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年平均
- B.季平均
- C.日平均
- D.小时平均
- A.核查表法
- B.网络法
- C.矩阵法
- D.专家咨询法
- A.清单法
- B.矩阵法
- C.叠图法
- D.网络法
- A.感潮河段的范围
- B.横断面的形状与水面坡度
- C.河潮间隙
- D.潮差和历时
- A.氰化物
- B.砷
- C.悬浮物
- D.硫化物
- A.过期的药物
- B.医院废水产生的污泥
- C.废医用手套
- D.废注射器
- A.在午后最高
- B.混合层内一般为稳定层结
- C.铅直稀释能力比较强
- D.早晨混合层高度一般较低
- A.烟尘
- B.酚
- C.烃类
- D.苯
- A.环境质量监测图
- B.工艺流程图
- C.物料平衡图
- D.总平面布置图
- A.调查环境背景现状和搜集有关资料
- B.调查动植物分布、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
- C.调查类比项目的植被现状、动植物分布
- D.观测项目建成后该地区动物、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
- A.持久性污染物
- B.非持久性污染物
- C.酸和碱
- D.石油类污染物
- E.废热
- A.工业固体废物
- B.生活垃圾
- C.煤灰渣
- D.餐厨垃圾
- A.尽可能位于垃圾产生量多的地方
- B.远离公路干线
- C.环境危害最少的地方
- D.进行建设最经济的地方
- A.大气污染源调查
- B.污染气象调查分析
- C.大气污染规律调查
- D.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 A.烟熏扩散模式
- B.烟团模式
- C.倾斜烟云模式
- D.静风模式
- A.建筑物附近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强
- B.排气筒有效高度
- C.建筑物屋顶处平均风速
- D.建筑物高度、宽度
- E.扩散参数
- A.二氧化碳
- B.一氧化碳
- C.氨气
- D.硫化氢
- E.甲烷
- A.烟尘
- B.CO(下标)2
- C.CO
- D.氧化铁尘
- E.氧化钙尘 F.Zn
- A.资料分析法
- B.类比法
- C.反推法
- D.物料衡算法
- A.规划环境容量
- B.理想环境容量
- C.实际环境容量
- A.总银
- B.总铜
- C.总锌
- D.总锰
- E.总镉
- A.污水处理设施进口
- B.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口
- C.清净下水外排口
- D.雨水排口
- A.生物多样性损失
- B.农业生产损失
- C.环境化学污染
- D.水土流失危害
- A.重力沉淀
- B.浮选
- C.加压过滤
- D.离心过滤
- A.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 B.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的敏感区
- C.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针对建设项目提出的具体环境保护要求文件
- D.项目可研、批复以及设计文件的要求
- E.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规定应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
- A.惯性
- B.离心力
- C.扩散与凝集
- D.静电力
- A.隔油
- B.过滤
- C.浮选
- D.吸附
- E.沉淀
- A.H<SUB>2</SUB>S
- B.CH4
- C.NN<SUB>3</SUB>
- D.SO<SUB>2</SUB>
- A.对公共设施
- B.空气和水体质量
- C.土地利用规划
- D.渔业管理
- A.渗滤液
- B.释放气
- C.恶臭
- D.噪声
- E.生活垃圾
- A.pH值较低
- B.重金属离子浓度较高
- C.BOD5/COD比值较低
- D.BOD5及COD浓度较低
- A.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气体主要为甲烷和一氧化碳
- B.接受工业废物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其气体中可能含有微量挥发性有毒气体
- C.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气体中,一氧化碳占40%.以上
- D.填埋场释放气体中,微量气体量很小,成分很多
- A.工业固体废物
- B.城市固体废物
- C.农业固体废物
- D.一般废物
- E.特殊废物
