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国家控制网从高级到低级布设
- B.国家控制网按精度可分为A、B、C、D、E五级
- C.国家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 D.直接为测图目的建立的控制网,称为图根控制网
- E.平面控制网主要包括GPS控制网、三角网和导线网
- A.图形变换
- B.选取
- C.化简
- D.概括
- E.移位
- A.大小
- B.阴影
- C.色调
- D.高差
- E.颜色
- A.可量测性
- B.直观性
- C.一览性
- D.相似性
- E.便携性
- A.全野外布点方案的精度最弱处的加密点平面,高但费工时
- B.非全野外布点方案中为了保证航线网内精度最弱处的加密点平面,必须限制每段航线的跨度
- C.野外像片控制点的布设只和布点方案有关
- D.对于野外控制点的编号,同期成图的一个侧区内要分别统一编号
- E.像片控制点的施测可以不用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进行
- A.RC型航摄仪
- B.RMK型航摄仪
- C.DMC型航摄仪
- D.SWDC型航摄仪
- E.ADS型航摄仪
- A.本宗地号、门牌号
- B.地类号、宗地面积
- C.界址点及界址点号、界址线
- D.邻宗地的地号及邻宗地界址示意线等
- E.测绘日期及调查员、审核员签名等
- A.施工设备照片
- B.标石安置照片
- C.基座建造后照片
- D.标石整饰后照片
- E.周边环境照片
- A.房屋买卖、交换
- B.征拨土地而引起的土地权属界线的变化
- C.他项权利范围的变化和注销
- D.房屋的新建
- E.房屋继承
- A.平面位置放样数据
- B.竣工测量观测与计算资料
- C.细部点成桌表
- D.竣工总图、专业分图、断面图
- E.日照测量成果
- A.主动方式
- B.被动方式
- C.光学遥感
- D.微波遥感
- E.红外遥感
- 12
-
大地测量系统包括( )。
- A.高程系统
- B.重力参考系统
- C.坐标系统
- D.深度系统
- E.定位系统
- A.写景法
- B.等深线法
- C.分层法
- D.高度注记法
- E.符号法
- A.操作面板上各按键反应灵敏,功能正常
- B.微动机构运转平稳可靠
- C.数据输入、输出接口完好
- D.仪器的附件应能满足调校及使用要求
- A.平行移轴法
- B.平行法
- C.直角转弯法
- D.相交法
- A.坐标系不同
- B.观测值不同
- C.约束条件不同
- D.目的不同
- A.埋设位置
- B.埋设深度
- C.性质、规格等属性
- D.长度
- A.遥感图像增强
- B.遥感图像平滑
- C.遥感图像锐化
- D.遥感图像精纠正
- A.反射波谱
- B.接收波谱
- C.发射波谱
- D.微波波谱
- A.平地
- B.极高山地
- C.丘陵地
- D.山地
- A.对比法
- B.直判法
- C.邻比法
- D.动态对比法
- A.空间分辨率
- B.频率分辨率
- C.时间分辨率
- D.辐射分辨率
- A.分丘图表示的范围大于房产分幅平面图
- B.分丘图的比例尺可按照国家基本比例尺进行绘制
- C.房产分幅平面图是测绘房产分丘平面图的基础资料
- D.分丘图的图幅为787mm×1092mm全开纸的1/4
- A.±0
- B.最高点
- C.最低点
- D.任意点
- A.从县至国家四级
- B.以县级为基础的
- C.市、县两级
- D.以市级为基础的
- A.1
- B.2
- C.3
- D.6
- A.交会定位
- B.导线测量
- C.三角测量
- D.卫星定位
- A.提高测量精度
- B.提高测量速度
- C.降低测量费用
- D.保护被测目标
- A.1:2000~1:3500
- B.1:3500~1:7000
- C.1:7000~1:14000
- D.1:10000~1:20000
- A.地籍图
- B.宗地图
- C.宗地草图
- D.房产图
- A.地籍控制测量工作是地籍要素测绘的基础
- B.地籍控制测量主要是平面位置的测量
- C.地籍控制网必须采用国家统一坐标
- D.地籍平面控制测量精度包括二、三、四等和一、二级、三级和图根
- A.征收田赋依据
- B.课税登记
- C.地籍调查
- D.课税对象登记
- A.图根控制点是高级控制点,是二级控制的基础
- B.图根控制布设形式适合使用支导线
- C.建筑物密集区的控制点平均间距在200m左右
- D.图根GPS可采月快速静态测量模式施测
- A.2
- B.3
- C.4
- D.5
- A.地籍调查是政府为了确定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现状等基本资料而组织的一项系统性的社会调查工作
- B.初始地籍调查是在某地区地籍系统建立之后进行的土地登记工作
- C.地籍调查的资料成果经土地登记后具有法律效力
- D.必须按照国家指定的有关规定进行
- A.矢量数据、影像数据、模型数据、地理监测数据、实时传感数据
- B.矢量数据、影像数据、结构数据、地理监测数据、实时传感数据
- C.矢量数据、影像数据、模型数据、地理预测数据、实时传感数据
- D.矢量数据、影像数据、模型数据、地理监测数据、已有遥感数据
- A.著作权人署名
- B.著作权人的标志
- C.审图号
- D.导航电子地图出版单位
- A.普通用户和开发用户
- B.主要用户和次要用户
- C.注册用户和非注册用户
- D.企业用户和开发用户
- A.铁路数据
- B.水系
- C.地貌
- D.植被
- A.实时定位
