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包含清洁生产有关内容
- B.工业建设项目应当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 C.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清洁生产的分析是对计划进行的生产和服务实行预防污染的分析和评估
- D.清洁生产所提环境保护措施建议,应是从产品的设计围绕生产过程的节能、降耗和减污的清洁生产方案建议
- A.连续排放
- B.瞬时排放
- C.有限时段排放
- D.无限时段排放
- A.水环境污染因子应包括环评技术人员规定的重点污染物、开发区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受纳水体敏感的污染物
- B.确定合理的混合区
- C.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受纳水体不同断(界)面的水质标准要求
- D.分析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
- A.车辆扬尘量估算
- B.固体废物
- C.工业场地
- D.生活垃圾
- A.水文地质条件
- B.土壤自净能力
- C.环境质量状况
- D.工程地质条件
- A.事件树法
- B.事故数法
- C.类比分析法
- D.风险推测法
- A.采样点
- B.采样环境
- C.采样高度
- D.采样频率
- A.流量计
- B.流速计
- C.中心管
- D.出尘管
- A.平流沉淀池
- B.辐流式沉淀池
- C.回流沉淀池
- D.竖流沉淀池
- A.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
- B.区域大气扩散、稀释能力
- C.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
- D.区域内污染源以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
- A.地下水的储存方式
- B.地下水的开采方式
- C.含水层的几何形式
- D.含水层的边界条件
- A.大气释放源主要来自有害废物处理处置现场
- B.排放物可来自污染的地下水中的化学物质的挥发
- C.挥发部分依赖于温度、蒸汽压及液相和气相间的浓度差
- D.挥发可以通过在现场利用有机蒸汽分析器来测定
- A.分析
- B.预测
- C.总结
- D.评估
- A.定常污染负荷-变化的河流流量
- B.定常污染负荷-变化的污染负荷-定常河流流量
- C.变化的污染负荷-定常河流流量
- D.定常污染负荷-定常河流流量-变化的其他环境参数
- A.气象数据
- B.体源参数
- C.点的离地高度
- D.风速度的测风高度
- A.水环境
- B.土壤环境
- C.大气环境
- D.声环境
- A.降水
- B.地表水进入填埋场
- C.地下水进入填埋场
- D.处置在填埋场中的废物中含有部分水
- A.植被完整法
- B.生物多样性
- C.生态系统(植被)净生产力
- D.稳定性分析
- A.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 B.声环境影响评价
- C.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 D.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A.隔断作用
- B.降解作用
- C.阻滞作用
- D.去除作用
- A.区域土壤背景值
- B.区域植被覆盖率与生物量
- C.区域水土流失本底值
- D.区域水土流失本底值
- A.与拟议规划或拟建项目的特点相结合
- B.选择适当的预测评价技术方法
- C.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
- D.替代方案和环境保护措施、技术经济可行
- A.紊动扩散
- B.移流
- C.沉降
- D.离散
- A.实验室测定法
- B.拟合曲线法
- C.示踪试验法
- D.Kol法
- A.水质模型的空间维数
- B.模拟预测的河段范围
- C.流动及混合输移
- D.污染负荷、源和汇
- A.取土场和弃渣场
- B.边坡绿化土地
- C.各种非永久占地
- D.工程永久占地区的土地
- A.文案调查法
- B.搜集资料法
- C.现场调查法
- D.遥感法
- A.影响方式
- B.影响性质
- C.验收意见
- D.对策建议
- A.反应产物的溶解度大
- B.出水溶解固体浓度低
- C.泥渣量小
- D.形成难溶的固体生成物
- A.对外交通
- B.施工道路
- C.料场
- D.工业场地
- A.以建设厂区为重点,兼顾外围
- B.以下游监测为重点,兼顾上游和侧面
- C.对地下水进行分层监测,重点放在易受污染的浅层潜水和作为饮用水源的含水层,兼顾其他含水层
- D.地下水监测每年至少两次,分丰水期和枯水期进行,重点区域和出现异常情况下应增加监测频率
- A.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环境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水质量
- B.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环境空气质量
- C.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声学环境质量
- D.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土壤环境质量
