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2×104
- B.5×104
- C.2×105
- D.5×105
- A.响应时间越短,作业吞吐量越小
- B.响应时间越短,作业吞吐量越大
- C.响应时间越长,作业吞吐量越大
- D.响应时间不会影响作业吞吐量
- A.指令条数应少一些
- B.寻址方式尽可能少
- C.采用变长指令,功能复杂的指令长度长而简单指令长度短
- D.设计尽可能多的通用寄存器
- A.200MB
- B.300MB
- C.250MB
- D.100MB
- A.CPU的工作频率
- B.数据总线的位数
- C.地址总线的位数
- D.指令的长度
- A.容量大、速度快、成本低
- B.容量大、速度慢、成本高
- C.容量小、速度快、成本高
- D.容量小、速度慢、成本低
- A.内存与外存
- B.内存与高速缓存
- C.外存与高速缓存
- D.内存与寄存器
- A.磁盘
- B.光盘
- C.软盘
- D.磁带
- A.普通文件
- B.虚拟文件
- C.管道文件
- D.设备文件
- A.网络操作系统
- B.分时操作系统
- C.批处理操作系统
- D.实时操作系统
- A.原码和补码
- B.反码和补码
- C.补码和移码
- D.原码和移码
- A.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
- B.并行总线、串行总线、逻辑总线
- C.单工总线、双工总线、外部总线
- D.逻辑总线、物理总线、内部总线
- A.虚拟存储器
- B.相联存储器
- C.高速缓存(Cache)
- D.随机访问存储器
- A.单指令流单数据流(SISD)
- B.多指令流单数据流(MISD)
- C.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MD)
- D.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
- A.内存容量的大小
- B.系统的运算速度
- C.指令系统的指令数量
- D.寄存器的宽度
- A.2
- B.4
- C.8
- D.16
- A.数据总线
- B.控制总线
- C.地址总线
- D.消息总线
- A.0.95
- B.0.91
- C.0.86
- D.0.85
- A.程序计数器
- B.指令寄存器
- C.状态寄存器
- D.通用寄存器
- A.指令周期
- B.时钟周期
- C.中断周期
- D.CPU周期
- A.提高总线的传输带宽
- B.增加总线的功能
- C.减少总线中信号线的数量
- D.提高CPU利用率
- A.8192K
- B.1024K
- C.13K
- D.8K
- A.控制
- B.中断
- C.输入输出
- D.访存
- A.地址
- B.先入后出的方式
- C.内容
- D.先入先出的方式
- A.硬件
- B.软件
- C.用户
- D.程序员
- A.提高从内存获取数据的速度
- B.提高从外存获取数据的速度
- C.降低操作码的译码难度
- D.扩大寻址空间并提高编程灵活性
- A.字处理程序
- B.设备驱动程序
- C.文件目录
- D.语言翻译程序
- A.地址寄存器(MAR)
- B.数据寄存器(MDR)
- C.程序计数器(PC)
- D.指令寄存器(IR)
- A.R+2R/4
- B.R+R2/4
- C.R(1-(1-R)2)
- D.R(1-(1-R)2)2
- A.程序控制输入输出
- B.中断
- C.DMA
- D.总线控制