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设计协调
- B.整体进度规划协调
- C.成本运算、工程量估算协调
- D.运维协调
- E.工程量自动计算
- A.MDF
- B.DAT
- C.STEP
- D.BMP
- E.XML
- A.“+”用于将统一表格或不同表格中的编码联合在一起,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编码含义的集合
- B.“/”用于将单个表格中的编码联合在一起,定义一个表内的连续编码段落,以表示适合对象的分类区间
- C.“”用于将同一表格或不同表格中的编码联合在一起,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编码对象的从属或主次关系,开口背对是开口正对编码所表示对象的一部分
- D.“&”用于将不同类别的编码联合在一起,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编码对象的并列关系
- E.由编码和组合编码构成的编码集合,应先对由“/”联合的组合编码进行归档,再对单个编码进行归档,之后对由“+”联合的组合编码进行归档,最后对由“”联合的组合编码进行归档
- A.验收人员仅仅从质量方面进行验收,对使用功能方面的验收关注不够
- B.验收过程中对整体项目的把控力度不大
- C.竣工阶段时间较短
- D.竣工图纸难以反映现场的实际情况
- E.设计更改,资料丢失
- A.接触性
- B.快速性
- C.穿透性
- D.主动性
- E.全数字化
- A.综合管线图
- B.综合结构留洞
- C.预埋套管图
- D.碰撞检查报告
- E.规划设计图
- A.储存容量大
- B.易于共享
- C.信息查询效率高
- D.信息完整度高
- E.信息连接性强
- A.企业信息化的建立
- B.行业监管与服务信息化的建立
- C.专项信息技术应用的建立
- D.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
- E.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的工资
- A.进行模型交底,介绍模型的最新建立和维护情况
- B.随着工程的进度,提前确定模型深化需求,并进行深化模型的任务派发、模型交付以及整合工作,对深化模型确认后出具二维图纸,指导现场施工
- C.通过模型展示,实现对各专业图纸的会审,及时发现图纸问题
- D.结合施工需求进行技术重难点的BIM辅助解决,包括相关方案的论证,施工进度的4D模拟等
- E.生成相应的图纸会审、变更洽商或是深化图纸等施工资料
- A.剖面图
- B.平面图
- C.详图
- D.立面图
- A.可视化
- B.参数化
- C.一体化
- D.仿真性
- E.全能性
- A.施工阶段
- B.运营阶段
- C.设计阶段
- D.全寿命周期内
- A.依据图纸建模
- B.三维设计建模
- C.模型设计建模
- D.实体生成模型
- A.BIM平台软件
- B.BIM环境软件
- C.BIM基础软件
- D.BIM应用软件
- A.各个构件是相互关联的,例如删除一面墙,墙上的窗和门跟着自动删除;删除一扇窗,墙上原来窗的位置会自动恢复为完整的墙
- B.所有图元均为参数化建筑构件,附有建筑属性;在“族”的概念下,只需要更改属性,就可以调节构件的尺寸、样式、材质、颜色等
- C.BIM是万能的可以解决项目建设中的所有问题
- D.基本元素如:墙、窗、门等,不但具有几何特性,同时还具有建筑物理特征和功能特征
- A.影响评价
- B.项目中间评价
- C.宏观决策评价
- D.微观决策评价
- A.Lightscape
- B.Revit
- C.Navisworks
- D.ArchiBUS
- A.建筑平面分析
- B.绿色分析
- C.建筑立面分析
- D.结构分析
- A.特征技术不仅注重完善产品的几何描述能力,而且可以更好表达产品的完整的技术和生产管理信息,为建立产品的集成信息模型服务
- B.它有助于推动行业内的产品设计和工艺方法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系列化,使得在产品设计中及早考虑制造要求,保证产品结构有更好的工艺性
- C.它只能促进本行业的发展,对其它行业没有帮助
- D.它使得产品设计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设计人员的操作对象不再是原始的线条和体素,而是产品的功能要素,像螺纹孔、定位孔、键槽等
- A.BIM平台软件
- B.BIM环境软件
- C.BIM基础软件
- D.BIM应用软件
- A.互联网+
- B.物联网
- C.广域网
- D.局域网
- A.实施目标
- B.组织机构
- C.进度计划
- D.人员配备
- A.土建模型
- B.机电模型
- C.竣工模型
- D.钢结构模型
- A.参数化图元
- B.参数化修改引擎
- C.参数化设计
- D.参数化施工
- 25
-
基础平面图属于()
- A.建筑施工图
- B.结构施工图
- C.设备施工图
