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水位改正数
- B.声速改正
- C.最低潮面
- D.最高潮面
- A.50
- B.100
- C.150
- D.200
- A.航向
- B.旁向
- C.基线
- D.相邻
- A.400
- B.225
- C.100
- D.25
- A.0.2
- B.0.5
- C.1
- D.2
- A.白天呈暖色调,晚上呈冷色调
- B.白天呈冷色调,晚上呈暖色调
- C.白天晚上均呈冷色调
- D.白天和晚上均呈暖色调
- A.错开表示
- B.交替表示
- C.用丘界线表示
- D.用房屋权界线表示
- A.分类代码、分幅编号、使用标准号、产品名称
- B.产品名称、分类代码、分幅编号、使用标准号
- C.分幅编号、分类代码、使用标准号、产品名称
- D.使用标准号、产品名称、分幅编号、分类代码
- A.0.6
- B.0.3
- C.0.2
- D.0.1
- A.抵偿性
- B.渐降性
- C.有限性
- D.对称性
- A.系统
- B.简要
- C.详尽
- D.突出
- A.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阳台面积
- B.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套内阳台面积
- C.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分摊得到的共有建筑面积
- D.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分摊得到的共有建筑面积+套内墙体面积
- A.10cm
- B.12cm
- C.13cm
- D.15cm
- A.具有相应交通信息
- B.具有实时导航功能
- C.具有地面高程信息
- D.具有兴趣点信息
- A.确定GIS软件系统选型
- B.分析GIS项目风险
- C.培训GIS项目用户
- D.明确GIS数据用途
- A.4
- B.5
- C.6
- D.7
- A.1:100~1:200
- B.1:500~1:1000
- C.1:2000~1:5000
- D.1:10000
- A.1:1万
- B.1:5万
- C.1:10万
- D.1:50万
- A.2个
- B.3个
- C.4个
- D.5个
- A.降噪
- B.图像增强
- C.像片纠正
- D.GPS辅助定位
- A.4
- B.12
- C.23
- D.34
- A.住宅楼层高6m大堂
- B.以高架桥为顶的收费岗亭
- C.屋顶天面上的露天泳池
- D.无顶盖室外楼梯
- A.转动微倾螺旋
- B.转动微动螺旋
- C.转动三个脚螺旋
- D.同时转动微倾螺旋和微动螺旋
- A.测回法
- B.复测法
- C.分组法
- D.全圆方向法
- A.10%
- B.20%
- C.30%
- D.50%
- A.晕滃法
- B.分层设色法
- C.写景法
- D.晕渲法
- A.独立地物与其他要素矛盾时,位移独立地物
- B.点状符号或线状符号对于面状符号时,可以采用压盖 (破坏)街区的办法完整地绘出点、线符号
- C.对于国界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均不允许位移
- D.自然物体,稳定性较高 ;而人工物体,稳定性相对较差。它们在一起发生位置矛盾时,般移动人工物体,保持主从关系
- A.50°
- B.60°
- C.75°
- D.80°
- A.横穿马路
- B.受电磁场干扰
- C.穿越草坪
- D.过水体
- A.10-1
- B.10-2
- C.10-3
- D.10-4
- A.只需要进行精平
- B.只需要进行粗平
- C.精平、粗平均须做
- D.精平、粗平均不需做
- 32
-
产生视差的原因是()。
- A.仪器校正不完善
- B.物象与十字丝面未重合
- C.十字丝分划板位置不正确
- D.仪器损坏
- A.独立式GIS二次开发
- B.宿主式GIS二次开发
- C.组件式GIS二次开发
- D.开源式GIS二次开发
- A.72.289
- B.72.260
- C.71.289
- D.71.260
- A.0.5mm
- B.0.6mm
- C.0.8mm
- D.1.0mm
- A.64
- B.128
- C.144
- D.256
- A.基准设计
- B.网形设计
- C.权设计
- D.改进设计
- A.测区的大小
- B.测区内界址点数量和精度
- C.测区内地物地形情况有关
- D.测图比例尺
- A.ITRF
- B.ITRS
- C.SLR
- D.VLBI
- A.WGS—84坐标系
- B.任意坐标系
- C.地方坐标系
- D.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 A.控制测量误差累积
- B.提高观测值精度
- C.防止观测值误差累积
- D.提高控制点测量精度
- A.一
- B.二
- C.三
- D.四
- A.1~2
- B.2~3
- C.3~4
- D.3个以上
- A.地图的坐标网
- B.比例尺
- C.定向
- D.地图图例
- A.确定影像的内方位元素
- B.将扫描坐标系转换到像平面坐标系
- C.确定两张影像间的相对位置和姿态关系
- D.将立体模型纳入地面测量坐标系
- A.系统效率
- B.系统效益
- C.可扩展性
- D.可靠性
- A.大地高
- B.正常高
- C.正高
- D.力高
- A.2个平面点
- B.3个平高点
- C.4个平高点
- D.2个平高点和1个高程点
- A.1~2
- B.2~5
- C.3~5
- D.3~8
- A.±0.5mm
- B.±0.7mm
- C.±1.0mm
- D.±1.2mm
- A.可以定期进行全面更新,也可以进行动态局部更新
- B.可以全要素更新,也可以一种或几种要素更新
- C.更新后成果整体精度高于原数据精度
- D.可以按图幅进衍更新,也可以按区域进行更新
- A.切线
- B.法线
- C.垂线
- D.水平线
- A.联系
- B.表
- C.记录
- D.视图
- A.20
- B.40
- C.60
- D.80
- A.1:500
- B.1:1000
- C.1:2000
- D.1:5000
- A.数据文件命名规则设计
- B.数据分层原则设计
- C.数据空间索引设计
- D.数据关联方式设计
- A.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参考椭球面
- B.大地水准面是一个重力等位面
- C.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几何面
- D.大地水准面是一个物理面
- A.倾斜误差
- B.辐射误差
- C.畸变误差
- D.投影差
- A.后视点比前视点低
- B.后视点比前视点高
- C.后视点、前视点等高
- D.后视点、前视点的高程取决于仪器高度
- A.从主要到次要
- B.从高等级到低等级
- C.从大到小
- D.从数量到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