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运算器
- B.控制器
- C.存储器
- D.输入输出设备
- A.重名翻译机构
- B.建立索引表
- C.建立指针
- D.多级目录结构
- A.两个记录型以它们之间的多个多联系
- B.两个记录型以它们之间的一对多联系
- C.两个记录型之间的多个多联系
- D.两个记录型之间的一对多联系
- A.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 B.操作系统和计算机语言
- C.程序和数据
- D.DOS和Windows
- A.删除运算方便
- B.存储空间利用率高
- C.插入运算方便
- D.可以方便地运用到各种逻辑结构的存储表示中
- A.分配给进程在内存物理页面数太少
- B.分配给进程在内存物理页面数太多
- C.进程调度算法不合适
- D.作业调度算法不合适
- A.数据表示的含义
- B.数据的逻辑结构
- C.数据的运算
- D.数据的存储结构
- A.除于法
- B.折叠法
- C.中平法
- D.开地址法
- A.DBTG
- B.SQL
- C.MIS
- D.IMS
- A.1NF
- B. 2NF
- C. 3NF
- D. 4NF
- A.是应于内存分配的
- B.计算量大的
- C.I/O量大的
- D.计算型和I/O型均衡的
- A.线性表按顺序方式存储,在线性表的第10个结点后面插入一个新结点
- B.线性表按链接方式存储,在线性表的第10个结点后面插入一个新结点
- C.线性表按顺序方式存储,删除线性表的第990个结点
- D.线性表按链接方式存储,删除指针P所指向的结点
- A.Ⅰ、Ⅱ和Ⅳ
- B.Ⅰ、Ⅱ和Ⅲ
- C.Ⅰ、Ⅲ和Ⅳ
- D.全部
- A.“纯”代码程序
- B.可以多次运行的程序
- C.源程序
- D.汇编语言写的程序
- A.所配备的语言、操作系统。外部设备
- B.字长、运算速度、内/外存容量和CPU的主频
- C.显示器的分辨率、打印机的配置
- D.磁盘容量、内存容量
- A.4
- B.5
- C.14
- D.15
- A.10
- B.19
- C.12
- D.23
- A.上述并发操作不存在问题
- B.上述并发操作丢失更新
- C.上述并发操作存在不一致的分析
- D.上述并发操作存在对未提交更新的依赖
- A.意味着释放一个资源
- B.当S<0,其绝对值表示等待该资源的进程数目
- C.当S<=0,要唤醒一个等待进程
- D.当S<0 ,要唤醒一个就绪进程
- A.最近最少使用
- B.先进先出
- C.最佳淘汰算法
- D.最近最久未使用淘汰算法
- A.具有物理独立性,没有逻辑独立性
- B.具有逻辑独立性,没有物理独立性
- C. 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均没有
- D.具有较高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
- A.顺序结构
- B.链接结构
- C.索引结构
- D.Hash结构
- A.就绪态→进行态
- B.运行态→就绪态
- C.运行态→等待态
- D.等待态→运行态
- 43
-
概念模型独立于( )。
- A.E-R模型
- B.硬件设备、软件
- C.DBMS
- D.操作系统和DBMS
- A.P1,P4,P2,P3
- B.P2,P3,P4,P1
- C.P3,P1,P2,P4
- D.P4,P3,P2,P1
- A.存储器
- B.总线
- C.控制器
- D.输入/输出设备
- A.参照完整性
- B.实体完整性
- C.用户定义完整性
- D.都不需要考虑
- A.过程化
- B.非过程化
- C.宿主
- D.系列化
- A.Ⅰ和Ⅲ
- B.Ⅰ和Ⅱ
- C.Ⅱ和Ⅲ
- D.Ⅰ、Ⅱ和Ⅲ
- A.每隔一个时间片
- B.每条指令执行周期内最后时刻
- C.每当进程释放CPU
- D.每产生一次中断
- A.进程之间同步,主要源于进程之间的资源竞争,是指对多个相关进程在执行次序上 的协调
- B.信号量机制是一种有效的实现进程同步与互斥的工具。信号量只能由P-V操作来改 变
- C.V操作是对信号量执行加1操作,意味着释放一个单位资源,加1后如果信号量的值小于等于0,则从等待队列中唤醒一个进程,现进程变为等待状态;否则现进程继续进行
- D.临界区是指每次仅允许一个进程访问的资源
- A.结构简单
- B.适用于集合操作
- C.有标准语言
- D.可表示复杂语义
- A.e d c b a
- B.d e c b a
- C.d c e a b
- D.a b c d e
