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分级布网、逐级控制
- B.具有足够的时效性
- C.具有足够的精度
- D.具有足够的密度
- E.要有统一的规格
- A.平地
- B.极高山地
- C.丘陵地
- D.山地
- E.高山地
- A.定位基础
- B.等高线
- C.正射影像
- D.发包方信息
- E.房屋面积
- A.点点冲突时,保持高层次点状要素图形完整,对低层次点状要素移位
- B.点线冲突时,保持点状要素图形完整,点状要素压盖线状要素
- C.点面冲突时,保持点状要素图形完整,点状要素压盖面状要素
- D.线线冲突是,保持线状要素各自完整,互相压盖时不得移位
- E.线面冲突时,保持线状要素完整,线状要素压盖面状要素
- A.确定输入、输出参数
- B.确定系统模型
- C.确定用户界面
- D.绘制逻辑流程图
- E.编写应用实例
- A.重测
- B.修测
- C.重采样
- D.修编
- E.联测
- A.高差改正
- B.地球曲率误差改正
- C.测距误差改正
- D.大气折光误差改正
- E.测角误差改正
- A.表中的每一个属性值都是不可再分的基本单元
- B.表中每一列的属性名必须是唯一的
- C.表中每一列必须有相同的数据类型
- D.表中不能有完全相同的行
- E.表与视图是完全相同的
- A.三角高程测量
- B.水准测量
- C.GPS水准测量
- D.地形控制网测量
- E.重力测量
- A.基准站网
- B.数据处理中心
- C.仿真模拟系统
- D.数据传输系统
- E.用户应用系统
- A.地形图测绘
- B.中线测量
- C.纵断面测量
- D.横断面测量
- E.土方测量
- A.图例
- B.边界地形图
- C.边界主张线图
- D.编制说明
- E.界桩登记表
- A.多角度拍摄可弥补数字摄影的不足
- B.多视影像交会有助于提高测量可靠性
- C.不同视角的相机成像比例尺一致
- D.影像变形大导致同名点匹配难度加大
- E.有效减少盲区有助于三维建模
- A.穿线放线法
- B.拨角放线法
- C.偏角法
- D.GPS RTK法全站仪极坐标法
- E.三角高程法
- A.制图对象的密度越大,其选取的指标越高,被舍弃目标的绝对数量越大,反之亦然
- B.遵循从主到次、从大到小的顺序原则进行选取,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舍弃较小的、次要的目标,保留较大的、重要的目标,以保证制图区域的基本面貌
- C.物体密度系数损失的绝对值和相对量都应从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逐渐减少
- D.在保持各密度区之间具有最小辨认系数的前提下,保持各区域问的密度对比系
- E.自然物体和人工物体在一起发生位置矛盾时,般移动人工物体,保持主从关系
- A.独立
- B.任意
- C.国家
- D.地方
- A.亮度
- B.饱和度
- C.色调
- D.色温
- A.面向对象分析方法
- B.快速原型化分析方法
- C.结构化分析方法
- D.判定表和判定树
- A.静态相对
- B.快速静态相对
- C.准动态相对
- D.绝对
- A.0.3
- B.0.4
- C.0.5
- D.0.6
- A.雷达图像
- B.假彩色合成图像
- C.多光谱图像
- D.热红外图像
- A.技术设计
- B.数据采集
- C.数据建库
- D.审核公示
- A.±1.5
- B.±1.8
- C.±2.0
- D.±2.5
- A.±0.1
- B.±0.2
- C.±0.3
- D.±0.5
- A.1个
- B.2个
- C.3个
- D.4个
- A.像片重叠度
- B.航线弯曲度
- C.航高保持
- D.影像反差
- A.整饰质量
- B.元数据
- C.附件质量
- D.影像质量
- A.0.1
- B.0.2
- C.0.5
- D.1.0
- A.Vi=fh/N(N为测站数)
- B.Vi=fh/S(S为测段距离)
- C.Vi=-fh/N(N为测站数)
- D.Vi=fh/S(S为测段距离)
- A.合并E-R图并优化
- B.定义数据流
- C.定义数据结构
- D.完整性设计
- A.DOM
- B.DEM
- C.DSM
- D.DLG
- A.现状变更和权属变更
- B.面积变更和结构变更
- C.权界变更和权属变更
- D.面积变更和权属变更
- A.用户授权确认
- B.与外网物理隔离
- C.数据加密访问
- D.采用防火墙
- A.2
- B.3
- C.4
- D.5
- A.2
- B.3
- C.4
- 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