- A.地表水
- B.地下水
- C.大气
- D.土壤
- E.降水,处置在填埋场中的废物中的水
- A.主要敏感保护目标分布图
- B.土地利用现状图
- C.土壤侵蚀图
- D.植被图
- A.侵蚀模数
- B.侵蚀厚度
- C.侵蚀量
- D.侵蚀面积
- A.是否带来某些新的生态变化
- B.是否使某些原来存在的生态问题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 C.是否使生态问题发生时间上的变更
- D.是否使生态问题发生空间上的变更
- E.是否使某些生态影响严重化
- A.潜在的
- B.局地的
- C.间接性的
- D.综合性的
- E.区域性的
- A.土地利用现状图
- B.土地利用规划图
- C.资源分布图
- D.植被分布图
- E.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和预测成果图
- A.倍频带声压级
- B.A声级或A声功率级
- C.等效连续A声级
- D.最大A声级
- E.总声压级
- A.垂向输移为主
- B.最主要的是水平面的输移,垂向输移相对较小
- C.垂向和水平都不能忽略
- D.垂向和水平输移都可忽略,所以可以选用一维模型来描述水动力学特征和水质组分的输移
- A.评价因子一类包括反映水域水质的一般状况的常规水质因子
- B.评价因子一类包括代表拟建项目将来排水水质的特征水质参数
- C.其他方面的参数,当评价等级为一级或被调查水域的环境质量要求较高时,考虑调查水生生物和底质
- D.底质主要调查与生物环境有关的污染物
- A.污染源的位置、源强及排放方式
- B.颗粒物的直径和密度分布
- C.混合层高度
- D.风向、风速、稳定度
- A.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的构成分为三类
- B.Ⅰ类: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的排放量,大于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的1/3的
- C.Ⅱ类: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的排放量,不大于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的1/3的,或无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但无组织排放的有害物质容许浓度是按照慢性反应指标确定者
- D.Ⅲ类:无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或无组织排放的有害物质容许浓度是按照慢性反应指标确定者。
- A.类比法
- B.物料衡算法
- C.现场实测法
- D.经验系数估算法
- E.遥感法
- A.比值植被指数
- B.农业植被指数
- C.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
- D.多时相植被指数
- A.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二期(冬季、夏季);二级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取二期;三级评价必要时做一期监测
- B.监测频率的选取主要依据当地的气象条件和人们的生活规律
- C.由于气候存在周期性的变化,所以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对二级项目全期至少监测5天;三级项目全期至少监测3天
- D.现状监测应进行同步的气象观测
- A.河口又称为感潮河段,是指入海河流受到潮汐作用的一段河段
- B.河口与一般河流的主要区别是流量大、流速较慢
- C.河口区是海水和河流淡水相互汇合和混合之处,江河段的水结构只有盐水楔形式
- D.河口和海湾、陆架浅海水域位于陆地和大样之间,具有最剧烈的时间空间变化,由于其容量小、水浅,容易受到外部的影响
- E.在河口海湾等近海水域,潮流对污染物的输移和扩散起重要作用
- A.日照量
- B.地面风速
- C.气温
- D.云量
- E.湿度
- A.2
- B.3
- C.4
- D.5
- A.正常开、停车或部分设备检修时排放的污染物属于非正常排放
- B.其他非正常工况排污是指工艺设备或环保设施达不到设计规定的指标的超额排污,非正常评价时应以此为源强
- C.设备检修、开停车、实验性生产等工况时的排污分析也是非正常排污
- D.非正常排污分析重点是说明排污量的大小和处置方法
- A.1
- B.2
- C.3
- D.4
- A.2~30
- B.2~50
- C.2~80
- D.2~100
- A.10%.~90%.
- B.20%.~80%.
- C.25%.~75%.
- D.30%.~70%.
- A.5%.
- B.10%.
- C.8%.
- D.15%.
