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层次化设计的好处是可以有效地将全局通信问题分解考虑
- B.网络拓扑结构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易于重新配置
- C.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应避免因个别节点损坏而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
- D.应用服务器应该放置在接入层,以利于客户端就近快速访问
- A.应去掉“广域网技术选择”这一部分
- B.应补充“物理层技术选择”部分
- C.应补充“网络设备选型”部分
- D.内容全面,符合逻辑设计的工作准则
- A.综合考虑与百兆以太网兼容
- B.采用了CSMA/CD协议
- C.数据率较高导致信号衰减严重
- D.受到数据编码方式的限制
- A.减少500位
- B.减少1000位
- C.增加500位
- D.增加1000位
- A.IEEE802.1la、DSSS+CCK
- B.IEEE802.1lb、OFDM+MLT-3
- C.IEEE802.119、FHSS+QAM
- D.IEEE802.1In、OFDM+MIMO
- A.帧前定界符
- B.源地址
- C.帧校验和
- D.类型
- A.终结区域
- B.主干区域
- C.该路由的数据包转发接口为接口0
- D.当前路由器的ID号
- A.用户模式
- B.特权模式
- C.全局配置模式
- D.接口配置模式
- A.2.048bps
- B.2.048Kbps
- C.2.048Mbps
- D.2.048Gbps
- A.PortFast
- B.UplinkFast
- C.BackboneFast
- D.BPDUFilter
- A.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所生成的地址由64位前缀和64位EUl.64接口ID组成
- B.无状态配置需要DHCPv6支持,有状态配置不需要DHCPv6支持
- C.有状态地址自动配置要求本地链路支持组播,且网卡要能收发组播包
- D.在默认状态下,IPv6路由器的地址是自动配置的
- A.综合布线系统信道应由最长90m水平缆线、最长10m的跳线和设备缆线及最多4个连接器件组成
- B.用户对电磁兼容性有较高的要求(电磁干扰和防信息泄漏)时,或网络安全保密的需要,宜采用屏蔽布线系统
- C.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时,应选用适配的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应符合设计要求
- D.进线间应采用相应防火级别的防火门,门向外开,宽度不小于l000mm
- A.全球共知的子网前缀
- B.网络接口
- C.全球共知的公共拓扑
- D.本地网络
- A.0
- B.2
- C.3
- D.254
- A.10.255.254.7
- B.172.13.98.206
- C.172.32.58.41
- D.192.178.67.234
- A.147.69.191.21
- B.147.69.130.33
- C.147.69.148.129
- D.147.69.127.224
- A.172.30.12B.0/21B.172.30.12
- B.0/22
- C.172.30.130.0/22
- D.172.30.132.0/23
- A.常见的网络数据监听工具有SnifferPr0、Iris、TCPdump、Wireshark等
- B.常用的漏洞扫描工具有ISS、MBSA、WSUS、X-Scanner等
- C.tracert可以发现数据包到达目标主机所经过的路由器和到达时间
- D.sniffer软件能够使网络接口处于杂收模式,从而可截获网络上传输的分组
- A.auth/Priv模式
- B.NONE模式
- C.EnginelD模式
- D.read/write模式
- A.性能管理的目的是维护网络服务质量和网络运营效率
- B.计费管理的目的是控制和监测网络操作的费用和代价
- C.安全管理的目的是杜绝所有对网络的侵扰和破坏
- D.配置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功能或是使网络性能达到最优
- A.SetRequest
- B.GetBulkRequest
- C.GetNextRequest
- D.1nformRequest
- A.CHAP认证比PAP认证的安全性高
- B.PAP认证过程是两次握手,而CHAP认证过程是3次握手
- C.PAP认证是由被认证方发起请求,而CHAP认证是由主认证方发起请求
- D.PAP认证是靠被认证方发送明文用户名和密码来完成认证的,而CHAP认证是靠被认证方发送密文用户名和密码来完成认证的
- A.基于规则检测技术可分为异常检测和渗透鉴别两大类
- B.入侵者的攻击行为和授权用户对资源的使用存在一个清晰的界限
- C.分布式入侵检测技术将检测系统从单机扩展到一个可以协作的系统
- D.用户活动的记录可作为入侵检测系统的输入
- A.改变物理连接,将8台PC全部移动到同一层
