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物理层
- B.会话层
- C.网络层
- D.传输层
- A.机房安全
- B.入侵检测
- C.漏洞补丁管理
- D.数据库安全
- A.机房安全
- B.入侵检测
- C.漏洞补丁管理
- D.数据库安全
- A.转换路由协议为 EIGRP , 3 个子网地址分别设置为 201.113.210.32/27 ,201.113.210.64/27 和 201.113.210.92/27
- B.转换路由协议为 RIPv2 , 3 个子网地址分别设置为201.113.210.64/26 ,201.113.210.128/26 和 201.113.210.192/26
- C.转换 路由协 议为 OSPF , 3 个子网 地址 分别 设置 为 201.113.210.16/28,201.113.210.32/28 和 201.113.210.48/28
- D.转换路由协议为 RIPv1 , 3 个子网地址分别设置为 201.113.210.32/26,201.113.210.64/26 和 201.113.210.92/26
- A.频率的利用方式不同
- B.频分上下行信道的方式不同
- C.采用的调制方式有区别
- D.拥有专利技术的厂家不同
- A.拒绝服务
- B.暴力工具
- C.网络侦察
- D.特洛伊木马
- A.192.168.4.7000F.2489.8916 Dynamic
- B.192.168.4.70010.5A0C.FEAE Dynamic
- C.192.168.6.20010.5A0C.FEAE Dynamic
- D.192.168.6.1000F.2489.8916 Dynamic
- A.FTP
- B.DNS
- C.SMTP
- D.Telnet
- A.唯一地标识第二层设备
- B.使得不同网络中的设备可以互相通信
- C.用于区分第二层的帧和第三层的分组
- D.物理地址比网络地址的优先级高
- A.VPN 隧道、PPTP 隧道和 IPsec 隧道
- B.6to4 隧道、6over4 隧道和 ISATAP 隧道
- C.VPN 隧道、PPP 隧道和 ISATAP 隧道
- D.IPsec 隧道、6over4 隧道和 PPTP 隧道
- A.: :192:168:0:1
- B.:2001:3452:4955:2367::
- C.2002:c0a8:101::43
- D.2003:dead:beef:4dad:23:34:bb:101
- A.默认网关的地址不属于这个子网
- B.默认网关的地址是子网中的广播地址
- C.路由器接口地址是子网中的广播地址
- D.路由器接口地址是组播地址
- A.由于行 30 拒绝,报文被丢弃
- B.由于行 40 允许,报文被接受
- C.由于 ACL 末尾隐含的拒绝,报文被丢弃
- D.由于报文源地址未包含在列表中,报文被接受
- A.192.168.0.1
- B.10.1.1.1
- C.127.0.0.1
- D.128.0.1.1
- A.192.168.5.32
- B.192.168.5.55
- C.192.168.5.47
- D.192.168.5.40
- A.126.17.3.0
- B.174.15.3.255
- C.20.15.36.0
- D.115.12.4.0
- A.共享密钥认证
- B.临时密钥完整性协议
- C.较短的初始化向量
- D.采用更强的加密算法
- A.用户 ID
- B.报文
- C.MAC 地址
- D.SSID
- A.该计算机 IP 地址设置有误
- B.相关路由器上进行了访问控制
- C.本地网关不可达
- D.本地 DNS 服务器工作不正常
- A.IP、ICMP、TCP、UDP 协议的统计信息
- B.以太网统计信息
- C.以数字格式显示所有连接、地址及端口号
- D.每个连接的进程 ID
- A.管理站之间通信
- B.代理
- C.认证和加密
- D.数据块检索
- A.自动排除故障
- B.优化网络性能
- C.提升网络安全
- D.自动检测故障
- A.物理
- B.网络
- C.传输
- D.应用
- A.加密算法
- B.签名算法
- C.认证服务
- D.病毒
- A.三重 DES 加密使用一个密钥进行三次加密
- B.三重 DES 加密使用两个密钥进行三次加密
- C.三重 DES 加密使用三个密钥进行三次加密
- D.三重 DES 加密使的密钥长度是 DES 密钥长度的 3 倍
- A.exe
- B.txt
- C.pdf
- D.xls
- A.用户认证
- B.报文认证
- C.入侵检测
- D.数据加密
- A.3
- B.4
- C.5
- D.6
- A.PGP
- B.SET
- C.SHTTP
- D.Kerberos
- A.DhcpOffer
- B.DhcpDecline