- A.濒危类
- B.濒灭类
- C.特殊类
- D.普遍类
- A.对收集到的所有图件进行录入,包括基础图件和专项图件
- B.图件编辑和配准是生态制图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 C.在确信图形点线面及相应信息正确无误后,可提交系统进行图形配准
- D.编辑生成的生态图,应是系列的分类型、分层次的图幅,只可以按类型进行查询、检索、提取,任意出图
- A.海洋资源及利用情况
- B.海湾的地理概况
- C.海湾的水文特征及水质现状
- D.水质的演变与趋势
- A.渗透方向
- B.渗透速度
- C.土壤的自净能力及效果
- D.迁移距离
- A.重复利用率
- B.转化率
- C.产品收率
- D.循环率
- A.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
- B.产品指标
- C.废物回收利用指标
- D.污染物产生指标
- A.工程分析
- B.环境影响预测
- C.“三同时制度”
- D.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 A.美学评价
- B.景观阈值评价
- C.美学效果评价
- D.资源性评价
- A.项目所处区域环境特点
- B.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趋势
- C.项目现场初步调查结果
- D.项目的环境影响性质
- A.清洁生产指标项的确定要符合指标选取原则,从六类指标考虑并充分考虑行业特点
- B.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的描述应真实客观
- C.报告书中必须给出关于清洁生产的结论及所应采取的清洁生产方案建议
- D.清洁生产指标数值的确定要有充足的依据
- A.污染因子
- B.污染时段
- C.污染区域
- D.污染途径
- A.常规水质参数
- B.其他方面的参数
- C.特证水质参数
- D.标准水质参数
- A.评价范围小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 B.评价范围小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调查必须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 C.评价范围大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 D.评价范围大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调查必须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 A.实验测定法
- B.经验公式估算法
- C.模型实测法
- D.现场实测法
- A.污染控制标准的执行
- B.污染源调查
- C.污染防治措施的论证
- D.提出最终处置措施方案
- A.区分、筛选出显著的问题
- B.可能影响项目决策和管理的问题
- C.可能影响项目进度和质量的问题
- D.需要进一步评价的主要环境影响
- A.物理过程
- B.化学过程
- C.实验过程
- D.生物过程
- A.厂地的开发利用
- B.交通运输
- C.工艺过程
- D.资源、能源的储运
- A.农业生产
- B.畜禽饲养
- C.农副产品加工
- D.生活用品
- A.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B.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 C.环境影响后评价
- D.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A.该法可以有效地减小曝气池体积并达到90%以上的BOD5和SS去除率
- B.目前,许多高负荷法使用纯氧曝气来提高传氧速率
- C.如果不能提供充足的氧气,会引起严重的污泥沉降,尤其是污泥膨胀的问题
- D.该法污染浓度达到5000~8000mg/L时,BOD5容积负荷可以达到1.6~3.5kg/(m3•d)
- A.1~2
- B.2~3
- C.3~4
- D.4~5
- A.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
- B.主导风向范围一般是指连续两到三个风向角的范围
- C.在没有主导风向的地区,应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
- D.某区域的主导风向没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大于或等于30%
- A,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 B.减量化、自然化、无害化
- C.减量化、资源化、有益化
- D.资源化、无害化、有益化
- A.潜水是分布于山间盆地及平原松散沉积物深部的水
- B.裂隙水是裸露与地表的各类裂隙岩层中的水
- C.包气带水是裂隙岩层浅部季节性存在的重力水及毛细水
- D.岩溶水裸露于地表的岩溶化岩层中的水
- A.核查表法
- B.叠图法
- C.矩阵法
- D.影响网络法
- A.物耗指标
- B.能耗指标
- C.新水用量指标
- D.废气产生指标
- A.1d
- B.2d
- C.3d
- D.4d
- A.防护费用法
- B.恢复或重置费用法
- C.影子工程法
- D.生产力损失法
- A.使用价格
- B.预期价格
