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虚拟建造管理
- B.预制加工管理
- C.资产设备维护管理
- D.绿色施工管理
- E.建筑性能分析
- A.咨询辅助管理模式
- B.施工承包商主导管理模式
- C.政府主导管理模式
- D.设计主导管理模式
- E.业主自主管理模式
- A.网格线为建筑师绘制建筑设计图、施工图的重要依据
- B.楼层线则为表达楼层高度的依据
- C.网格线描述了梁位置、墙高度以及楼板位置
- D.若没有楼层线,现场施工人员对于梁位置、楼板位置以及墙高度的判断会很困难
- E.放样、柱为判断皆须依赖楼层线才能让现场施作人员找到基地上的正确位置
- A.能耗分析
- B.光照分析
- C.结构分析
- D.设备分析
- E.绿色分析
- A.几何信息
- B.非几何信息
- C.属性信息
- D.非属性信息
- E.时间信息
- A.基于BIM的数字化加工
- B.基于BIM的预拼装
- C.基于BIM的智慧工地
- D.基于BIM的工期管理
- E.基于BIM的运营管理
- A.几何信息
- B.非几何信息
- C.属性信息
- D.非属性信息
- E.时间信息
- A.辅助施工深化设计或生成施工深化图纸
- B.利用BIM技术对施工工序的模拟和分析
- C.基于BIM模型的错漏碰缺检查
- D.基于BIM模型的实时沟通方式
- E.基于BIM模型的空间管理
- A.算量软件
- B.造价软件
- C.碰撞检查软件
- D.深化设计软件
- E.场地分析软件
- A.IFC
- B.LOD
- C.LOA
- D.Level
- A.BIM技术应用与项目管理系统框架可分为基础层、服务层、应用层和表现层
- B.施工阶段的BIM工具软件主要包括施工场地、模板及脚手架建模软件、钢筋翻样、变更计量、5D管理等软件
- C.基于BIM技术的钢构深化设计软件具有参数化建模功能
- D.目前,基于BIM技术的软碰撞检查比硬碰撞检查更成熟
- 12
-
项目后评价主要包括()。
- A.目标评价
- B.成本评价
- C.影响评价
- D.持续性评价
- E.过程评价
- A.选择BIM应用技术路线
- B.确定BIM应用具体内容
- C.制定BIM应用业务目标
- D.组建BIM应用团队人员
- 14
-
剖面图不包括()。
- A.全剖面图
- B.半剖面图
- C.局部剖面图
- D.里剖面图
- A.总平面布置图
- B.基础平面图
- C.节点构造详图
- D.结构布置图
- A.机械设备质量管理
- B.设备维护管理
- C.技术质量管理
- D.货物采购质量管理
- A.美国
- B.英国
- C.日本
- D.韩国
- A.MagicCAD
- B.Revit
- C.Tekla
- D.AutoCADMEP
- A.时间信息
- B.几何信息
- C.造价信息
- D.二维图纸信息
- A.二维空间
- B.三维空间
- C.四维时间
- D.五维成本
- A.Revit
- B.Bentley
- C.ArchiCAD
- D.DigitalProject
- A.BIM模型生产工程师
- B.BIM专业分析工程师
- C.BIM信息应用工程师
- D.BIM工程应用类人员
- A.Revit MEP
- B.Bentley Architecture
- C.ArchiCAD
- D.SketchUp
- A.BIM标准管理类
- B.BIM运营维护类
- C.BIM工程应用类
- D.BIM工具研发类
- A.经济
- B.简单
- C.高效
- D.环保
- A.双向直接
- B.单向直接
- C.思维引导
- D.中间翻译
- A.大类编码采用6位数字表示,前两位为大类代码,其余四位用零补齐
- B.中类编码采用6位数字表示,前两位为上位类代码,加中类代码,后两位用零补齐
- C.小类编码采用6位数字表示,前四位为上位类代码,加小类代码
- D.细类编码采用8位数字表示,在小类编码后增加两位细类代码
- A.建筑施工图
- B.结构施工图
- C.设备施工图
- D.总平面图
- A.状态
- B.作用
- C.类型
- D.保持
- A.LOD100
- B.LOD200
- C.LOD300
- D.LOD400
- A.11-13.25.03<10-27.05.00
- B.11-13.25.03+10-27.05.00
- C.12-33.25.03+10-39.01.00
- D.12-33.13.03<10-39.01.00
- A.首先建立网格及楼层线,然后导入CAD文档,接着建立柱梁板墙等组件,而后进行明细表或CAD输出,最后进行彩现
- B.首先进行彩现,然后导入CAD文档,接着建立柱梁板墙等组件,而后建立网格及楼层线,最后进行明细表或CAD输出
- C.首先建立网格及楼层线,然后进行彩现,接着导入CAD文档,而后建立柱梁板墙等组件,最后进行明细表或CAD输出
- D.首先建立网格及楼层线,然后导入CAD文档,接着建立柱梁板墙等组件,而后进行彩现,最后进行明细表或CAD输出
- A.建模前期协同设计
- B.碰撞检测
- C.大体积混凝土测温
- D.防坠落管理
- A.共享层
- B.业务层
- C.资源层
- D.核心层
- A.BIM与物联网集成应用指的是BIM技术承担底层信息感知、采集、传递、监控的功能,而物联网技术则发挥上层信息集成、交互、展示和管理的作用
- B.BIM与云计算集成应用,基于云计算强大的计算功能,可将BIM应用中计算量大且复杂的工作转移到云端,以提升计算效率
- C.BIM与智能型全站仪集成应用,是通过对软件、硬件进行整合,将BIM模型带入施工现场,利用模型的三维空间坐标数据驱动智能型全站仪进行测量
- D.BIM与GIS集成应用,是通过数据集成、系统集成或应用集成来实现的,可在BIM应用中集成GIS,也可在GIS应用中集成BIM
- A.业主和开发商中的管理人员
- B.设计机构中的设计人员
- C.施工企业中的施工技术人员
- D.软件开发设计人员
- A.经验
- B.太阳
- C.温度
- D.风玫瑰图
- A.LOD100
- B.LOD200
- C.LOD300
- D.LOD400
- A.平面图
- B.立体
- C.三维
- D.二维
- A.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功能性的数字化表达
- B.具有单一工程数据源,是项目实时的共享数据平台
- C.BIM技术是对整个建筑行业领域的一次革命
- D.是完整的信息模型,可被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普遍使用。
- A.支持三维数据交换标准
- B.功能完备性
- C.基于三维几何模型
- D.支持常见建筑构件库
- A.能够进行施工模拟
- B.提供内置的,可拓展的构件库
- C.基于三维建模技术
- D.支持三维数据交换标准
- A.施工阶段
- B.勘察设计
- C.运营维护
- D.全生命周期
- A.正一测
- B.正四测
- C.正五测
- D.正等测
- A.BIM模型生产工程师
- B.BIM专业分析工程师
- C.BIM信息应用工程师
- D.BIM操作人员
- A.非几何信息
- B.属性信息
- C.空间信息
- D.时间信息
- A.剖面图
- B.平面图
- C.详图
- D.立面图
- A.二维
- B.三维
- C.几何
- D.透视
- 49
-
BIM的全称是()。
- A.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B.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 C.Building Infinite Modeling
- D.Build Information Model
- A.能耗分析
- B.设备分析
- C.光照分析
- D.材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