- B.使用路由器,并用访问控制列表(ACl)控制主机之间的数据流
- C.构建一个VPN,并使用VTP通过交换机的Trunk传播给8台PC
- D.在每台交换机上建立一个相同的VLAN,将连接8台PC的交换机端口都分配到这个VLAN中
- A.伪装成一个系统服务进程
- B.在注册表中不显示自己的名称等信息
- C.需要运行时启动,运行完后退出
- D.将自己更名成操作系统中一个合法应用程序的名字
- A.商家能看到买家的购物信息和买家的账户信息
- B.商家不能看到买家的购物信息和买家的账户信息
- C.商家能看到买家的购物信息,但不能看到买家的账户信息
- D.商家不能看到买家的购物信息,但能看到买家的账户信息
- A.RSA
- B.EIGamal
- C.RC-5
- D.SHA-1
- A.212.253.115.31、255.255.255.0
- B.212.253.115.7、255.255.255.224
- C.212.253.115.13、255.255.255.192
- D.212.253.115.254、255.255.255.0
- A.无线信号干扰
- B.无线路由器A硬件故障
- C.无线路由器A配置不当
- D.网络攻击
- A.3.14159
- B.P@ssWOrd
- C.Guest234
- D.1235abc
- A.物理层
- B.数据链路层
- C.网络层
- D.传输层
- A.isroute
- B.netstat-nr
- C.ifconfig-r
- D.servicetraceroute
- A.检测内存
- B.加载文件系统
- C.启动网络支持
- D.LIL0加载内核
- A.单播一个DHCPrequest报文
- B.广播一个DHCPdiscover报文
- C.组播一个DHCPdecline报文
- D.泛播一个DHCPoffer报文
- A./etc/sbin/dhcpd.conf
- B./var/state/dhcp.config
- C./var/state/dhcpd.1eases
- D./usr/sbin/dhcpd.1eases
- A.建立在TCP之上的控制连接
- B.建立在TCP之上的数据连接
- C.建立在UDP之上的控制连接
- D.建立在UDP之上的数据连接
- A.1
- B.3
- C.5
- D.7
- A.IP
- B.TCP
- C.UDP
- D.PGP
- A.PeertoPeer
- B.PeertoServer
- C.Client/Server
- D.Browser/Server
- A.OSPF向全网广播,RIP仅向相邻路由器广播
- B.RIP向全网广播,0SPF仅向相邻路由器广播
- C.OSPF和RIP都向全网广播
- D.OSPF和RIP都仅向相邻路由器广播
- A.FDDI
- B.Ethernet
- C.FrameRelay
- D.HDLC
- A.0、6、9、3、2
- B.1、6、9、5、4
- C.2、7、10、5、3
- D.3、8、11、6、4
- A.主干路由器数
- B.区域(area)数
- C.边界路由器数
- D.自治系统数
- A.同步本网络上的主机时钟
- B.报告IP数据报中的出错参数
- C.将IP数据报进行重新定向
- D.测试目的主机或路由器的可达性
- A.ARP、以太帧、广播
- B.RARP、IP数据报、广播
- C.RARP、以太帧、单播
- D.ARP、IP数据报、单播
- A.ASON
- B.LTE
- C.UWB
- D.PTN
- A.AdHoc
- B.AODV
- C.CSMA/CA
- D.CSMA/CD
- A.1.62
- B.1.83
- C.1.92
- D.2.01
- A.FTTC
- B.3G
- C.HFC
- D.WSDL
- A.高速、模拟信号
- B.低速、模拟信号
- C.低速、数字信号
- D.高速、数字信号
- A.0000,重新生成原始数据
- B.1000,自动请求重发
- C.0110,自动请求重发
- D.1001,重新生成原始数据
- A.同步TDM
- B.统计TDM
- C.WDM
- D.FDM
- A.600波特
- B.1200波特
- C.4800波特
- D.9600波特
- A.无线AP
- B.无线交换机
- C.无线网桥
- D.无线路由器
- A.发行权
- B.署名权
- C.保护作品完整权
- D.修改权
- A.所有项目都存在风险
- B.对风险可以进行分析和管理
- C.风险可以转化成机会
- D.风险可以完全回避或消除
- A.低级语言
- B.解释语言
- C.汇编语言
- D.机器语言
- A.ACDFH
- B.AEFH
- C.BDG
- D.ACDG
- A.需求分析、概要设计
- B.概要设计、详细设计
- C.详细设计、编码阶段
- D.编码阶段、测试阶段
- A.需求分析
- B.软件设计
- C.编写代码
- D.软件维护
- A.高速缓存Cache
- B.512MB内存
- C.CPU内部寄存器
- D.500GB硬盘
- A.27
- B.214
- C.224
- D.227
- A.时钟频率
- B.运算速度
- C.系统可靠性
- D.系统失效率
- A.程序计数器
- B.指令寄存器
- C.时序产生器
- D.多路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