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混凝土中产生拉应力,钢筋中产生压应力
- B.混凝土中产生压应力,钢筋中产生压应力
- C.混凝土中产生压应力,钢筋中产生拉应力
- D.混凝土中产生拉应力,钢筋中产生拉应力
- A.≥1
- B.=0
- C.>1
- D.>0
- A.Ⅰ,Ⅳ
- B.Ⅱ,Ⅲ
- C.Ⅲ,Ⅳ
- D.Ⅰ,Ⅱ
- A.100mm×100mm×100mm
- B.100mm×100mm×300mm
- C.200mm×200mm×200mm
- D.150mm×150mm×150mm
- A.构件在动力荷载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振动
- B.构件因过度的塑性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
- C.构件受拉区混凝土出现裂缝
- D.构件在荷载作用下产生较大变形而影响使用
- A.割线模量
- B.原点切线模量
- C.切线模量
- D.弹性模量
- A.剪压破坏
- B.弯曲破坏
- C.斜拉破坏
- D.斜压破坏
- A.0.1,0.25
- B.0.1,0.35
- C.0.1,0.55
- D.0.1,0.45
- A.75%
- B.50%
- C.100%
- D.25%
- A.纵筋和箍筋都不能达到屈服
- B.仅纵筋达到屈服
- C.仅箍筋达到屈服
- D.纵筋和箍筋都能达到屈服
- A.剪压破坏
- B.斜拉破坏
- C.弯曲破坏
- D.斜压破坏
- A.标准反弯点位置与荷载形式无关
- B.标准反弯点位置与框架总层数有关
- C.上下层横梁线刚度比越大,该层柱的反弯点位置越偏下
- D.上层层高较高时,反弯点向上移动
- A.底层柱乘以0.8,其余各层柱不变
- B.底层柱不变,其余各层柱乘以0.8
- C.底层柱乘以0.9,其余各层柱不变
- D.底层柱不变,其余各层柱乘以0.9
- A.主梁受剪承载力不足
- B.次梁受剪承载力不足
- C.间接加载于主梁腹部将引起斜裂缝
- D.构造要求,起架立作用
- A.矩形板的长边与短边之比小于3,必须按双向板计算
- B.矩形板的长边与短边之比不大于2,按双向板计算
- C.矩形板的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2,也可以按单向板计算
- D.矩形板的长边与短边之比不小于3,按单向板计算
- A.h
- B.ft
- C.h,B
- D.B
- A.场地地质条件
- B.建筑物高差
- C.地震设防烈度
- D.结构的长度
- A.70%
- B.65%
- C.65%
- D.75%
- A.C30
- B.C40
- C.C25
- D.C20
- A.1
- B.2
- C.3
- D.4
- A.55
- B.25
- C.45
- D.60
- A.12
- B.20
- C.10
- D.8
- A.双悬臂梁桥
- B.单悬臂梁桥
- C.型刚构桥
- D.连续梁桥
- A.宽板带
- B.整体承重板
- C.荷载有效分布宽度的板
- D.行车道宽度的板
- A.E50
- B.E55
- C.E43
- D.前三种均可。
- A.构件的几何尺寸关系
- B.荷载的大小。
- C.梁的支承条件
- D.截面上正应力与剪应力的比值关系
- A.抵御路堤的土压力
- B.支承上部结构
- C.调节水流
- D.传递荷载
- A.在弯矩较大的区段适当加密箍筋
- B.配置受压钢筋,规定受压钢筋和受拉钢筋的最小比率
- C.增大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
- D.限制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
- A.应使节点承载力低于梁、柱承载力。
- B.框架柱端的抗弯承载力应小于框架梁端的抗弯承载力
- C.梁柱的受剪承载力应分别大于其受弯承载力对应的剪力
- A.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抗裂度和刚度差,延性差。
- B.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抗裂度和刚度好,延性好。
- C.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抗裂度和刚度好,延性差。
- A.框架结构的侧向水平位移主要是由梁、柱弯曲变形产生的变形量
- B.框架结构的侧向水平位移主要是由梁、柱剪切变形产生的变形量。
- A.截面受压区高度ξ≥ξB,以保证塑性角具有足够的转动能力。
- B.截面受压区高度ξ≥0.35,以保证塑性角具有足够的转动能力。
- C.截面受压区高度ξ≤0.35,以保证塑性角具有足够的转动能力。
- D.截面受压区高度ξ≤ξB,以保证塑性角具有足够的转动能力。
- A.流幅
- B.冲击韧性
- C.可焊性
- D.伸长率
- A.20%
- B.25%
- C.10%
- D.15%
- A.受压一侧的混凝土是否达到极限压应变
- B.偏心距的大小
- C.截面破坏时,受压钢筋是否屈服
- D.截面破坏时,远离轴向力一侧的钢筋是否受拉屈服
- A.钢种
- B.钢号
- C.横截面积的大小
- D.厚度与直径
- A.1.1
- B.1.4
- C.1.2
- D.1.0
- A.当遭遇低于7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 B.当遭受7度的地震影响时,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 C.当遭遇低于7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 D.当遭遇低于7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经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 A.承担负弯矩
- B.减小裂缝宽度
- C.承受收缩及温度应力
- D.增加主筋与混凝土的粘结
- A.1,2,3
- B.1,2,3,4
- C.2,3,4
- D.1,2,4
- A.2,3,4
- B.1,2,3
- C.1,2,3,4
- D.2,4
- A.30,这意味着该批混凝土属于下列何种情况?()。
- B.立方体抗压强度达到30N/mm2的保证率为95%
- C.立方体抗压强度设计值达到30N/mm2的保证率为95%
- D.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平均值达到30N/mm2
- E.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达到30N/mm2的保证率为95%
- A.钢筋混凝土产生压应力、钢筋产生拉应力
- B.混凝土、钢筋均产生拉应力
- C.混凝土、钢筋均产生压应力
- D.混凝土产生拉应力、钢筋产生压应力
- A.增加水泥用量
- B.增大水灰比
- C.采用高强度等级水泥
- D.振捣密实,加强养护
- A.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 B.钢筋的表面形状
- C.构件的配筋率
- D.钢筋的直径
- A.混凝土的疲劳
- B.混凝土的徐变
- C.混凝土的收缩
- D.混凝土的弹性形变
- A.钢筋的含炭量
- B.钢筋保护层厚度
- C.混凝土强度
- D.钢筋外形与净距
- A.地基差异过大
- B.结构长度过长
- C.房屋结构的各部分重量相差悬殊
- D.房屋结构的各部分高度相差悬殊
- A.防止由于较大振动荷载对房屋引起的不利影响
- B.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引起的不利影响
- C.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
- D.提高房屋构件的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