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化学需氧量
- B.生化需氧量
- C.悬浮物
- D.氨氮
- E.大肠菌值
- A.铜
- B.锌
- C.镍
- D.镉
- A.粉尘
- B.氨
- C.CO
- D.NOx
- E.酸雾
- A.平移球
- B.环境风洞模拟试验
- C.平面照相法
- D.示踪剂
- A.锌例子
- B.溶解氧
- C.BOD
- D.悬浮物
- A.海陆风
- B.山谷风
- C.过山气流
- D.城市热岛环流
- A.跨省高速公路建设
- B.城市旧区改建
- C.城市道路建设
- D.开发区建设
- A.pH值
- B.五日生化需氧量
- C.悬浮物
- D.重金属
- A.物理化学调查
- B.人口分布调查
- C.生活环境调查
- D.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 A.旅行费用法
- B.隐含价格法
- C.调查评价法
- D.成果参照法
- A.CODCr
- B.BOD5
- C.总氮
- D.氨氮
- E.重金属
- A.天然材料衬层
- B.复合衬层
- C.双人工衬层
- D.均可
- A.大气稳定度
- B.大气扩散参数
- C.风向
- D.风速
- A.采用低硫燃料
- B.过滤
- C.燃料脱硫
- D.废气脱硫
- A.透明度
- B.TDS
- C.叶绿素A
- D.溶解氧
- A.收集资料法
- B.数学模拟法
- C.现场调查法
- D.遥感法
- A.总铜
- B.总铬
- C.总铅
- D.总锌
- E.总镍
- A.工艺用水量
- B.生活用水量
- C.间接冷却水量
- D.锅炉补水量
- A.生物多样性损失
- B.土地资源占用
- C.环境化学污染
- D.农业生产损失
- A.防护工程本身符合设计、施工和使用要求
- B.环评及批复所提环保措施得到了落实
- C.有关环保设施已建成并投入正常使用
- D.目前还遗留个别重大环境问题,但能得到有效处理解决
- A.火力发电
- B.石油炼制
- C.水电
- D.输油气管线建设
- A.厌氧消化
- B.好氧消化
- C.化学稳定和混合
- D.浓缩脱水
- A.COD
- B.NN<SUB>3</SUB>--N
- C.BOD
- D.SS
- A.隔油
- B.过滤
- C.浮选
- D.吸附
- E.沉淀
- A.惯性
- B.重力
- C.离心力
- D.扩散与筛分
- A.降水量
- B.填埋作业区面积
- C.垃圾产水量
- D.地表径流量
- E.蒸发量
- A.工程地质条件
- B.水文地质条件
- C.土壤吸附能力
- D.土壤自净能力
- A.一氧化碳
- B.二氧化碳
- C.氨气
- D.甲烷
- A.pH值较低
- B.重金属离子浓度较高
- C.BOD5/COD比值较低
- D.BOD5及COD浓度较高
- A.地表水
- B.地下水
- C.大气
- D.土壤
- E.降水
- A.水生生物
- B.底质
- C.常规水质因子
- D.特殊水质因子
- A.工业固体废物
- B.城市固体废物
- C.农业固体废物
- D.一般废物
- E.危险废物
- A.项目地理位置图
- B.工程平面布置图
- C.项目区域规划图
- D.监测布点图
- E.土地利用图F.植被类型分布图
- A.生态机理分析法
- B.类比法
- C.列表清单法
- D.景观生态学方法
- A.土地利用规划图
- B.土地利用现状图
- C.资源分布图
- D.关键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图
- E.植被分布图
- A.工程影响因素分析
- B.生态环境受体分析
- C.生态影响效应的分析
- D.生态影响过程分析
- A.类比法
- B.参数分析法
- C.资料复用法
- D.物料衡算法
- A.针对建设项目的建设期和不同的运行阶段,评价沿线的敏感保护目标,并按噪声环境标准达标和超标情况,分析受影响人口分布情况
- B.对沿线两侧的所有规划所受噪声影响的范围绘制等声级曲线
- C.评价工程选线和建设方案布局,评价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必要时提出替代方案
- D.对防治措施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并提出应采取的措施,说明降噪效果
- A.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是现存量,表示某个时期生存着的活有机体
- B.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本底值或理论的净第一生产力,可以作为生态系统现状评价的类比标准
- C.生物量是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标志
- D.生产力表示生产速度,是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标志
- A.水质模型的空间维数、时间尺度
- B.污染负荷、源和汇
- C.模拟预测的河段范围的确定
- D.水质模型中的变量和动力学结构
- E.稀释和沉淀
- A.近5年所在地的平均风速
- B.有害气体的标准浓度限值
- C.拟建项目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
- D.所在生产单元的占地面积
- E.联合频率
- A.污染源的排放位置、排放方式
- B.污染源强
- C.混合层高度
- D.风向、风速、稳定度
- A.物耗指标
- B.能耗指标
- C.新水用量指标
- D.废物回收利用指标
- A.具有科学文化研究价值的地质构造,如溶洞、化石分布区
- B.古树名木、人文景观
- C.具有地理和社会意义的地貌,如省市界的地理标志