- D.总平面图
- A.面对工程专业复杂、体量大,专业图纸数量庞大的工程,利用BIM技术,将所有的工程相关信息集中到以模型为基础的协同平台上
- B.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
- C.基于BIM技术的协同平台的利用,实现了各信息、人员的集成和协同,大大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
- D.各部门各专业设计人员协同工作的全部内容是建筑信息模型的共享与转换
- A.进行模型交底,介绍模型的最新建立和维护情况
- B.通过模型展示,去展现模型的炫酷性
- C.结合施工需求进行技术重难点的BIM辅助解决,包括相关方案的论证,施工进度的4D模拟
- D.随着工程的进度,提前确定模型深化需求,并进行深化模型的任务派发、模型交付以及整合工作,对深化模型确认后出具二维图纸,指导现场施工
- A.人员配置
- B.硬件配置
- C.资金筹备
- D.数据准备
- A.Xsteel
- B.SketchUP
- C.Rhino
- D.AutoCAD
- A.前期调研阶段完成项目相关调研工作,了解相关业务流程和相关情况
- B.前期调研阶段完成初步培训工作,主要是模型交底工作
- C.建模与工程量计算阶段建立与中标合同、计算规则相符合的预算模型
- D.建模与工程量计算优化实施方案,以更加适合本项目BIM技术应用
- A.理论不成熟
- B.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限制
- C.政策的限制
- D.新思想不能接受
- A.二维
- B.三维
- C.几何
- D.透视
- A.设计和施工图模型
- B.信息模型
- C.施工协调模型
- D.竣工模型
- A.BIM与物联网集成应用指的是BIM技术承担底层信息感知、采集、传递、监控的功能,而物联网技术则发挥上层信息集成、交互、展示和管理的作用
- B.BIM与云计算集成应用,基于云计算强大的计算功能,可将BIM应用中计算量大且复杂的工作转移到云端,以提升计算效率
- C.BIM与智能型全站仪集成应用,是通过对软件、硬件进行整合,将BIM模型带入施工现场,利用模型的三维空间坐标数据驱动智能型全站仪进行测量
- D.BIM与GIS集成应用,是通过数据集成、系统集成或应用集成来实现的,可在BIM应用中集成GIS,也可在GIS应用中集成BIM
- A.Lightscape
- B.Revit
- C.Navisworks
- D.ArchiBUS
- A.重复工作
- B.沟通效率低下
- C.经济性提高
- D.准确性下降
- A.设计协调
- B.整体进度规划协调
- C.成本预算、工程量估算协调
- D.人员协调
- A.11-13.25.03<10-21.05.00
- B.11-13.25.03+10-21.05.00
- C.12-33.25.03+10-39.01.00
- D.12-33.13.03<10-39.01.00
- A.具体图形编辑平台
- B.兼容建筑专业应用软件
- C.人员管理功能
- D.仿真模拟功能
- A.设计初期
- B.设计中期
- C.设计完成阶段
- D.深化设计阶段
- A.2011年5月,美国发布了政府建设战略(GovernmentConstructionStrategy)文件,明确要求:到2016年,政府要求全面协同的3D·BIM,并将全部的文件以信息化管理。
- B.美国是较早启动建筑业信息化研究的国家,发展至今,BIM研究与应用都走在世界前列
- C.目前,美国大多建筑项目已经开始应用BIM,BIM的应用点种类繁多,而且存在各种BIM协会
- D.美国bSa的目标是在2020年之前,帮助建设部门节约31%的浪费或者节约4亿美元
- A.在设计阶段能够将建筑物以三维方式呈现出来
- B.设计师能够运用三维思考方式完成建筑设计
- C.不能够使业主(或最终用户)真正摆脱技术壁垒限制
- D.通过可视化能大大减少业主与设计师之间的交流障碍
- A.各个构件是相互关联的,例如删除一面墙,墙上的窗和门跟着自动删除;删除一扇窗,墙上原来窗的位置会自动恢复为完整的墙
- B.所有图元均为参数化建筑构件,附有建筑属性;在“族”的概念下,只需要更改属性,就可以调节构件的尺寸、样式、材质、颜色等
- C.BIM是万能的可以解决项目建设中的所有问题
- D.基本元素如:墙、窗、门等,不但具有几何特性,同时还具有建筑物理特征和功能特征
- A.可视化
- B.参数化建模
- C.参数化图元
- D.参数化修改引擎
- A.重复工作
- B.沟通效率低下
- C.准确性下降
- D.难度系数低
- A.共享层
- B.业务层
- C.资源层
- D.核心层
- A.时间信息
- B.几何信息
- C.造价信息
- D.二维图纸信息
- A.可出图
- B.协调性
- C.优化性
- D.参数化
- A.LOD100
- B.LOD200
- C.LOD300
- D.LOD400
- A.VR样板间看房
- B.施工方案的选择优化
- C.安全评估
- D.虚拟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