- C.市场价格
- D.均衡价格
- A.预防污染
- B.消除污染
- C.清洁污染
- D.控制污染
- A.环境影响预测
- B.环境影响评价
- C.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评价
- D.工程分析
- A.简单型清单
- B.描述型清单
- C.分级型清单
- D.连续型清单
- A.分析主要影响的噪声源,说明厂界和功能区超标原因
- B.明确必须增加的噪声控制措施及其降噪效果
- C.评价厂区总布置和控制噪声措施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出必要的替代方案
- D.对超过标注的环境敏感地区,按照等值线范围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降噪措施,并进行经济技术论证
- A.丘吉尔经验法
- B.泰勒法
- C.费希尔法
- D.欧文斯等人经验法
- A.废水
- B.废渣
- C.废弃物
- D.废气
- A.5~10min
- B.5~20min
- C.10~20min
- D.10~30min
- A.水平向输移
- B.水平面输移
- C.垂面输移
- D.垂向输移
- A.辅助工程
- B.公用工程
- C.配套工程
- D.环保工程
- A.82.05
- B.85.00
- C.86.95
- D.87.05
- A.建设项目工程概况
- B.环评、初设回顾及其批复要求
- C.补救对策措施及投资估算
- D.公众意见调查表
- A.相对距离
- B.视见频率
- C.景观醒目程度
- D.景观生态功能
- A.动态模式
- B.静态模式
- C.数量模式
- D.数值模式
- A.建设项目的有组织排放
- B.排放到环境中的各种废气
- C.排放到环境中的各种有毒有害工作固(液)体废物及其浸出液
- D.国家规定总量控制污染物指标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 A.反向评估法
- B.影子工程法
- C.机会成本法
- D.重置费用法
- A.磷
- B.氮
- C.钾
- D.硫
- A.岩性和疏密度
- B.厚度和疏密度
- C.承压性和解析度
- D.岩性和厚度
- A.102.1
- B.100.1
- C.111.1
- D.121.1
- A.总声级
- B.A声级
- C.倍频带声压级
- D.等效连续A声级
- A.实验室测定法
- B.现场实测法
- C.Kol法
- D.经验公式法
- A.<0.01%~0.02%
- B.<0.01%~0.05%
- C.<0.03%~0.05%
- D.<0.05%~0.06%
- A.不敏感
- B.中等敏感
- C.很敏感
- D.极敏感
- A.距离源中心小于或等于1000m
- B.距离源中心大于1000 m
- C.50-100m
- D.100—400 m
- A.倍频带声压级
- B.等效连续A声级
- C.声功率级
- D.A声级
- A.机会成本法
- B.防护费用法
- C.影子工程法
- D.反向评估法
- A.社会现金流量表
- B.财务现金流量表
- C.经济现金流量表
- D.环境影响现金流量表
- A.工况控制
- B.固废原料的选择
- C.尾气净化
- D.工况控制和尾气净化
- A.1502.12
- B.1610.51
- C.1725.02
- D.1745.13
- A.评价范围小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 B.评价范围大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 C.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2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 D.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日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 A.农业利用,即恢复为农田
- B.土地生产力的恢复和培植
- C.应遵循土地的灵活性原则
- D.根据具体条件,考虑土地综合的、合理的、高效的利用,并需根据土地的利用方向、主要功能,配备必要的配套措施
- A.重力分选法
- B.浮选法
- C.化学浸出法
- D.磁力脱硫法
- A.修正的AP值法
- B.模拟法
- C.线性优化法
- D.比较法
- A.类比法
- B.物料衡算法
- C.资料复用法
- D.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 A.其释放的气体对环境的影响
- B.其防治措施处理不当对环境的影响
- C.其释放的气体及恶臭对环境的影响
- D.其恶臭对环境的影响
- A.污染物通过可控制的排放进入地表水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
- B.固体废物中污染物进入到水体的典型例子是填埋场渗滤液排放地表水或渗人地下水中
- C.危险废物填埋场渗液液中Ba离子的浓度为30~800μg/L的,其填埋场数目应为5个
- D.填埋场渗滤液中污染物的成分包含了在填埋场中各类废物的成分
- A.66.75
- B.65.25
- C.63.25
- D.60.75
- A.AERMOD模式
- B.估算模式
- C.CA1PUFF模式
- D.ADMS模式
- A.单目标决策
- B.模拟估算
- C.多目标动态决策
- D.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