- D.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动植物及生境
- A.资料收集法。从各管理部门和政府部门收集现有的动植物、土壤资料和有关土地、自然资源等的规划资料
- B.现场调查
- C.遥感法,获取最新信息
- D.专家访问法,收集专业化资料
- E.定位和半定位观测
- A.分子扩散
- B.剪切离散
- C.紊动离散
- D.横向扩散
- A.工程预可研期
- B.设计方案
- C.建设施工期
- D.运营期以及运营后期
- E.某一渣场封闭后,不必再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A.平坦地区的静风、小风、逆温、熏烟等
- B.复杂地形的山谷风、海陆风、过山气流等
- C.当气流流过山体或障碍物时,在背面形成“背风涡”和“下洗”现象,排风口决不能设在背风涡中,随着沿风向和横向尺度增大,背风涡的长度和障碍物的高度比值将趋于下限1.5
- D.局地风场是由于地形影响而形成的空间和时间都较大的地方性风
- A.环境质量包括环境的整体质量(或综合质量)和各环境要素的质量
- B.环境容量只包括环境整体容量
- C.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地区或各环境要素,根据其自然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
- D.环境容量是环境质量优劣评价的结果
- A.项目的类型、性质、规模
- B.项目的开发建设方式和强度
- C.能源和资源的用量
- D.污染物排放特征
- E.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条件
- A.5mg/m<SUP>3</SUP>
- B.10mg/m<SUP>3</SUP>
- C.15mg/m<SUP>3</SUP>
- D.20mg/m<SUP>3</SUP>
- A.64
- B.80
- C.95
- D.110
- A.泰勒(Taylor)法
- B.费希尔(Fischer)法
- C.迪斯逊(Diachishon)法
- D.鲍登(Bowden)法
- A.合适
- B.不合适
- C.条件不够,无法判断
- D.基本合适
- A.烟囱出口处烟气排出速度
- B.烟囱几何高度以上的大气温度梯度
- C.烟气热释放率
- D.烟气流速
- A.当DOj<DOs,<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65/11b726be3d869cfa61577f952cc45a.jpg">
- B.当DOj<DOs,<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7e/7f80a3d7c60b3af51a7fcc35b9cff2.jpg">
- C.当DOj≥DOs,<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30/0137815d3532455e6e318ed22e45b6.jpg">
- D.当DOj≥DOs,<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19/55caad488fb26d081df2328c3b7708.jpg">
- A.具有关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 B.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保护目标
- C.具有生态意义的保护目标
- D.具有保障社会安定团结意义的保护目标
- A.降落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 B.河川径流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
- C.地球上的水蒸发为水汽,经上升、输送、冷却、凝结,在适当条件下降落到地面,这种不断的反复过程称为水循环
- D.在海陆之间进行的,称为小循环;在海洋或陆地内部进行的,称为大循环
- A.<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27/ee2d92fff6dde15680dedd09e72e69.jpg">
- B.<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92/ac28038366a525c58de9a2b474c357.jpg">
- C.<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06/90b26e5b3ca85389175a428df2524c.jpg">
- D.<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dd/6f288acf8ebba794b250db6b8784e1.jpg">
- A.评价等级高而且现有污染源与建设项目距离较近时应详细调查
- B.点源调查的繁简程度可根据评价等级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
- C.如果排水口位于建设项目排水与受纳河流的混合过程段范围内,不需要详细调查
- D.调查内容:污染源排放特点,污染源排放数据,用排水情况,废水、污水处理状况
- A.α<10,β<20
- B.α<10
- C.α<20,β<10
- D.β<20
- A.丰水期或枯水期
- B.平水期或枯水期
- C.平水期或丰水期
- D.平水期
- A.44.4%.
- B.57.1%.
- C.50.0%.
- D.55.6%.
- A.再布置1个点进行监测
- B.再布置2个点进行监测
- C.再布置3个点进行监测
- D.不再安排监测
- A.3天.
