590
- A.<1000t/(km2•a)
- B.1000~2500t/(km2•a)
- C.5000~8000t/(km2•a)
- D.8000~15000t/(km2•a)
- A.5~12
- B.10~25
- C.20~30
- D.15~40
- A.0.5
- B.1.0
- C.1.5
- D.2.0
- A.风的侵蚀
- B.机械过程
- C.泄漏
- D.挥发
- A.在潮汐河流中,最常用的是一维的水质方程
- B.潮平均的浓度值也是描述水质状况的一个重要参数
- C.一维水质预测模式采用有限元法、差分法等数值求解方法
- D.在一维潮平均的水质方程中t表示潮汐周期时间
- A.有害物质限值由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敏感点所处环境功能区确定
- B.对既是环保设施又是生产环节的装置,工程设计指标可作为环保设施的设计指标
- C.若质量标准、排放标准未做明确规定,应首选发达国家的标准方法
- D.若国家已经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
- A.保护废水处理厂的后续处理设备
- B.处理废水中悬浮状态的固体物质
- C.减小废水水里的波动
- D.使出流水质比较均匀
- A.变化的污染负荷一定常污染负荷-变化的其他环境参数
- B.定常污染负荷-变化的河流流量
- C.定常污染负荷一定常河流流量-变化的其他环境参数
- D.变化的污染负荷一定常河流流量
- A.有利影响
- B.直接影响
- C.可逆影响
- D.强度影响
- A.二氧化硫、烟尘、氨氮
- B.需氧量、烟尘、工业废物
- C.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
- D.需氧量、烟尘、工业粉尘
- A.产品设计水平
- B.生产工艺与装备选取
- C.环境预防管理工作
- D.原材料和能源的开采
- A.层流状态的水流,而且要求流速比较大
- B.层流状态的水流,而且要求流速比较小
- C.紊流状态的水流,而且要求流速比较大
- D.紊流状态的水流,而且要求流速比较小
- A.物料衡算法
- B.排污系数法
- C.搜集资料法
- D.遥感法
- A.污染源排污概况
- B.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 C.点源调查内容
- D.线源调查内容
- A.拟建项目的特征
- B.拟选厂址
- C.拟建项目的特征和拟选厂址
- D.拟建项目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