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斜拉破坏
- B.斜压破坏
- C.剪拉破坏
- D.剪压破坏
- E.锚固破坏
- A.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 B.正截面受剪承载力
- C.斜截面受弯承载力
- D.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 E.裂缝宽度
- A.限制梁的截面最小尺寸
- B.规定梁最小配筋率
- C.适当配置箍筋,并满足规范要求
- D.规定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 E.适当配置弯起钢筋,并满足规范要求
- A.含碳量多
- B.强度高
- C.塑性好
- D.延伸率小
- E.塑性差
- A.梁的破坏始于受拉区钢筋的屈服
- B.梁的破坏始于受压区混凝土的压碎
- C.梁的最终破坏形式表现为混凝土的受压破坏
- D.适筋梁正截面承载力取决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 E.受拉区钢筋达到屈服强度时,受压区边缘纤维应变小于受弯时的极限
- A.屈服强度
- B.延伸率
- C.强屈比
- D.焊接性能
- E.冷弯性能
- A.混凝土的强度
- B.保护层厚度
- C.混凝土浇筑深度
- D.钢筋之间的间距
- E.钢筋的强度
- A.抗拉强度提高
- B.硬度提高
- C.塑性提高
- D.韧性降低
- E.焊接性能降低
- A.限制梁截面最小尺寸,其中包括含混凝土强度等因素
- B.限制梁截面最大尺寸,其中包括含混凝土强度等因素
- C.改进梁截面的形状满足设计要求
- D.适当配置加强筋,满足规范构造要求
- E.适当配置弯起钢筋,并满足规范的构造要求
- 10
-
钢材中有害成分为( )。
- A.碳
- B.硅
- C.锰
- D.硫
- E.磷
- A.剪跨比和高跨比
- B.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 C.钢筋的强度等级
- D.腹筋的数量
- A.剪跨比和高度比
- B.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 C.钢筋数量和弯起钢筋
- D.截面所受弯矩和剪力
- E.截面的形状
- A.物体受到两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时处于平衡状态
- B.力的合成只能有一种结果,力的分解也只能有一种结果
- C.作用在物体上的平面汇交力系,如果合力为零,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 D.力的三要素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 E.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 A.拉杆无稳定问题
- B.一根压杆的临界力与作用荷载的大小无关
- C.长细比越大,压杆的临界力越大
- D.对同一根压杆,改变其两端的约束形式,其临界力不发生变化
- E.压杆材料的强度越大,则其临界力越大
- A.增加梁的高度
- B.采用弹性模量更高的材料
- C.采用强度更高的材料
- D.将支座改为固定支座
- E.增加梁的跨度
- A.钢柱比木柱的临界力大
- B.压杆的截面大不易失稳
- C.压杆长度大,临界力大
- D.两端固定的临界力比铰接的大
- E.压杆长度大,不易失稳,临界力小
- A.桁架的压杆
- B.柱
- C.钢梁
- D.板
- E.圈梁
- A.拉伸与压缩
- B.弯曲
- C.剪切
- D.扭转
- E.翘曲
- A.屈服点
- B.抗拉强度
- C.伸长率
- D.硬度
- E.疲劳极限
- A.10块砖中抗压强度的最大值
- B.10块砖中抗压强度的平均值
- C.10块砖中抗压强度标准值
- D.10块砖中抗折强度的最大值
- A.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容许应力计算法
- B.考虑钢筋混凝土塑性性能的破坏阶段计算法
- C.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 D.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三系数法)
- A.0
- B.M15
- C.M10
- D.M7.5
- A.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 B.弥补主筋配筋量的不足
- C.承担弯矩
- D.抵抗剪力
- A.都是塑性破坏
- B.都是脆性破坏
- C.适筋梁和超筋梁破坏是脆性破坏,少筋梁破坏是塑性破坏
- D.适筋梁破坏是塑性破坏,少筋梁和超筋梁破坏是脆性破坏
- A.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 B.提高钢筋强度等级
- C.增加截面高度
- D.增加截面宽度
- A.材料分项系数
- B.荷载分项系数
- C.调整系数
- D.安全系数
- A.小于0.3%
- B.小于0.8%
- C.0.8%~2.3%
- D.大于2.3%
- A.钢丝
- B.热轧钢筋
- C.冷轧带肋钢筋
- D.钢铰线
- A.碳
- B.铁
- C.锰
- D.硅和钛
- A.剪跨比
- B.高跨比
- C.强度等级
- D.硬度等级
- A.锰
- B.硫
- C.氮
- D.氧
- A.立方体强度
- B.轴心抗压强度
- C.轴心抗拉强度
- D.棱柱体强度
- A.0.25
- B.0.60
- C.0.80
- D.2.06
- A.碳
- B.硅
- C.锰
- D.磷和硫
- A.等加速直线运动状态
- B.加速直线运动状态
- C.物体相对于地球处于静止状态
- D.等速运动状态
- A.构件不发生断裂破坏
- B.构件原有形式下的平衡是稳定的
- C.构件具有足够的抵抗变形的能力
- D.构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 A.平行四边形法则
- B.三角形法则
- C.矩形法则
- D.合成法则
- A.与材料的弹性模量E成反比
- B.与截面的惯性矩成反比
- C.与荷载大小F成正比
- D.与梁的跨度l成反比
- A.负
- B.正
- C.零
- D.不能确定
- A.极限抗拉强度
- B.屈服强度
- C.0.85倍的极限抗拉强度
- D.钢筋比例极限对应的应力
- A.拉伸
- B.弯曲
- C.压缩
- D.回扭
- A.一端固定,一端自由
- B.两端固定
- C.一端固定,一端铰支
- D.两端铰支
- A.弹性
- B.塑性
- C.韧性
- D.冷弯性
- 44
-
钢材的塑性是指( )。
- A.钢材在受力破坏前可以经受可恢复变形的性能
- B.钢材在受力破坏前可以经受永久变形的性能
- C.钢材在受力破坏后可以经受可恢复变形的性能
- D.钢材在受力破坏后可以经受永久变形的性能
- A.N/m
- B.N/m2
- C.m3
- D.m4
- A.N/m
- B.N/m2
- C.N/(ms)
- D.Ns/m2
- A.强度要求
- B.柔度要求
- C.刚度要求
- D.硬度要求
- A.强度要求
- B.质量要求
- C.刚度要求
- D.硬度要求
- A.l
- B.2l
- C.0.5l
- D.0.7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