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不需要侵入受攻击的系统
- B.以窃取目标系统上的机密信息为目的
- C.导致目标系统无法处理正常用户的请求
- D.如果目标系统没有漏洞,远程攻击就不可能成功
- A.该蠕虫利用Unix系统上的漏洞传播
- B.窃取用户的机密信息,破坏计算机数据文件
- C.占用了大量的计算机处理器的时间,导致拒绝服务
- D.大量的流量堵塞了网络,导致网络瘫痪
- A.计算机网络带宽和速度大大提高。
- B.计算机网络采用了分组交换技术。
- C.计算机网络采用了电路交换技术
- D.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 A.直接的个人通信;
- B.共享硬盘空间、打印机等设备
- C.共享计算资源
- D.大量的数据交换。
- A.人
- B.技术
- C.模型
- D.客体
- A.20世纪50年代
- B.20世纪60年代
- C.20世纪80年代
- D.20世纪90年代
- A.风险管理
- B.访问控制
- C.消除风险
- D.回避风险
- A.PDR把安全对象看作一个整体
- B.PDR作为系统保护的一道防线
- C.PDR采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
- D.PDR的关键因素是人
- A.专网时代
- B.PC时代
- C.多网合一时代
- D.主机时代
- A.管理的脆弱性
- B.应用的脆弱性
- C.网络软,硬件的复杂性
- D.软件的脆弱性
- 11
-
网络攻击的种类()
- A.物理攻击,语法攻击,语义攻击
- B.黑客攻击,病毒攻击
- C.硬件攻击,软件攻击
- D.物理攻击,黑客攻击,病毒攻击
- A.网络的脆弱性
- B.软件的脆弱性
- C.管理的脆弱性
- D.应用的脆弱性
- A.专网时代
- B.九十年代中叶前
- C.世纪之交
- 14
-
信息安全风险缺口是指()
- A.IT的发展与安全投入,安全意识和安全手段的不平衡
- B.信息化中,信息不足产生的漏洞
- C.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的漏洞
- D.计算中心的火灾隐患
- A.九十年代中叶
- B.九十年代中叶前
- C.世纪之交
- D.专网时代
- A.主机时代,专网时代,多网合一时代
- B.主机时代,PC机时代,网络时代
- C.PC机时代,网络时代,信息时代
- D.2001年,2002年,2003年
- A.安全风险屏障
- B.安全风险缺口
- C.管理方式的变革
- D.管理方式的缺口
- A.10%
- B.160%
- C.60%
- D.300%
- A.外部终端的物理安全
- B.通信线的物理安全
- C.窃听数据
- D.网络地址欺骗
- A.SARS
- B.SQL杀手蠕虫
- C.手机病毒
- D.小球病毒
- A.确认您手头常备一张真正“干净”的引导盘
- B.及时、可靠升级反病毒产品
- C.新购置的计算机软件也要进行病毒检测
- D.整理磁盘
- A.跟用户名相同的密码
- B.使用生日作为密码
- C.只有4位数的密码
- D.10位的综合型密码
- A.不用生日做密码
- B.不要使用少于5位的密码
- C.不要使用纯数字
- D.自己做服务器
- A.防火墙
- B.加密狗
- C.认证
- D.防病毒
- A.严格限定从一个给定的终端进行非法认证的次数;
- B.确保口令不在终端上再现;
- C.防止用户使用太短的口令;
- D.使用机器产生的口令
- A.基于账户名/口令认证
- B.基于摘要算法认证;
- C.基于PKI认证;
- D.基于数据库认证
- A.缓存溢出攻击
- B.钓鱼攻击
- C.暗门攻击;
- D.DDOS攻击
- A.木马
- B.暴力攻击
- C.IP欺骗;
- D.缓存溢出攻击
- A.HTTP
- B.FTP
- C.TELNET
- D.SSL
- A.缓冲区溢出
- B.网络监听
- C.拒绝服务
- D.IP欺骗
- A.拒绝服务
- B.文件共享
- C.BIND漏洞
- D.远程过程调用
- A.采用物理传输(非网络)
- B.信息加密
- C.无线网
- D.使用专线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