- B.自动驾驶
- C.目的地检索
- D.画面和语音引导
- A.几何数据
- B.拓扑数据
- C.关系数据
- D.属性数据
- A.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
- B.数据安全
- C.系统安全
- D.人员安全
- A.计算机主机
- B.数据输入设备
- C.网络设备
- D.数据库软件
- A.层次模型
- B.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 C.网络模型
- D.关系模型
- A.6个月
- B.1年
- C.2年
- D.3年
- A.印前数据处理
- B.地图分幅设计
- C.地图印刷
- D.地图印后加工
- A.动态性
- B.交互性
- C.精度高
- D.无级缩放
- A.图例符号的完备性
- B.图例符号的一致性
- C.图例符号位置顺序的随意性
- D.对标志说明的明确性
- A.数字地图
- B.矢量地图
- C.栅格地图
- D.电子地图
- A.1:50万
- B.1:25万
- C.1:10万
- D.1:5万
- A.0.1~0.5cm
- B.0.5~1cm
- C.1~1.5cm
- D.1.5~2cm
- A.1:1万
- B.1:5万
- C.1:10万
- D.1:15万
- A.圆锥投影
- B.方位投影
- C.等角圆柱投影
- D.高斯投影
- A.图像的粗加工
- B.图像的精纠正
- C.图像的平滑
- D.图像的锐化
- A.等角投影
- B.等面积投影
- C.任意投影
- D.几何投影
- A.2
- B.3
- C.4
- D.5
- A.数学要素
- B.地理要素
- C.辅助要素
- D.补充说明
- 58
-
3S不包括( )。
- A.GIS
- B.GPS
- C.RS
- D.DOS
- A.数据存储与管理
- B.数据显示与输出
- C.数据编辑和更新
- D.数据采集与输入
- A.测区地形情况
- B.摄影季节
- C.成图比例尺
- D.摄影比例尺
- A.整100m
- B.整10m
- C.整1m
- D.整1000m
- A.系统
- B.简要
- C.详尽
- D.突出
- A.征拨
- B.出让
- C.地名、门牌号的更改
- D.转让土地而引起的土地权属界线的变化
- A.市县
- B.宗地
- C.街坊
- D.街道
- A.10<SUP>-4</SUP>
- B.10<SUP>-5</SUP>
- C.10<SUP>-7</SUP>
- D.10<SUP>-8</SUP>
- A.±0.05m
- B.图上±0.06mm
- C.±0.08m
- D.图上±0.04mm
- A.操作简单
- B.精度高
- C.重复观测
- D.数据处理更加严密
- A.±0.05m
- B.±0.10m
- C.±0.15m
- D.±0.20m
- A.±3cm
- B.±4cm
- C.±5cm
- D.±6cm
- A.±0.05m
- B.±0.07m
- C.±0.10m
- D.±0.15m
- A.50个
- B.64个
- C.100个
- D.150个
- A.5
- B.10
- C.15
- D.18
- A.必要观测原则
- B.多余观测原则
- C.取舍原则
- D.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 A.小于85℃
- B.85~95℃
- C.60~85℃
- D.95~100℃
- A.控制网的大小、形状、点位分布应与工程范围、建筑物形状相适应
- B.控制网要求精度均匀
- C.平面坐标系可采用独立的坐标系
- D.投影面的选择应满足“控制点坐标反算的两点间长度与实地两点间长度之差应尽可能地小”的要求
- A.7″和15″级两种
- B.30″和60″级两种
- C.一级导线
- D.15″和30″级两种
- A.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 B.球面坐标系
- C.平面坐标系
- D.高斯坐标系
- A.调查用户需求
- B.需求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 C.编制用户需求说明书
- D.数据库的信息结构分析
- A.水准面
- B.大地水准面
- C.似大地水准面
- D.参考椭球面
- A.视距长度
- B.视线高度
- C.前后视距差
- D.环闭合差
- A.±2×10<SUP>-5</SUP>ms<SUP>-2</SUP>
- B.±2×10<SUP>-6</SUP>ms<SUP>-2</SUP>
- C.±2×10<SUP>-7</SUP>ms<SUP>-2</SUP>
- D.±2×10<SUP>-8</SUP>ms<SUP>-2</SUP>
- A.GPS数据采集的时段长度
- B.精处理后基线分量及边长
- C.各时段间基线的较差
- D.独立闭合环与附合路线长
- A.30km
- B.50km
- C.60km
- D.80km
- A.用于观测的接收机是同一品牌和型号
- B.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 C.两台以上接收机不同时刻所进行的观测
- D.一台接收机所进行的两个以上时段的观测
- A.中心机房
- B.观测室
- C.观测墩
- D.防雷工程
- A.大气折光
- B.测角误差
- C.测距误差
- D.地球曲率
- A.全圆方向法
- B.中丝法
- C.测回法
- D.复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