- A.模式,内模式,存储模式
- B.子模式,模式,概念模式
- C.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 D.外模式,模式,子模式
- A.程序与数据可靠性
- B.程序与数据完整性
- C.程序与数据独立性
- D.程序与数据一致性
- A.DELETE INDEX
- B.CREATE INDEX
- C.DELETE FROM
- D.CREATE UNIQUE CLUSTER INDEX
- A.模式评价
- B.优化模式
- C.合并
- D.分解
- A.有效性好,可靠性好
- B.有效性好,可靠性差
- C.有效性差,可靠性好
- D.有效性差,可靠性差
- A.篡改内容、伪造信息、拒绝服务
- B.篡改内容、伪造信息、通信量分析
- C.篡改内容、窃听信息、通信量分析
- D.伪造信息、拒绝服务、窃听信息
- A.将M方关键字和联系的属性纳入N方的属性中
- B.将N方关键字和联系的属性必定纳入M方的属性中
- C.在M方的属性和N方的属性中均增加一个表示级别的属性
- D.增加一个关系表示联系,其中纳入M方和N方的关键字
- A.硬件中断
- B.时钟中断
- C.程序性中断
- D. I/O中断
- A.Ⅰ和Ⅱ
- B.Ⅰ和Ⅲ
- C.Ⅰ、Ⅱ和Ⅲ
- D.全部
- A.列表框和组合框都可以显示一行或多行数据
- B.可以在列表框中输入新值,而组合框不能
- C.可以在组合框中输入新值,而列表框不能
- D.在列表框和组合框中均可以输入新值
- A.SC
- B.SC和C
- C.S和C
- D.S、SC和C
- A.SELECT S.S#,SNAME FROM S WHERE S.S# =(SELECT SC.S#FROM SC WHERE C#='C2')
- B.SELECT S.S#,SNAME FROM S,SC WHERE S.S#=SC.S# AND C#='C2'
- C.SELECT S.S#,SNAME FROM S,SC WHERE S.S#=SC.S# AND C#='C2'ORDER BY S.S#
- D.SELECT S.S#,SNAME FROM S WHERE S.S#
- IN(SELECT SC.S# FROM SC WHERE C#='C2')
- 65
-
信息认证主要验证( )。
- A.信息发送者的真实性和信息的完整性
- B.信息传输过程中是否出错
- C.信息中是否有误码
- D.信息传输的速率
- A.Mid(S,3,2)
- B.Right(Left(S,4),2)
- C.Left(Right(S,5)2)
- D.以上都可以
- A.数据库中只存在数据项之间的联系
- B.数据库的数据项之间和记录之间都存在联系
- C.数据库和数据项之间无联系,记录之间存在联系
- D.数据库的数据项之间和记录之间都不存在联系
- A.Ⅰ和Ⅱ
- B.Ⅰ、Ⅱ、Ⅲ
- C.Ⅱ、Ⅲ、Ⅳ
- D.全是
- A.并、差、交、投影和选择
- B.并、差、笛卡儿积、投影和选择
- C. 并、差、链接、投影和选择
- D. 并、差、交、连接和除
- A.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
- B.数据仓库的数据是集成的
- C.数据仓库的数据是相对稳定的
- D.数据仓库的数据是当前的,确保最新
- A.18
- B.6
- C.5
- D.4
- A.反向扫描日志文件、对每一个更新操作执行逆操作,如此下去
- B.对每一个更新操作执行逆操作、反向扫描日志文件,如此下去
- C.正向扫描日志文件、对 UNDO队列中的事务进行UNDO处理、对REDO队列中的 事务进行REDO处理
- D.正向扫描日志文件、对REDO队列中的事务进行REDO处理、对UNDO队列中的 事务进行UNDO处理
- A.数据模型
- B.概念模型
- C.E-R图
- D.关系模型
- A.模式
- B.外模式
- C.内模式
- D.都不对应
- A.只有I
- B.11、III, IV
- C.全是
- D.全不是
- A.总共可能发生2类冲突
- B.类型、取值范围的冲突属于属性冲突
- C.属性冲突通过协商、讨论等手段进行解决
- D.结构冲突要用技术手段解决
- A.1NF
- B.2NF
- C.3NF
- D.BCNF
- A.需求分析
- B.逻辑设计
- C.概念设计
- D.物理设计
- A.RIGHT([地址],2)=“8号”
- B.RIGHT([地址],4)=“8号”
- C.RIGHT(“地址”,2)=“8号”
- D.RIGHT(“地址”,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