- B.4天
- C.5天
- D.6天
- 66
-
风廓线是指( )。
- A.风速随时间的变化
- B.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 C.风速随温度的变化
- D.风速随湿度的变化
- A.σx=σy=σz=γ<SUB>01</SUB>T
- B.σx=σy=γ<SUB>01</SUB>T,σz=γ<SUB>02</SUB>T
- C.<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d0/ca86668a5cdbbbecbd15e856b926d4.jpg">
- D.σy=σz=γ<SUB>02</SUB>T,σx=γ<SUB>01</SUB>T
- A.0.15
- B.0.25
- C.0.35
- D.0.45
- A.强不稳定
- B.弱不稳定
- C.中性
- D.缺条件,无法判断
- A.1天 2次
- B.2天 4次
- C.3天 2次
- D.2天 8次
- A.视觉景观重建
- B.生态功能改变
- C.土地资源占用
- D.水土流失危害
- A.项目立项时执行的标准
- B.环评阶段执行的标准
- C.按照竣工日期的标准
- D.都可以
- A.40%.
- B.50%.
- C.60%.
- D.70%.
- A.5%.
- B.10%.
- C.15%.
- D.20%.
- A.5dB
- B.8dB
- C.10dB
- D.15dB
- A.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 B.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 C.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D.工业污水排放标准
- A.经济现金流量表
- B.财务现金流量表
- C.环境现金流量表
- D.社会现金流量表
- A.实际价格
- B.社会价格
- C.市场价格
- D.均衡价格
- A.正比
- B.反比
- C.指数
- D.没有关系
- A.当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时,表明该项目是不可行的
- B.经济净现值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所做贡献的绝对量指标
- C.当经济净现值大于零时,表示该项目的建设能为社会做出净贡献,是可行的
- D.经济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所做贡献的绝对量指标
- A.基于支付意愿衡量的评估方法
- B.基于标准的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 C.基于费用或价格的评估方法
- D.基于人力资本的评估方法
- A.利用天然地形或建筑物(非敏感的)起到屏障遮挡作用
- B.在声源和敏感目标间增设吸声、隔声、消声措施
- C.在生产管理和工程质量控制中保持设备良好运转状态,不增加不正常运行噪声
- D.合理安排建筑物功能和建筑物平面布局,使敏感建筑物远离噪声源,实现“闹静分开”
- A.5~12dB
- B.15~40dB
- C.50~70dB
- D.70~100dB
- A.化学沉淀法通常是加入铝盐或铁盐及石灰
- B.废水中磷一般具有正磷酸盐、偏磷酸盐和有机磷三种存在形式
- C.由于大部分磷都溶于污水中,传统的一、二级污水处理仅能去除少量的磷
- D.A/O工艺工程、A2/O工艺过程、活性污泥生物-化学沉淀过程、序批式间歇反应器(SBR)等都可以用于除磷
- A.9
- B.10
- C.11
- D.12
- A.改进曝气法
- B.延时曝气法
- C.传统负荷法
- D.高负荷法
- 87
-
某企业年排废水600万吨,废水中氨氮浓度为20mg/L,排入Ⅲ类水体,拟采用废水处理方法氨氮去除率为70%,Ⅲ类水体氨氮浓度的排放标准15mg/L。该企业废水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标为( )t/a。
- A.120
- B.90
- C.36
- D.12
- A.40%.~50%.
- B.50%.~60%.
- C.60%.~70%.
- D.70%.~80%.
- 89
-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A.基本不改变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不改变生物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划入“影响很小”的项目
- B.基本不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恶臭、噪声、振动、热污染、放射性、电磁波等不利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划入“轻度影响”的项目
- C.原料、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或毒性大,难以在环境中降解的建设项目划入“重大影响”的项目
- D.对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改变生物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划入“轻度影响”的项目
- A.<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a2/f9a6b418e349d98f8f92c5077fbaeb.jpg">
- B.<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76/5604e76eb9d644285b998554692bc7.jpg">
- C.<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4c/77516f1ee400cdd62a7c49c3dce256.jpg">
- D.<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9b/8f11bfea9c9bf65bc08dd17cccd14b.jpg">
- A.废水
- B.废气
- C.废渣
- D.粉尘
- A.加权法
- B.类比法
- C.故障树分析法
- D.因素图法
- A.Q-A=H+P+L
- B.Q-A=H-P+L
- C.Q+A=H-P+L
- D.Q+A=H+P+L
- A.危险单元
- B.危险单元或重大危险源
- C.重大危险源
- D.危险单元和重大危险源
- A.生物种群
- B.生态系统
- C.生态平衡
- D.生态因子
- A.10m
- B.12m
- C.15m
- D.18m
- A.60%.
- B.34.3%.
- C.50%.
- D.33.3%.
- A.清洁的分析方法
- B.清洁的环境、清洁的产品、清洁的消费
- C.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产品
- D.清洁的厂区、清洁的设备
- A.2
- B.3
- C.4
- D.5
- A.环境现状调查
- B.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
- C.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确定评价重点
- D.根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