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routing
- B. switching
- C. transmitting
- D. receiving (72)
- A. path
- B. hop `
- C. route
- D. packet (73)
- A. connection
- B. window
- A.选择的网络技术必须保证足够的带宽,使得用户能快速地访问应用系统
- B.选择两络技术时不仅要考虑当前的需求,而且要考虑未来的发展
- C.越是大型网络工程,越是要选择具有前瞻性的新的网络技术
- D.选择网络技术要考虑投入产出比.通过投入产出分析确定使用何种技术
- A. IEEE 802.11
- B. IEEE 802.11a
- C. IEEE 802.11b
- D. IEEE 802.11i
- A.这种设计思路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远程联网需求
- B.这个规则可以随时控制网络的运行状态
- C.这个规则适用于内部交流较多而外部访问较少的网络
- D.这个规则适用的网络充许存在具有特殊应用的网段
- A.扩频技术是一种带宽很宽的红外线通信技术
- B.扩频技术就是用伪随机序列对代表数据的摸拟信号进行调制
- C.扩频通信系统的带宽随着数据速率的提高而不断扩大
- D.扩频技术扩大了频率许可证的使用范围
- A. 各个发送站在两次帧间隔(IFS)之间进行竞争发送
- B.每一个发送站维持一个后退计算器并监听网络上的通信
- C. 各个发送站按业务的优先级获得不同的发送机会
- D. CSMA/CA 协议适用于突发性业各
- A. MAC 地址最小的
- B. MAC 地址最大的
- C. ID最小的
- D. ID 最大的
- A.可用于表示任选参数
- B.表示封装的上层协议
- C.表示控制帧的类型.
- D.维持64 字节的最小帧长
- A. Switch>
- B. Switch#
- C. Switch(config)#
- D. Switch (config-if)#
- A.设置封装类型和子接口连接的VLAN 号
- B.进入 VLAN配置模式
- C.配置 VTP 口号
- D.指定路由器的工作模式
- A.串行口直接连接的
- B.由路由协议发现的
- C.操作员手工配置的
- D.以太网端口直连的
- A.IPv4 地址
- B.MAC地址
- C.主机名
- D.任意字符串
- A. 18.0.0.14
- B. 18.31.0.14
- C. 18:240.0.0
- D. 18.9.0.14
- A. 8
- B. 16
- C. 32
- D. 64
- A. 255.255.240.16
- B. 255.255.16.0
- C. 255.255.248.0
- D. 255.255.240.0
- A. 172.16.0.0/16
- B. 172.16.0.0/12
- C. 172.15.0.0/16
- D. 172.15.0.0/12
- A. 2
- B. 8
- C. 16
- D. 24 (53)
- A. 255.192.0.0
- B.255.240.0.0
- C.255.255.240.0
- D.255.255.248.0
- A. Worm.Sasser 病毒
- B. Trojan.QQPSW 病毒
- C. Backdoor.IRCBot 病毒
- D. Macro.Melissa 病赘
- A.域名服务器 DNS
- B.认证服务器 AS
- C.票据授予服务器 TGS
- D.认证中心 CA (47)
- A.域名服务器 DNS
- B.认证服务器 AS
- C.票据授予服务器 TGS
- D.认证中心 CA
- A.网络层
- B.传输层
- C.应用层
- D.物理层 (49)
- A.网络层
- B.传输层
- C.应用层
- D.物理层
- A.成员可来自森林中的任何域,仅可访问本地域内的资源
- B.成员可来自森林中的任何域,可访问任何域中的资源,
- C.成员仅可来自本地域,仅可访问本地域内的资源
- D.成员仅可来自本地域,可访问任何域中的资源
- A. P
- B. DA(P)
- C. EB(DA(P))
- D. DA (44) A. P
- B. DA(P)
- C. EB(DA(P))
- D. DA
- A.SNMP 实体
- B. SNMP 引擎
- C.命令响应器
- D.命令生成器
- A. route add 0.0.0.0 mask 0:0.0.0 220.110.100.1
- B. add 220.110. 100.100.1 0.0.0.0 mask 0.0.0.0
- C.add route 0.0.0.0 mask 0.0.0.0 220.110.100.1
- D.add route 220.110.100.10.0:0.0 mack 0.0.0.0 (40)
- A. add route 220.110.100.1 220.110.101.25. mask 255.255.255.0