- 56
-
LAS表示( )。
- A.阳离子合成洗涤剂
- B.色度
- C.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 D.氢离子浓度
- A.5~12
- B.5~10
- C.6~12
- D.6~15
- A.编制验收调查方案—实施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与现场初步踏勘—编制验收调查报告
- B.收集资料与现场初步踏勘—实施现场调查—编制验收调查方案—编制验收调查报告
- C.编制验收调查方案—收集资料与现场初步踏勘—实施现场调查—编制验收调查报告
- D.收集资料与现场初步踏勘—编制验收调查方案—实施现场调查—编制验收调查报告
- A.脱水—调节—稳定—浓缩
- B.浓缩—调节—稳定—脱水
- C.脱水—稳定—调节—浓缩
- D.浓缩—稳定—调节—脱水
- A.物理法
- B.化学法
- C.物理化学法
- D.生物处理法
- A.45000m<SUP>3</SUP>/h
- B.50000m<SUP>3</SUP>/h
- C.55000m<SUP>3</SUP>/h
- D.40000m<SUP>3</SUP>/h
- 62
-
混合层厚度为( )。
- A.几百米~10km
- B.2~10km
- C.几百米~2km
- D.10~15km
- A.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 B.氨气和一氧化碳
- C.氨气和甲烷
- D.二氧化碳和甲烷
- A.50
- B.100
- C.150
- D.200
- A.土壤侵蚀模数
- B.水土流失量
- C.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 D.土壤可蚀性因子
- A.≥1 000m<SUP>2</SUP>≥500m<SUP>2</SUP>≥100m<SUP>2</SUP>
- B.≥100m<SUP>2</SUP>≥10m<SUP>2</SUP>≥1m<SUP>2</SUP>
- C.≥10m<SUP>2</SUP>≥5m<SUP>2</SUP>≥1m<SUP>2</SUP>
- D.≥100m<SUP>2</SUP>≥10m<SUP>2</SUP>≥5m<SUP>2</SUP>
- A.Ⅰ级
- B.Ⅱ级
- C.Ⅲ级
- D.Ⅳ级
- E.V级
- A.轻度侵蚀
- B.中度侵蚀
- C.强度侵蚀
- D.极强度侵蚀
- A.1 m<SUP>2</SUP>
- B.5m<SUP>2</SUP>
- C.10m<SUP>2</SUP>
- D.50m<SUP>2</SUP>
- A.潜在的荒漠化
- B.正在发展的荒漠化
- C.强烈发展的荒漠化
- D.严重的荒漠化
- A.石灰-石膏法
- B.回收硫铵法
- C.碱式硫酸铝法
- D.接触氧化法
- A.2 2
- B.2 4
- C.3 2
- D.3 4
- A.1 1
- B.1 2
- C.2 1
- D.2 2
- A.8h
- B.12h
- C.24h
- D.48h
- A.0.25
- B.0.30
- C.0.50
- D.1.0
- A.1~2.5
- B.2~4
- C.3~6
- D.4~7
- A.62dB
- B.63dB
- C.60.5dB
- D.76dB
- A.60%.
- B.65%.
- C.70%.
- D.75%.
- A.办公区
- B.其他生产单元
- C.建筑群
- D.居住区
- A.2.5×10<SUP>9</SUP>
- B.2.5
- C.2.5×10<SUP>9</SUP>m<SUP>3</SUP>/h
- D.2.5mg/h
- A.双对数法
- B.双经纬仪法
- C.光学轮廓法
- D.双向标法
- A.≥1
- B.≤1
- C.>1
- D.<1
- A.优势度+密度+频度
- B.相对优势度+相对密度+相对频度
- C.样地密度+样地优势度
- D.优势度+相对密度
- A.底坡变化
- B.断面形态变化
- C.上下游水边界均匀
- D.走向
- A.波动、湖流和混合
- B.混合、湖流和增减水
- C.波动、湖流和混合
- D.波动、湖流和增减水
- A.14.3
- B.10.0
- C.5
- D.28.6
- A.浓度等值线
- B.污染物位置变化图
- C.污染物周期变化图
- D.浓度等值线和污染物周期变化图
- A.1倍
- B.2倍
- C.3倍
- D.4倍
- A.γd法
- B.温差法
- C.查σz法
- D.国标法
- A.γ>γd
- B.γ<γd
- C.γ=γd
- D.γ≤γd
- 91
-
风廓线是( )。
- A.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 B.风速随时间的变化
- C.风速随温度的变化
- D.风速随风量的变化
- A.风和大气扩散参数
- B.大气稳定度和温度层结
- C.风和湍流
- D.温度层结和湍流
- A.1 m×1 m
- B.500m×500m
- C.1 km×1 km
- D.5m×5m
- A.连续源和瞬时源
- B.有组织源和无组织源
- C.高架点源和面源
- D.连续源、瞬时源和间歇源
- A.源强
- B.污染物排放量及相关参数
- C.源强及污染物排放量
- D.源强、污染物排放量及相关参数
- A.20μm
- B.10μm
- C.15μm
- D.5μm
- A.70dB(A)
- B.74dB(A)
- C.75dB(A)
- D.77dB(A)
- A.平均
- B.最大
- C.最小
- D.常规
- A.扇形布点
- B.功能布点
- C.网络布点
- D.同心圆布点
- A.0.6kg
- B.4.2kg
- C.0.6kg/a
- D.4.2k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