- C.DhcpAck
- D.DhcpNack
- A.cookis
- B.indeX
- C.hosts
- D.default
- A.DhcpDiscover
- B.DhcpDecline
- C.DhcpNack
- D.DhcpAck
- A.1
- B.2
- C.161
- D.530
- A.ipconfig/flushdns
- B.nslookup
- C.ipconfig/renew
- D.ipconfig/displaydns
- A.设备简单,安装维护费用低,投资相对较小。
- B.组,多灵活,支持多种拓扑结构。
- C.安装方便,不要另外租用或建造机房。
- D.无源光网络适用于点对点通信。
- A.tc/hosts
- B.etc/host.conf
- C.etc/hostname
- D.etc/bind
- A.[root@localhost]delete group1
- B.[root@localhost]gdelete group1
- C.[root@localhost]groupdel group1
- D.[root@localhost]gd group1
- A.NET Passport 身份验证
- B.集成 Windows 身份验证
- C.基本身份验证
- D.摘要式身份验证
- A.电子邮件
- B.网页浏览
- C.VoIP
- D.网络管理
- A.服务器 A 的 IP 地址是广播地址
- B.工作站 B 的 IP 地址是网络地址
- C.工作站 B 与网关不属于同一个子网
- D.服务器 A 与网关不属于同一个子网
- A.降低网桥优先级
- B.改变交换机的 MAC 地址
- C.降低交换机的端口的根通路费用
- D.为交换机指定特定的 IP 地址
- A.PC 到路由器
- B.PC 到交换机
- C.服务器到交换机
- D.交换机到路由器
- A.VLAN 对分组进行过滤,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
- B.VLAN 提供了在大型网络中保护 IP 地址的方法
- C.VLAN 在可路由的网络中提供了低延迟的互联手段
- D.VLAN 简化了在网络中增加、移除和移动主机的操作
- A.把路由表发送到整个路由域中的所有路由器
- B.使用最短通路算法确定最佳路由
- C.根据邻居发来的信息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 D.维护整个网络的拓扑数据库
- A.邻居之间交换路由表
- B.通过事件触发及时更新路由
- C.周期性更新全部路由表
- D.无法显示整个网络拓扑结构
- A.由其他路由器发送的链路状态公告(LSA)
- B.从点对点链路收到的信标
- C.由指定路由器收到的 TTL 分组
- D.从邻居路由器收到的路由表
- A.各个 OSPF 区域都要连接到主干区域
- B.分层的 OSPF 网络不需要多个区域
- C.单个 OSPF 网络只有区域 1
- D.区域 ID 的取值范围是 1~32768
- A.300Hz
- B.3300Hz
- C.6000Hz
- D.6600Hz
- 48
-
( )时使用默认路由。
- A.访问本地 WEB 服务器
- B.在路由表中找不到目标网络
- C.没有动态路由
- D.访问 ISP 网关
- A.show configurations
- B.show environment
- C.show versions
- D.show platform
- A.2
- B.4
- C.8
- D.16
- A.由公司
- B.应由公司和王某共同
- C.应由王某
- D.除署名权以外,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王某
- A.0
- B.1
- C.2
- D.3
- A.@
- B.#
- C.>
- D.&
- A.
- B.
- C.
- D.
- A.词法分析
- B.语法分析
- C.语义分析
- D.目标代码生成
- A.最大吞吐率取决于流水线中最慢一段所需的时间
- B.如果流水线出现断流,加速比会明显下降
- C.要使加速比和速率最大化应该对流水线各级采用相同的运行时间
- D.流水线采用异步控制会明显提高其性能
- A.40
- B.80
- C.160
- D.20
- A.从发出中断请求到中断处理结束
- B.从中断处理开始到中断处理结束
- C.CPU 分析判断中断请求
- D.从发出中断请求到开始进入中断处理程序
- A.内存
- B.cache
- C.通用寄存器
- D.硬盘
- A.2^n
- B.2^(n-1)
- C.2^n-1
- D.[2^(n-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