- B. route add 220.110.101.25 mask 255.255.255.0 220.110.100.1
- C. route add 220.110.101:25 mask 255.255.255.255 220.110.100.1
- D. add route 220.110.100.1 220.110.101.25 mask 255.255.255.255
- A. DES 和 MD5
- B.MOS和SHA-1
- C. RSA 和 SHA-1
- D. DES 和RSA
- A. In
- B. vi
- C. locate
- D. cat
- A. Nslooleup
- B. Tracert
- C. Netstat
- D. Route print
- A. install
- B. rpm
- C. fsck
- D. msi
- A.建立在 TCP之上的控制连接
- B.建立在 TCP 之上的数据连接
- C.建立在 UDP之上的控制连接
- D.建立在 UDP 之上的数据连接 (33)
- A.20
- B. 21
- C. 80
- D. 4155
- A. Web站点配置完成后没有重新启动
- B. DNS服务器不能进行正确的域名解析
- C. 没有将 index.asp 添加到该 Web 站点的默认启动文档中
- D.没有指定该 Web 站点的服务端口
- A.本地缓存记录→区域记录→转发域名服务器→根域名服务器
- B.区域记录→本地缓存记录→转发域名服务器→根域名服务器
- C.如缓存记录→区域记录→根瘾服务器→转发域名服务器
- D.区域记录→本地缓存记录→根域名服务器→转发域名服务器
- A. 1 条
- B. 2 条
- C. 3 条
- D.多条
- A. Ethernet
- B. PPP
- C.Frame. Relay
- D. RARP (25)
- A. Ethernet
- B. PPP
- C.Frame. Relay
- D. RARP
- A.可靠性
- B.带宽
- C.跳步数
- D. MTU
- A.垂直翻转
- B.水平分割
- C.反向路由毒化
- D.设置最大度量值
- A.30
- B. 60
- C. 90
- D. 100
- A. BGP4 网关向对等实体(Peer)发布可以到达的 AS 列表
- B. BGP4 网关采用逐跳路由(hop-by-hop)模式发布路由信息
- C. BGP4 可以通过路由汇聚功能形成超级网络(Supernet)
- D. BGP4 报文直接封装在 IP数据报中传送
- A.必须经过源站指定的路由器,
- B.只能经过源站指定的路由器
- C.必须经过目标站指定的路由器
- D.只能经过目标站指定的路由器
- A.ADSL Modem.
- B.Cable Modeui
- C.无线路由器
- D.以太网交换机
- A.用户模式
- B.特权模式
- C.远程连接模式
- D.配置模式
- A.存储转发式交换
- B.IP交换
- C.直通式交换
- D.碎片过滤式交换
- A. 2类 UTP
- B.3类 UTP
- C.5类 UTP
- D.光纤
- A.面向比特的同步链路控制协议
- B.面向字节计数的同步链路控制协议
- C.面向字符的同步链路控制协议
- D.异步链路控制协议
- A.6MHz
- B.12MHz
- C.18MHz
- D.20MHz
- A.30
- B.50
- C.80
- D.90 (12)
- A.30
- B.50
- C.80
- D.90
- A.480ms
- B.607ms
- C.612ms
- D.627ms
- A.将原软件从一种自然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自然语言文字
- B.将原软件从一种程序设计语言转换成另一种程序设计语言
- C.软件著作权人对其软件享有的以其它各种语言文字形式再表现
- D.对软件的操作界面或者程序中吞及的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 A.1
- B.2
- C.3
- D.4
- A.专家判断方法受到发多经验和主观性影响
- B.启发式方法(如 COCOMO 模型)的参数难以确定
- C.机器学习方法难以描述训练数据的特征和确定其相似性
- D.结合上述三种方法可以得到精确的估算结果
- A.数据耦合
- B.标记耦合
- C.公共耦合
- D.内容藕合
- A.提高从内存获取数据的速度
- B.提高从外存获取数据的速度
- C.降低操作码的译码难度
- D.扩大寻址空间并提高编程灵活性
- A.提高数据传输速度
- B.提高数据传输量
- C.减少信息传输线的数量
- D.减少指令系统的复杂性
- A.潜在错误的数量
- B.潜在错误的位置
- C.软件产品的使用方式
- D.软件产品的开发方式
- A.地址寄存器(MAR).
- B.数据寄存器(MDR)
- C.程序计数器(PC)
- D.指令寄存器(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